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田凫(fú) 椋鸟(jīnɡ)
老饕(tāo) 摇曳(yè)
B.荆棘(jīnɡ) 苍穹(qiónɡ)
斑鸠(jiū) 笨拙(zhuō)
C.角逐(jué) 蛰伏(zhé)
滞留(zhì) 隐遁(dùn)
D.充塞(sè) 窒息(zhì)
阻挠(náo) 炽烈(chì)
解析 A项,“椋”应读“liánɡ”。
答案 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顷刻 如愿以偿 跌宕 风靡一时
B.丰饶 神彩飞扬 蔚蓝 前车之鉴
C.骇人 出类拔粹 潺潺 雷励风行
D.攫住 首曲一指 残骸 通宵达旦
解析 B项,“神彩飞扬”应为“神采飞扬”;C项,“出类拔粹”应为“出类拔萃”,“雷励风行”应为“雷厉风行”;D项,“首曲一指”应为“首屈一指”。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与其他三句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
B.死时,生便不存在,皆是死亡,犹如一场势不可挡的洪水。
C.它(鸟的歌声)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
D.它(过去)像高空中的一阵风暴,一阵浓雾,或一阵倾盆大雨。
解析 A项,排比兼拟人;B项,比喻;C项,比喻;D项,排比兼比喻。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综合多次调查结果,贾樟柯在理工科学生中的知名度较低,学生对他是第几代导演,他的代表作有哪些知之甚少,看过他作品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B.这个商标虽然早在一年前就注册成功,但是我们一直比较慎重,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起用它,我们希望对市场做出充分的调研后再决定。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十余年前,武汉邹紫光阁毛笔厂关门后,这一曾名噪一时的老品牌从此退出市场,销声匿迹。作为邹家的后人,我们感到非常可惜。
解析 A项,“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说少可以,但此句中无意强调可贵。B项,“起用”意为提拔使用,指人。此句中应用“启用”。C项,“信手拈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不适合用在“捡垃圾”语境中。D项,“名噪一时”指名气很大,在一个时期内尽人皆知。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一些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诠释就是“家庭学习”,认为教育孩子主要就是抓孩子的学习,因而忽略了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做人这些做父母最基本的职责。
B.据市房地产开发协会在房交会上的统计,约有85%的被调查者两年内有买房计划,但如何让这些购房者变成买房行动,是让开发商们最头疼的问题。
C.瑞典恩斯匹德公司日前宣布,他们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辆会潜水的汽车“斯库巴”,只要按动这款水陆两用车的一个按钮,汽车便可以下潜到水下10米处行驶。
D.贾康预测,今年以来已出台一些减税的政策,如暂停收取利息税等,下一步有可能争取把增值税转型推广到全国,组合推出资源税,促使企业有效利用资源。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在“孩子的身体健康”后加上“的呵护”;在“做人”后加上“的教育”。B项,“购房者变成买房行动”搭配不当,可将“购房者”改为“购房需求”。C项,结构混乱,将“制造的”改为“制造了”。
答案 D
二、阅读精练(共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严寒持续了好几个星期,鸟儿很快地死去了。田间与灌木篱下,横陈着田凫、椋鸟、画眉等数不清的腐鸟的血衣,鸟儿的肉已被隐秘的老饕吃净了。
②突然间,一个清晨,变化出现了。风刮到了南方,海上飘来了温暖和慰藉。午后,太阳露出了几星光亮,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仿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黄昏时,从河床的蔷薇棘丛中,开始传出野鸟微弱的啼鸣。
③当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的时候,它们怎么会突然歌唱起来呢?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使人惊讶。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
