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丁玲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医院中
丁玲
【甲】十二月里的末尾,下过了第一场雪,小河大河都结了冰,风从收获了的山岗上吹来,刮着拦牲口的篷顶上的苇秆,呜呜地叫着。白天的阳光,照射在那些冰冻了的牛马粪堆上。黄昏很快地就罩下来了。
一个穿灰色棉军服的年轻女子从沟底下的路上走来。她在有意地做出一副高兴的神气,睁着两颗圆的黑的小眼,欣喜地探照荒凉的四周。走进一个院子,而且走进一个窑洞。这是她要住下来的地方。朝东的三个窑里,有初生婴儿的啼哭。她不禁舒展了眉头:“明天,明天我要开始了!”
陆萍是上海一个产科学校毕业的学生,才进去两年,她就感到她不适宜于做一个产科医生,有时甚至讨厌一切医生。八一三的炮火把她投进了战争,她到伤兵医院去服务。过了一年,她辗转到了延安,做了抗大的学生。她用心地啃着从未接触过的一些书籍,学着在很多人面前发言。她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将来,一定是以一个活跃的政治工作者的面目出现。她满意这生活,和这生活的道路。在抗大又住了一年,她成了一个共产党员。而这时政治处主任找她谈话了,为了党的需要,她必须脱离学习到一个刚开办的医院去工作。于是她到医院来了。
每天把早饭一吃过,她就到产科病室去察看。产科室的看护,一共学了三个月看护知识,可以认几十个字,记得十几个中国药名。产妇室里唯一的一根注射针已经弯了,而医生和院长都说要学着使用弯针。房子很冷,不适合于产妇和落生婴儿……
她去参加一些会议,提出她在头天夜晚草拟的一些意见书,也为了医疗的改善与很多人冲突。其实她的意见已被大家承认是很好的,但作为反对她的主要理由便是没有人力和物力。她成了医院里小小的怪人,然而也绝不是毫无支持,她有了两个朋友。
她和黎涯是在很融洽的第一次的接谈中便结下了坚固的友谊。她们两人谈过去,现在,将来,尤其是将来。她们织着同样的美丽的幻想。还有一位常常写点短篇小说或短剧的外科医生郑鹏。他在手术室里是位最沉默的医生,吝啬到连两三个字一句的话也不说,总是用手代替说话。可是谈起闲天来便漫无止境了,而且是很长于描绘的。
她兴致很浓厚地去照顾那些产妇、婴儿。有大半数夜晚她得不到整晚睡眠,有时老早就有产妇等着在夜晚生,有时半夜被人叫醒。虽然接产室烧了一盆炭火,但套在橡皮手套里的手,常常冰得发僵,只要不是难产,她就一个人做了。
她不特是对她本身的工作,她很愿意得到更多的经验。她以为外科在战争时期是最需要的了。最近听说郑鹏有个大开刀,她正准备着如何可以使自己不失去这一个机会。
记挂着头天晚上黎涯送来的消息,等不到天亮就醒了。她早早地过来了。病人肋下的肚腹间中了一小块铁,曾取过一次,没有找到。这是第二次了,这次还打算把盲肠也割去。
【乙】房门紧闭,不通风,熊熊烧着三盆木炭火,仍然很冷。已经三刻钟了,那块铁才被取了出来,有一粒米大,周围的肉有一点化了脓。于是又开始割盲肠。陆萍实在头晕得厉害,但仍然支持着,可是黎涯却忽然靠在床上不动了,炭气把她熏坏了。
“扶到院子里去。”郑鹏向两个看护命令着。
一会儿,陆萍也支持不住地呻吟着。
陆萍被扶到门口,躺在地上,挥手喊道:“进去!进去!人少了不行的。”
她想去看看黎涯怎样了,却昏了过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冷风把她吹醒。她去找黎涯,没找到,就回自己的窑。到十一点,郑鹏来了。郑鹏也头晕得厉害,但他却支持到把手术弄完。他去看黎涯,黎涯已很好地睡了。”
陆萍不满。院长为节省几十块钱,宁肯把病人、医生、看护来冒险。她只要有空便到很多病房去,搜集许多意见,要报告给上级。第六号病房有一个没有脚的害疮疾的病人。他说:
“同志!听到些别人说你的事,想和你谈谈。我得靠着才能接待你。我的双脚都没有了。”
“为什么呢?”
