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2):8 图片两组(温馨晨读篇+自主学习篇+合作探究篇+审美写作平篇+氤氲书香篇,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2):8 图片两组(温馨晨读篇+自主学习篇+合作探究篇+审美写作平篇+氤氲书香篇,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6 21:18:04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4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瞬间(shùn) 摄影(shè)  震撼(hàn) 撤离(chè)
B.溃逃(kuì) 模样(mú) 庇护(pì) 臭名昭著(zhāo)
C.愤怒(fèng) 勾当(gòu) 奴役(yì) 杳无音信(yǎo)
D.苑囿(yòu) 场景(cháng) 抚慰(wǔ) 振聋发聩(kuì)
解析 B项,“庇”应读“bì”;C项,“愤”应读“fèn”;D项,“场”应读“chǎng”,“抚”应读“fǔ”。
答案 A
2.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匮乏  溃逃  大惊小怪  震撼人心
B.安祥  讯息  心惊胆战  臭名昭著
C.摧毁  呼啸  欢呼鹊跃  置身事外
D.国籍  执著  哀声叹气  雷霆万钧
解析 B项,祥—详;C项,鹊—雀;D项,哀—唉。
答案 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1)吴研究员在________古代字画、文物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2)李老师在暑假期间对这个专题进行了________的研究。
(3)为了彻底扭转被动局面,厂领导________,决心从自身做起,与职工同甘共苦,做好表率。
A.鉴赏 悉心 改弦更张
B.欣赏 细心 改弦更张
C.欣赏 悉心 改头换面
D.鉴赏 细心 改头换面
解析 “鉴赏”,有鉴别的意思;“悉心”,用上全部精力;“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和变更方法。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虽然让人难以相信,但他还是凭一张假证件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展览厅的大门。
B.尽管我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认识,但他们在电话中一听我的来意,几乎都是一口答应接受采访,其当仁不让之情溢于言表。
C.这首诗已经融入了历史和文学,此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相得益彰。
D.近年来,在香港由《苹果日报》引发的报业大战,杀得人仰马翻、昏天黑地、风声鹤唳。
解析 D项,“风声鹤唳”形容非常慌张,到了自惊自扰的程度,句中夸张不当。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他这次访问日本,是要同日本国会和朝野各界人士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
B.这种明目张胆的侵略行为,对于具有民族自尊心的南斯拉夫人民是不能容忍的。
C.有了英雄人物,而不知崇仰、宣传、拥戴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D.光明中学的两位学生会干部在教导处开会,研究本校秋季运动会的筹备工作。
解析 A项,缺少宾语“的问题”;B项,“对于”这个介词位置错,应放在句首;C项,语序不当,应是“宣传、拥戴、崇仰”。
答案 D
二、阅读精练(32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图片,完成6~8题。
图一 被日本侵略者奴役了14年的中国东北人民,在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后热烈欢呼的场面。
图一
图二 1945年5月9日,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战时饱受痛苦的伦敦妇女穿上节日的盛装,前去参加庆祝活动。
图二
6.比较两幅图片细节上的异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幅图片共同的细节都是笑容。不同:第一幅图片是中国东北人民欢庆胜利的场面,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遭受了十四年的苦难,在画面上有少年、中年和老年,无论对谁而言,十四年都是漫长的岁月。听到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第二幅图片是着盛装的英国伦敦妇女,在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她们的脸上呈现着灿烂的笑容。
7.试给两幅图片配上画外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幅图片:十四年的饱受摧残!十四年的漫长等待!这一刻被胜利的甘霖冲洗,苦难的东北人民终于展露笑颜!第二幅图片:战争的伤痛有多深,和平来临时的幸福和喜悦就有多少,阳光下的笑容就是节日最美的盛装。
8.图二中的提示语“节日的盛装”说明了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节日的盛装”一方面说明饱受苦难的妇女们并没有丧失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另一方面也说明法西斯投降的时刻,就是她们心中的节日。
(二)下图中的潘金淑长大后写了一篇回忆性文章,阅读后回答9~11题。
一个越南女孩的回忆
