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5离骚(温馨晨读篇+自主学习篇+合作探究篇+审美写作平篇+氤氲书香篇,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5离骚(温馨晨读篇+自主学习篇+合作探究篇+审美写作平篇+氤氲书香篇,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6 21:05:11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修姱(kuà)     鸷鸟(zhì)     兰皋(gāo)
B.偭(miǎn)规矩 侘傺(chà chì) 谣诼(zhuó)
C.芰荷(qì) 蕙 (huì xiāng) 揽茝(chǎi)
D.謇朝谇(jiǎn suì) 溘死(hè) 延伫(zhù)
解析 A“姱”为kuā;C“芰”为jì;D“溘”为kè。
答案 B
2.下列几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掩涕  规矩  返顾  芳菲 
B.浩荡  侘傺  杂揉  芰荷
C.峨眉  鸷鸟  陆离  嗑死
D.工巧  兰皋  芙蓉  太息
解析 A反顾;B杂糅;C 蛾眉,溘死。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灵修:聪明而有远见的人,指屈原自己。
B.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众女:喻指楚王周围众多的奸邪小人。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周容:逢迎苟合以取悦于人,以此达到固荣争宠的目的。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体解:即肢解,是古代的一种酷刑。
解析 A项,“灵修”的意思是神明而有远见的人,指楚王。
答案 A
4.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C.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D.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解析 B项中“错”通“措”;C项中“章”通“彰”;D项中“圜”通“圆”。
答案 A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其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  )(3分)
A.长余佩之陆离 B.佩缤纷其繁饰兮
C.亦余心之所善兮 D.燕赵多义士,慷慨悲秋风
解析 A 长:形容词作动词,使之长;B.缤纷:形容词作名词,缤纷的饰物;C.善:形容词作动词,向善、从善;D.悲:形容词作动词,悲吟。
答案 B
6.课文名句默写。(8分)
①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③________,________。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④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忳郁邑余侘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③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 ④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7.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太息:叹息。
B.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蛾眉:漂亮。
C.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改错:改正错误。
D.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攘诟:清除污垢。
解析 B“蛾眉”比喻高尚德行;C“改错”改变措施;D“攘诟”忍受侮辱。
答案 A
8.从内容上看,该部分主要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三点(可借用诗中的字词)。(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自己从善爱美;②小人投机,追曲,诽谤;③君王不察。
9.最能形象地表现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 鸷鸟之不群兮;何方圜之能周兮
10.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是作者“忧愁幽思”而作,该部分哪句诗最能表现“忧愁幽思”的感情?为什么?(4分)
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句:宁溘死以流亡兮;伏清白以死直兮。
原因:一个人不到万不得已,恐怕不会想到死,以死殉志,足见作者忧怨之深广。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1~16题。
焚 驴 志
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①。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②小数③,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之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篓,亦惟人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④,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⑤,师兴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乞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⑥,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①无主赖:无所依恃。②厌禳: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③小数:小法术。④桑林之祷:商汤在桑林以身祈雨。⑤伐邢之役:邢国无道,卫国出兵攻邢以祈雨。⑥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鬼怪。
11.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帅闻之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亟:赶快。
B.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 爱:吝惜。
C.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 委:交给。
D.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 谢:道谢。
解析 谢:谢罪、道歉。
答案 D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杀我而有利于人 请诸帅,而释之
B.驴见梦于府之属某 救旱之术多矣
C.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 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
D.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
解析 结构助词,的。
答案 B
1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河朔地区的旱灾危及百姓的年成,镇阳帅用巫术祈雨,但一点效果都没有。
B.一户人家产了一头白驴,主人认为旱灾是它造成的,很多人也都同意这种说法。
C.镇阳帅听信谣言,下令焚烧白驴,白驴于是托梦给帅府的僚属诉说自己的冤情。
D.白驴认为把它烧了无益于救灾,因为旱灾要么是人造成的要么是天造成的,与它无关。
解析 “主人认为旱灾是它造成的”表述错,应是“有的人”认为,而不是“主人”认为。
答案 B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
答案 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拯救旱灾的方法这么多,何不从这些方法中找一个呢?