6.死亡是令人厌恶的,作者为什么在第①段对此进行了描绘?(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鸟儿死亡的场景让人倍感凄凉,这样描绘为下文写鸟啼欢快的景象作铺垫,并形成鲜明的对比。
7.第②段写到鸽子的啼叫,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呼告了一个新世界的到来,显示了一种生命的冲动。
8.在第③段中加点的短语象征着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鸟的尸体”象征死亡,“它们的啼鸣”象征新生命,两者在文中有着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鸟 语
耿林莽
①我听过一次鸟语。
②那里是一条山野间的河谷。河床低低的,塞满了石头。只剩下一点浅浅的水了,却清洌见底。流淌着的水声唤起许多歌声的记忆。又如弦,诱引着那些鸟儿们飞来飞去。
③河谷的上方,远山低垭成一条弓的背了。上面长着绿的短松和野樱桃林。密叶低垭,想那樱桃果子红了的时候,圆圆的透明,如鸟的歌声滚出河谷。
④而现在,色彩是寂寞的。雾像一件尚未睡醒的衣衫,覆盖着如梦的沉睡。
⑤这时候我听见了鸟语。只有在这时候我才听见了鸟语,却看不见她们的飞翔。这是真正的鸟语。她们是被泉水洗净了的。她们躲在那些高高的树枝密集的叶丛中间,经过苍翠的绿色的过滤,一滴滴垂挂着,淡淡地淌下了山壁。这便是鸟语,这才是鸟语。只有在无人倾听的时候,只有在无忧无虑的山野,有一点野花的香气,有雾,有流水从石间穿过,只有在这样的时候,她们才开口说话,自由自在,说她们想说的,人是听不懂的。但是却有人要冒充她们的知音。每天我都看见养鸟人提着他们的笼子到公园里去“放风”。一位驼背的老者,挑着两只高大的鸟笼,笼子边上还围着深蓝色的幛帷,他将鸟笼子挂在树上,揭去幛帷,这时阳光照进笼里,鸟儿却盲目似的并不睁开眼睛。有水,有沙子,有金黄的粟米,甚至还有一两只主人特意抓来的小虫子。驯养者给鸟的待遇是优越的。
⑥然而她们并不歌唱,不想说一句话。
⑦那个驼背老人眯细了眼睛,在打盹。他想听鸟语吗?囚者的告白、供认、诅咒,还是喃喃自语呢?
⑧什么也没有。鸟儿保持沉默。
⑨我忽然想起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那阴森的百万亡灵蒙难的牢狱,毒气室与焚尸房前面,一个人在拉提琴。这个不幸的囚者得以幸存下来,是由于杀人的屠夫和刽子手要他为死亡涂抹那发黑的嘴唇。
⑩这个不幸的囚者奏出了魔鬼的音乐。
?我在想:关在笼子里的鸟儿能唱出什么好听的歌儿来呢?
?成了游手好闲的绅士们之宠物的哈巴狗除了摇摇尾巴还会干什么呢?
?假如每一个人都提一只金丝鸟笼,假如每一只鸟笼里都关一只沉默的鸟,假如世上所有的鸟儿全从山林进入了市场……
?我还能听到一次真正的鸟语吗?
(选自《中国散文精选·鸡鸣鸟语》)
9.文章②③段描写了鸟语的背景,请概括这个背景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重要的是拥有自由。
答案 环境优美,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10.作者用“放风”一词表现了鸟儿什么样的生存状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放风”本是使用在监牢里的犯人身上的,这里用在生活在笼子里的鸟儿身上是再形象不过了。再联系一下小说的主旨以及“放风”一词的上下文,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 生活在如同监狱的鸟笼中,没有一点自由。
11.解释“这个不幸的囚者得以幸存下来,是由于杀人的屠夫和刽子手要他为死亡涂抹那发黑的嘴唇”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这是个形象的说法,要把它改换成直接的表达,拉提琴的人为死亡涂抹“发黑的嘴唇”,无非是掩盖死亡的恐怖,粉饰太平。
答案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者需要拉提琴的囚者为他们掩饰杀人的罪恶,粉饰太平。
12.请概括《鸟语》这篇散文的寓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章用对比的手法写了两种不同情况下的鸟鸣情况。在自由自在时才开口说话,笼子里发出的鸟鸣不是真正的鸟语!明白了这个,寓意也就不难理解了。
答案 只有享受着充分的自由,生命才能显示意义,生命才能有创造。
三、语言表达(8分)
13.请根据所给材料,把下列两个语句补充完整。要求对材料内容分别进行概括。(4分)
地震、风灾、冰灾、海啸等灾难的发生,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类可以在灾难面前万众一心、积极应对,而不是畏惧退缩、怨天尤人。
我们不能选择________,但我们能够选择________。
答案 (示例)要不要灾难 对待灾难的态度
