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10游褒禅山记(温馨晨读篇+自主学习篇+合作探究篇+审美写作平篇+氤氲书香篇,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10游褒禅山记(温馨晨读篇+自主学习篇+合作探究篇+审美写作平篇+氤氲书香篇,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6 21:08:23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庐冢(zhǒng)  何可胜(shèng)道   漫(màn)灭
B.盖音谬(miù)也 窈(yǎo)然 懈怠(dài)
C.安上纯父(fù) 无物以相(xiàng)之 孰(shú)能
D.咎(jiū)其欲出者 瑰(guī)怪 罕(hǎn)至
解析 A项,胜shēng;C项,父fǔ;D项,咎jiù。
答案 B
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观点。
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解析 C项,观:景象。
答案 C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⑧其孰能讥之乎?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⑩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③④⑤⑥⑨⑩/②/⑦⑧
B.①③④⑤⑥⑦⑨/②/⑧/⑩
C.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解析 ①③④⑤⑥⑦⑨均为代词“它,它的”; ②助词,无实在意义;⑧难道,表反问语气;⑩自己。
答案 B
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  )(3分)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解析 “至”是动词用作名词,其他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D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③不出,火且尽。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A.①和②的“然”相同,③和④的“且”不同
B.①和②的“然”不同,③和④的“且”相同
C.①和②的“然”相同,③和④的“且”也相同
D.①和②的“然”不同,③和④的“且”也不同
解析 ①……的样子;②这样;③将要;④尚且。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6~10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
B.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极少。
C.夫夷以近 夷:平安。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
解析 A感慨;C平坦;D谁,哪一个。
答案 B
7.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解析 B景象,ACD为动词,观看,观察。
答案 B
8.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④而人之所罕至焉
⑤褒之庐冢也
⑥遂与之俱出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⑧何厌之有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解析 ①④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②⑤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③⑥句中“之”做代词,指“他们”;⑦⑧句中“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答案 B
9.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作者认为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B.本文第一段阐述了要到险远之处,能看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志、力、物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C.作者特别强调“志”——志向、意志,这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D.本文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需要有坚定的志向的道理。
解析 D未采用托物言志。
答案 D
10.翻译下面三个句子。(10分)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到了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达到目的地。
(2)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3)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尚志斋说
虞 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①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②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挽必圆,视必审       审:仔细。
B.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谕:超过。
C.患难忧戚,志不为慑 慑:屈服,改变。
D.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 党:同类。
解析 谕:通“渝”,改变。
答案 B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 ②作《师说》以贻之
B.①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①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D.①援笔书所欲言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 A项①②两个“以”均是表目的的连词,“来”。B项①是助词,表语气;②是兼词,“在那里”。C项①是助词,表判断;②是助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略顿或延缓。D项①所字结构;②表被动。
答案 A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阐述志向的必要性或重要性的一组是 (  )(3分)
①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
②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
③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
④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
⑤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
⑥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
解析 ③阐明了实现目标的途径,⑥是作者对黄济的劝告。
答案 C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者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C.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也“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
D.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题阐述得精辟有力。
解析 并非强调“善教”的重要性,而是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答案 C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起初没有固定的目标,也不期望一定能射中的人,君子与他断绝往来,不和他结为朋友,因为他没有志向。
(2)如果不立志,即使细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做学问这么大的事呢!