(2)过了不久天就下雨了,雨下满了一个月却还不停,洪涝损害了农作物,最终(导致)没有收成。
【参考译文】
金章宗承安四年,河朔地区大旱,远近各地的禾稼都枯焦了,人民不知如何是好。地方的长官镇阳帅就非常关心农民,急着命令下属找人祈雨。厌禳巫术,试了好几次,竟然没有应验。很久一段时间,诡怪的说法就兴起了。有一民众家产了一头白驴,有的人就说:“旱灾的原因是这样的,云密集时,驴则抬头发出声音,云就飘散不留。如果白驴不死,旱灾是止不了的。”一个人臆测提倡,许多人就开始附和这个说法。镇阳帅听到了,就觉得事情是这样的,就立即命令把白驴抓回,将它烧死。
白驴托梦于帅府的僚属某人,说:“焚烧我是冤枉的啊!天灾的流行,人民和自己受害其中,和我有何相干呢?我生而不幸成为禽兽,又不幸堕落为人的牲畜。载运货物被人驾驶,都听人们的命令;驾驭斥责,听凭人们的处置。劳苦羞辱到死,这是我的本分。若是旱灾的事情,这样就可以知道是我引起,而要把我置于此酷刑之下吗?是谁诬赖我,而镇阳帅听从他的!祸害关乎天象,也关乎人类,人为而可以求人,而天象就可以弃之不顾,听其自然啊。商汤得天下时,大旱五年,汤以身祷于桑林(桑山之林)之中,天于是下雨。卫国大旱,卫人想攻伐无道的刑国。军队出发,天就降雨。汉武帝时天旱,卜式请求武帝烹弘羊。唐文宗时遭大旱,李中敏上书请求杀掉郑注。拯救旱灾的方法这么多,何不从这些方法中找一个呢?求而得不到,就没有什么好追究的,则问题是在于天,去委托它而已。不求于人,不求于天,以没有根据的说法,来指责我的过失。唉,其实不是这样的!令巫师曝晒于太阳下请求旱神,已经很迂腐了,今日还要烧我,那岂不是更荒唐了吗?杀我如果有利于人类,我怎么会吝惜自己一死呢?如果事情不是这样,做这样的事来增加罪恶有什么好处?滥杀,是不仁的;轻言相信,是没有智慧的;不仁不智,镇阳帅为什么这样做?你啊,是他的属下,所以我冒昧私下向你倾诉。”
梦到的属下谢罪之后立即清醒,请求镇阳帅将白驴释放。起初人们不能谅解也不高兴将白驴释放。过了不久就下起雨来,而满一个月不停,水灾损伤人们的农作物,庄稼最终也没有收成。人们不再讨论白驴的事情了。
16.[对应考点链接]阅读下面诗歌,回答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6分)
早 梅
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诗歌赏析】
《早梅》赏析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课件55张PPT。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气。这种底气,表现为蓬勃向上的朝气,敢打敢拼的锐气,宁折不弯的正气。打足底气,生命就可以凸显踏踏实实、堂堂正正、大大方方的基本风格。底气足,生命可以气吞山河;底气没了,生命也就奄奄一息。
本色是生命的一种底线。守住底线,则出淤泥而丝毫不染,近雷池而半步不越,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本色既体现共性也展示个性。对生命无限热爱、对事业无限忠诚,是共性的反映;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不重复昨天,是个性的张扬。改革者的本色体现为一个“敢”字。他们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敢于突破框框和本本,敢于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突破中跨越,在跨越中成功。
耕耘者的本色体现为一个“勤”字。他们坚信有耕耘才会有收获,一份劳动一份所得,因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之峰勤为径,“春蚕到死丝方尽”。
奉献者的本色体现为一个“苦”字。他们深深地懂得“梅花香自苦寒来”,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色体现风格,本色体现品格,本色体现人格。本色与生命融为一体,珍重生命,首先需要珍视本色。 修身名句·明德
1.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唐·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赏读: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
赏读: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
赏读: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4.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
赏读: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1.作家作品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楚辞,是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2.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楚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3.审美视窗
屈子之魂
屈子就如同晚霞的余赭,如淡淡的虹,如黄昏里的暮霭。历史存留下的时间与空间,并不慷慨地赐予他。尔后,倏忽,白影,一闪,他的壮举——“纵身汨罗江”!