14.“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也无须再回忆严寒中沉闷的响雷,以及重压在我们身上的酷冷。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
这是《鸟啼》中写得很精彩的几句话。请模仿“不必……也无须……不管怎样……”的句式结构,写几句话,表达要“战胜挫折”的中心意思。(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必在意曾经的梦已经破灭,也无须后悔难得的机会和我擦肩而过。新的希望在向我招手,不管怎样,明天升起的又是一轮崭新的太阳。
课件34张PPT。哲思短章
大智若鱼
人活在世上,与鱼游在水里,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每个人的一生,其实是一条河流,生是上游,死是下游。
每一条河流都要拐这样那样的弯,没有一条河流是直的——这是所有的鱼都懂得的一个最浅显也最伟大的道理。可是,我们身边的某些人却不是这样,总以为人生的道路笔直平坦,没有这样那样的弯,受到一点挫折,就彷徨,失意,忧郁,自卑,甚至自暴自弃,更有要死要活的……大智若鱼,首先要做的第一条就是像鱼那样,承认所有的河流都是弯的,承认平静的同时也承认激流,承认清澈的同时也承认浑浊,承认夏日洪水的一泻千里,也承认冬日寒风的冰封三尺。另外,每一条鱼都明白,再大的河流,也是由一滴一滴的水汇成,没有哪一滴水能够脱离河流这个集体而与大海成功私奔。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赏读: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它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要老看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人之所以积极奋斗的远景期待。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赏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2.写作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势力范围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衰落,颓废文学泛滥一时,悲观情绪非常严重;而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扼杀了正常的人性,摧残了自然的生机。有感于这一社会现实,劳伦斯创作了许多作品,揭露了社会弊端,表达了自己批判现代文明与渴望回归自然人性的思想。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他回归自然及从死亡中求生存、从黑暗中寻光明、从逆境中求发展的生活信念。3.审美视窗
向死而生
那天黄昏,站在阳台喝茶。
望着远处马路上穿梭的车辆人流,他说,自己就像一部忽然停顿下来的车子,莫名其妙地被迫调转方向,独自艰难地在暗夜里逆行。佛经里称死亡为往生,那么自己也正在赶往往生的路上。
有时候,又觉得人生好像一个旅行团,兴头一路言笑看风景,忽然接到一个电话,要中途退出,独自回家。剩下的人继续赶路,看风景。所以,这独自回家的人说,多去一些美丽的地方,多认识一些可爱的人,多一些时间细细品味人生,总是好的。如此淡定从容地谈论生死,大家都微笑着,不去触动内心的荒凉。悲哀是有的,只是飘忽不定,无从确信,无从着落。
望着眼前这个勇敢的向死而生的人,我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行走在向死而生的路上。
佛陀说:“生命在呼吸间。”
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在当下。生命来去无常,我们更应该好好爱惜它,利用它,充实它,体会它,在每一天的转身时刻圆满它。jué liánɡ fú tāo hào dànɡ chì qiónɡ fù chán zhì dùn jìn jīn mái mán xiān qiàn qiǎo qiāo 骇 赅 蜇 蛰 啼 缔 谛 拙 绌 咄咄 烁 铄 砾 爆发 暴发 抑制 压制 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动物冬眠;指人蛰居。 隐蔽躲藏;隐居起来,逃避尘世。 抓住。 广阔的天空。 形容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 鸟啼 第一部分(1~5):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啼鸣 第二部分 (6~15) “鸟啼”给我们的启示: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 我们的思考:春天必然来临,生命一定复生 作者认为,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前进,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1.文本审美