在1972年一枚汽油炸弹落在了我所在的一个越南村庄。一个摄影记者——尼克尤特,拍下了我正在跑离火场的照片,我也知道这张照片非常著名。我记得那时候我9岁,只是一个孩子。那天晚上越南共产党人民军开进了村里面并和我们讲他们要用我们的村子。到了第二天早上,战斗就发生了。
我们非常害怕。我记得我和家里人决定躲到佛寺里去,因为我们认为那是个神圣的地方,到那里就一定会安全了。我并没有听到爆炸声,但看到周围都是火光。突然间我的衣服就被烧着了,我看到在我身上,特别是在我臂上的熊熊烈火,很奇怪的,我记得当时我只想到可能我那时的模样会很丑陋,这有点不像一般孩子的想法。我很害怕,因为周围突然一个人都没有了,只能看到火和浓烟。我开始哭起来,并开始向外面跑,非常幸运的是我的脚竟然没有着火。我低头跑啊跑,一个劲地向前冲。
我的父母没能跑出火场,所以他们又折回到庙里面找地方躲了起来。我的姨妈和两个堂弟死了,一个是9岁,另一个才9个月大。
尼克尤特把我们带到了附近的医院,然后把我们留在了那儿,自己跑进了暗房里开始冲洗他刚刚拍到的照片。
在那所小医院里他告诉我要把我和其他受伤的人搬到别的地方去,到西贡医院。两天后我的父母就在医院里找到了我。
我整整在医院里呆了14个月,动了17次手术来修补我面积达一半身体的一级烧伤。这成了我生命中的转折点。它令我渴望以后能帮助人。
我的父母从报纸上看到了这张照片,当他们把报纸拿给我看的时候,我几乎不敢相信图片中的人就是我,太可怕了。
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张照片,甚至时至今日。因为这张照片能告诉人们战争对儿童来说是多么可怕。你能从我面上的表情感觉到它。每个人都能看到并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9.从文章中摘出描写人物动作和心理感受的词语。(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动作:哭、躲、冲、跑;心理感受:可怕、残酷、非常害怕。
10.阅读这篇回忆文字,文中哪些信息强烈地刺激着你?这些信息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把文中作者介绍炸死亲人的情况以及自己被烧伤住院的情况作为答题着笔点。
答案 “我的姨妈和两个堂弟死了,一个是9岁,另一个才9个月大。”体现了作者失去亲人的沉痛和惋惜,同时体现了作者对战争残酷毁灭生命的深刻揭露与憎恨。
11.作者最后说“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张照片,甚至时至今日”,你认为,现在谁最应该看看这幅照片?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从发动战争者和战争受害者的角度,也可从一般的爱好和平的人的角度回答。
答案 那些发动战争和好战的战争狂热者最应该看这张图片,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知道,在他们为了某些利益而发动战争的同时,有多少个美好的家庭被毁灭,有多少无辜的生命被残酷地扼杀,这样也许会唤醒他们一丝未泯的良心吧。
三、语言表达(8分)
12.阅读下面这首期盼和平的小诗,请你仿照第一节的格式,续写第二节。(4分)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有资格叫做一名男子汉?
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
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
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蓝天?
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
要死多少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
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
1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日子里,“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成了青少年的共识。假如一位抗日老战士来到你的身边,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假如一位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来到你身边,你又将对他说些什么?(4分)
请围绕“记住历史,珍惜和平”这一主题,根据不同的对象,写下你想说的话,每句话不少于10个字。
(1)我将对抗日老战士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将对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老爷爷,感谢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作出的牺牲,祝您身体健康。
(2)老爷爷,您的勇气值得敬佩,相信您的这一举动会给贵国一些仍怀有军国主义思想的人以最好的教育。(语气要委婉,对长辈要尊敬)
课件32张PPT。哲思短章
心间一朵莲花开
卢 静
善良,是人们心间绽放的花。它远离喧嚣的岸,收敛着别致的花瓣、幽婉的芬芳。伫立成一茎明澈的纯真,摇曳为一抹恬然的淡泊。它舒展着笑靥,仿佛一首云淡风轻的小诗,又如一曲蓝天碧水的梵音。它是一朵佛前的青莲,任由红尘万丈,我自纤尘不染,诸邪不至,只静看清水脉脉划过如烟岁月。心怀善良,便萦绕满怀馨香。延己及人。昼能洞穿黑暗,直抵灵魂,砸破狭隘的锁,开启心与心的信赖与共鸣,既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用善意的微笑和言语来温暖彼此。不要妄自捣毁稚嫩的希望,不再断然冻结真挚的情谊,少些倔强与仇恨,多份宽容和体谅,自然会坐拥点点滴滴真善美的记忆,消融悲伤、化解懊恼,让生活一寸一寸地灿烂开来。
