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宿命(sù) 炫耀(xuàn)
坍圮(tān pǐ) 窸窸窣窣(xī sū)
B.蝉蜕(tuì) 熨帖(yùn)
荒芜(wú) 历尽沧桑(cānɡ)
C.雕琢(zhuó) 恪守(kè)
灼热(zhuó) 雕栏玉砌(chè)
D.颓墙(tuí) 教诲(huì)
猝然(cù) 亘古不变(ɡènɡ)
解析 B项,“熨”读“yù”;C项,“砌”读“qì”;D项,“亘”读“ɡèn”。
答案 A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________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②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________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③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________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又没了你的时候。
A.沉静 镇静 宁静 B.镇静 宁静 沉静
C.宁静 沉静 镇静 D.沉静 宁静 镇静
解析 “沉静”:①寂静;②(性格、心情、神色)安静。“宁静”:(环境、心情)安静。“镇静”:①情绪稳定或平静;②使镇静。
答案 D
3.(原创)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地震发生时他正好不在家里,因此躲过一劫,但目睹地震造成的惨象,他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很长时间都失魂落魄。
B.王晓同学参加了2012年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究竟是选择上清华大学还是选择上复旦大学,他还是显得有些首鼠两端。
C.在国外旅行途中,李明不小心丢失了生死攸关的护照,这让他陷入了焦虑与不安之中。
D.在上海混了几年的老张,回乡搞起了房地产,开着宝马到处跑,俨然一个大老板,但由于到处欠债,他在乡人的心目中声名狼藉。
解析 C项,“生死攸关”意为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不合语境。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B.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制度,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C.不管《泰晤士报》这个排行榜的权威程度颇受国人质疑,但据专家称,排行榜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
D.进入乌镇,信步于幽深的街巷中,你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浏览着一部关于江南水乡文化的线装书。
解析 A项,语序不当,“碰撞、融合、交流”应改为“碰撞、交流、融合”。B项,成分残缺,谓语动词“培养”后面缺少宾语,可在“塑料袋”后添加“的生活习惯(或的生活观念)”。C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将“不管”改为“尽管”。
答案 D
5.请以介绍“杜鹃”的特性为重点内容,将下面一段话改写成说明性文字。(不超过45字)
在草长莺飞、春雨淅沥的时节,人们的耳畔便多了这样一种清脆悠扬的歌声。这歌声从春天持续到仲夏,从清晨飘荡到深夜,这就是杜鹃的啼叫。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杜鹃也因一遇春种来临就会适时地催人“布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布谷鸟”。陆游有诗云:“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然而杜鹃自己不筑巢,到了生殖季节,杜鹃妈妈会在产卵前用心寻找其他小鸟的巢穴。选定目标后,杜鹃妈妈便把卵产在别的鸟的巢中,让它们帮忙孵化,小杜鹃孵化出来之后,每每将那些小鸟的雏儿挤出巢外,自己独霸着母鸟的哺育。因此,也有不少人对它颇有微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原文用的是描写性语言,且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首先要根据试题要求,从原来的语段中找出描写杜鹃特性的句子,然后再将描写换成说明。如语段写杜鹃的叫声,“这歌声从春天持续到仲夏,从清晨飘荡到深夜,这就是杜鹃的啼叫”,由此可提炼出“杜鹃在春夏时节常昼夜不停地啼叫”。
答案 杜鹃,又名“布谷鸟”,在春夏时节常昼夜不停地啼叫,它不筑巢、不孵卵,也不哺育自己的幼鸟。
二、阅读精练(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6.“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为什么“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用文中的话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或: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7.作者说:“那儿(园子)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请阐释“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世界:让“我”苦闷、彷徨、失望乃至绝望的现实世界。另一个世界:“我”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的一个宁静的去处,一个能让“我”一天到晚消磨时光的地方。
8.文中写自己摇着轮椅到园子里来时,为什么写“别人去上班”?(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别人上班是为了工作,“我”只是为了找一个去处消磨时光,逃避现实。可见写“别人去上班”是为了对比和衬托。
9.联系课文,想想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里,作者会得到怎样的生命感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所以,十五年了,作者还是总到那古园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尽管残疾却不自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我与地坛①(节选)
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方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注】 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
10.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章的第二段主要描写园子的变化之大,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园子的变化,第一是旧照片中的园子与现实中园子的对比,表现其变化,主要是照片上作为背景的柏树已经死了;第二是老太太的询问,点出母亲已经去世;第三是唢呐的声音,从唢呐声中“我”感觉到岁月的变化。
答案 (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
(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去世。(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
11.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4分)
(1)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热恋中的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体现的意义。“人生态度”指人在生存、生活中的态度、观点等,第四、五段主要探讨三类人:第一类是孩子,有新奇的念头,等不到明天;第二类是老人,从容走向死亡;第三类是热恋中的情人,认为时间稍纵即逝,但又不想离开。