(3)如今大司寇的上士开封浚仪人黄先生善于教育子女,温和但有规制,严格却没隔阂。
【参考译文】
(你们)曾经看过射箭吗?靶心,是射箭的人所确立的目标。于是挑选好你的弓,修直你的箭,蓄养你的精神,积攒你的力量,站正你的身子,遵守射箭的方法,面对箭靶。拉弓一定要拉满,瞄准一定要仔细,发射一定要果断,以求射中靶心罢了。如果靶心没有树立,就没有专一的方向,那么,即使有好的弓箭、强大的力量,也会一片茫然,(箭)要往哪里发射呢?更何况那些放松弓弦来游戏,随意地把箭发射出去,开始没有固定的目标,也不期望一定要射中靶心,这种人,君子是要和他绝交、不和他交朋友的,因为他没有目标。
善于学习的人,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大概能够稍微有些警惕了吧!求学的人要想达到圣贤的境界,就像射箭的人追求射中靶心一样。不以圣贤作为目标而学习的人,这就是不设置靶心而射箭的人。志向(如果)没有确定,就像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漂浮不知抵达的地方(或不知要到达哪里)。这种人不沦为荒诞无知的人,大概很少吧!这是立志的最首要因素。
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就要追求实现目标的方法了,这尤其是没有志向的人所不能做到的。所以拜师、交友,读书、探究事理,都是实现目标所应做的事情。于是,平时家居没有事情的时候,这份志向不曾懈怠过;处理事情、待人接物的时候,这份志向不曾混乱过;生活安逸,处境顺利的时候,志向不要因之而丧失;身处患境、心情忧郁的时候,志向不因之而屈服,一定要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才罢休。这就是立下志向始终不要改变啊。
所以如果立下了志向,即使是想成为圣人也是可以实现的。古人说过:“有志向的人,事业终究会成功。”又说:“用心专一,不分心,就可以聚精会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立志,即使细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做学问这么大的事呢!从前孔子凭借天生智慧的资质,他开始求学的时候,还一定要谈到志向,更何况我们这些特别愚昧无知的小人物呢?一定不能不把重视立志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来对待啊,慎重啊。
如今大司寇的上士开封浚仪人黄先生善于教育子女,温和但有规制,严格却没隔阂。曾经让他的儿子黄济跟从我学习,黄济也请求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自己,因此我写了“尚志”两个字送给他。有一天他暂时回到家乡,又来请我(就斋名)写一篇说,我提笔写出我想说的话,不感到黄济的要求是烦扰。黄济啊,还是想想(怎么)立志吧。
课件54张PPT。她们就这样微笑着看水,看天空,看云,看鸥鸟,看一只一只蝴蝶忙忙碌碌,看蜻蜓从她们的身边经过,看太阳,也看着在岸上的我和过往的人群。风吹过,她们轻轻舞蹈,腋下散发着淡淡的莲香。没有谁可以阻挡她们绽放,也没有谁干预她们的议事日程。
历朝历代,描写莲花的高手比比皆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无疑是唐朝的白居易、温庭筠、李群,宋朝的苏轼、杨万里、晏殊。中国历史上,出六人之右的,唯有宋朝的周敦颐。他在《爱莲说》中关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句子,高度概括了莲花清廉圣洁的品行,把达官士大夫以及平常百姓的人格理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提升到新的高度。这句话已经成为中国妇孺尽知的名言。他笔下的莲花,也因此成了一座不可攀比的高峰,让后人不可望其项背。其实,在我的心目中,莲花更像是一扇窗口,这扇窗口,让我们的灵魂通向物质世界,也让物质世界通向我们。人何以爱莲?佛何以爱莲?我想这都与莲花所昭示的意义有关。莲花就是莲花,她是灵性的。而莲子的苦涩,也似乎为这份灵性增加了一道诠释。在所有美好的事物背后,都有一颗苦涩的心在默默地期待着,盼望着。正因为这苦涩,甜蜜才有了可以着落的港湾,梦想才得以启航。“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看新荷,泛水学人愁,心常卷”。莲与人是多么的相通呀!莲是一座桥,通向人,通向物,通向佛。对我们来说,莲可以意味着爱人,意味着美好。但是,当我们放眼更加辽阔的宇宙天地,你就会发觉,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哪一样又不是莲花?
