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2)专题检测卷+专题写作规划: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2)专题检测卷+专题写作规划: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6 21:32:51

文档简介

专题二检测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狙击(zǔ)   瓦砾( lì)  军衔(xián)  勉强(qiǎng)
B.沮丧(jǔ) 徘徊(huái) 藏匿(nì) 模样(mó)
C.器械(xiè) 蹂躏(1ìn) 奴役(yì) 瞬间(shùn)
D.活塞(sè) 渲染(xuàn ) 扼守(è) 疲惫(bèi )
解析 A项,“狙”读jū;B项,“模”读mú;D项,“塞”读sāi。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粗暴 消褪 鞭笞 魑魅 桎梏
B.恐怖 题裁 麻痹 辅弼 裨益
C.国藉 窒息 瑰丽 硅谷 皈依
D.肆虐 蜕变 睚眦 里弄 泥淖
解析 A项,褪—退;B项,裁—材;C项,藉—籍。
答案 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面对这回音沉闷而单调的四壁,我所________的,我所________的又在哪里呢?
②我天没亮就醒了,不明白为什么感到那么________。
③我经常神经质,尤其星期天;星期天是我心中真正悲惨的时候。气氛令人________、呆滞、沉重。
A.咒骂 憎恶 窒息 窒闷
B.咒骂 厌恶 窒闷 窒息
C.诅咒 厌恶 窒息 窒闷
D.诅咒 憎恶 窒闷 窒息
解析 咒骂,用恶毒的语言骂,词义侧重于“骂”的行为;诅咒,今义也是“咒骂”,但侧重于骂的原因“恨”。“憎恶”侧重于“憎恨”;“厌恶”侧重于“厌弃”。“窒息”侧重于“不能呼吸”;“窒闷”侧重于“憋闷”。
答案 D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
B.为什么有些人挨饿,世界其他地方却有堆积如山的食物在腐烂?
C.1945年,声名显赫的德国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的路上。
D.你能做的一切,从应该被做的角度来看,始终只是沧海一粟。
解析 C项,“声名显赫”偏于褒义,应该用带有强烈贬义色彩的“臭名昭著”。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新婚姻法对房产权属这样解释:不管婚前婚后,如果由父母出资买的房子,登记在自己子女名下的,则认定为个人财产,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B.为促进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塑造广州市民的良好形象,市政府规定,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时间在本月之内进行。
C.曾经的冠军球队居然屡遭败绩,直到科比连续四场砍下40的疯狂得分,开赛以来一直受伤病困扰下的湖人队才逐渐找到了往日总冠军的感觉。
D.为了避免地方电视台相亲节目、娱乐节目的不再泛滥,国家广电总局多次发文干预,但收效甚微,毕竟,这些节目迎合了部分观众的媚俗需求。
解析 B项,搭配不当,“时间”和“进行”不搭配。C项,句式杂糅,“受……困扰的”与“在……困扰下的”杂糅。D项,否定不当,“避免”和“不再”相互冲突。
答案 A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领南郡太守。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阴选精兵,昼夜兼道    阴:暗地里。
B.大军卒至,一举便定 卒:通“猝”,突然。
C.闻数有笺谏璋 数:多次。
D.统复故位,初不顾谢 谢:推辞。
解析 D项,谢:认错,道歉,谢罪。
答案 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 A项,却,表转折;B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C项,动词,担任/表被动;D项,介词,在/介词,对于。
答案 A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庞统年少时老实憨钝,20岁时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最好的,从此他渐渐出了名。
B.庞统足智多谋,在攻取益州的策略上,早就成竹在胸,一口气给了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由其选择。
C.杨怀、高沛是刘璋的著名将领,倚仗自己兵强马壮,又占据着重要关隘,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
D.庞统大度耿直,面对刘备做得不对的事情,他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事后仍然坚持原则,不向刘备道歉。
解析 C项,“曾多次劝谏刘璋攻打荆州”错,原意是曾多次写信劝刘璋打发刘备回荆州。
答案 C
三、(20分)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 还向成都,所过辄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认为他非常奇异。
(2)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可以擒住刘璋,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
(3)刘备认为他的中策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