答案 (1)孩子:对生活感到新奇,对未来充满渴望。(2)老人:对死亡从容坦然,对人生无怨无悔。(3)热恋中的情人:对生活满怀激情,对世界充满眷念。
1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意义,如抒情的作用是表达情感,议论的作用是表达观点等;二是分析写作手法,如铺垫、衬托、过渡、照应、对比等;三是修辞,特别是形象化的修辞,如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
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2)运用对比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13.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文章第一段表达对地坛的感情;第二段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园子的变化,以体现“我”的变化;第三段是过渡段,引出下文对死亡的描写;第四、五段以三类人表现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第六段,以太阳的落下、升起说明生命的永恒;第七、八段从“我”的角度说明生命的永恒;最后一段,再次证明生命的永恒。
答案 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永恒的。
三、语言表达(8分)
14.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病去世。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坚持着精神的高度,坚守着心灵的高贵和生命的尊严,坚持着文学的崇高信念。在我们送别史铁生之际,请参照所给出的语句,续写出自己对史铁生的理解。(4分)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经历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他体验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经历到的是)生存在窄缝里的艰难 带给我们的却是豁然开朗的喜悦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 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史铁生双腿残疾后曾经在很长时间内痛苦委靡,在地坛里的长期观察、思悟,使他明白了,振作了。他在《我与地坛》中描写道: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选取画线部分所写的某一景物,如蜂儿、蚂蚁、瓢虫、蝉蜕等,依照“露水尚且能够发出耀眼的金光,人生更应如此:不断地积累和行动,达到辉煌”的句式,把下面一句话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人生更应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蜂儿尚且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 熟悉自身的情况 然后确定目标
(2)蚂蚁尚且能够思考后前进 明白自己的方向 然后毅然前行
(3)瓢虫尚且懂得改变自己 发现现有的状态不如意 就改换一种生活方式
(4)蝉蜕尚且耐得住寂寞 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 忍受逆境的磨炼
课件40张PPT。哲思短章
务实与务虚
史铁生
活着的事,大抵在两个方面:务实与务虚。缺其一,便可算得残疾。譬如一个家,家徒四壁势必难以为继,便是笃爱如牛郎织女者,也是“你耕田来我织布”地需要务实。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爱情没了,万贯家财很可能只是内战的火药捻;爱情,即务虚的一面。 现在的中国,是空前地务实起来了;市场经济正在淘汰着懒汉和清谈家,这真是个好兆头,没有人不盼望她从此富强。但这并不是说,她过去就多么地理解务虚,连年的文打武斗多不过是虚误罢了;爱情呀,人性呀,人道主义呀,都曾一度作过被唾弃的角色,可见务虚的方面也是多么荒芜。
辩论先务实还是先务虚,先谋生计还是先有爱的追寻,先增加财富还是先提高文明水平,似乎都是无聊的逻辑。房子有了而找不到爱情,或新娘来了再去借钱盖屋,都是极不幸的局面。为什么不能舍生忘死地爱着,同时又废寝忘食地建设家园呢?虚实相济才是好文章,才有最新最美的图画。 赏读:孔子说:“君子以语言超过实际行动为可耻。” 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言过其行,就是话说得很大,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实际行为,或者说根本上就超出了自己的实际能力,不是他说了不想做,而是根本做不到。
2.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
赏读:贫穷而不生怨恨很难,富有而不骄傲容易些。3.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论语》
赏读:孔子说:“这个人说话大言不惭,真正实行起来就会非常困难。”我们都见过太多太多的言语上的“能人”了,话说的好像世界上就没有他办不到的事儿一样。可是经验告诉我们越是说的好听的,也越是不办事的。
4.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
赏读: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危难而愿付出生命,久处穷困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成人:完美的人。 《我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其他作品有短篇小说《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我与地坛》,散文集《病隙碎笔》,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史铁生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既富有文学性,又富有哲理和幽默感。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89年5月,史铁生在二十岁时忽然双腿残废,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加上“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真是“失魂落魄”。地坛,荒芜冷落的古园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起初,他苦闷,绝望,好几年想到死,常常“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此时,母亲默默地关心着他,支持着他,用深沉而不张扬的爱给儿子送去温暖。作者在地坛、在母亲的关爱中,进行了长期的思考,最终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人生观。后来,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用纸笔在报刊上撞开了一条路。作者试图通过《我与地坛》回顾自己过往的生活,尤其是自己残废以后的心路历程。它是回忆,是自省,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3.审美视窗
宁静的史铁生