屈子虽去,其魂不朽!
屈子之魂,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魂!
他喝尽了杯中酒,却挥不尽忧民泪,对于黎民百姓,他只有选择掩涕,是的,只有掩涕。他的忧民魂,如北风的声声马嘶,南风的嗷嗷虎啸,东风的凄凄龙吟;他的忧民魂,更如那潺潺流动的汨罗江水,永不停息!屈子之魂,是“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高洁魂!
他食花饮露,清眼洗耳,“恐俗之污兮”,他新沐弹冠,新浴振衣,“恐尘之染兮”,朝搴木兰,夕揽宿莽,“恐年岁之不吾与”,他的高洁之魂,如那连天而去的烈雁,丝毫不愿久驻于凡世,他的高洁之魂,更如那绿绿的青莲,出淤泥而不染。于是,肃然成诗:“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屈子之魂,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魂!他重视人才,栽培芳草,却造出了一片荒秽——势利小人。他一心辅佐君王,君王却听信奸佞吝将他放逐。他实施美政,联齐抗秦,革新政治,却遭到亲秦派的猛烈迫害。君王闭目塞听将他放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么?孤帐,烛光绚烂,酒令人销魂。他却吟出了“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的诗句!
戴叔伦曾吟诵:“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郢破,国破,人亡,家亡!一幕幕的悲剧,是一曲曲的悲魂曲,竦竦的寒风,让人不寒而栗,残阳照着江面,暮蔼笼罩着江身。孰知,寒风过去不是温暖,残阳之后不是满月,暮霭之后不是黎明?kuājī jījiǎn suìchǎihuì xiāngzhuómiǎntúnchà chìjìjígāo2.通假字
①偭规矩而改错  ______通______,意义______
②忳郁邑余侘傺兮 ______通______,意义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______通______,意义__________
④进不入以离尤兮 ______通______,意义______
⑤芳菲菲其弥章 ______通______,意义______
⑥延伫乎吾将反 ______通______,意义______“错”“措” 措施“郁邑”“郁悒” 忧愁苦闷,心情抑郁不伸的样子“圜”“圆”圆凿(榫眼)“离”“罹” 遭受“章”“彰” 明显“反”“返” 返回荒唐。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善于投机取巧。技艺巧妙改变措施。改正错误处境困窘。经济困难随流水而消逝。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修长的样子。形容色彩繁杂本来,原来顽固坚决保持,守埋伏使……屈服美好的修理,整理高、长互相偏指一方,可译为“你、我、他”看,审查相国,宰相趁着比得上追赶上介词,于,在语气词,用于句中,舒缓语气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5.文言句式
①不吾知其亦已兮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唯昭质其犹未亏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前置固定句式定语后置被动句被动句6.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鸷鸟之不群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名词作状语
謇朝谇而夕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束缚,约束合群在清晨,在晚上 (2)动词的活用
①使动用法
屈心而抑志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余马于兰皋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朕车以复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动词的为动用法
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受委屈,使……受压抑使……步行,赶着使……返回,掉转为……而死(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用作名词
何方圜之能周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谣诼谓余以善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形容词用作动词
固前圣之所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余佩之陆离兮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为动用法
哀民生之多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枘,圆凿淫荡的事 推重、看重 使……加高使……加长 为……悲伤结构图示主旨归纳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为,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和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表现了他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人格。同时通过诗人战斗的历程和悲剧的结局,反映了楚国政治舞台上进步与反动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和反动势力的嚣张。提示 ①押韵。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如“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里,“替”“茝”是韵脚;“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里,“错”“度”是韵脚。