【参考译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颍川人司马徽高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到夜里。司马徽认为他非常奇异,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之首,从此渐渐出名。后来南州郡任命他为功曹。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奋奉养父母。庞统后来担任南郡太守。刘备会见了他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于是他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会面的机会,就把刘璋擒住,那么您不用打仗就能得到益州。”刘备说:“刚来到别人境内,还没有恩信,不能这样做。”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替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计。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精兵,镇守关头,听说多次写信劝刘璋,让刘璋打发您回荆州。您还没到成都的时候,派人告诉他,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假扮打点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去的意向;杨怀、高沛二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因为您的回去而高兴,估计必定会带少量骑兵来见您,您因此把他们拿住,进而收降他们的军队,进军成都,这是中计。撤退到白帝城,和荆州连成一线,慢慢地谋划攻打他,这是下计。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带来大祸,不能长期这样。”刘备觉得他的中计不错,就杀了杨怀、高沛,进军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
在涪陵集会,置酒作乐,对庞统说:“今天的集会,真是高兴啊。”庞统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有歌有舞,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赶紧出去!”于是庞统起身告退。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他的酒席,一点也不谢罪,喝酒吃饭依然如故。刘备问庞统:“刚才的话,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
刘备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封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做靖侯。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每小题5分)
小孤山①
[宋] 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志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宋世仅存的孤臣境遇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四、(16分)
11.填入下句横线上的语句语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5分)
我仰视天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场残酷的战争也会告终
②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
③冥冥之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解析 这三句都是“觉得”的内容,故③在前,①②的形成发展有先后的逻辑关系。
答案 C
12.请在下面语段的空缺处加上一句阐释性的话,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语气、语意要保持一致。(5分)
奥斯维辛是什么?是纳粹分子在波兰修建的集中营,约四百万人(大部分是犹太人)死在集中营里。奥斯维辛是人类全部丑恶和罪恶本性的铁证。奥斯维辛使得任何人都不能再绕开罪恶去谈论人和人性。那不仅仅是欧洲人的事情,那不仅仅是白种人的事情,那不仅仅是德国人的事情,那也不仅仅是德国人中的“纳粹”们的事情。当四百万无辜的人被“科学”而“理性”地驱赶进煤气室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看到了一种属于人的本性。其实,仔细想一想就会明白,这一类的事情,曾经不断地在人类的历史上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和理由上演。在秦朝有过“焚书坑儒”,在清朝有过“扬州十日”,在抗日战争期间有过“南京大屠杀”。这些罪恶使得我们所有关于人的理想、自信和真理,所有关于美好善良的解释,都变得像枯草一样苍白委顿。德国哲学家阿多尔诺说:“奥斯维辛以后写诗就是野蛮。”是的,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要诗又有何用?要文学又有何用?
答案 生命可以像草芥一样被任意砍杀(或:生命可以像牲畜一样被随意屠宰)
1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编者按”是各类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评论、批注、建议或说明性文字,常常放在文章或消息的前面。
新春刚过,某杂志社决定将征集到的以“关于春节的温暖记忆”为主题的稿件汇编成一期专刊。
请你以编者的身份为这期专刊写一个80字左右的“编者按”,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题前介绍,可见“编者按”表达形式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针对性,即针对具体的新闻或文稿而发。因此,拟写“编者按”时要扣住“关于春节的温暖记忆”这个主题,围绕“春节”的节日习俗、生活情境,突出其中种种令人“温暖”的镜头,借助修辞手法,用热烈温暖、生动流畅的文字或议论或抒情地表达出来。
答案 (示例)春联,红包,多么温暖的色彩;汤圆,腊肉,多么温暖的味道;团聚,拜年,多么温暖的画面……这些温暖的记忆,带着浓浓的年味,以诗文的姿态,在这飘着墨香的书页上,翩跹而舞。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17题。
浮冰上的两者
哈夫·B·卡威
饿到第三天的晚上,诺尼想到了尼玛克。在这座漂浮着的冰山上,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甚至失去了他的小刀。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实的雪橇犬——尼玛克。现在,他们两个卧在冰上,睁大眼睛注视着对方——双方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诺尼对尼玛克的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饿又冷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但是,村里的人在食物短缺的时候,不就毫不迟疑地杀犬充饥吗?
