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2故都的秋(温馨晨读篇+自主学习篇+合作探究篇+审美写作平篇+氤氲书香篇,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2故都的秋(温馨晨读篇+自主学习篇+合作探究篇+审美写作平篇+氤氲书香篇,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6 21:02:14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3分)
A.饱尝(cháng)     赏玩(shǎng)
领略(lüè)  疏疏落落(lào)
B.陪衬(chèn) 落蕊(ruǐ)
颓废(tuí) 混混沌沌(dùn)
C.譬如(bì) 幽远(yōu)
萧索(suò) 潭柘寺(zhè)
D.折去(zhé) 情趣(qù)
点缀(zhuì) 一椽破屋(chuán)
解析 A项“落”应读“luò”;C项“譬”应读“pì”,“索”应读“suǒ”;D项“折”应读“shé”。
答案 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姿态 赏玩 即使 黄城人海
B.细腻 清闲 啼唱 尘沙灰土
C.田圆 深沉 严厉 不能自已
D.蓑弱 悠闲 陶然 回味不永
解析 A项黄—皇;C项圆—园;D项蓑—衰。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
B.诗人对于秋天,总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C.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
D.水潭中间是“中流砥柱”,也有一个令人惊天动地的传说。
解析 “惊天动地”不能和“令人”搭配。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解析 D项,“等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用。
答案 D
5.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  )(3分)
A.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解析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ACD不具备这个特点。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9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6.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答案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意思对即可)
7.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为了感受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会故都秋的质朴美。
8.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9.体味画线句子表现出来的意境。(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段文字像一片飘浮的白云,作者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里亦动亦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4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知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10.[对应考点链接]《故都的秋》开篇就说:“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本文开篇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以写北国的冬景开篇。通过对北国冬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概括叙述,为下文写江南的冬景做铺垫,突出江南冬景与北国冬天的不同特点。
11.作者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这一个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悠闲地、无肃杀、含蓄有生气的乡村晚景。
12.从全文来看,作者写到江南的哪些冬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晴暖温和明朗的天气、植被、寒郊散步、雨景、雪景等,主要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表达了自己对江南冬景的钟爱之情。
13.在写到江南的冬雨时,作者在这一段的结尾写到“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感到的“江南冬景的迷人”之处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仅是江南冬雨农村图景给予作者悠闲之情,更是一种胸襟洒脱起来、得失俱亡、死生不同的人生境界。
14.作者运用一系列对比,描写了江南的冬景,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②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写那种“明朗的情调”;③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对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
课件46张PPT。 哲思短章
思想的天鹅
林清玄
有时候我在想,人的思想究竟像什么呢?有没有一种具体形象的事物可以来形容我们的思想?
偶尔,我觉得思想像彩色的蝴蝶,在盛开的花园中采蜜,但取其味时,不损香色。而这蝴蝶不能在我们预设的花园中飞翔,它随风翻转,停在一些我们考察的花丛中,甚至让我觉得,那蝴蝶停下来时,犹如一株花。
偶尔,我觉得思想犹如海洋,广度与深度都不可探测,在它涌动的时候,或者平缓如波浪,或者飞溅如海啸,或者映照着蓝天与星光。只是,思想在某些时候会有莫名的力量,那像是鱼汛或暖流、黑潮从不知的北方到来,那可能就是被称为“灵感”的东西。