“因为医务工作不好,没有人才,冤冤枉枉就把双脚锯了。”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三年了。那时许多夜只想自杀。”
陆萍不懂得如何安慰他。
“同志,现在,现在已算好的了。来看,我身上虱子很少。早前我为这双脚住医院,几乎把我整个人都喂了虱子呢。你说院长不好,可是他过去只是不识字的庄稼人呀,指导员也不过是个看牛娃娃。不要急,慢慢来。有什么事尽管谈,告告状也好,总有一点用处。”他呵呵笑着。
他像面对小妹似的述说着往事,一些看来太残酷的斗争。他解释着,激励着,耐心地教育着。她知道他过去是一个学生,到苏联去过,现在因为残废了就编一些通俗读本给战士们读。
没过几天,卫生部来人找她谈话了。经过几天说明和调查,她很愉快她是被了解着的。她要去继续学习了。【丙】这时,延河还没有开始化冰,然而风刮在脸上已不刺人。她真真地用迎接春天的心情离开这里。新的生活虽要开始,然而还有新的荆棘。人是要经过千锤百炼而不消融才能真真有用。人是在艰苦中成长。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纤细的笔触表现主人公陆萍精神和心灵的颤动,展示了根据地的生活,也包括某些弊端,表现了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B.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例如交代陆萍的情况、到刚开办的医院工作的原因,使小说故事情节完整,叙事方式富有变化。
C.小说对人物设计颇有用心,如“没有脚的病人”曾经的学生身份和“到苏联去过”的经历,可增强其言说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D.小说一是采用叙述人视角叙事,这是全知视角;一是以陆萍视角叙事,客观展示周围事物,这两个视角时有穿插。
2.文中画线句是人物活动的场景,这三处场景各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说:“人是在艰苦中成长。”请结合小说有关内容及陆萍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压碎的心
丁玲
平平听过火车的故事,在画上也见过火车,太原商务印书馆的橱窗里,就陈设过一个模型。平平跟爸爸上街的时候,有机会就贴在那玻璃窗上瞧。他不敢梦想有一辆火车,有那小模型就很好了。然而,这天一早,平平从梦中醒来,又梦见火车,火车却变得非常可怕,那上边坐满了日本人,日本人从车上跳下来,要抓他,妈妈不能保护他,倒在地上哭;很多中国人,外祖母也好,哥哥也好,隔壁的叔叔也好,大家都怕得缩到一团,他伤心地哭着,哭着哭着就醒了。唉,难道这么多爱他的人就没有一个不怕日本人的么?
但不久妈妈进来了,妈妈非常爱惜的去抚摸他,把他抱在怀里,替他穿衣服;他心里又感到了温暖,用小手在妈妈的脸上画来画去,他正想告诉她一些话,外祖母却走进了房间,外祖母把没有牙齿的嘴努了一努,妈妈就丢开平平,到柜子里摸摸索索,收拾了一包东西,宝贝似的,小小心心递给了外祖母,甚至橱头上一床新棉被也让外祖母拿走了。于是妈妈在平平眼中顿时又变得矮小了,她的头发不整齐。脸皮很黄,脚太小,喜欢说话,她是一个无用的东西。平平生气到想打她一下,他决不再理她,冲到外边玩去了。
随便走到哪里,他都感到有一种不同的空气,家里人少了好些,静肃得使人生怕,哥哥姐姐也跟着外祖母家的一些人不见了。吃过早饭不久,有几个穿灰衣的人来了。妈妈把平平关在大舅母的房里,妈妈也不出去,就让外祖母一人同那几个人说话,把上房边房都空出来让给他们住。平平先也很怕,后来看看那几个人很和气,比舅舅待外祖母还好,外祖母都笑了,于是平平就挣着跑出来偷偷地看,他知道他们是兵,那些兵跑来抱他,买包子给他吃,又把他引到上房去,唱歌给他听,他们互相扭做一团打着玩。开始的时候,他还有点不放心,慢慢他就自然了,觉得很新鲜,而且把早上来的郁闷心情给忘了。
妈妈也走出院子,时时喊着平平,可是他不答应她。
黄昏的时候,灰衣的兵越来越多了,并且有许多穿黄呢大衣的。他怕穿黄衣的人,妈妈说那黄衣是日本人的,他们家上房就住了两个穿黄衣服的,不过他们进房就把黄衣服脱了。里边还是一样的灰衣服,他胆子才又大了一点,他仍跑去看,那些人就又殷勤招待他。