“尼玛克饿久了也要寻觅食物的。我们当中的一个很快就要被另一个吃掉。”诺尼想。
空手的他可杀不死尼玛克,这畜牲身强体壮,现在又比他有劲,所以,他需要武器。
诺尼脱去手套,解下了伤腿的绷带。在几个星期以前,他摔伤了腿,用两块小铁片和绷带捆扎固定。
他跪在冰上,把一块小铁片插入冰块的裂缝中,把另一块铁片紧贴在上面,慢慢地磨。
尼玛克看着他。诺尼觉得犬的两眼似乎闪着异光。
诺尼仍然磨着铁片,尽量不去想磨铁片干什么。铁片的边缘磨薄了,天亮时分,小刀磨好了。
诺尼从冰块中拔出小刀,用拇指轻轻试着刀锋。太阳光照在小刀上,折射到他眼里,使他一时看不见东西。
诺尼硬起心肠来。
“来,尼玛克。”他轻声叫犬。
尼玛克迟疑地看着他。
“过来。”诺尼叫道。
尼玛克走上前来。诺尼从那畜牲盯着自己的眼神里看到了恐惧,从它的喘气声中和缩头缩脑的样子感觉到了饥饿和痛苦。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
尼玛克越走越近,它已经意识到了诺尼的意图。诺尼感到喉咙梗塞,他看到犬的眼里充满了痛苦。
好!这下是动手的时候了!
一声痛苦的抽咽使诺尼跪立着的身体一阵震颤。他诅咒小刀,紧闭两眼,摇摇晃晃地把刀子扔得老远。然后,他张开空空的双手,蹒跚着扑向尼玛克,他倒下去了。
犬围着诺尼的身体打转,嗥叫着。这下诺尼感到极度的恐惧。他已经扔掉了小刀,解除了武装。他太虚弱了,再也不能爬过去取刀子。现在只有听任尼玛克的摆布了,而且尼玛克也非常饥饿。犬围着他转,然后从后面扑了上来。诺尼可以听到这畜牲喉咙里的吞咽声。
诺尼闭上眼睛,祈祷犬的攻击快一些结束。他感觉到犬的爪子踩着他的大腿,犬呼吸时喷出的热气冲击着他的脖颈。他随时都要放声尖叫。
然而,他感觉到犬滚烫的舌头直舐他的脸。
诺尼睁开眼睛。他张开手,抱住尼玛克的头。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一小时后,一架直升机出现在北边天空。飞机上一个海岸巡逻队的小伙子俯视着下面,他看到了漂移着的冰山,发现冰山上有什么东西在闪光。
这是太阳光折射在什么东西上面,而且一闪一闪的在动。他让飞行员降低飞机,看到冰峰的阴影下,有一个黑而不动的像人一样的黑影。怎么,两个黑影?
他把飞机降落在一块较平的冰面上,然后上了冰山,黑影是两个——一个小男孩和一条爱斯基摩雪橇犬。小男孩已经昏了过去,但还活着。那条犬无力地哀叫着,已经衰弱得一动也不能动了。
吸引了飞机上巡逻队员注意力的闪光物质是一把粗糙的小刀,刀尖向下插在不远的冰上,在风中摇曳着。
14.从第2段至第10段,作者描述了诺尼哪些心理活动?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可结合文中表现诺尼具体心理活动的语句加以归纳。
答案 (示例)写了诺尼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认为狗是忠实的却又对它心存戒备;真切地喜爱着自己的爱犬却又极力克制自己的胡思乱想;以种种借口来自我安慰却又痛恨自己。
15.在本文中,作者为什么频繁更换称谓“犬”“尼玛克”“畜牲”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称谓的变化是与作者的感情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解答时要把握这一点,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即可。
答案 通过称谓的变化,反映出“我”看对方的心态的变化,营造了人、狗对峙的紧张氛围。称“犬”就把它当做一种动物,没有太多的感彩。称“尼玛克”就把它当朋友看待,人与狗关系亲密。称“畜牲”就把它当敌人,突出了狗兽性的一面,与下文尼玛克忍饿护主形成对比。
16.请简要分析文中两次提到“ 太阳光折射” 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把握文章结构思路的基础上,分析“太阳光折射”在全文情节发展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 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照应。
17.谈谈你对小说构思技巧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结合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及作用解答。
答案 (1)这篇小说开头简洁,短短几行字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环境、人物。妙处:①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②渲染了紧张的气氛。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的结尾很巧妙,极富戏剧性,含蓄、耐人寻味,恰是诺尼扔掉的小刀,救了他一命;升华主题,昭示了真诚、真挚、善待生命的人自然也会得到善的回报。
六、(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动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人的成长同样需要营养,既需要物质的营养,更需要精神的、思想的、道德的营养。有一种营养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那就是苦难、失败和屈辱,这种营养能使人坚强无畏,有所作为。
