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4诗经两首(温馨晨读篇+自主学习篇+合作探究篇+审美写作平篇+氤氲书香篇,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4诗经两首(温馨晨读篇+自主学习篇+合作探究篇+审美写作平篇+氤氲书香篇,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6 21:04:08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愆期(qiān)       垝垣(huán)
孔疚(jiù)  尔卜尔筮(shì)
B.涉淇(qí) 夙兴夜寐(sù)
咎言(jiū) 自我徂尔(cù)
C.不遑(huánɡ) 象弭(mǐ)
归聘(pìn) 雨雪霏霏(yù)
D.桑葚(shèn) 棠棣(dì)
嗟叹(jiē) 咥其笑矣(diē)
解析 A项“垣”应读yuán;B项“咎”应读jiù,“徂”应读cú;D项“咥”应读xì。
答案 C
2.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⑤    B.②⑥
C.③⑧    D.④⑦
解析 ①“莫”通“暮”;③“泮”通“畔”;④“尔”通“”;⑤“匪”通“非”;⑦“于”通“吁”;⑧“说”通“脱”。
答案 B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解析 A项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引出另一个话题。C项古义:眼泪;今义:鼻涕。D项今义:名词,雨和雪;古义:下雪,“雨”为动词。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  )(3分)
A.何以知之 B.何陋之有
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解析 C句属于正常语序,无宾语前置现象。
答案 C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孔:内心痛苦的样子。
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斯:语气词,无实义。
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就。
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
解析 “孔”意为“很”。
答案 A
6.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A.①与②意思相同, 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 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 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 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解析 ①句的“三”是虚指,“三岁”是多年;②句的“三”是实指,“二三”意为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③④两句的“靡”意思都是“无,没有”。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7.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采用的是起兴手法,“薇”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乡愁。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乡怀亲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把它化作故乡的一株野菜时,就具体形象了。
8.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变化。薇由“作”而“柔”而“刚”,薇都生长得这么旺盛了,可是戍边军士还远离家乡,历久不归;既暗示了士卒滞留边关的时间之长,又很自然地带出了有家难归的情感。这种生长变化不仅避免了单调重复,更暗示了乡愁的渐浓、渐深、渐切。
9.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五两章直接描写了战事之频繁、壮烈,既表现了战士们的威武雄壮,也展现出他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同时,也似乎暗示了思乡的深层原因:频繁惨烈的战事,更让人渴望和平,渴望回归故乡,渴望见到亲人。
10.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和前面各章大不相同,请谈谈它在整首诗中所起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前面各章写的都是服役时的心理活动及感情,最后一章写的是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它在整首诗里起的作用,一是表明此前各章是退伍士卒对服役生活的追溯,二是增加了感情的浓度,三是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言段落,回答11~13题。
桃 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③于归④,宜其室家⑤。
桃之夭夭,有⑥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⑦。之子于归,宜其家人⑧。
【注】 ①夭夭:形容桃树少壮、茂盛的样子。②灼灼:形容桃花鲜艳、娇嫩的样子。③之子:这个女子。指这首诗歌咏的对象。④于归:出嫁到丈夫家。于,往。一说是动词词头,无实在意义。⑤宜其室家:意思是和她丈夫组成家庭很合适。宜,适当、相宜。室家,指夫妻组成的家庭。男子有妻叫做室,女子有夫叫做家。下文“家室”与此意义相同。⑥有:(黄,音坟)形容果实饱满繁盛的样子。⑦蓁蓁:树叶茂盛的样子。⑧家人:指男子所在的家族。
11.这是一首祝贺女子新婚的诗。诗中用“灼灼”的桃花起兴,开了后世以鲜花比拟女子的先河。你认为这样的起兴好在哪里?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既暗示了出嫁的女子正值青春盛年,容貌丰美,又渲染出了婚礼热烈、欢快的气氛。
12.“有其实”本意是什么?在这里它暗示了什么?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