在我的眼睛里,太阳是一朵莲花,月亮是一朵莲花,每颗星星,每盏明灯,每双眼睛,每个一闪而过的善意的念头,每句温暖的问候,每一丝些微的关怀都是一朵清新的、温馨的莲花。
纵使世界上所有的花朵都已经消逝//莲花不会//因为,莲花的根在我们的血液深处。修身名句·审势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赏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赏读: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3.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赏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
4.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赏读:快乐不能到了极点,快乐到了极点就会变成悲哀;对欲望不能放纵,如果放纵欲望就会酿成灾难。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2.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对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3.审美视窗
独守千秋王荆公
我多么想把自己的思绪编织成一个花环送给你,它没有鲜艳没有娇美,我却想让它可以慰藉你孤独的心灵;我多想把我的思绪化作一缕青烟在你坟头缭绕,它没有缤纷也不灿烂,或许可以陪伴你的寂寞;甚至,我还想用我的思绪为你建造一座灵堂,让我的思绪凝结成墓碑。身前没有人为你立传,身后没有人为你写墓志铭,我想用我的思绪在你的墓碑上刻下七个大字——独守千秋王荆公。 我笨拙的笔让我无法梳理我的思绪,但今人陈亮也为你燃起了一缕心香:“有人向他吐了九百多年的唾沫,有人向他抛了九百多年的桂冠。于是我的眼前,便出现了这样一座近乎荒诞的塑像:他头戴光环,绣袍上却沾满了污水。我想把他的光环调得不那么刺目,把他的污水尽可能擦去,他们不适合患有洁癖的王安石……尽管他可能不需要我这么做,回我一句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话:‘我行我素,如此而已。’”徽宗之时你配享孔子庙,列于颜回、孟子之次,同时追封舒王;到了理宗淳佑元年,面临覆亡的南宋皇帝理宗,下诏又把你称作“万世罪人”,并削去从祀;号称明朝“第一文人”的杨慎称你为“古今第一小人”;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时也没有忘记把你骂作“小人权谋集大成者”;比林语堂早一点的梁启超却称你为“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而这一切,都来自你的“熙宁新法”。梁启超说舜、尧、禹之后,中国只有你一个完人也许过誉,林语堂骂你将小人权谋集于一身过于无知。但是,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文人曾经像你那样权倾一时,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思想;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哪一个文人身前曾遭到那么多的攻击,身后又遭到那么多的唾骂。
有人是“身前寂寞身后名”,你却是“长悲事业典刑间”。江水悠悠,一去不还,逝者如斯,何得再来!世间事业,如同流水,变幻漂动,无有可住。只有浮云却是坚牢之物,永远守着不动的蒋山。浮云守望着蒋山,也守望着江山,守望着人间,守望着你那颗伟大的心。千百年后,我还能看见那片白云,飘飘荡荡,洋洋洒洒,千秋不变,千秋不朽。2.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______通______,意义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miùzhǒngbāoshèpūyǎofǔ“父”“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十分之一数词不平常,不一般;很,十分。到连词,表示另提一事。“于”译为“由”;“是”,代词,代这种情况。合用为连词终于士兵。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竟,竟然,居然于是才。路,道路道理主张说,讲方法取道。车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超过,胜过有“大概”的意思。文字纹文章掩饰。观察,观看景象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n观赏。定名解释出名以私人名义占有名声。5.文言句式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句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状语后置,“于其址”作状语 省略句,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修饰限定动词“舍”,“在……”6.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之曰褒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2)动词的活用
动词做名词
而其见愈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用作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火尚足以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形容词做名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记叙游览褒禅山,进而议论抒发了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同时还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对于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今天我们也强调立志,我们所说的“志”,和王安石所说的“志”,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尽吾志”的精神,“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仍有借鉴意义。但泰山虽自古知名,亦有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与之抗齐。“世上名山僧占多”,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可知褒禅山亦“风景秀丽”;从下文“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知它也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写景,缘于作者的别有用意——在记游中生发大段的议论,借游览华山洞的见闻,抒发他对人生的感悟。 1.文本审美