偶尔,我觉得思想像是《诗经》中说的“鹞飞戾天,鱼跃深渊”的鹞鸟或是鱼。上至飞鸟下至渊鱼,无不充满了生命力,无不欢欣悦怡,德教明察。鹞鸟的眼睛最锐利,可以在一千公尺以上的高空,看见茂盛草原中奔跑的一只小鼠;鱼的眼睛则永远不闭,那是由于海洋中充满了凶险,要随时改变位置。
不过,蝴蝶的翅力太弱,生命也太短暂;而海洋则过于博大而不能主宰;鹞鸟呢?太过强猛,欠缺温柔的性质;鱼则过于惊慌,因本能而生活。
思想如果愿意给一个形象,我愿自己的思想像天鹅一样。天鹅的学名叫鹄,是吉祥的鸟,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的那种两翼张开有六尺长的大鸟。它生长在酷寒的北方,能顺着一定的轨迹越过高山大河到达南方的温暖之地,它既善于飞翔,也善于游泳;它性情温和而仪态优雅;它善知和群,能互相守望;它颜色分明,非白即黑;它能安于环境,不过分执著……天鹅有许多的品质,它的耐力、毅力和气质,都是令人倾倒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对情感至死不渝的天鹅,不知道使多少人为之动容。我愿自己的思想浩大如天鹅之越过长空,在动荡迁徙的道路上不失去温和与优雅的气质。更要紧的是,天鹅是易于驯养的,使我不至于被思想牵动,而能主引自己的思想,让它在水草丰美的湖滨自在悠游。
据说,驯养天鹅有两种方法。一个是把天鹅的一边翅膀修剪,使它失去平衡不能飞,它就会安住于湖边。另一种方法是,把天鹅养在一个较小的池塘里。由于天鹅起飞,必须先在水中滑翔一段路途,才能凌空而去,若池塘太小,它滑翔的路程太短就不能起飞了。
驯养思想的天鹅似乎不必如此,而是确立一个水草丰美的湖泊作为天鹅的家乡,让它保持平衡的双翼(智慧与悲悯),也让它有广大的湖泊,然后就放心地让它展翅翱翔吧!只要我们知道天鹅是季候之鸟,不管它飞到万里之外,在它的心灵中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经过数万里的时空,在千百劫里流浪,有一天,它就会飞回它的家乡。
在我的心灵之湖泊,有一只时常起飞的天鹅。我看它凌空而去,心里充满对生命的探索的无限热诚。我让那只天鹅起飞,心里一点也不操心,因为我知道,天鹅有一个家乡,它的远途旅行只是偶然的栖息,它总会飞回来,并以一种优雅温柔的姿势,在湖中降落。
(节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修身名句·自省
1.贤者能自反,则无往而不善。
——袁采《袁氏世范》
赏读:贤人能够进行自我反省,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很成功。这启发我们,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时刻自我反省,从而避免错误。
2.白日所为,夜来省己,是恶当惊,是善当喜。
——石成金《传家宝》
赏读:白天所做的一切,在晚上要反省一遍,如果所作所为是恶的就应当警觉,如果是善的就应当喜悦。这是说日常生活中要经常进行反省。3.怨人不如自怨,求诸人不如求诸己得也。
——《淮南子·缪称训》
赏读:抱怨别人不如抱怨自己,求助别人还不如求助自己更有收获。这是告诫人们,在遇到难题时不要总是从外部找借口,而应该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
4.见人之善恶,无不反求诸己,可也。
——吴与弼《吴康斋先生语》
赏读: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都逐一地拿来进行自我反省,看自己身上是否也同样存在,这样做很好啊。这说明,别人好像一面镜子,从他的身上可以折射出我们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利于进行自我完善。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著称。其中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最为著名。其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彩。他的散文则直抒胸臆,表现了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具有率真、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2.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文学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这两三年间,郁达夫花了许多时间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审美视窗
悲情文人郁达夫
漫卷诗书一浩叹,综观华夏宇内数千年以来的文人骚客以及那些流传千古的宏篇巨制,唯美的悲情故事让人心醉,心碎,让人痴迷,让人泪眼婆娑。仿佛世间只有悲剧的美、悲剧的爱情故事才足以动人。试问,倘若《红楼梦》中真的成就了木石姻缘,《红楼梦》,它还能是今天的《红楼梦》吗?心事浩茫连广宇,浩瀚文海任遨游。也许正是文人的才情与悲情的结合,才成就了这许多千古流传的唯美文学。“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当许多年后的今天,我,再想起了郁达夫——这位我所深深挚爱的作家时,却已是隔世。我憾恨着我无法设身处地地去想象他生活的年代、他生活的环境、他内心的沉闷是怎样的一种光景。
我的挚爱于郁达夫,不是为了他是英雄,是抗日斗士,不是为了他的异海他乡埋忠骨的壮烈。只是为了,也深深地为了他那悲情与才情的完美结合,创造了他这样的一个颓废文学的圣人。终古常新的皎日,万里一碧的晴空。郁达夫孤眠在异海他乡。他以复杂的人格和复杂的精神,以优美且悲情的倾诉让人诟骂,却又深深地让人爱恨。一切,一切都只因为他那太凄美的文字,太感伤的人格。“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郁达夫的灵魂和复杂的人格依旧在深邃的异度星海中闪光,依旧在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 dùnchuánruǐzègǎn lǎnpìtuílǐnxùn寞漠模陪蓓赔喇漱嗽柘拓衬忖歧崎3.近义辨析
(1)幽远·悠远 两者都含有深幽的意思。“幽远”是(山水、树木、宫室等)深而幽静。“悠远”:①离现在时间长;②距离远。
例句1:他的山水画空灵飘逸,意境________,把江南山水的婉约、北方山水的厚重,展示得淋漓尽致。
例句2:千里澣海、万顷荒原、巍巍高山、茫茫苍穹,这样一些在时间上________、在空间上浩大的景物,往往可以成为人们直接对话的生命之灵。