现在平平有了好朋友了,就是住在上房的陈旅长。陈旅长穿的衣服是日本兵穿过的,他的皮鞋,也是日本兵穿过的,他还有一把长刀,是日本军官的;他还看了陈旅长的马,一匹又高又大的日本马,那马却可怜地望着平平。平平成天在旅长房里玩,他从不禁止他顽皮。每到吃饭,旅长一定找他一道吃,无论房子里有多少人。平平看得出,凡是来这里的兵士,不管穿灰衣黄衣,都非常爱旅长。因为有他在这里就可以不怕日本人,于是平平也有了个决心,他一定永远挨着他的朋友,并且因为有了新的朋友做靠山,他居然公开反抗他的妈妈了:“我不要你,你没有用处,我要跟他们走。”
现在他不怕日本人了,他也成天谈日本人的事,因为他现在是一个兵了,他可以跟陈旅长去打他们。他过了几天最快乐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他跟着他们去开会,他也跑上了台,陈旅长在台上演说。脚底下全是人头,在那些拥挤的人头中,吼出雷样的喊声和震天的鼓掌,他感到他伟大起来了。
陈旅长在这里住了三天,那天晚上他听说第二天要走的消息,但他的朋友却否认了。到了夜晚他回房的时候,他的朋友还送他到院子里,嘱附他好好地睡,嘱咐他明天再来谈打日本人的故事。
但是天还没有亮的时候,他为一种不舒服的声音弄醒了。妈妈打着哭腔说:“一切事情,自己小心吧,做娘的也顾不得你了,当兵还是一条出路。你跟陈旅长,我是很放心的,若不是平平太小,一道去我倒愿意,只是我们母子,唉,我们到底还有见面的日子没有呢?”
平平觉得什么都完了,他又看见了可怕的日本人,他们坐着火车来了,他不能让日本人来杀他,他要当兵去,他要跟着陈旅长,他觉得只有在军队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他发疯似的,衣服也不穿就往外跑。一下他被一个巨大的力量抱着了,他感觉得有一群人围着他,他不管,拼了力气去哭,无论是什么爱抚都变成了可憎的东西了,直到他哭得太疲倦了晕了过去才停止了抽噎。
不久他恢复了知觉,房子里静悄悄的,他清楚了一些,从手指缝里看见了妈妈,妈妈靠在他身旁,衰弱地摊着手,呆呆望着块地方,泪水无声地从眼里泉水似的流下来。他忽然了解了妈妈,原谅她一切,他一头撞到她怀里,听见妈妈的心的跳动,当妈妈扶起他的头来时,他的眼被泪水糊着,已经看不清她的面目了。
一九三八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平平的恶梦开头,既能凸显主人公对日本人的恐惧和憎恶,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
B.妈妈收拾东西时候的谨慎小心让平平感到自己受到忽视,这也影响了平平的心情和对妈妈的态度。
C.小说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反复等手法,表现了陈旅长送别平平的情景,突出了他对平平的关爱和不舍。
D.小说以小见大,以平平这个孩子的视角展开叙述,讲述了抗战这宏大背景下一个小家庭的悲欢故事。
2.小说标题“压碎的心”内涵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在塑造“平平”这一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息
丁玲
“老太婆,厨房里去吧!”她的小儿子阿福爬完了吊梯从那门洞里钻了进来。跟在他后面爬进来的,又是那个穿灰短衫,胁里夹着一件卷着的长袍的人。
儿子没有望她,脱下蓝布褂,坐在床上,一边让那人坐。老太婆懂得又是那回事了。
自从有了这回事以来,儿子就变得高了一点儿似的,更不把娘看得起。在她的心上,悄悄罩上了一层被漠视的悲哀。她卷起那堆破布,望了望那人,便弯腰走出去了。可是她没有到厨房去,却在吊梯边爬进另外一个门洞,一间小到只能睡一个人的阁楼。老太婆听着他们已经开始,便屏住气用心听着,一点儿也不心躁,耐心地注意着前楼上。
天色黑了下来,家家都在弄夜饭,柴的烟,劣等的油烟,在每家飞腾,氤氲在几条弄里,慢慢向上升,飘去了。可是那小阁楼,却没有通气的地方,旧的烟塞在这里,新的烟还窜了来。
老太婆忍不住不断地呛了起来,“咳咳咳咳咳……”
“你娘病了吗?咳得这样狠!”
