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1 季氏将伐颛臾(温馨晨读篇+自主学习篇+合作探究篇+审美写作平篇+氤氲书香篇,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1 季氏将伐颛臾(温馨晨读篇+自主学习篇+合作探究篇+审美写作平篇+氤氲书香篇,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6 21:35:46

文档简介

专题一 我有一个梦想
季氏将伐颛臾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均无误的一项是
(  )                  
A.颛臾(zhuān ) 邦域(yù)
社稷(jì) 何以伐为(wèi)
B.彼相(pǐ) 虎兕(sì)
出于柙(xiá) 椟中(dú)
C.安无倾(qīnɡ) 萧墙(xiāo)
干戈(ɡān) 东蒙主
D.不能者止(zhǐ) 巅而不扶
舍曰(shè) 分崩离析
解析 A项,“为”读wéi。B项,“彼”读bǐ。D项,巅一颠,“舍”读shě。
答案 C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社稷之臣也          是:这。
B.则修文德以来之 修:修治,修养。
C.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夫子:指孔子。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
解析 应指“季氏”。
答案 C
3.下列“相”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则将焉用彼相矣 B.杂然相许
C.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解析 B、C两项皆为指代性副词,偏指一方,译为“他”;A项搀扶盲人走路的人;D项丞相、宰相。
答案 BC
4.下列各句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
A.是社稷之臣也。 B.无乃尔是过与?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何以伐为?
解析 B、D两项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是判断句。C项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答案 BD
5.名句默写。
(1)周任有言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尔言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谁之过与?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2)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3)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二、课内阅读(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6.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乃尔是过与        过:过错。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舍:舍弃,回避。
C.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辅助。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倾:跌倒。
解析 A项,过:责备。C项,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D项,倾:倾覆。
答案 B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 D项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A项,助词,表示停顿/代词,……的人;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指远人;C项,连词,表假设关系的连词,那么/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答案 D
8.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⑤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解析 ①是批评冉有的话;⑤指出“季孙之忧”的本质所在。
答案 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围绕“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这一观点展开反驳,通过孔子与他的学生冉有、季路之间的对话,批驳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阐明了“治国以理”“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B.第1段孔子对弟子的批驳,语势跌宕起伏,说理层层深入,表达的内容非常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C.第3段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形式整齐,音调和谐,气势贯通,层次性极强,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D.本文通过对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使人物的形貌和个性心理如在眼前。例如,孔子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当仁不让,直面邪恶的神情,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解析 D项文中并无“心态、表情、动作”的刻画。
答案 D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颛臾,从前先王让他做东蒙山的祭主,况且又在鲁国疆域里,是国家的属臣。
(2)君子就厌恶那种回避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一定要找个借口去做的态度。
(3)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并非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呀。
三、课外拓展(16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②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卻,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 ①高、国、鲍、晏: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②不与:不在其中。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坚以新,士选以饱
选:挑选,这里是强壮、强大的意思。
B.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
封:封赏,这里是“受封赏”的意思。
C.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
恣:放纵,这里是“使……放纵”的意思。
D.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
过:过错,这里是“犯过错”的意思。
解析 过:责备,非难。
答案 D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 A项,前者为代词,指“他们的”,后者为副词,“大概”;B项,均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均为介词“用、拿”;D项,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
答案 A
13.下列句子中,属于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的一项是
(  )
①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 ②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 ③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④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 ⑤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 ⑥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 ①是孔子希望弟子制止田常伐鲁的理由;⑤是子贡劝说田常伐吴的好处;⑥是子贡跟田常请求出使吴国。
答案 B
1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表现出他为保卫祖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展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擅长游说的才能。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作乱的阴谋才容易实现,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解析 A项,“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于文中无依据。
答案 A
15.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
(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鲁国,是我们祖先的坟墓所处的地方,是我们的祖国,国家如此危难,你们为什么不采取行动呢?