幽远悠远(2)萧条·萧索 两者都含有“没有生机”的意思。“萧条”指:①寂寞冷落,毫无生气;②(经济)衰微,不景气。“萧索”指缺乏生机;不热闹。
例句1:八大山人笔下的花鸟虫鱼怪异奇特,但他并没有凭空捏造,那些孤寒冷漠的物象正表现了他本人内心世界的________空寂。
例句2: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或经济________时期,往往是文化娱乐产业得以发展与繁荣的机遇期。
萧条萧索4.词语解释
①混混沌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领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潜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落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颓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即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活动。寂寞,冷落。意志消沉,精神萎靡。结构图示主旨归纳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提示 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为了形成对照,衬托北国秋景之美,秋味之浓,同时显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赞美和眷恋。
作者在开头部分点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后,接着写到了江南之秋。但那里“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因此,“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在文章结尾部分,作者又写到了“南国之秋”,指出“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些描述对比鲜明,突现出北国之秋的秋色之美,秋味之浓,秋意之十足,饱含着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盛赞,渗透着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挚爱和眷恋。 考点链接
句段的作用
对于散文来说,分析把握文章结构,主要体现在分析句段的作用和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解读:1.句段的作用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分析。
(1)内容上。内容上的作用主要考虑句子与写作内容及主旨的联系或表达情感、观点等方面的作用;(2)结构上。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首句。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②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③段尾句。作用大致归纳为: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2.理解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要注意段落的位置。
(1)首段的作用
①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③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④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⑤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2)中间段的作用
①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
②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末段的作用
①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③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活页规范训练]中第10题。提示 ①驯鸽的飞声 ②白中带黄 ③静 ④息列索落 ⑤淡绿微黄 ⑥清; 感情基调:本文写景,总的基调是“清、静、悲凉”。提示 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是“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1.文本审美
(1)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在他的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者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去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融合统一,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
(2)运用渲染、衬托的手法
课文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是通过选择的不同景物,以不同的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刻画的。比如写北国槐树那一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这些都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在描写某个事物的时候,用另外的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它更鲜明更突出。(3)彰显文采的整句
整句是相对散句而言的,一般的理解是排比句和对偶句都属于整句的范畴。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非得要用上整句,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很多美文中都有很多精美的整句。