阿福便大声说:“老太婆!叫你下去!这样热,躲在那里做什么?”
她晓得他们在嫌她了,却偏不下去,用一块布抵着嘴,让眼泪鼻涕流满脸上。她要听他们说一些什么。
过了好一阵,那个人才走。阿福走到厨房找冷饭。老太婆便也从那黑洞里爬了出来。
“老太婆,你病了吗?”坐在后门口,抱着小狗子的媳妇,和正在装饭的阿福都同时问了。
“哪里?我蛮好的呀!”在她满脸的皱纹里,在她的声音里,充满了从心上漾出来的满足的高兴。
儿子和媳妇都上厂去,她一人又坐在原地方补短褂。一边补着,一边觉得有点儿不安,有一些话,总想找个人谈谈,而且总想做一点儿什么才好。可是找什么人呢?一个人很苦闷地又坐了半天,心里面总没有把这事放下。后来连自己也不觉得怎么就走到后弄的王婆婆家了。王婆婆正在用木盆洗衣服。她站了半天,同她说了几句闲话之后,便忍不住问了:
“你还记得之前到恒丰里去吃饭的事吗?”
“哪里会忘记,大伙儿烧,大伙儿吃,只要是穷人都有份,我说要长远那样就好了。”
“你知道那是什么人拿出钱来的吗?”老太婆故意认真问着。
“怎么不晓得?都说是一个姓刘的拿出来的,后来被赶跑了啦!”
“姓刘的,他哪里有钱?有钱的人肯做这种好事吗?那不晓得多给我们几个工钱还好些。这个钱是……”老太婆说到这里,便慎重地把声音放低了慢慢说了出来。
“哦!……”王婆婆惊诧起来了,“那这是个什么人呢?”
“不是一个人,是好些,说是有100万个人大家拼拢来的一笔大款子,特为我们汇来的。因为东洋人打上海,我们不替东洋人做工,饿饭,所以才说是烧饭大家吃啦!帮穷人的。”
“难怪!这样才讲得过,穷人帮穷人,我说呢,那姓刘的又不是傻子。老太婆你,从什么地方听来的?”
