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苔藓(xiǎn) 扶弱济困(jì)
掺酒(chān) 出殡(bìn)
B.瞥见(piē) 蹑手蹑脚(shè)
昵称(nì) 狭窄(zhǎi)
C.窗槛(kǎn) 着想(zháo)
一幢(zhuànɡ) 砖砌(qì)
D.模特(mó) 编辑(jí)
唠叨(láo) 瞅一眼(jiū)
解析 B项,“蹑”应读“niè”;C项,“着”应读“zhuó”;D项,“瞅”应读“chǒu”。
答案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咆哮 一筹莫展 草管人命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B.耐烦 怙恶不悛 不落巢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根茎 挺而走险 流言蜚语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D.暴躁 徒有虚名 莫名其妙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解析 A项,“早管人命”应为“草菅人命”;B项,“不落巢臼”应为“不落窠臼”;C项,“挺而走险”应为“铤而走险”。
答案 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________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②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________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③女人的手指________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A.启示 傲然 震动 B.启事 傲然 振动
C.启示 毅然 振动 D.启事 毅然 震动
解析 “启示”是“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的意思;“启事”则是一种文体。“傲然”强调叶子在风雨中坚强不屈;“毅然”强调坚决、毫不犹豫,与语境不合。“震动”是颤动;“振动”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如钟摆的摆动。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和煦的春风带来生机盎然的季节,学校社团的招新活动再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同学纷至沓来,踊跃报名。
B.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C.东方大学城在短短四年内就以2.1亿元自有资金获取了13.7亿元巨额利润,这种惊人的财富增长速度确实匪夷所思。
D.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
解析 B项的“差强人意”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与语境不合。
答案 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事实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和环境灾害是没有国界的,是不受时空局限的。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B.腐败现象不是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造成的,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恰恰是由于尚未真正建立起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
C.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深入开展人生意义在于奉献的讨论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解析 B项,缺宾语中心词,应改为“……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造成的”;C项,应在第二个“学校”前加“使”;D项,句式杂糅,“发挥……的作用”“起到……的作用”取其一即可。
答案 A
二、阅读精练(共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看见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来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说。
苏艾困倦地照办了。
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它一定会掉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哎呀,哎呀!”苏艾把她困倦的脸凑到枕边说,“即使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呀。我可怎么办呢?”
但是琼珊没有回答。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了。当她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一片片地脱落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6.琼珊为什么执意地要看窗外凋零的常春藤叶?请分析她的内心世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琼珊的内心充满矛盾。得知自己病情非常严重,琼珊近乎绝望;但绝望中,她还依稀地希望有奇迹发生,她既在等着最后一片藤叶落下来,以便给自己放弃抗争找一个理由;同时,在心灵深处,她又在期待着奇迹发生,期待最后一片叶子不要落下来,这样,她就没有放弃生命的理由。
7.“可是,看哪!……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说说你对这一段话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段话语气中透着惊讶,出乎主人公琼珊和读者的意料,虽然经过长夜的风吹雨打,这最后一片叶子依然傲然地挂在藤枝上面,说明这不是一片普通的叶子。这段话也暗示:贝尔曼一生中最后画的叶子是多么逼真。“仍旧”“颜色还是深绿的”“傲然”等表明这片叶子使琼珊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8.第四段文字并没有写到主人公贝尔曼,然而却给我们留下足够想像的情节空白。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片傲然的叶子让人想像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贝尔曼老人是怎样冒雨艰难地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画出这永不飘落的叶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马罗大叔(节选)
陈忠实
饥饿像洪水猛兽一样咬噬着我的心!