这些整句是作者深厚扎实的写作功底的自然流露,为文章增添了文采,成为文章中的一抹亮色。
在《故都的秋》中,真正算得上排比或对偶的句子也并不多,但就是这么几处,却对整个文章起到了极好的点缀修饰作用,让人回味无穷。例如: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2.写作迁移
【角度一】 秋是美的: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衰草秋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橙黄橘绿,硕果飘香,秋有味。只要你有一颗锦心,一双慧眼,一支妙笔,你一定能描绘一幅折射你心灵之光的秋景图。请以“我眼中的秋”为话题写一篇随笔,相信你能做到缘情写景,景随情迁。【示例】 雨是最平常的,它毫不悭吝自己,因此天空中经常淅淅沥沥地下着雨,像是要向世间倾其所有。但它忘记了这是秋天,天气已然转冷,加上湿气重,整个让人感觉湿冷湿冷的。因此阳光是我在秋天最渴慕的。遇到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我便会晒晒被子,免得它们在室里闷久了,忘记了阳光的味道。我喜欢这样的天气,既没有夏日的灼热,又没有冬日那样的寒冷。散步时阳光射在身上暖暖的,似乎有股暖流流遍全身,舒服极了。走在路上,看见阳光穿过树叶一闪一闪的,耀眼夺目。这时我便发现我是多么爱这南方的秋。只是可惜这样的好天气太少了。想起了我的故乡,在十月是断不会有许多雨水的,因而秋高气爽的时候还是很多的,但也正因此少了一种湿润的空气,干燥使树叶过早地枯黄,加深了秋的苍凉。记忆与现实的秋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从来都有,未曾中断。我很着迷于这大自然的美,一种不对称的美,但却和谐。
我眼中的秋是如此的美,他虽在放慢生长的步伐,却蕴含了无穷力量。【角度二】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散文,主体部分写了秋的特色,又通过对比、议论加以突出,使得文章情、景、理水乳交融,美丽而不肤浅,成为现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请借鉴《故都的秋》的写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示例】 世上有人喜欢朝气蓬勃的春雨,亦有人喜欢独富诗意的夏雨,但我却只喜欢成熟的秋雨。
谈到秋雨,它并非似春雨般的轻盈,反而显得更加深沉。谈到秋雨,它并非似夏雨般的火热,反而显得冷静得多。它是从天国而来,将一夏的暑气冲淡;是从时空的光轮而来,将秋的钟声叩响;是从彩虹的边缘而来,将大地涂成淡淡金黄。一阵阵冷风从背后袭来,使人不觉感到秋雨的冷漠。接着一团团的乌云将湛蓝的晴空染黑,再接着一颗颗硕大的雨滴从天而降。哗的一声,大地炸开了锅,如麻的雨声似珍珠落入玉盘般清脆悦耳。它们用自身丰硕的身躯猛击着大地,在大地上留下一个个的烙印,仿佛在告诫着大地,不要因冬的寒冷而将自己遗忘。一觉醒来,惊觉的发现大地已被霜所覆盖,使人猛然觉得肃静,一下子变成了“露从今夜白”的景象。那路边的植被,经过秋雨的洗礼后,早已将自身的色彩退却,变成了成熟的黄;花园里的菊花,正夹含着雨水渐渐绽放。泥土的清香夹杂着雨水的冰冷,扩散在四处,正可谓别有一番情味。回想起秋雨的声音,像是有千百勇士厮杀在战场上,显得雄悍有力,并非似春雨的稚气满面经不起磨炼;回想起秋雨落在身上的力度,像似无数个冰粒落在身上,显得强毅不已,并非似夏雨的柔情,似水脆弱不堪一击;回想起秋雨的温度,比以往的雨水更加的冰冷,使人感悟到了何为真正的雨水。正是那种冰冷,使得秋雨更加成熟。要说春雨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夏雨是位娇艳美丽的淑女,那秋雨就是位强毅、成熟、雄悍有力的武士。用自己有力、坚硬的身躯冲向秋,叩响秋的钟声。
我喜爱秋雨,正是因为它具有强毅、成熟、雄悍有力的民族精神,显得那么的独特,那么的独一无二。 【漫漫古典情】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宋·李清照 《渔家傲》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融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秋 浴
阿 成
人需要有灵魂的“憩息日”:一切都不去做,“出一次家”,脱离一次“工作”的载体,远离城市,远离喧嚣,远离家庭,找一块相对干净的地方,对往日的岁月、行为、判断,做一个小结,做一次反省,对灵魂进行一次彻底的沐浴。将头脑里那些塞得透不过气来的人间琐事掏得空空荡荡,如同空房一样,于简单与清爽之中,做重新的设计。
当日,故乡天下正是秋浓盖世的时节。兼秋凉与秋寒的交替袭来,渡江的游人已成为寥寥。我独自一位,买舟过江。由于渡江人少,使得舟资下跌,只几毛钱的勾当。即便如此,偌大的仓内也只有三四位客人。
摇船北渡——但见,秋水如泻,滔滔然从西天逶迤而来,煞是壮观。大江之宽虽不足三里,但天荒地老,其行程却有千里之遥,兼无边碧落之上的南行雁阵,与江争速的逐水江鸥,聚众聒噪的觅食乌鸦,连同江心小洲上密不透风的蜡色芦苇,竟让我这个舟客有如砍头喷血般的大痛快。真该向天地江河作一大揖。
水涌浪拍,船抵北岸,攀堤而上。太阳岛,风清气纯,幽静大焉。一位老渔人,坐在一株古树下,盆卖新网的跳跳小鱼。一切俨然古画之中。漫步过去,躬身垂问,价格竟惊人的便宜。
“炸大酱吃,好。鲜呐——”老渔人招揽地说。
孩提时,故宅亦在江边。有道是“靠水吃水”。母亲也常做这种“鱼酱”。掺以嫩葱和鲜姜,刚刚出锅为最佳。热热的,其味道之鲜,之美,由舌而漫布着我整个生命流程。
……
随心所欲,沿堤信步而行,秋高气爽,我已年少矣。
大江的北岩,其实并无名胜亦无古迹可观。江北的胜境,尤属秋节,品在清晨,更在黄昏落日之时:西天上,辞日如血,大造辉煌。江水、霞云,滔天滔地,俨然传世高僧临江而坐之丰采,西天佛祖凭空吊唁之气派。放怀赏去,大江上下,天上人间,不可一世。
夕照的前路上,恰有一条供游人憩息的长椅闲在那里,便临时坐下,舒展全身,燃一根烟,擎着吸时,一脸的怡情。再看秋浴之下的树木花草,先季轻灵的绿色已成杏黄与老紫,姹紫嫣红,层层簇簇,汇入心界,融入西天。坐在这条长椅上我才悟出,大江北岸的太阳岛,之所以是人间佳境,其实尽在一个“静”字上,幽静才是人间的极品,莫大的享受啊。楼台亭阁、古榭寺院之类,固然可偶或一赏,但绝非久恋之家,比之造化无涯的天籁之境,终是逊之一筹。这恐怕已是当代成熟民众的共识了。
归途上,凭江而渡,几度把拦杆拍遍。江面上,船家猛地一声召唤,让我顿时惊住,蓦然回首,见逝水滔滔,才体悟出人生苦短的分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