“从前也睡在鼓里的。可是我听见了啦,说是他们打了胜仗,在商量送东西……”
“这是应该的,他们既然帮我们,我们也得帮他们……”王婆婆自以为是地这样说。
于是两个老太婆就商量着买什么东西。只是都只能拿出几个铜板,买什么都不够,于是又愁倒了。后来还是王婆婆主意多,她说再邀几个老太婆就容易啦。
现在有了新鲜事做啦。三个老太婆去买布,两个老太婆去买线;红布放在怀里,像宝贝似的捧回来了。什么都安排好了,十几个老太婆围在一块,可是又有人说要钉花,她看过别人的,也是钉了花的。是的,既然东西是送人的,就总得合式,于是又拼了钱,派人再去买黑布。东西做成了,把东西卷好,大家又说到一些希望来了。说得忘了神,就像真的上海的世界变了一样:一天只做七个钟头工,加了工资,礼拜天还有戏看呢,坐包厢,不花钱……
隔天,儿子同那人又来了。老太婆听到他们的脚步声,心就跳起来,在补着衣服拿着针的手,也微微制止不住地抖着。她抬头去望那人,那人正望着她,非常和气的。她好像有了一些勇气似的,决然地从怀里把那包东西拿出来递过去,她说道:
“这是送他们的,请你转交去……”
“哪个?……”那人接过来东西。
“他们!你们常常讲的,我们晓得的……”
“哦……”那人有点儿明白了。
“14个老太婆拼拢来的,一点儿意思……”
纸包在那人手里打开来。他欢喜得笑了。阿福也惊奇地叫着:“老太婆!是你们自己做的吗?……”
“是的……”她欢喜和着骄傲,有点儿抖起来了。她忍不住又咧开了嘴。
“呀!你们真好,我一定替你们交去,还告诉他们这里的老太婆都自动地送东西,爱护他们,希望他们胜利……”
“呀,真好!老太婆们也组织起来了呀!”那个人快乐地说着。
老太婆心里满怀着愉快,在梯口掉过头来看,她们那东西,铺在板凳上的,红的上面又钉了黑花的,放着无限的光辉。
1932年6月[注]
(有删改)
[注]20世纪30年代初期,正处于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对进步人士进行迫害,同时也进行了文化“围剿”,对进步文化进行打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阿福之前就对老太婆不好,自从有了“这回事”,更加看不起她了,她也因此感到了悲哀。
B.老太婆明明知道儿子不想她听,却偏偏流着眼泪鼻涕也要偷听,表现了她对信仰的执着。
C.十几个老太婆聚集起来凑钱准备礼品,说明大家都怀有感恩之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D.儿子和媳妇都上厂去了,老太婆找到了王婆婆,是因为她有些无聊,总想找个人闲聊。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表现老太婆高兴的心情,写“在她满脸的皱纹里”,写她“忍不住又咧开了嘴”,画面感非常强,就像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
B.老太婆是小说人物之间的纽带,她一方面从自己儿子处听来消息,一方面将消息告诉给其他人,一方面又将东西交给“那人”。
C.小说采用全知视角,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主次分明的三件事,发生在老太婆家里的两件事较为详细,另一件事则较为简略。
D.结尾处红布黑花“放着无限的光辉”,表现出老太婆为“他们”做出贡献后的高兴心情,也暗指老太婆们的思想闪耀着光辉。
3.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4.这篇小说多处设置悬念,充满神秘色彩。请结合文本指出并赏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妇联会主任
丁玲
就在这闷热的中午,趁着歇晌的空闲,顾涌的儿媳妇跑回娘家找她嫂嫂董桂花去了。嫂嫂住在村西头的一间土房里,用高粱秆隔了一个院子出来,院里还有一株葡萄,房小院窄,可是倒收拾得干干净净,明明亮亮。董桂花也刚送饭回来,正在灶头洗碗筷。小姑站在她旁边喘气,用神秘的眼光望着窗子外边。
“你说的这些都是真的么?”董桂花一手拉着她姑娘,两人便都踅过身来挤着靠在门边。“唉,我劝过你哥,你看他拉下了十石粮食的窟窿去买了五亩葡萄园子,唉,早知道就不该买那些地。”因为消息来得太突然,她心里不知想哪一头的好,好像这消息可以使她得着什么似的,同时又怕失去了什么。她在铅丝上拉下了一条破毛巾,揩了揩脸上的汗,坐在一张矮凳上,打算再从头来仔细思索。