13.这首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每一章第二句的变化最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得以发展、加深。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14.诗中的硕鼠指什么?为何反复咏唱“乐土”“乐国”“乐郊”?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硕鼠,指专吃粮食的田鼠,比喻统治者。诗中反复咏唱“乐土”“乐国”“乐郊”,强调人民向往无剥削、无压迫的幸福生活。
15.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用了哪种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篇采用“比”的手法,作者把剥削阶级比作偷吃劳动果实的大老鼠,活画了他们可憎可鄙的贪婪嘴脸,揭露了他们的凶残本性。
16.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什么形式?请概括这种形式的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重章复沓;好处:既充实了诗的内容,开拓了诗的意境,又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课件63张PPT。夜阑人静,天籁无声。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月隐星现,露重风轻。每逢这个时候,你才能正视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篱,在灵魂的高处,你终于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动。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逆风逆旅的你,每当回望身后的坎坷与泥泞,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涌……终于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也并不意味着扼杀成功!世上没什么永恒的侥幸让你永远的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么永恒的不幸让你永久地痛不欲生?生命的辉煌,拒绝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所以春风得意时多些缅想,只要别背叛美丽的初衷;窘迫失意时多些憧憬,只要别虚构不醒的苦梦!
用心泉熄灭如火的嫉妒,用心泉冲尽如尘的虚荣,生命才会获得无限的轻松。絮絮低语的心泉明白地告诉你:人心并不是你想象得那样险恶丛生,生活也不像你渲染得那般黯淡沉重!
远离卑劣的倾轧,躲开世俗的纷争,走近丁冬的心泉,倾听心泉丁冬……
重温一抺美丽的心情,抚慰一颗疲惫的心灵,回首一段苍凉的人生。
倾听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纯净;倾听心泉,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 修身名句·好学
1.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赏读: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是非善恶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2.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
赏读: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瀚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3.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
赏读: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赏读: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用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先河。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即国风,包括了15个地方的民歌,所以叫“十五国风”,有诗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2.写作背景
《氓》是春秋时的一首民歌,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氓》反映的正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一出悲剧。《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他历史记载的考订,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的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 3.审美视窗
溯水而上
陈蔚文
风,雅,颂。
这三个汉字御风而行,溯水而来,伴着古老而宏大的优美钟声。那些在孟春之月,振木铎于阡陌田间采撷来的诗句是撞钟的器械,一下,一下,先帝的大殿,嫔妃的后宫,田野上空,鸟儿四散惊飞,纸页被钟声掀起。那些神秘如卦文般的诗名,“丰年”“泮水”“良耜”“湛露”“鱼丽”“玄鸟”……多么美的词语啊!它的美因为失传更加凄美。里面有庙宇的香火,有潺潺河水,有麦垛,有卑微的士卒,有烛火般稍纵即逝的欢乐,还有哀伤,民歌一般的哀伤。
民歌一旦欢乐起来,是纵情天地的热烈。唢呐锣鼓响遍天地,天是大晴,地是大美,花是大红;而民歌一旦悲伤起来,也是彻骨的悲伤,是黑暗里你的手沾到了三更的寒露,整个人从肺腑哆嗦起来,冷的不止是你的身体,还有历史的骨头,你们都患着风湿。风湿,是断不了根的,尤其怕冷,怕绵延的寒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战乱与繁重的徭役中,一个征兵与一个国家淌血的伤口都在《采薇》最后一章中裸露着。而他的思妇也正在家乡的柴牗边叹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许多愤怒豪壮的劝战长篇也许抵不过这几句女人的幽幽叹息。
《诗经》,它是野地里生长的植物,是春天遗失的白袍,隶篆的诗句像蹄印一直铺到西周与春秋的柴扉前。柴扉推开是无限广袤;暮色苍茫,流水淙淙。剑声与古琴声飞旋,劳作声与低吟声交融,天地间充满大恸与大悟。
那些布衣乌鬓的女子,那些河水涣涣的情感……哀怨是《氓》与《邶风·谷风》中的弃妇,坚贞是《邶风·柏舟》中的女子,明丽是《郑风·溱洧》中在春天河旁嬉戏的男女,伤痛是《唐风·葛生》中亡人之妇。相思是《王风·采葛》还有《蒹葭》中望爱人不见的怅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银白色的月光打湿了花朵与等候者的衣襟,远远的地方传来瑟瑟古琴——现代人除了约在嘈杂的电影院、虚拟的网络、喧嚣车站或是“肯德基”,又能到哪去守望爱情?