真正获得了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也是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他可能为草的凋零或者树叶的飘落而伤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识的弱智小女孩而担忧。他会长久地怀想下放地穿着开花棉袄吹唢呐的穷吹手,也会在梦里一次次梦见被他使唤过的老黑牛与红犍牛。他激赏刘易斯步态的美感,羡慕刘易斯的力量与速度。他对已经去世的母亲怀有深深的歉疚,对一直关怀和帮助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充满感激之情。他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 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棺椁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shí tuì cù xuàn tān pǐ qì kuī xī sū huì pì jí jiè bō bāo yù yùn juàn jùn chàn zhàn luō lǚ sù xiǔ xiù tiē tiě tiè 恪 烙 赂 桓 亘 垣 檐 瞻 赡 沧 怆 伧 遐 暇 瑕 葭 獗 噘 蹶 厥 保障 保证 严格遵守。 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想要马上取得成功。 形容名声极坏。 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毁坏,倒塌。 (言辞、诗文或其他事物)意味深长,引人入胜。 舒服,舒适。 物质表面因风化而逐渐损坏。 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两个有关“生”与“死”的问题释然了。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地活下去。这正是回答作者“怎么活?”的疑问的答案。然而他最终选择了活下去。因为他想通了,人出生的时候就注定要死的,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而应考虑的是怎样好好地活下去的问题,十五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抉择是正确的。他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成功,连连获奖,成为一名作家,这是他冷静思考的收获,也是他明智抉择的结果,这是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顽强拼搏获得的成功。1.文本审美
(1)融议论、记叙、描写于抒情中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感人,通篇都洋溢着对母亲深切的爱。在抒情中夹杂一些议论,突出了主题,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记叙的一些细节深化了主题,如“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气氛,如“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等等。本文以两条线索出现,一明一暗,明线写地坛博大、宽广以及作者的成长、成熟;暗线写母亲无私、伟大的爱。通过它们之间的相同点,突出了主题。
(3)作者的语言特色显而易见,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状物,无论是描摹心态还是抒发感悟,语言的表现力都是很强的,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毅中,还往往透出睿智与机敏
比如写历尽沧桑的地坛公园:“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2)双线结构一组整散结合的句子极具概括性。同样是写这座古园,说到十五年中“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那些内容时却又洋洋洒洒数百字不厌其详。
在述说母亲的担忧害怕、关爱备至时,不惜笔墨,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过早去世的、无私而又崇高的母亲的形象。抒写自己的悔恨之情时,作者说:“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些又都是多么深沉而又凝重的话语啊! 作者在抒发自己对于生死问题的感悟时则写道:“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比如你……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这样的叙述,这样的比喻,无不显示出作者运用语言的机智与诙谐。2.写作迁移
【角度一】 关爱母亲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读着这样的语言,你会有什么感想,请表达出来,并请诉诸行动。 【示例】
请记住母亲的生日
当我们真正读懂一切的时候,往往是一切都来不及补救的时候。有人会说:“作者的母亲的伟大超过了许多的母亲。”但是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我们了解我们的母亲吗?去问过她想要的是什么吗?我们有谁能记住母亲的生日,给她一个惊喜?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因为难为情、羞涩而不敢。这么简单的事,我们都做不到,听不到母亲的真心话,连自己母亲都不理解的人是没有资格去评论自己的母亲的。母爱没有大小之分,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趁我们还年轻,母亲身体还硬朗,让母亲的人生路程里,有着并不是她一个人的足迹,而是有我们与她共同走过的脚印。【示例】
生命非演习,你我当珍惜
真的,平常的日子也总会被我们不经意地当作不值钱的“旧报纸”,涂坏也不心疼,总以为来日方长,平淡的“旧报纸”还有很多。实际上,这样的心态可能使我们每一天都在与机会擦肩而过。生命非演习,而是真刀真枪的实践。生活其实也不会给我们打草稿的机会,因为我们所认为的草稿,其实就已经是人生无法更改的答卷。把生命的每一天都当作是那最好的一张纸吧! 【漫漫古典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周南·关雎》透析室内史铁生拥被而卧,他的面色沉暗,目光却发亮。身旁的透析机在工作,轻微的鸣响中来回清洗史铁生体内的血液。两根充满流动的血液的塑胶管连接着他的手臂和透析机,体内渗毒的血液从隆起的动脉出来,经过透析器过滤掉毒素,再由隆起的静脉回到体内。一个星期3次,在每次4个半小时的透析过程中,把全身的血液过滤几十遍——这就是史铁生日常的生活。
史铁生把自己的身体比喻成一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必机长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我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我的身体里去。那时,我仿佛听见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史铁生说:“生病通常猝不及防,生病是被迫的抵抗。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其实端坐的日子是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的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再加一个‘更’字。”
医生张凌说:“史铁生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也是一个智慧和心质优异的人。”
在医院的血液净化中心,不光是医生护士们知道史铁生,很多病友也知道史铁生。医生护士们知道史铁生的名字,也看过他的书,女孩子们说起史铁生来一脸的自豪,笑称他为“透析模范”。就坚强和乐观而言,史铁生是病友的一个出色的榜样。 “透析是救命的,不透不行。”史铁生说,“过去的尿毒症就是绝症,有了透析之后这种病才可以缓解。可以让我有一点精力做事情,没有这些,就完了。”
透析病人最大的苦恼就是渴,因为不能敞开喝水。每次去透析的时候史铁生要脱去3公斤水,透析完了会非常疲劳,因为在透走毒素的同时,体内的营养也被透走了。人在透析的时候会感觉饥饿,有时候会虚脱,抽筋。
他仍然在坚持写作,就在2006年1月,32.5万字的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了。
长篇随笔《病隙碎笔》中的一句话,可以让人窥见史铁生的精神动力何在,那本书是他在初患尿毒症后写的。 在《病隙碎笔》中,史铁生记录了自己在困厄之中精神的陷落和获救——那是不折不扣的自救:“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惟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描述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