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9赤壁赋(温馨晨读篇+自主学习篇+合作探究篇+审美写作平篇+氤氲书香篇,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9赤壁赋(温馨晨读篇+自主学习篇+合作探究篇+审美写作平篇+氤氲书香篇,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6 21:08:17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窈窕(yǎo) 愀然(chǒu)  蜉蝣(fú)  山川相缪(liáo)
B.徘徊(hái) 枕藉(jiè) 幽壑(hè) 冯虚御风(pínɡ)
C.嫠妇(lí) 桂棹(nào) 匏樽(páo) 酾酒临江(shī)
D.肴核(yáo) 扁舟(biǎn) 糜鹿(mí) 横槊赋诗(shuò)
解析 A愀qiǎo;C棹zhào;D扁piān。
答案 B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举酒属客       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而卒莫消长也 卒: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到……去。
解析 D适:享有。
答案 D
3.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不属同类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望美人兮天一方。
B.忧劳可以兴国。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解析 例句“故事”意为先例;A项“美人”意为心中所思慕的人;C项“学者”意为求学的人;D项“小学”意为小的方面学习;B项基本与现代汉语相同。
答案 B
4.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离开人世,飞升仙境。
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
C.望美人兮天一方 ——在天的那一边眺望(那个)美人啊。
D.物于我皆无尽 ——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的。
解析 C句应译为“眺望(那个)美人啊,(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
答案 C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解析 “既”是“过了”的意思。在古代,“望”指农历十五,“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历十六。
答案 B
6.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
(1)____________,歌窈窕之章。
(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目遇之而成色。
(5)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_____。
答案 (1)诵明月之诗 (2)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3)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4)耳得之而为声 (5)不知东方之既白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课内语段,完成7~10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
B.举匏樽以相属 举:全,都。
C.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危坐:端坐 。
D.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 余音,指箫声。
解析 B举:举起。
答案 B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麋鹿
解析 A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渔樵:打鱼砍柴;东:名词活用作动词,东下;B南:名词作状语,向南;C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D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
答案 A
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解析 D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羡”即“羡何”。
答案 D
10.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段写出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本段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本段重在说理,借追述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D.本段句式上整散结合,押韵自由灵活,极富声韵之美。
解析 C项的内容是文章第四段所阐述的,这一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遥想当年曹操、周瑜,再联想自身,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重在抒情。
答案 C
四、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1.下列加点字意义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3分)
A.顾而乐之 B.顾安所得酒乎
C.四顾寂寥 D.道士顾笑
解析 A、C、D环顾,回头看;B可是。
答案 B
12.下列加点词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3分)
A.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B.玄裳缟衣
C.掠予舟而西也    D.羽衣蹁跹
解析 A名词作状语,B、C、D为名词作动词。
答案 A
13.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C.象征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作者。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解析 作者的孤寂并不是因“客去”,而是因身遭贬谪的缘故,即使“客”在也只是陪衬而已。
答案 C
14.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虚无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解析 “虚无”思想在本文中有,在《赤壁赋》中没有。
答案 D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
(2)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3)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课件54张PPT。江南是一局黑白交织的围棋。我们在粉墙黛瓦间博弈着清幽与喧嚣。江南不需要尘世的繁华,江南不喜欢艳丽的色彩,江南不接受虚伪与肮脏。江南的美唯有放开胸怀,用心灵去感受,才能懂得江南的喜怒哀乐,才能享受博弈江南悠然快意。所以,终是黑瓦白墙占据了江南的大半山水,让最纯净的两种色彩在这山水草木中得到了最宁静的释放。
江南是一局下不完的棋,文人们用笔墨斗了千年,将相们用兵马驰骋了一生。可江南依旧是江南,从不因水墨勾勒而故作娇柔,也不因金戈铁马而狰狞面目。江南是天地设下的一局棋,天地对弈,下的是淡定从容,古朴纯净。凡人在江南快意人生,便以为掌控了江南。殊不知我们在江南面前,皆是红尘俗世的棋子,被江南这幻境迷惑,成了博弈中的一员,才能得以略享这青帘渔火,这水墨晴岚。江南是一局棋。墨客骚人,弈的是诗意江南。王侯将相,弈的是惬意江南。而江南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也在这一方世界中博弈着美丽与自然,淳朴与厚重,悠久与执着。人们游走在粉墙黛瓦的棋子间,草木山水散布在昼夜交替的天地间。黑与白的对弈,心与自然的交融,凝聚了江南宽宏厚重的文化,酿成了江南醉人身心的美丽,流出了江南宁静致远的性情。
梦中霏雨,花落江南。若清辉懵懂,仅与夜郎浓。
是文人墨客书就了江南,还是这一川烟雨淋就了千载美谈?