请全面理解材料,写一篇文章。可以通过议论来阐发自己的看法,可以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表明自己的见解,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认识。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课件23张PPT。踮起脚尖
从春到冬,母亲踮起脚尖迎接新的一天;从小到大,母亲踮起脚尖为我撑一方爱的晴空。 ——题记
想起母亲,便想起她很多个画面。每一个画面里,母亲的姿势都是踮起脚尖。
她踮起脚尖卖力地踩着打禾机;她踮起脚尖把一筐筐的稻谷放进高高的谷仓里;她踮起脚尖摘下树上的桃儿、桔子,挑到几里外的集市上卖;在集市的人堆里,她高声叫卖,那姿势仍是踮起脚尖……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一
五岁那年秋天,四里外的赵村放电影。母亲说好要带我去看的,可等她把碗洗好,把猪草剁好,装到大荷叶锅里后,我们匆匆赶到赵村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了。更重要的是:晒谷坪上早就聚集了很多人,连两旁堆起的草垛上也是人。我们挤不到前面去,站在后面根本看不见,我急得直嚷嚷。母亲迅速地把我架在脖子上,“哎,好!还差一点!看不完整”。母亲又调整了一下身体,这下我能完全看见了。当时,也没有去想,只知去看并不看得太懂的电影。 许多年后,我回忆起童年来,便明白了那晚,我能看到电影的原因,是我一直骑在母亲的脖子上,是母亲一直踮起脚尖,踮了一个晚上。而她看到的却只是别人的后背。

十五岁那年夏天,我中考。
记得6月18号那天,考完语文,我走出考场,一眼就看到了人群里的母亲。她正踮起脚尖,探出半个身子,向这边张望呢!我跑过去,轻声责备说:“妈,你怎么来了,咱家正在割麦子呢,忙都忙不过来!”母亲笑笑,从塑料袋里拿出两张鸡蛋饼,还有几个鸡蛋,塞给我说:“我送这个来给你吃,你最喜欢吃的了!天太热,没弄太多,怕坏,饿了吧!快吃。”
我接过,低头看见母亲头上还粘着几根小小的麦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考好!

二十五岁那年冬天,我失恋了,我觉得我的整个世界,都冻了,都塌了。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在冷冷的风里,万念俱灰!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冰冷的小雨,我不管;又不知过了多久,飘起了鹅毛般的雪花,我还是没管。 后来,不知怎么的,走着走着,就回到了家。母亲见到我从单位回来,又惊又喜,连忙帮我拍去身上的雪花,“头发上也有,别动,妈妈帮你弄下来!”母亲边说着,边踮起脚尖,张开双臂,去弄我头上的雪。刹那间,我感到一种巨大的温暖弥漫全身,这一刻,我明白了:就算我失去了整个世界,我还拥有母亲,还有母亲暖暖的爱。我有什么理由不积极地生活呢?四
我正准备午睡的时候,听到客厅里窸窸窣窣的声音,过来一看,是母亲,她正踮起脚尖,蹑手蹑脚的,“妈,什么事呀!”“呀,把你吵醒啦!”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没事,我送点青菜过来!顺便看看,你们有没有要洗的衣服!……噢,快去睡!快去!”我没能拗过母亲,她硬是把我儿子换下的脏衣服拿走了。
这一年,我三十四岁,母亲五十七岁。她在我所在的学校食堂做临时工,一份几百块钱的工作,她却比谁都看重,都珍惜。空余时间,还在食堂后面的空地上,种了菜,时不时地来帮我做做家务……
母亲拿着脏衣服的身影已经走远,灶台上,放着她刚刚从地里摘下的青菜,翠绿翠绿的,还闪着光。往事一幕一幕,那踮起脚尖的身影在我的泪眼前交错浮现,告诉我许多,也教会我许多,还提醒我许多……名师点评 文贵出新。读罢这篇作文,我们只觉得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而这“新”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立意别出心裁。小作者以截取横断面的形式来写,确有不同凡响之处。更可称道的是,文章能通过“踮起脚尖”这一个个事件凸现深刻的主旨——母爱。其立意深刻,寓意之深广,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写法独到新颖。文章围绕“踮起脚尖”,运用总分总结构,以时间为经,以细节为纬,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慈母爱子图画,以状写人物行动为开端,中间也借助各个人物行动来突出人物性格,结尾重扣人物行动,而画龙点睛式的人物神态、人物语言,为表现人物及主题增色不少。三是组织能力新巧。全文谋篇布局,独出心裁。不说序词的运用,单说横断面的截取,就匠心独具。作者截取“五岁”“十五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等四个人生阶段,表现从小到大,从读书到成家,“母亲踮起脚尖为我撑一方爱的晴空”的主旨。能达到如此新巧的构思,实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