②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③大量使用对偶句。如“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④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提示 ①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②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③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④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⑤洁身自好,自我完善提示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考点链接
诗歌形象解析
解读:诗歌鉴赏是由感知文学形象开始的,然后才能进行审美判断。鉴赏诗歌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这里的艺术形象,是指诗人从审美理想的角度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具体而言,偏重写景的诗歌指物象或意象,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指津: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③展示形象的意义。
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
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应用: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活页规范训练]中第16题。 1.文本审美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篇政治抒情诗。它不但在思想上影响着后世的文学,而且在语言上也有着鲜明的特色。
(1)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高洁品格等。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两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的字眼,也未加说明,但是其喻意自明。运用这些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思想意识等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还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2)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如“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无异。以上两例属于在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这一例是两个完整诗句的上、下句构成对偶。“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这一例是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 (3)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
“兮”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色彩和构成诗歌节奏的作用。大量“兮”字的运用,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还使诗歌婉转动人。2.写作迁移
【角度一】 屈原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精神永在,魅力长存。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学习这首诗,要把鉴赏《离骚》优美诗句与学习屈原爱国的精神品质结合起来。在朗读时,掌握关键诗句,理解屈原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感,感受、体验屈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感,通过“移情”,引起共鸣,有所感动。
学过《离骚》后,你对屈原有怎样的评价呢?【示例】 屈原是一种精神,每次诵读《离骚》,我就会觉得周身的血液在涌动,我总是很激动,我仿佛能看到屈原临江而立的那一种悲壮。在我们的历史上的确有过很多出色的政治家,他们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前进。但请不要忘了,我们同样需要诗人,没有他们留下的文字,没有他们的那一种精神,历史又如何得以血肉浑然一体?
“天,以诗人为木铎。”
诗,是一个又一个朝代的缩影;诗,让我们感到与先人血脉相连,感觉到文化的代代传承。
我眼中的屈原,他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但他是一个出色的诗人,他站在汨罗江边时,心中不是绝望,是愤慨!天地间竟然难以容下他!一个时代,最难以容忍的是诗人,他们太尖锐,太坦率,他们是棱角分明的山中之石,是超脱于尘世之上的。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选择了离开,既然无法改变世界,也无法改变自己,所以只能选择离开。