心怀善良,便生出随喜之心,豁然开朗。或许会失去不少实惠的利益,或许会让一些不甘和委屈压在心里。谁也不是超脱凡世的圣人,这世上有太多太多的欲望,纠缠着我们这些饮食男女。如果没有善良的初衷发轫,一双双赤脚只能在邪念的泥沼中无法自拔,是善良给了人们纯情的眼眸与金贵的救赎,从容地将一切阴霾与不幸摒弃,禅意地播种阳光和雨露,淡定地收获快乐的果实。心怀善良,便拥有不老音容,芳龄永驻。水流不争先,滋润根本,何妨零落成尘。悄然做真诚好人,细行实在好事,欢度平凡的好日子,以善良之心对待所经历的一切,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以善良之心对待身边的所有人,不妒忌怨恨,不嘲笑排挤……善良可以让坎坷变成前行的垫脚石,也能使疏离结为兄弟。把善良栽种在心里,即便时间在我们额上犁满辙痕,也会获得生命的繁荣与蓬勃,宛若永恒的春光、不落的星辰。
善良是灵魂的返璞归真。哪怕只是一句真诚的问候,哪怕只有一个体恤的眼神,都会使我们在百转人生中获得绵长的感动与温情的停留。这世间存在太多杀戮的力量,善良则是佛前的一朵莲花,可以度我们重生。 2.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
赏读: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3.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
赏读:孔子说:“《关雎》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孔子对《关睢》一诗的这个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关雎》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都有其可贵的价值。4.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
赏读: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人们对犯错误者批评教育之后,总希望他能汲取教训、改正错误、振奋精神,希望他有新的进步,而不是揪住辫子不放,一棍子把人打死。所以需要人们有宽容、接纳、积极、向前看的态度。“八一三”抗战开始后,他在上海火车南站拍摄的一个小孩坐在被炸毁的月台上大哭的照片,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美国在1855至1960年间发表的最优秀的新闻照片之一。nìnɡ nínɡ zhuó zhù chénɡ shènɡ xuán shùn bì yì bǎo shè kuì cuì chè 聩 馈 溃 赈 振 震 退化 蜕变 恐怖 恐惧 在极危险的处境下幸获生路。 使人内心受到震动。 图片
两组 第二组图片的主题是欢庆胜利。图一,记录的是中国东北人民听到侵略者投降的消息后的欢呼场面。要理解画面上普通老百姓兴奋的神态,需要知道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事变以后遭受的14年的苦难;画面上有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人。14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是多么珍贵的岁月啊!图二,英国妇女的盛装格外引人注目!在战时德国狂轰滥炸,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妇女们不可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美丽,胜利了,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画面左上角有两位军人也在注视着这一切。谁能说《愤怒的丘吉尔》画面中所表现的愤怒,从本质上看,与他内心深处对法西斯的愤怒相异?这就是本质上的真实。这幅表现丘吉尔愤怒的照片,正好顺应了当时的时代需要——丘吉尔担负着英伦三岛抗击纳粹帝国的重要职责;他以画面中坚定沉着的精神面貌,赢得了世界的认同。正当他对玛莉小姑娘的来信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时,一位朋友正好邀请他参加婚礼。也许他一生都该感谢这次婚礼,因为就是在这次婚礼上,他找到了答案,并且这个答案让他一夜之间名扬天下。
西勒·库斯特是这样回忆那场婚礼的:牧师主持完仪式后,新娘和新郎互赠戒指,也许是他们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也许是两人过于激动。总之,在他们互赠戒指时,两人阴错阳差地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牧师看到这一情节,幽默地提醒:右手已经够完美了,我想你们最好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
西勒·库斯特说,正是牧师的这一幽默,让他茅塞顿开。右手成为右手,本身就非常完美了,是没有必要把饰物再戴在右手上了。那些有道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后来,西勒·库斯特得出结论,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最高的奖赏,同理,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也就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
西勒·库斯特发现这一真理后,兴奋不已,他以“上帝让你成为好孩子,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为题,立即给玛莉·班尼回了一封信,这封信在《芝加哥论坛报》刊登之后,在不长的时间内,被美国及欧洲一千多家报刊转载,并且每年的儿童节他们都要重新刊载一次。前不久,一位中国人不知在什么地方发现了这封信,读后在网页上留言说:“中国民间有一句古话,叫‘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曾经对恶人迟迟得不到报应感到迷惑不解。现在我终于明白,因为‘让恶人成为恶人,就是上帝对他们的惩罚’。”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