我走出门,村巷里死一般沉寂。没有月亮的秋夜,田野里一片黑暗。正在孕穗的包谷林里,散发着一股浓郁的包谷棒子的腻腻的甜香气味,我在水渠边站住了。
我伸手摸到一根包谷杆子,掰下一个又肥又粗的棒子,三两把撕掉嫩皮,蹲在水渠沿儿上啃起来。包谷粒儿里的乳汁竟然溅到眼睛里,我一定是啃得太猛太快了。嫩包谷粒儿在嘴里,还没有来得及嚼烂,就滚进肚子里去了,几乎尝不出什么味,只觉得十分香甜。
我把啃光了的包谷芯子丢到水渠里,再伸手摸到又一个包谷棒子,却猛然看见一个人,正站在三五步远的大柳树下。我一惊,一愣,从身影和体形上,立刻辨认出来,那是马罗儿,终年四季给生产队看守庄稼的老光棍儿。我也不知凭什么勇气,没有撒腿逃遁,也没有向他求饶,而是毫不动摇地把那个已经抓摸到手的包谷棒子,“咔嚓”一声掰了下来,三两下撕开嫩皮,蹲下身,又啃起来了。
“哼!你倒胆大——”他冷笑着说。
“跟我走!”马罗吼着。
顺着水渠往东走,我就看见一盏马灯荧荧的亮光,那马灯正挂在老光棍住的庵棚上。
“坐下!”他的头一摆,对我吼喊。
“啊……嗨嗨嗨嗨嗨……”
突然间,他放声大哭起来,那粗哑的男人的哭声,从他喉咙里奔泻出来。像小河在夏季里突然暴发山洪,挟裹着泥沙、石头和树枝,带着吼声,颤动着四野。马罗伸出双臂,把我抱住,硕大的脑袋压在我的胸膛上,哭得更加不可收拾。他粗壮的身体颤抖着,两条铁钳一样的手臂夹得我的肩胛骨麻辣辣地疼了。
松开抱着我的手臂,他哭溜着声儿颤颤地说了一句:“咱们……好苦哇……”
我再也支撑不住了,心酸了,腿软了,一下子坐在茅草庵棚门口的树根上,双手捂住脸颊,哭起来了。
老光棍马罗,像疯了似的在庵棚前的草地上,跳起又落下,破口大骂:“你他妈的‘假积极’!你欺哄毛主席,放你妈的臭‘卫星’!你得了奖状,叫俺社员跟受洋罪——啃生包谷棒子!”
戒备,羞愧,所有这些复杂的心情,全都随着马罗的骂声跑掉了。马罗蹦着,骂着,声音渐渐远了,钻进包谷地里去了,随之传出咔嚓咔嚓的断裂的脆响。
他怀里抱着一撂包谷棒子,扔到庵棚口的草地上,点燃麦草,再加上树枝,火苗哧哧哧蹿起来,冒得老高,在一个用铁丝扭成的支架上,摆上了嫩包谷棒子。他咕哝咕哝地说:“咋说也不能……啃生的……”
干透的树枝燃烧起来,噼啪作响,火声是这样富于生气。我坐在火堆旁,看火苗忽而落下又忽而蹿高,在秋夜的黑幕中辟开的光亮的空间,随着火苗的起落忽而缩收又忽而扩大。火苗在树枝上跳跃,从燃烧着的枝条上攀援到刚添加上去的树枝上,像万千猕猴在树林里嬉闹,跳跃翻跌;无数条火苗拢在一起,就组成一个火的世界,充满了活力。
马罗大叔坐在一块河卵石上,两手搭在撇开的膝头上,挺直腰板,俨然一副用斧头砍削出来的青石雕像。火光映照着他的脸,一会儿明亮,一忽儿灰暗,四方脸中央,雄踞着一宽大的蒜头鼻子,脸颊上有两道粗糙的大动脉似的皱纹。这张脸上,现在呈现出安详的神态,专注的眼神。他间或用右手里的树枝拨弄一下火堆里的柴枝,甚至歪一歪脑袋,向火堆里吹两口气,然后又坐直了,却不开口说话。
“吃——熟咧。”
他从火堆里的铁丝架上取出一个包谷棒子,甩过来,撂到我的怀里。一股热气饱溶着浓烈的香甜气味扑鼻而来。软软乎乎的包谷粒儿,酥软香甜,一口咬进嘴里,我的眼泪禁不住扑洒下来了。
那晚我没有回家,和马罗大叔挤睡在他的庵棚里的吊床上。
(选自《陈忠实文集》)
9.文中“干透的树枝燃烧起来……充满了活力”一段描写了“火的世界”。请分析这一段文字的表现特色。(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段描写性文字,分析它的表现特色,自然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描写手法本身的特点及其作用,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三是语言表达的特色。这样的解答才算到位。
答案 视觉、听觉与内心感受相结合,细致描摹了火声和火苗的形态、光亮、气势;比喻新颖贴切;语言生动形象,精妙传神。