我相信这不是屈原的懦弱,而是一种信念,一种执着。因为,他是诗。【角度二】 人们对屈原投江而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屈原之死重于泰山,有人则认为屈原之死轻如鸿毛。你赞成屈原沉江的举动吗?
请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段表达你的观点。【示例】 屈原在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一位“忠君爱国”、“忠信、廉洁、正直”的爱国忧民的诗人;被誉为“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伟大历史人物。殊不知,屈原作为一位诗人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位政治家却是失败的。他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地联结起来。他爱楚国,是爱得那么的深沉和执着。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迷恋着楚国的腐朽的、没落的政坛,这一点决定了他只能是一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而导致他的国家的毁灭,连带了他的政治信仰也彻底地毁灭。因此,他被后人所称赞的爱国主义思想,实质上只是愚昧的“忠君”思想。它并非是一种先进的思想意识,而是与历史的发展潮流格格不入的。正是愚昧的“忠君”思想注定了屈原一生的悲剧命运。但我们不能按今人的民主观念来勉强屈原!在他那个时代“爱国”只能通过“忠君”来实现,可以说,“爱国”必须忠君!屈原的爱国思想也是无可置疑的。 【漫漫古典情】
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院落深沉,池塘寂静。帘钩卷上梨花影。宝筝拈得雁难寻,篆香消尽山空冷。  钗凤斜攲,鬓蝉不整。残红立褪慵看镜。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又是三春尽。
——宋·洪迈《踏莎行》这阕《踏莎行》写思妇怀人,通篇没有一个字点破本题。
我们刚一接触到它,只能感知到一片空寂的环境和一个慵倦的主人;等到鉴赏进一步深入,我们才发现这是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怀念;如果你有兴趣再追下去,那么还可以想到关于爱情、离别等更多的东西。正如梁启超所说:“向来写情感的,多半是以含蓄蕴藉为原则,像那弹琴的弦外之音,像吃橄榄的那点回甘味儿,是我们中国文学家所乐道的。”
到达汨罗山已是上午10点了,只见一片起伏连绵的丘陵由东向西朝玉笥山逶迤而去。几千年了,一个用诗书写民生、以命明志的爱国诗人就在这里枕着江流长眠在这一片青黛之中。
艳阳照射在屈原的墓碑上,斑驳陆离,像一位耄耋老人满脸起了寿斑。碑面的字迹尚可辨认,碑阴则无一字说明,历史就像这墓碑一下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我来到赵家冲后的一座屈原墓前,据说这是12座疑冢中最为壮观的一座,碑文为“故楚三闾大夫之墓”。读着这仅有的所谓的碑文,只觉得古代华夏子孙对此颇费过思量。中国的墓葬历来对身份有讲究,往往有一些重要的个人信息从墓碑上逸出。据唐杜佑《通典》记载:屈原冢有石碑,文为“楚放臣屈大夫之墓”,后来碑佚。 过去的那些古碑都随着岁月的流逝或损毁或散佚了,而今存传的尽是近代人的重建。这让我有机会作一次比较。唐代屈原墓碑标示的是“楚放臣”,这个身份是很明确的,让人一看就明白屈原是楚国被放逐之臣。看不到其他褒贬文字的墓志铭。清朝同治年间刊立的屈原碑,碑文则很中性,称屈公为“故楚三闾大夫”,只标明了身份。同是屈公之墓,而碑文几字之差,让人觉得感彩大异。
在汨罗山1 500平方米的范围里,屈原疑冢如种瓜种豆般散布其中,其墓或大或小,其碑或高或矮,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先生的仰慕,它们给我的更多是一种精神向度与高度。 凝望荒草萋萋的屈原墓,眼前总好像晃动着楚国高大的城池与屈公形容枯槁的身影。其实春秋时期楚国还是很强大的,即使是战国时期,它的疆土仍在争战中不断膨胀扩展。太史公有《史记》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屈原是在战国时期七雄纷争、秦强楚弱的形势下,抱着改革政治、富国强兵的雄心壮志,力图让楚国一统天下的。他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但楚怀王昏庸无道,再加上反动贵族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姬郑袖等佞臣小人的围攻,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在苟且偷安、惧战主降的贵族们的打击排斥下,斗争处于劣势的屈原最终因谗言被罢官、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一个人的政治才能不能充分得以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得以实现,何其郁郁! 屈子被放逐汨罗江畔九年余,报国无门,每日只能披发行吟于江边,北望郢都,思念祖国,愤然怅然写下许多不能打动楚王的文字。当秦军攻下郢都的消息从远方传来,他痛不欲生,万念俱灰。
屈原死后,太史公曾到屈公生前垂钓和行吟的江暮潭凭吊,痛哭而流涕。贾谊赴长沙王太傅任途经此地亦欷歔掩泣,作《吊屈原赋》。屈原的弟子宋玉还登上玉笥山之最高处,为先生招魂。时逾几千年,作为先生的崇拜者,我只身来到屈公墓前,虽然不知哪座冢内真正埋着诗人的骨骸,但我想整个汨罗山,不,整个华夏山水都有他的忠魂!每到一座疑冢,我都宁可相信这是一座真坟。我采撷一束满山疯长的艾蒿和牡荆,献到屈公的墓碑前。 要知道,这艾蒿是每年端午节人们必采之物,而牡荆,则早在周时它的名字就叫“楚”啊!
汨罗山下那一块百亩见方的水塘,我想就应该是当年女媭取土造坟的楚塘了。楚塘之名也是后人命的,人们赋予了它时代色彩与政治意义。楚塘如今芰荷蓬勃,水草丛生,汨罗山满山遍野的艾蒿何其葳蕤,是专为纪念屈子生长的吗?
(选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