(1)将自然人格化,是人与自然建立生命对话的有效途径,也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例如:“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
(2)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严冬的鸟尸(喻死亡)与暖春的鸟啼(喻新生)形成鲜明的对比,肯定了生命冲动的力量不可阻挡,借此启示人们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
(3)巧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使文章趣味盎然。2.写作迁移
【角度】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比喻等多种手法,以“我喜欢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示例】
我喜欢出发
我喜欢出发。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使这样,我依然喜欢。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真庆幸,我还没有老。即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
于是,我还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 ,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漫漫古典情】
死契阔,与子成说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节选自《诗经·邺风·击鼓》城阳离我居住的小城有20多里路,我们准备好编织袋、绳子,我还特意跑到一个同学家,借了一架“大金鹿”车子。第二天一早,天还黑黢黢的,我们就出发了。
天刚刚破晓,海鲜批发市场上已经人头攒动,不少跟我们一样的小贩,胳膊底下夹着包跟商主讨价还价。我也凑了过去,蹲在一堆小山似的蛤蜊跟前用手扒拉着,边学着小贩的口气跟商主还价。
“行,你要多少?”商主抽着烟,目光在我稚气未脱的脸上扫了一眼,很痛快地说。
我回头看着母亲,母亲轻轻扯了一下我的衣角,我明白了,站起身刚要走,那人厉声喝住了我。“什么意思?讲好了价想走,没门儿!”他把手里的烟头朝地上重重一摔,上前一把揪住我。
我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怕什么?反身一挡,这一挡激怒了对方,一个拳头朝我脸上掼过来。
鲜血从我的鼻子上流了下来。母亲冲上去,挡在那人跟前,护着我说:“不就一包蛤蜊吗?买就是了,凭什么打人?有你这样的吗?”
“妈,不要买!”我捂着鼻子,上前想阻止母亲,可那人身后又闪出几个人,朝我虎视眈眈地瞪着,母亲又把我向后猛地一推。
“最少500斤!”那人看也不看母亲,冷冷地抛下一句。明显的欺诈,我肺都气炸了,恨不得冲上去砸扁他的鼻子!
“哪有这种道理?买多买少自己说了算,我就要这一包!”
“不行!”那人用脚踩住装蛤蜊的袋子,喷着烟,“这是批发市场的规矩。”
往家走的时候,我跟母亲每人载着三包蛤蜊,车两边梁上各一包,打横又一包,起初还勉强骑得动,可是不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母亲走在前面,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等着我。
“都怪我,不叫你来就好了。”母亲看着我淤青的鼻梁,用袖口想给我擦鼻孔里残留的一点血迹。我强装笑脸,对母亲说:“没事,妈,我会找人来收拾他们的!你放心,我不会咽下这口气!”
“你敢!”母亲狠狠地瞪着我,“强龙不压地头蛇,你回家好好复习,要是敢惹事,我跟你没完!”
看着母亲这般的懦弱,我气急地把车子一摔,载着蛤蜊的车子滚到了路一侧的沟里。我不解气,又跳进沟里,狠狠地照着袋子踹了几脚。
发泄完了,我头也不回大步向前走去。我走了很远,气也消得差不多了,想起母亲一个人待在那儿,肯定搬不动车子,只好又走了回来。
我看见母亲坐在大树底下,眼睛显然刚刚哭过。母亲不知用什么方法将车子从沟里搬了上来,而且她的那辆车子上多载了一包蛤蜊,我的车子上,少了一包。我鼻子一酸,差点儿掉下泪来。
那一天,我跟母亲走走停停,到了家,已快晌午了。
母亲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卖完最后一斤蛤蜊,只赚回了本钱——蛤蜊当天没卖完,死去大半。母亲仍没泄气,第二天一早,又跟着同伴去了海鲜市场。
只是,母亲没有再让我跟着去,我把自己埋进书本,专心复习起来。最后,我拿着母亲用血汗赚来的2 000元钱,参加了复读,第二年,我如愿以偿,考上了一所较为理想的大学。
弹指一挥间,20年过去了,我想象不出,母亲当年是忍受着怎样的屈辱,把爱和责任背了回来:一半是怕我受到伤害,一半是为了给我凑足学费。
这是母亲给予我的最好的礼物,是苦难土壤上开出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