10.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包含了人物内心怎样的情感?(5分)
(1)咱们……好苦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眼泪禁不住扑洒下来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第一句,要理解“咱们”所指的多种对象,如自己(马罗大叔)、“我”(作品人物)、他(社员们);还要理解“好苦”包含的情感,如同情、无奈等。分析第二句,要抓住洒泪的两种可能:或伤心之泪,或感激之泪。
答案 (1)对自己的怜悯;对“我”的同情;对社员们受苦的无奈。(2)对马罗大叔的感激;艰难生活中的委屈伤心。
11.马罗大叔是本文的主人公,请统观全文,对这个形象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如何分析形象,一要抓住他所做、所说或所想的内容,二要善于从他的言行举止中把握性格特点。将这两方面的信息组合起来,就是答题的有效依据。
答案 黑夜里发现“我”的所为:表现他看守庄稼很负责任。对“我”冷笑、吼喊:表现他嫉恶如仇。放声大哭和破口大骂“放卫星”:表现他率真耿直。为“我”烤包谷:表现他仁慈善良。形如青石雕像:表现他可尊可敬可爱。
12.小说叙写马罗大叔烤包谷的举动很见匠心。请探究作者这样叙写的意图。(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马罗大叔烤包谷的举动是情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探究这样写作的意图,就应从情节发展、形象刻画、主旨体现、读者感受等方面切入分析,并逐次展开。
答案 (1)使情节发展有波澜,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2)与前文的吼、哭、骂相映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加丰满。(3)通过“我”的感受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4)突出体现人情美、人性美,使主旨更加鲜明。(5)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并使之产生阅读愉悦。
三、语言表达(8分)
13.以下两句话是高中生小王的口头禅。他常常不能理解父母的关心,作为他的好朋友,你想劝劝他,那么,该怎么说呢?请写两句劝说语,要求语言委婉得体,每句不超过35个字。(4分)
(1)小王:我要吃什么我知道,别夹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王:我自己有分寸,不要老说了,烦不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1)小王,父母总想把所有的关心融在家常菜里,我们默默领情,好吗?
(2)小王,虽然我们有自己的想法,但父母走过的路,总有值得借鉴之处,不是吗?
14.根据下列句子,仿写两个句子。(4分)
因为有黑夜,我们才珍惜白天的阳光;因为有阴霾,我们才珍惜晴朗的开阔;因为有孤单,我们才读懂欢聚的热闹;因为有相思,我们才感动瞬间的相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因为有失败,我们才珍惜成功 因为有缺陷,我们才珍惜完美
课件39张PPT。哲思短章
批评的力量
苏 则
三个学习绘画的人在学艺途中将自己的得意之作标价出售,他们的第一位顾客均说了一句相同的话:“您的画怕是值不了那么多吧?”