(2)就算这样,我的军队已经向鲁国进发了,再调转去攻打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
【参考译文】
田常打算在齐国造反,忌惮高固、国佐、鲍叔牙、晏婴四大家族的势力,所以调动他们的军队打算讨伐鲁国。孔子听说后,对他的弟子说:“鲁国,是我们祖先的坟墓所处的地方,是我们的祖国,国家如此危难,你们为什么不采取行动呢?”子路请求出使齐国,孔子阻止了他。子张、子石也请求前去,孔子没有答应。子贡请求前去,孔子准许了。
子贡于是出发,到了齐国,对田常说:“你讨伐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很难讨伐的国家,它城墙又薄又矮,它的土地又小又洼,它的国君愚蠢不施仁政,它的大臣虚伪而且没有用处,它的军民又都讨厌战争,因此不能和它作战。您不如去讨伐吴国。吴国,城墙又高又厚,土地又广又深,兵甲又硬又新,士兵们强壮而军粮充足,精良的武器和士兵都在吴国,又派贤明的大夫防守,因此容易讨伐。”田常勃然大怒说:“你说的困难的,是别人认为容易的;你说的容易的,是别人认为困难的。你告诉我这些话,为什么?”子贡说:“我听说,国内有忧患的就攻打强国,国外有忧患的就去攻打弱国。如今您的忧虑在国内。我又听说您有三次受封的机会都没有成功,是因为有大臣不拥护你。如今您打败鲁国来扩大齐国的国土,通过战争取胜来凌驾国君,通过打败鲁国来赢得大臣们的尊重,但是您的战功起不了作用,而且会更加被国君疏远。因此你对上凌驾国君,对下放纵群臣,再求成大事,太难了。君主骄横就会胁迫下臣,下臣骄纵就威胁君主,因此你是对上和国君有隔阂,对下和大臣有争斗。这样,您在齐国立足就很危险了。所以说不如讨伐吴国。讨伐吴国取得不了胜利,士兵在国外战死,大臣在内部空虚,因此你在上就没有了强大的大臣作为政敌,在下就没有士兵百姓的反对,孤立国君控制齐国的就只有您了。”田常说:“很好。就算这样,我的军队已经向鲁国进发了,再调转去攻打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先按兵不动,不要对鲁国开战,请让我去出使吴国,劝说吴王救援鲁国并讨伐齐国,您因此带兵和吴国交战。”田常答应了,让子贡出使南方的吴国,去见吴王。
子贡一挺身而出,就使鲁国得以保全,使齐国产生内乱,使吴国被打败,使晋国强大、越国称霸。
四、语言运用(11分)
1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4分)
①更要用人生的尺度
②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
③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
④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⑤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⑥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校教育
A.③②⑥④①⑤ B.④①⑤⑥②③
C.④⑤②③①⑥ D.③②④⑤⑥①
解析 根据“不但要……更要”确定④①的顺序,排除C、D项。根据⑤句的意思,它只能跟在①的后面,从而排除B项。
答案 A
17.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3分)
①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
②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
④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的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⑤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⑥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固然不错。
答: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⑥②引出“远虑”这个话题;④中的“总之”表明是总结性的话,应放在最后;①③⑤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先是可预见可筹划,再是可预见不可筹划,最后是不能预见。
答案 ⑥②①③⑤④
18.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例如:“无欲则刚”的意思是人如果没有私欲,就会坚强;真正刚强的人,必然不会屈服于世俗种种欲念的诱惑。这种古训告诫人们要去掉私欲,做刚强的人。只有无所求才能无所畏,才能勇往直前。
请根据示例向大家推荐一条你最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4分)
(1)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是:___________。
(2)这句古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3)这句古训告诫人们:______________。
答案 古训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诫人们: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提示:根据题目中的示例,首先要找一句古训,这古训实质上就是古代的格言、俗语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然后指出这则古训的含义,实质上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指出它的字面意义;最后指出它的教育意义。教育意义要贴切。)
课件58张PPT。季 氏 将 伐 颛 臾行 事
倪 匡
人有几千几万种,种种人行事的方法都不同。一些人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另一些人杀头也不肯做;一些人认为天公地道的事,另一些人会认为屈辱之至。人各有志,不必相强,更不必要求雷同。哲思短章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自己不会去做的事,只要自己不做便可,绝不能要求他人也不做。你不喜欢做、不想做、不会做的事,或许正是别人喜欢做、要做的事。自己不做,也不让人家做,就是行为不当。
干涉他人的行为或思想,是人类许多纷争的原因之一——人类行为有一定的准则,如遵守公德、法律等等,只要在这些通行的准则范围内,人家喜欢怎么样,是人家的事。自己不做,人家有权做,看了固然讨厌之极,可恨之极,但唯一的方法就是不看,而不能不让人家做,虽然有时或者有权可以阻止——如父母对子女,如上司对下级,但也是不用为宜。
各行其是,不会有纷争,硬要求相同,才会起纷争。 修身名句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
赏读: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这是对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住条件,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赏读: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
 赏读: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不当。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
陬邑(山东省曲阜市)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著
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曾任鲁国司寇,
后携弟子周游列国,为时14年,终不见用,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 垄断,开创了私学。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业,被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曾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是以语录体和对话体的形式,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2.写作背景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国君所得的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因为颛臾是鲁 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是公臣,它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季康子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形成掎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在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时,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录之语。 3.审美视窗