(1)因事说理,以小见大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景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记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至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2.写作迁移
【角度一】 课文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体会。【示例】 人生的路不是看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是走出来的。在比较正确的人生哲学的指引下,大胆地往前走,细心地体会,认真地生活,就一定能到达人生的顶峰,欣赏到人生绮丽的风光,品味到人生香醇的美酒。就像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说的那样:“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那些近的地方,游人如织的地方,其实是没有什么风景的。最绮丽的人生风光都在人生道路的深处,而且每条路的风景都各有特色。靠着路口的张望,只能永远徘徊在各条道路的路口。 【角度二】 读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思考:①轻信别人的话,结果半途而废;②没有高远的目标,就没有行动的动力;③畏惧艰难,就不能达到目标;④成功,离不开坚定的意志(或志向)。
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做为中心写一段文字。 【示例】
没有高远的目标,就没有行动的动力
目标是茫茫黑夜中的灯塔,它使每一条船避开激流、险滩,安全而迅速地进入成功的港湾。只有制定远大的人生目标,我们才能取得成功。无数仁人志士,在远大志向的激励下,顽强拼搏,努力奋斗,终于自己的人生目标。越王勾践胸怀灭吴雪耻的志向,卧薪尝胆20余年,终于实现了打败夫差,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吉思汗胸怀统一天下的志向,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成为“一代天骄”,永载史册;周恩来胸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最后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鲁迅为了改变国人的精神,弃医从文,才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腓力二世决心振兴国家,终将马其顿帝国由一个远离大海的贫困落后的山区小国,变为一个濒临大海并将希腊诸邦置于其统治之下的强国;冯·布芬恩在实现星际旅游的梦想激励下,努力奋斗,终成一代火箭大师……正是因为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才取得了成功。 【漫漫古典情】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宋·陆游《诉衷情》
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
积贫积弱、日渐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阅读山水
我崇敬巍峨的东岳泰山、险峻的西岳华山、魁伟的北岳恒山、俏丽的南岳衡山、雄壮的中岳嵩山;我依恋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雄浑之水、长江的滚滚东逝之水,我更依恋哺育我长大塑造我性格的桂林山水。
阅读山水、首先要读懂山水的性情。山以执著挺拔表现力度;水以畅达柔顺显示智慧。山的风格简洁挺拔,直视苍穹;水的个性丰富飘逸的,潇洒从容。仁者爱山,志在山的博大和丰富中积蓄锤炼自己深沉宽厚的仁爱之心;智者乐水,志在让碧波清流濯洗自己的理智和机敏。山水互补,山衬托水使其端庄,水滋养山使其丰满。
只要走近大自然,就会有所收获。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尝尝清冽的山泉,丰润的荔枝,甘甜的香芒;看看鲜红的桃花,秀红的杜鹃,粉红的木棉;去听听小鸟的欢声;也可以尽情地躺在青草地上,晒着暖暖的太阳,看山鹰盘旋,看云卷云舒;或坐在金黄的河滩上,手握着沙儿,任流水抚着双脚,倾听溪流的心事,感受那水的柔情;或沐着清亮的月光,迎着夜风数星星,遥看牛郎织女,念念“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间或做个美梦,让温暖溢在心中,让微笑浮在腮边……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不要介意曾有的创伤,不要介意世俗的眼光,多一份真情,多一份真诚,让疲惫的身心靠在宁静的港湾,在安静中汲取生命的力量。因此,置身自然,阅读山水,感悟山水,心情就会清爽无边。中华的山水无处不有,无所不在。置身那翠绿青山,葱郁林木,就会觉得清凉的空气在身边缓缓地流动,心中只有山的碧绿、云的洁白、水的湛蓝、人的微笑、就会被这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神韵所浸润;走到大自然的大森林,当凝视被阳光抚摸的满山翠绿森林,聆听山涧欢快的潺潺流水声,那山与水天衣无缝的精美结合都会让每个人陶醉。
清代张潮曰:“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这让我既阅读诗书,又让我忘情山水。事实上,读山读水,不应固执于山,或追逐于水,最佳的选择是融山水于一体,汲取山的刚直、水的柔韧。这正如人生的一种境界,既不在山,也不在水,而在于山水之间也。诚如放舟桂林山水,一派空濛,境界博大,意象无穷,心胸旷远空阔,好似天地共久远,所见之水“无波”“无脉”,所看之山“无峰”“无顶”,实际的不高不远之山与不阔不远之水,在感觉中成了高远之山与阔远之水,使每个人感受到了空阔无边、高远无限的美丽意境,许多人以攀越名山大川为乐事。在我看来,人生重要的是坚强无畏地征服眼前所面临的任何一种困境,并且把抗争奋进的过程当做一种乐趣,当日复一日的逾越已成为一种生命本色,那么“一览众山小”的巍峨和“似水年华”的青春也只不过是另一种攀登和摆设罢了。空闲时,忘情山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