其中一个人听了后,对自己的画仔细掂量,把标价抬高了一倍,最终售出,而他经过后来的刻苦努力,成为著名的画家。他就是丁托列托。
另一个听后只是轻轻地将画撕毁,而从此改行,学习雕塑而成为一代宗师。他就是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第三个呢,认为自己的画或许真的不值那个价,便降低了要求,低于标价售出。至今,他也只是一个三流的画家,以卖画糊口,过着流浪的生活。他一直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
这就是批评的力量。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态,批评有时是动力,激发人向上的欲望;有时是转折,指引走向另一个成功的巅峰;有时是毒药,一不小心会毁了人的一生。
赏读:人能够弘扬光大道义,不是道义使人光大。此言非有大德之人,大道亦不在其身凝聚。若道能弘人,则人人尽成君子,世世尽是治平,学不必讲,德不必修,坐待道弘矣。
2.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论语》
赏读: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不怨天,不尤人”,正是孔子内心的写照,孔子最伟大的精神也就在此处。3.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
赏读:古代学者的目的是为了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是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
赏读:孔子说:“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2.写作背景
19世纪,美国资产阶级掌权,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弊病完全暴露,许多作家拿起笔来,对社会进行剖析,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加以批判。欧·亨利从描写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命运入手,揭示他们身上闪烁的人性美的光辉,对这些境遇悲惨但心地善良的人加以歌颂,从而表达他对美国上层社会的腐朽和残暴的嘲讽。3.审美视窗
小人物的颂歌
描写小人物是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引人瞩目的内容,其中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欧·亨利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深谙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也切身感受过统治阶层制定的法律对穷人是如何无情。因此,他把无限的同情都放在穷人一边。在他的笔下,穷人有着纯洁美好的心灵、仁慈善良的品格、真挚深沉的爱情。但是他们却命运多舛,弱小可怜,孤立无援,食不果腹,身无居所,苟延残喘,往往被社会无情地吞噬。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与繁华鼎盛的社会景象相映照,显得格外刺目,其中隐含了作者的愤愤不平。ɡuànɡ dūn nì niè xiǎn chán bìn chī páo xiào chǒu cī chāi chā mò mǒ mā mú mó jiàn kǎn hànɡ xiànɡ yì ài 邋 倦 蜷 躁 燥 噪 哨 悄 俏 倾注 倾泻 寂寥 寂寞 形容公开的大胆地干坏事。 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凄凉。也说“凄风冷雨”。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的最后作品。
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主题得到升华。
艺术家的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从而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特别是老艺术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 1.文本审美
(1)欧·亨利式结尾
这篇文章的结尾很有意思。风吹雨打始终掉不下来的藤叶,竟是人画的假叶。生病的画家得救了,画假叶的画家却受风寒去世了。这种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的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的结尾,我们把它叫做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式结尾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谜底式”的结尾。作者介绍一些情况引起读者注意,留下费神猜测的地方。如《警察与赞美诗》中的流浪汉。 当他为非作歹时警察熟视无睹,当他决心好好做人时却被关进了监狱。二是“画龙点睛式”的结尾。作家的创作意图在小说开头和中间部分,往往隐而不露,仿佛雾中的神龙,及至到结尾处才让读者明白。三是“戏剧式”的结尾。作者常用“含泪的微笑”诉说小市民的辛酸,此类作品头尾在情节上有鲜明的对比,人物感情上有强烈的变化,形成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可以看作是精彩的短剧,如《麦琪的礼物》这篇脍炙人口的作品,讲一对穷困潦倒的年轻夫妻互赠圣诞礼物的故事,妻子卖去喜欢的长发,丈夫卖去喜欢的金表,而换来的礼物却是多余的表链和梳子。(2)语言风格
