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
介绍一种事物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将事物介绍清楚的方法。(重点)
2.能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重点)
3.能和同学分享习作,并交流各自的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表格、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谈话,趣导入
1.导入: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身边的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也许是一种动物、一种植物、一件物品、一种美食……这些我们熟悉的事物中究竟有多少我们还没发现的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找一个你最熟悉或最感兴趣的事物,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预设:
(1)我对水比较感兴趣,我看过这方面的相关书籍。
(2)我喜欢美食,我比较爱研究哪些食物是相克的。
2.总结: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孩子,那么我们就仔细地去观察、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吧!
3.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 (1)抓住特点,清楚、准确地介绍一种事物。
(2)试着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3)小组内分享交流。
4.学生汇报,并评价是否能够做到抓住特点来写。
设计意图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提供相应的素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去表达,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明确目标,使语言的指向性更强。
二、细观察,理思路
1.课件出示习作例文《鲸》,思考:例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鲸?
2.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3.小组合作,尝试批注。
4.学生小组汇报,并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分享。
5.教师引导学生圈画出文中运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再结合例文批注思考说明方法的具体作用。
预设:
生1:我的批注没有书上的具体,书上是从鲸的体形庞大、食物类型、捕食方式、用肺呼吸等方面介绍的。
生2:我看到书中的批注抓住了描写鲸的说明方法,生动、准确地写出了鲸的特点。既展现了一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又开启了一扇探索海洋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引起我极大的学习兴趣。
6.总结:介绍一种动物,不仅要查资料,还要学会如何有序地组织材料,说明文也要有顺序,想要文章更有说服力,就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这样文章才更生动!
思路引导:
(1)认真观察,搜集资料。选好要写的事物后,首先要对介绍的对象进行细致观察,了解其形态、性质、构造、功能等,对于不了解的内容及需要拓展的内容,要查找资料弄明白。只有对要写的事物很熟悉,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2)抓住特征,理清顺序。要想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然后根据所写事物的特征,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有些文章,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说明顺序,使介绍的内容更具条理性。
(3)恰当运用说明方法,使语言准确。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等。要结合文章内容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同时要按照被介绍事物的实际情况,运用最确切的词句,恰如其分地进行介绍和说明。当然,在准确的前提下也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说明,科学小品文更是如此。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阅读习作例文,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批注,对文章进行深度感知,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到要想说明一种事物一定要抓住它的特点,而抓住特点又要从不同角度细致观察事物,进行写作练习,形成技能。
三、理结构,找顺序
1.课件出示习作例文《风向袋的制作》,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对照批注和例文内容,思考例文是如何把制作风向袋的过程介绍清楚的。
2.学生带着问题读例文。
3.教师引导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句,并结合批注思考按这种顺序介绍的好处。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这样写的好处,并从交流中受到启发。
5.全班汇报:
预设:
生1:这是一篇制作说明文。按步骤介绍了制作风向袋的方法,运用了“第一”“第二”等几个表示顺序的词语,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生2:介绍了所需工具、制作步骤及成品的操作说明。
6.教师总结: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理规律的顺序,我们在写说明文时,不仅需要运用说明方法生动、具体地描写,同时要采用正确的顺序,才能准确地表现特征,说清步骤。所以“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也成了说明文的法宝。借助这样的方法来写说明文,相信会写得更好。
设计意图 这篇习作可以借鉴例文的写法——有序地表述事物的特点,可以运用逻辑顺序,也可以运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让文章的条理更清晰。
四、学方法,炼语言
1.课件出示下文,引导学生读后思考:这两段文字分别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课件出示
筷 子
先请你猜个谜语:“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吗?它就是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的筷子。
筷子的结构简单、原始。它就是由两根小棍组成的,通常是用木、竹、塑料等材料做成的。筷子的长度一般是25厘米左右,夹菜的下端为圆形,手执的上端呈方形。圆形的下端直径通常在2毫米左右,从下到上略有增加。筷子主要用于人们吃饭。吃饭时,人们常用右手执筷,将两支筷子团在一起,通过手指控制两支筷子的聚合与分开,从而将食物准确地送入口内。筷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人们通过对筷子的色彩、图案、造型等方面的创新设计,又赋予了筷子艺术品的角色。
2.学生自主阅读,与同桌交流。
3.学生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1:第1自然段用一句谜语引出了说明的事物——筷子。
生2:第2自然段从结构和使用方法两个方面介绍了筷子。
生3:在介绍结构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让读者对筷子有了准确的认识。
4.教师总结:说明事物要用多种说明方法让语言生动,更具有说服力。
设计意图 借助例文帮助学生了解简单的说明性文字的几个要点,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事物。
五、试牛刀,互评改
1.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熟悉的事物。
2.全班交流。
3.同学互评,教师评价。
4.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通过阅读小文章,体会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试着自己写好习作,同学互相评价,为评改作文做好铺垫。
范文引路
铁 锹
铁锹,一种很常见的工具,虽然很普通,却是人们的好帮手。①
铁锹有着修长的身材,一端是一块近似“U”形的铁片,前面略薄,像一只铁铸的大手。铁片的上端略向前卷起,以方便人们踩踏,中间则卷成一个约10厘米长的套管,像“手腕”一样。人们把一根很粗、很硬的木棍插进套管内,就像是给“大手”装上了“手臂”②。木棍穿进套管以后,在木棍上面钉上两颗铁钉,卡在套管上,这样就非常牢固了。
铁锹的用法很简单,你只要一只脚踩在地上,另一只脚用力踩住铁片上端的卷边,一只手扶住木棍的下端,另一只手紧抓木棍的上端,脚下一用力,手顺势往下一压,便可把土挖出来。③
铁锹虽然用法简单,但是用处很大。一到植树节,人们都扛着它去植树。它除了可以用来挖土,还有松土、拍土、铲土等用途。它在农村很常见,家家户户都有;在工地上,我们也经常④能看到它的身影。
这就是铁锹,一种常见的工具,人们的好帮手。⑤
行文写法赏析
1.开门见山,交代习作要介绍的事物是铁锹。
2.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详细介绍了铁锹的外形和构造。
3.对铁锹的使用方法介绍得比较详细。
4.加点的字词,说明了铁锹的“用处很大”。
5.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总评:1.习作介绍铁锹时,先总体说明了铁锹是什么,然后从铁锹的外形与构造、用法、用途等方面分段进行了介绍,条理清晰,使读者对铁锹的特点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2.本文恰当地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对铁锹的介绍更加具体、形象,易于读者理解。
3.习作的开头和结尾都强调了铁锹是人们的好帮手,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