弈江南。忆江南。一枕明月对酒酣。 修身名句·知耻
1.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离娄上》
赏读: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2.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
赏读: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3.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杨雄《法言·君子》
赏读:人一定要自爱,而后才能被他人所爱;人一定要自尊,而后才能被他人尊敬。这句话强调了人要自尊自爱。自尊自爱,就是在品格、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4.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龚自珍《明良论二》
赏读:如果一个国家的士人都有羞耻心的话,那就永远不会有国耻了。 苏轼为嘉祐年间进士。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中进士后累官至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书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启用新党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享年64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苏轼的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的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的诗篇。其诗今存2 700多首,风格多样,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了词坛上的“苏辛”豪放词派。他散文成就也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2.写作背景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境,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作者是元丰三年(1080)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秋、冬,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3.文体知识
赋是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介于诗文之间。
赋的特点有:(1)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4)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4.审美视窗
永恒的赤壁,永远的苏轼
赤壁的灵秀抚慰着苏轼那颗伤痕累累的心,也孕育了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在灵魂和自然融合的一刹那,我们理解了苏轼的幸福和不幸。
赤壁因苏轼而留下千古华章,苏轼因赤壁而屹立千古。感谢苏轼给我们带来的精神食粮。苏轼若有知也应感谢我们对他的理解。苏轼的诗文才气贯天,苏轼的思想博大精深,苏轼的人格光芒万丈。 苏轼一生想着天下,心系苍生,让他豪情万丈;在失意时,寄情山水,洒脱飘逸;在悲观时又以佛家道家思想宽慰自己,而变得豁达开朗。正是因为有了这三种思想,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赤壁也因苏轼的介入才得以完成它的美丽,赤壁诗文也将和这个伟大的文学家一起流芳千古。xūzhàohèlíqiǎozhú lúshīshuòpáofú yóujíjiè2.通假字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______通______,意义______
②举酒属客 ______通______,意义______
③举匏樽以相属 ______通______,意义______
“冯”“凭”乘“属”“嘱”劝“属”“嘱”劝人饮酒3.古今异义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白露横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一种竞技方式。 白茫茫的水汽。二十四节气之一。 旷远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内心所思慕的人。美貌的人。 名作动,攻占下面落下取独的代词,它音节助词,无义指示代词,这得宾语前置的标志词农历每月十五日眺望名望、声望观察盼望临近名作动,歌唱歌词歌曲名作动,歌诵、朗诵如同往依照、遵从及、比得上假如、如果相当于“然”,…的样子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相当于“于”,在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用于感叹句,相当于“啊、呀”句中表停顿。5.文言句式
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凌万顷之茫然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渺渺兮予怀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而今安在哉?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 ,语气词“也”,表判断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茫然万顷,定语后置予怀渺渺,主语后置宾语前置被动句6.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歌窈窕之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江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流而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名词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歌颂,朗诵打鱼砍柴攻占向东进军向南向西向东以……为侣,以……为友(2)动词的活用
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泣孤舟之嫠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东方之既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渺沧海之一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起舞使……哭泣整理显出白色渺小得像……结构图示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提示 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这就是“于是饮酒乐甚”——“托遗响于悲风”——“客喜而笑”,也就是由乐而悲、由悲而喜,课文一开头便表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如此良辰美景,作者油然而生飘飘欲仙之喜。接下来顺转:由饮酒放歌的欢乐中伴入了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入悲哀。
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以明月江水作比,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渡;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进而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提示 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提示 《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而喻理。如第二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 1.文本审美
(1)构思精湛、缜密
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再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2)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江上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笔下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作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再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美;之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2.写作迁移
【角度一】 本文第四段,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的美妙风光,产生了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请以“变与不变”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段。【示例】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唯有空中之嫦娥,遗照千年。
境遇变了。李白从贵妃捧墨、力士脱靴的光耀中降到人世的饥寒苦乐中。不变的是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魄力和“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豪放。
世事变了。杜甫在太平盛世中穿行,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饱受苦寒,不变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思和“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情怀。
时空变了。苏轼从京城辗转到黄州、惠州再到海南,从年少博学到饱经沧桑。不变的是“一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和“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的气节。战场废了。陆游从真正的战场回到家中,且在梦中回到了战场。时光流逝,不变的是他“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情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心愿。
什么都变了,不变的是这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守护着一轮心灵的月亮。【角度二】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请你谈谈你对苏轼坎坷一生的认识。【示例】 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从容应对惊涛骇浪;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以旷达、疏狂的性情和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那些世俗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挫折,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漫漫古典情】
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
江头日暮痛饮,乍雪晴犹凛。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  鸳机新寄断锦,叹往事、不堪重省。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
——宋·陆游《清商怨·葭萌驿作》
此词当写羁旅愁思,将艳情打并进去,正显出愁思的深切温厚。
陆游由于从军南郑的失意,加深了心头的抑郁,使得他“在这个境界里”,更“感到无限的凄凉”,羁愁中渗进了政治失意的意绪,那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很自然的。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重游赤壁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有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任命他为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臜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于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拨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