欧·亨利式的语言。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的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2.写作迁移
【角度一】 人性的光芒
请为贝尔曼这位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写一则简短的墓志铭,让更多的人们记住他。【示例】
风中颤抖的身躯,永不凋零的藤叶
你吃力地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体在风中颤抖着,风雨无情地灌进了你单薄的衣服,但此时的你却无比清醒,你执著地用那画笔在墙上一笔笔画着,那星星点点的黄色和绿色在风雨中熠熠生辉……
你用生命去创造了一幅杰作,拯救了一位年轻姑娘的生命!你虽已不在世,但你与我们同在,如同那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示例】
飞去了,那快活的小鸟
几只鸟儿在窗外啁啾,会议室里也曾有鸟的吱喳。
在那冗长而又枯燥的报告中,我们几个不知天高地厚地为了抵抗瞌睡虫的诱惑式入侵,私下里间歇性地聊起了三两句悄悄话,犹如鸟儿的啁啾。几只小鸟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惩罚。而我还是出头鸟。
窗外的鸟儿又在啁啾了。
会议室里却再没有了鸟的吱喳。我正襟危坐在冗长与枯燥面前,尽管台上念的是我起草的讲稿,我还是在笔记本上记下我装出的恭敬。台上闪光的老花镜不时射过来一笑。
也许在赞许我的成熟。
他不知道,我的笔记本上,只是画下了那几只在窗外蹦跳的精灵……
我赞叹红酒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很想见识一下“小贱妃”的原型。红酒认为我的想法可笑,那“小贱妃”是把舅舅讲的故事加工后虚拟出的人物,怎么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我和朋友相约去相思古镇寻访一座明末清初的古戏楼。时至晚秋,天已渐凉,道旁的白杨树在秋风中抖索着,枯黄的落叶萧瑟地飘零。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古戏楼孤零零出现在村口,看上去比我想象的还要沧桑。戏楼是两层土木结构硬山式建筑,下面的一层据说是演员起居和放置道具的场所,二层就是演出用的戏台了。台子上的楼板已经破裂,围栏也腐朽不堪,两根柱子上有楹联一副,字迹依旧遒劲飘逸:“是虚是实当须着眼好排场,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结局。”村里人见有陌生的面孔来访,便三三两两地聚过来,好像也是第一次看到古戏楼子,与我们一起转悠着看。
这里唱过大戏吗?我觉得这不过是民间艺人耍杂的地方。
唱过!全本的《穆桂英挂帅》《西厢记》《铡美案》都唱过,你们不知道,听老人说原先这戏楼子对面是东大庙和昭帝寺,再往前两里地就是清代商铺一条街,繁华得很。每逢大集这儿都唱大戏,一唱就是七八天,热闹着哩。
噢,那你们听没听说过,当年剧团里有个绰号叫“小贱妃”的在这里唱过戏?
村人摇摇头,这是明清的戏楼,几十年前被当作学校,后来成了危房,学校早搬走了。我走到二层的戏台前,凭栏眺望,想象着当年的繁茂风华,怂恿我的朋友唱了一段《梅妃》:下亭来只觉得清香阵阵,整衣襟我这厢按节徐行……
朋友喜欢戏曲,大学里曾修过此类课程,程派的韵味还是有的。我叫了声好。
村民都是在豫剧曲剧窝子里泡大的,对京剧没有多少概念。唯独一个背着柴草的老婆婆似乎听得很专注,还轻轻地点着头合着节拍。
婆婆,一看就知道您懂戏啊。我这位朋友唱得怎么样?
婆婆说,程派,唱得还中,就是神态不像。
哈,真遇到行家了。婆婆,您给指点指点。婆婆环顾四周,犹豫着。
婆婆,我们从城里来,专门来访古戏楼。看这戏楼子多年没有琴鼓声了,它寂寞着哪。我看您老懂戏,也来一段吧,也不枉这戏楼子在咱村口矗立了几百年。
婆婆让我说动了心,放下柴草,掸掸褂子上的浮尘,伸手捋了捋头发,蹒跚着走上戏楼。就在她往台中央一站的那个瞬间,我们都惊呆了,只见她全没了不安和拘谨,一个亮相,开口唱的是《西厢记》里的红娘:
怨只怨你一念差,乱猜诗谜学偷花。
若打官司当贼拿,板子打、夹棍夹、游街示众还带枷。
姑念无知初犯法,看奴的薄面就饶恕了他。一曲唱罢,竟然往台下丢了个飞眼。我们大声叫好。
村民说,还不知道怡萍她娘会唱戏哩。她闺女怡萍在剧团唱戏,多少年也没唱出个啥样法。听说傍了个大款,立马就出名了。在城里买了房子买了车,要接她娘进城享福,她娘死活不去还把闺女给骂走了。
婆婆走下台,朝我笑笑,又佝偻着身子,背起柴草郁郁而去。
品咖啡时,我把经过告诉了红酒,我说她肯定就是当年的“小贱妃”,假如她当初能灵活些,别去得罪权贵,现在也不至于落到这种地步,没准还在舞台上风光呢。
人,总要活个气节吧。说完,红酒不再搭话,凝神望着窗外,轻轻地唱了两句。什么词没听清,只是觉得那曲调除了低回婉转外还有些许惆怅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