多情的《诗经》,哀伤的《诗经》,焰心一般冷与热的《诗经》!
在这个冬天的夜晚读《诗经》,读到一些没有膨胀的喜悦,一些没有矫饰的哀伤,一些没有虚浮的忠贞。
染着风霜的马车与木铎声趁夜色把这些诗句运送到我们跟前,我们在遥远先人的感情里又幽幽地活过一次,他们布衣上浓重的汗碱味一下刺酸了我们的鼻子。
不要说物质已多么奢侈,当时间沉淀了一切,我们终究渴望回到的不过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说一些朴素的话,获得一些朴素的感情。所有都像麦秸一般真挚。
一册《诗经》,一种血脉相连的痛,使这个普通的冬夜从近百个冬夜里脱颖而出。
不必洗手焚香,不必沐浴斋戒,《诗经》,它本来是铺陈的香火,是清静的素食。沿着《诗经》的水路溯流而上,如同被沿岸庙宇中缭绕的香烟之气深深地抚摸。
méngchīqiānguǐɡǔshìcúxìxíkuíféimǐ2.通假字
①于嗟鸠兮  ______通______,意义____________
②犹可说也 ______通______,意义____________
③隰则有泮 ______通______,意义____________
④岁亦莫止 ______通______,意义____________
⑤彼尔维何 ______通______,意义____________
⑥狁孔棘 ______通______,意义____________
“于”“吁”于嗟,叹息,唉。“说”“脱”解脱。“泮”“畔”边岸。莫“暮”傍晚。尔花盛开的样子。棘“急”紧急。氓,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男主人公,音méng;流氓,音máng。涕,古义:眼泪;指鼻涕。贿,古义:财物,此指嫁妆;用财物买通别人。三岁,古义:指多年;指年龄。极,古义:名词,标准;名词,顶点,顶峰;副词,很。宴,古义:快乐;宴会。路,古义:高大的战车;名词,道路、路程。小人,古义:士兵;人格卑鄙的人。说预兆 无实义,助词 成功,名词终究,副词顺心,满足,动词 读mǐ,无,没有读mǐ,倒下 读mí,浪费 读qiāng,请,愿读jiàng,将领读jiāng,扶持 起,冒出地面创作发出 把来用5.文言句式
①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秋以为期。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匪”表否定判断。 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的语序是“以秋为期”。 主谓倒装,“二三其德”应讲作“其德二三”,译作“他的品行不专一”。 变黄在早晨,在夜里下雨下雪天天,日日不专一,有二心三心二意贫乏结构图示主旨归纳
1.《氓》是一首叙事诗,在叙事中抒情和议论,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采薇》是一位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赋之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提示 (1)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2)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考点链接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1.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2.比
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以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一般地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3.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提示 使用的称呼有“氓”“子”“复关”“尔”“士”等。称呼的变化源于感情的变化。“氓”意为“外来的百姓”,这儿用来指外地男子。女子开始时用叙述语气称男方为“氓”,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感情疏远。“子”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当面称对方为“子”,显得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子愿与对方建立关系的欲望。“复关”是借指住在复关的那个人,用地名代人名,流露出热恋中女子的热烈思念之情。“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是因为女子已经明白双方婚姻关系已定,感情距离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自我徂尔”中的“尔”则相当于现在的“你”,女主人公直呼“你”,包含着不满和怨恨。“士”也是古代男子的美称,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不幸后,沉思教训,用“士”来称呼其丈夫,合乎身份,讲究礼节,却包含着嘲讽的意味(“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提示 前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目的在于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虽然采用复沓的形式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从而表现出感情的进展。从春到秋,薇菜由“作”到“柔”到“刚”,由嫩到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何时才能归家呢? ——这些都是通过反复渲染达到的。