她不知一时从哪里想起,她姑娘也没有时间和她研究,匆忙的又赶回去了。她关心她的兄嫂,他们除了这所小院和新买的五亩地以外,就只剩一屁股的债。而嫂嫂又成了村干部,他们把她拉出来当了妇联会主任,这在她看来,也很倒霉。
姑娘走了后,她仍旧坐在矮的小凳上,望着院子里的天空。天空上一丝云彩也没有,是一块干净的蓝色。她感觉到也许有风暴要来,终有一天暖水屯又要闹腾起来,人们又像发了疯一样。她回忆着去年,今年春上,那个时候她是多么辛苦啊!她一家一家的去找,男人们都在骂妇女落后,可是妇女呢,总说“咱知不道嘛!咱听不精密。”开会的时候,谁也不张口,不出拳头。她也不懂什么,可是不得不站在台阶上喊,叫。现在呢,现在又要闹起来了——她正要仔细的再去想一想的时候,妇女识字班的上课钟当当的响了起来。她立即站起,梳了一下头发,用夹子牢牢夹住,把身上穿的那破蓝布衫也脱了,换了一件新做的白洋布衫,锅里的碗也顾不上再洗,带关了门,扣上一把锁,匆匆的便朝识字班走去了。
识字班设在许有武家里的大厅上,人越来越多,到处都叽叽喳喳。吃奶的孩子也抱着来了,她们又要哄孩子。后来黑妮也来了,黑妮是她们的教员。她一到识字班,于是她们就开始识字了。也有人在后边悄悄的谈些别的。董桂花呢,她孤独的坐在一旁,她要告诉她们一些什么的欲望消失了。她一个一个的去找寻,她才发现还留在班上识字的,坚持下来了的一半都是家里比较富裕的人,那些穷的根本就无法来,即使硬动员来了,敷衍几天便又留在家里,或者到地里去了,并且说这才像户人家。只有这些无忧无愁的年轻的媳妇们和姑娘们,欢喜识字班,她们一天来两三个钟头,识三四个字,她们脱出了家庭的羁绊和沉闷,到这热闹地方来,她们彼此交换着一些邻舍的新闻,彼此戏谑,轻松的度过一个春天,而夏天又快完了。这时只有董桂花这妇联会主任一人是显然的同她的群众有了区别,她第一次吃惊自己是如何的不相宜的坐在这里。她虽然还不算苍老,不算憔悴,却很粗糙枯干,她虽然也很会应付,可是却多么的缺乏兴致呵!
她陡的有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她不懂得她为的是什么?这些年轻女人并不需要她,也不一定瞧得起她,而她却每天耽误三个钟头坐在这里。从前张裕民告诉她说妇女要抱成团体才能翻身,要识字才能讲平等,家才能像户人家,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呢?她再看看那些人,她们并不需要翻身,也从没有要什么平等。她自己呢,也是一样,她和李之祥是贫贱夫妻,他们也很安于贫贱,尤其是多少次濒于饿死的她,有现在的日子,也就该满意了,当然他们并不能满足,他们还有希望,他们欠了十石粮食的债,他们还需要一点点财富,如今她坐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唉,张裕民吹得多好,他硬把她拉到这妇联会来,他老说为穷人做事,为穷人做事。
“丰,丰是丰富的丰,丰富就是多,就是有多余的意思。衣,就是咱们穿的衣服。现在衣服没得多,不丰富,将来会多余的……”。黑妮用手指着黑板,从她的嘴唇上发出带着银质的声音。
识字班结束了,董桂花站了起来,走出了院子,走进了巷子。
巷子里没有什么人来往,一两只狗吐着舌头趴在那里。
【注】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描写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
(选自《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黑妮是识字班的一位教员,识字班的学员都是普通的年轻妇女,她们有的是为了识字,有的是为了摆脱家庭羁绊和沉闷。
B.小说描写董桂花到识字班去,用“换了一件新做的白洋布衫……”,而不用“新换了一件白洋布衫……”,突出了她对此事的重视。
C.小说反复写董桂花对现时生活的满意,同时写了要追求一点点财富,这些生动地反映了土改运动初步胜利后暖水屯部分人的面貌。
D.小说主要讲述了“妇联会主任”董桂花的故事,同时又通过董桂花的眼睛和内心独白写出了一群人中的有信念、会做工作的张裕民。
2.小说第四段运用插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多次出现“像户人家”,请结合原文具体说明。
【答案】
一、1.D “客观展示周围事物”错,陆萍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时缺少客观精神,如“延河还没有开始化冰,然而风刮在脸上已不刺人”,这个环境描写带有陆萍的主观情感,因为心情愉快所以觉得风也不刺人了。
