课件53张PPT。第14课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路线和任务:1953年提出和制定。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为“一化三改”。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①基本任务: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________,并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成就:鞍山钢铁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③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重工业 (2)形式:农业、手工业——_____________,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________。
(3)实质:变各种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______________在中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探索和失误(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
①主要内容。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制度 A.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________转变为先进的________。
②意义: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农业国 工业国 ①“大跃进”的特点:大办工业、大办农业、________、浮夸风等。
②人民公社化: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③危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导致国民经济混乱,从1959年到1961年,我国出现新中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年)。
①内容: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________、充实、________”的方针。高指标 巩固 提高 ②结果: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年)
1966—1976年“文革”期间,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时间:1978年底。2.内容
(1)重新确立___________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作出___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我国实行__________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2)特点:包产到户。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3)安徽、________率先进行。
(4)性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
(5)意义: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2.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______________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国有企业改革
(1)中心环节:________________,把企业搞活。
(2)内容。
①管理体制改革:实行间接管理,宏观调控。四川 现代化建设 增强企业活力 ②所有制改革:实行________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③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以__________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意义: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1)含义: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方。特区的“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公有制 按劳分配 (2)建立:1980年建立________、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985年,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
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990年,开发和开放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深圳 4.对外开放的特点
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过程
(1)1992年,邓小平“____________”,提出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7年,中共________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4)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
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脚步,对我国在新的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十五大 【例1】 (2013年广东学业)“这一运动,首先从农村开始,小社并大社,自留地归集体,大搞公共食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这一运动”是( )
A.土地革命 B.包产到户
C.人民公社化 D.社会主义改造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小社并大社”、“大搞公共食堂”、“社会主义大协作”,材料信息“小社并大社……大搞公共食堂”说明追求大规模、公有化程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C
知识拓展:三面红旗
三面红旗是中国共产党于1958年提出的一个施政口号,意指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它是时代的历史产物。“三面红旗”的出现,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例2】 (2013年广东学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解析: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答案:D 【例3】 (2013年广东学业)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A.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和三大改造可归纳为“一、一、二、三”
一条路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个“计划”:“一五”计划。
两个阶段:国民经济的恢复;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可归纳为“一、二、四”
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两大成功探索: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主要矛盾;“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四大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四个阶段
提出目标:中共十四大。
立法保障:1993年写入宪法。
发展创新:中共十五大。
初步建立:21世纪初。4.对外开放的“点、线、面”
点:经济特区的建立。
线: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
面:既有沿海,又有内地,形成一个面。
考点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2013年广东学业·双选)“一五计划”是中国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 )
A.学习苏联经验
B.工业基础薄弱
C.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国有企业缺乏活力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同时苏联斯大林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显著成效,故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AB2.(2012年广东学业)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带有显著的时代特色,下列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是( )
A.“抓革命,促生产”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解析:注意时间限制“文化大革命”时期,A、B、C、D四项分别是“文革”时期、1992年以后、1978年以后、1961年后。
答案:A3.(2012年广东学业·双选)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大规模地从苏联和东欧国家成套引进技术设备,这一举措( )
A.为完成“一五”计划作出了贡献
B.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
C.表明西方国家取消了对中国的封锁
D.与“一边倒”外交政策有密切关系
解析:根据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排除B项(1978年以后)、C项(与此时西方中国关系相矛盾)。
答案:AD4.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发展( )
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商业 解析: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C5.(2011年广东学业)右图所示漫画
反映的史实发生于( )
A.抗日战争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改革开放时期
D.“大跃进”时期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全民动员,为钢而战”,联系1958年的大炼钢铁运动,可以看出该漫画反映的史实发生于“大跃进”时期。
答案:D(考点2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1.(2013年广东学业)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的基本国策。首先开放的是( )
A.浦东 B.经济特区
C.14个沿海城市 D.沿海经济开发区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正式开始。
答案:B2.(2011年广东学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 )
A.经济建设 B.社会主义改造
C.阶级斗争 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B(考点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1.(2012年广东学业)1984年以后,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 )
A.创办乡镇企业
B.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增强企业活力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答案:C2.(2010年广东学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其重要原因是( )
A.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
B.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D.实现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B(考点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2012年广东学业)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开发开放( )
A.上海浦东 B.大连、青岛
C.深圳、珠海 D.海南岛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A项,其余三项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
答案:A2.(2011年广东学业)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最早开办的经济特区是( )
A.上海浦东
B.海南
C.大连、青岛
D.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解析: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和《福建省厦门经济特区条例》,决定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答案:D(考点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2011年广东学业·双选)2006年中国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时,第一次以“规划”代替“计划”,制订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需要任何计划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C.我国仍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原则
D.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计划,故A项不正确;我国现在是以市场经济为主,故C项不正确。
答案:BD2.(2010年广东学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该目标确立于(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解析: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一、单项选择题Ⅰ
1.下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C.暂时不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和农业
D.有步骤地促进三大改造解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不发展其他行业,而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还要处理好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各行各业协调发展。
答案:C2.(2013年山东学业)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
A.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B.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C.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D.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析:1956年的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A项正确。B项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C项是指“大跃进”运动;D项是新时期的任务。
答案:A3.(2012年海南会考)下图数据中的“高指标”严重超越了中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 )
解析:1958年,中国出现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
答案:A二、单项选择题Ⅱ
11.(2013年江苏学业)观察下面柱状图,图中数据的变化表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 已顺利完成
B.社会主义工业化 已初步实现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D.我国正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解析:由题目中的图可知国营经济比例一直上升、私营经济一直下降,再结合“1950—1954年”这个时间段,可知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我国正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D1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优越性在于( )
A.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C.实现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D.能够继续保留人民公社体制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下,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答案:B1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解析:A、C两项为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体制和分配体制的变化;B项为改革的共同目的;而D项对所有制形式变化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D项。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作出的重大调整,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答案:D感谢您的使用,退出请按ESC键本小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