再者,每章后四句具体描写思归之情时,表达形式也有变化,由抱怨到烦闷到痛苦的呻吟,“忧心孔疚,我行不来”,作者就是采用这种反复吟诵、渐次深入的方式,让读者一步步走到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着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提示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1.文本审美
(1)《氓》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本诗中赋的手法被广泛运用。第1、2、5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经过。比、兴手法主要在诗的第3、4章。第3章的前四句用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第4章的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子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由“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这两章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想象,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第5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淇水、隰地有边有岸来反衬自己的苦海无边,写得既质朴又形象,极具乡土气息。 (2)《采薇》
首先,《采薇》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2.写作迁移
【角度一】 穿越《诗经》的画廊,此刻的驻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了!在那么多零零碎碎的时间里,一些美好的东西在心底生根发芽,含苞开花。它们的名字是真,是善,是美。
请以“我与《诗经》”为话题,写一篇短文。【示例】 《唐风·鸨羽》解释的又何止唐国统治者的罪恶呢?《魏风·伐檀》就反映出魏国被奴役的人民对不劳而食的剥削阶级的怨恨和反抗的情绪,诸如此类的还有《魏风·硕鼠》、《小雅·大东·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壮山》、《齐风·东方未明》等。而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烂的生活也见于《诗经》中,例如《风·新台》、《齐风·南山·敞笱》。此类篇目令人“怒发冲冠”,却无栏可凭。无怪乎,三闾大夫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每逢潇潇雨夜,思绪乱飞间,总在眼前浮现一衣袂飘飘的贤者独立寒江边,手捧《诗经》,心忧天下苍生,眺望远方时而泪染罗衫,时而仰天长啸。我不知道他是谁,却知道他为了谁,他踱步江畔,渐行渐远。
成长的岁月里,幸有《诗经》做伴,原来不完美的世界也能天蓝云白,草色青青,它折射出的思想光芒犹如黑夜中的一盏孤灯,照亮了每个迷途的人归家的路途。多少次梦醒于月影阑珊处,都习惯地抚摸一下枕下的《诗经》,感觉一下它的存在,恍惚间,仿佛自己置身在家乡的田野里,四季交替眼前,唯有我和我的《诗经》永远定格在时间之外,时而落叶飘舞如蝶,草枯菊开;时而雪飘四野,天地融于一片茫茫白色,时而春暖花开,身边呈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景。【角度二】 《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氓抛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
你对这一女子形象有何感慨,请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段。【示例】 《氓》中的女子,在粉红的爱情里痴迷陶醉时,她纯真浪漫,柔情似水;陡然跌落至婚变的黑色深渊后她怨恨悲痛,伤心绝望;几番挣扎后,她战胜自我,勇敢决断,最终浮出水面,重新上岸,完成了心灵之河的一次胜利的穿越,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大大的惊叹号! 《氓》中女子的背影已渐行渐远,却给后世留下了无穷的思考和启发。当莎士比亚在感叹“女人啊,你的名字是弱者”时,已经有无数勇敢的女子站成了一株株坚强的木棉,与风中的橡树互相致意,平等而自尊,高贵而骄傲!一个人的价值,完全在于他自己!唯有自尊自强,方能奏响生命的华彩乐章! 【漫漫古典情】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雾柳暗云时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宋·张元幹《浣溪沙》
这首词既写了湖光山色之美,又表达了作者沉浸在自然风光中的流连忘返的感情,流露出一种闲适、潇洒的超脱情怀。
全词情景相生,密切相连。词人不仅把几件自然物景——飞云度月,湖光倒影,青山,岸柳和露荷,巧妙地结合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而且更突出了景中人领略自然美景的特有的神情。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 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歌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像,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