2.甲处:以农村凄冷荒凉的景象渲染氛围;烘托人物的出场,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环境。
乙处:体现了当时医疗环境简陋;为下文陆萍等人煤气中毒埋下伏笔。
丙处:衬托陆萍的快乐心情,同时也象征着陆萍走向新的生活。
3.①陆萍从产科学校毕业时觉得自己不适合做产科医生,经过战争和抗大学习,她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并到一个刚开办的医院工作。②医院医疗器械缺少,医疗条件差,陆萍克服困难,积极工作。③为改善医院医疗环境,陆萍与很多人产生冲突,但她依然坚持,最后被卫生部了解。
二、1.C“突出了他……不舍”分析错误,画线句只是一个大人对小孩子的关心与照顾,不能表现陈旅长对平平的不舍。
①压碎的心,主要指小说中母亲、平平等人渴望幸福的心愿被战争压碎,以此折射出侵略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和对百姓心灵的刺激。②对平平而言,他向往火车的童心因梦中日本人的凶残而被摧残;他渴望与陈旅长一起生活的愿望因对方出征而破灭。③对母亲而言,她渴望一家团圆、一心关爱平平的心愿,因战争而破碎。
3.①运用了较多的符合孩子的身份和心理的细节描写,使得形象真实可信。如平平“对火车模型的向往”“大声地哭泣”“公然反抗妈妈”“不穿衣服往外跑”等细节。②借助其他人对平平的关爱来进行衬托,妈妈、陈旅长等人是以大人关爱小孩的心态来关爱平平的,增加了“平平”这一形象的真实感。如“妈妈非常爱惜的去抚摸他,把他抱在怀里”“陈旅长从不禁止他顽皮,带着他去参加会议”等。
四、1.C
A.“阿福之前就对老太婆不好”错误,于文无据;“自从有了“这回事”,更加看不起她了,她也因此感到了悲哀”错误,由原文“自从有了这回事以来,儿子就变得高了一点儿似的,更不把娘看得起。在她的心上,悄悄罩上了一层被漠视的悲哀”可知,是“似的”不是真看不起,“看不起”只是老太婆的猜测,并非是实情。
B.“却偏偏流着眼泪鼻涕也要偷听,表现了她对信仰的执着”错误,由原文“她晓得他们在嫌她了,却偏不下去,用一块布抵着嘴,让眼泪鼻涕流满脸上。她要听他们说一些什么”可知是想听他们说什么,是好奇,而不是对信仰的执着。
D.“是因为她有些无聊,总想找个人闲聊”错误,由原文“一边觉得有点儿不安,有一些话,总想找个人谈谈,而且总想做一点儿什么才好”可知是想找人说事,想把心中的事说出来,而不是“闲聊”。
2.C “发生在老太婆家里的两件事较为详细,另一件事则较为简略”错误,三件事的着墨较为平均,并没有主次之分。
3.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在“天色黑了下来”,到处充满“柴的烟”“劣等的油烟”的贫民大众的弄里。②推动了情节发展:正是在这种油烟弥漫却又没有通气的地方的环境中,老太婆忍不住地咳嗽起来,引起了两人的注意。③有助于塑造人物:衬托出老太婆偷听两人说话时的耐心与执着。(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
4.①小说多处设置了悬念,如没有说明老太婆到底听到了些什么,没有正面叙述恒丰里吃饭的事情,没有具体指明“他们”是谁,红布黑花到底要送给谁等。②这些悬念一方面是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无法明说;另一方面也自然使小说充满了神秘色彩,步步设悬,引发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四、1.A“识字班的学员都是普通的年轻妇女”表述错误,小说明确指出“这时只有董桂花这妇联会主任一人是显然的同她的群众有了区别”,可见“都是普通的年轻妇女”错。
2.①为下文写董桂花去识字班认真负责做铺垫。②交代人物出身背景,使人物更丰满可感,为后文做妇女主任做铺垫。③说明妇联主任不好干,没有人愿意干。
3.①董桂花眼里的“像户人家”:指与李之祥结婚两相情愿、过日子一心一意;②被动员去上识字班又溜回家的穷人眼里的“像户人家”:指在田里实实在在干活且有饭吃;③张裕民眼里的“像户人家”:女子能抱团翻身,能识字能讲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