万世师表——孔子
“圣德无域泽天下,师表有范垂人间。”
孔子离我们那么久远,他先于我们两千余年;孔子与我们多么亲近,他的慈颜善语亲如面谈。一部《论语》传万世,他的人生智慧渊而凡,他的思想精华集大成,他至今依然向我们赐教送温暖……孔子,是这世界上最长寿的人。他的身躯虽然已经消逝了,但是,他的思想、灵魂经历了无数的岁月。孔子,他的灵魂孕育了一棵巨大无比的“礼”树。这样的大树如同献给我们的一把仁义大伞,为我们挡妖风避邪雨。他的教诲,仁者爱人贤思齐;他的教诲,立身家国义当先;他的教诲,知礼解乐万物和;他的教诲,克己恕人奉孝廉。您的谆谆教诲,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圣者孔子,中国的骄傲!答案 (1)不去任职/阻止/通“只”,副词,只、仅
(2)拜见、谒见/看见/召见/表被动,相当于“被”/xiàn,显现
(3)错误、过失/责备/错,犯错/拜访、访问/超过/副词,过分、过于
(4)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不译/介词,对/介词,前“于”,从;后“于”,在,表被动,被/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5)连词,表示转折,却/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
(6)与“何”组成固定句式“何……为”,表示反问语气/介词,替/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介词,表被动/成为答案 (1)指用兵。
(2)“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当做……”“把它作为……”。
(3)没有能力。
5.文言句式
(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龟玉毁于椟中。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谋动干戈于邦内。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判断句 况且(它)又在鲁国国境之内,它的国君是鲁国的臣属。
(2)状语后置句 季康子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3)状语后置句 龟甲、玉器在木匣中毁坏。
(4)状语后置句 谋划在鲁国境内发动战争。
(5)省略句 从前先王把(它)当做主管祭祀蒙山的主祭人。6.文白对译
结构图示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记录了在鲁国王室衰微,“三桓”叛上,四分公室的年代里孔子和弟子的言论。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人,孔子的“入世”精神在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所以,孔子对两位学生的做法进行了批评,观点明确,情绪慷慨激昂。冉有是孔子的学生,语言表达比较委婉,而孔子的观点态度却十分鲜明,充分表达了他“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附的主张。主旨归纳 《论语》是一本语录体文集,它朴素简洁,只言片语就给我们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这一特点。
提示 本文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地刻画人物的神态气质。例如,孔子平时称呼学生一般是直呼其名,如“回也”、“求也”、“赐也”。在名字后面加语气词“也”,语调显得舒缓而亲切。文中对冉有的称呼却省去了“也”字,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紧张、严肃,把孔子当时那种深恶痛绝的神态全都传达了出 重点突破 来。本文还善于使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再现了当时声色俱厉的严肃态度。从“无乃尔是过与”到“是谁之过与”共用了四个反诘句,犹如急风暴雨,劈头盖脸而来,使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 《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体现了孔子论辩的逻辑和智慧,请你结合本文的逻辑层次,赏析其论辩艺术。
提示 在这篇对话体文章中,冉有先是汇报事实,再是推卸责任,继而为季氏辩护。孔子则把冉有的言论作为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最终冉有在孔子的批驳中节节败退,逐步暴露出他的真实思想;而孔子先驳后立,表达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文中“求!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等语言显示出孔子极为鲜明的立场。文章语言犀利,运用比喻、类比、排比、反诘等多种修辞手法,丰富了内涵,强化了论辩力与说服力。1.文本审美
(1)语言简练,含意丰富
这是一篇语言简练的语录体散文。“季氏将伐颛臾”,开篇6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孔子与弟子的谈话背景,紧急的态势推动谈话展开。文章中有些成语及警句如“分崩离析”、“既来之,则安之”,言简意赅,至今还被广泛运用。(2)反复辩难,逐层深入
谈话有3个层次,反复辩难,逐层深入。“求……而在萧墙之内也”这段话的3个层次也极为明晰。第一层驳冉有的托辞;第2层提出“均”和“安”是治国的基本原则,“修文德”是对“远人”的基本政策;第3层指出冉有、季路辅佐季氏违背了上述原则,并预言“季氏之忧在萧墙之内”。逐层深入地借季氏企图吞并颛臾一事阐明治国方针和对“远人”政策等原则性的问题。(3)比喻论证,鲜明突出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本文就多处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当然是管理者的过失,看护者的责任!孔子运用这个比喻鲜明地指出冉有、季路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写作迁移
【角度】 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以“守望良知”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示例】
坚守良知之灯
郭沫若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没错,具备良知是人类活在世上的基本条件,良知在一个人的内心中死亡,那么他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只会遭人唾弃;一个社会的
崛起,是正义举起社会的明天,但正义慢慢地衰退直到沦亡,那么,明天将会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只有我们坚守良知,高举正义,我们的明天才会风和日丽,阳光灿烂。
阳光照在墙上,良知之灯应该照在心头。坚守良知,高举正义。
在我们的心里总有这样一盏灯,时时闪耀着温暖的火花,照亮我们心底的仁慈。
在这世界上总有这样一群人,时时守望着这盏灯,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让它照亮冰冷的角落。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宋)苏轼《蝶恋花》【漫漫古典情】 【美词妙析】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敞。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而是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地道的婉约风格。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下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孔子的快乐
李相文
孔子名丘,因为“生而首上圩顶”,头长得像山丘,故名之。孔子的容貌似乎有些丑陋,但孔子的身材却是异常地魁梧,据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按现在的尺寸换算,孔子的身高当在一米九以上吧。
这样一个“大个子”,常常是呵呵笑着,向我们走来。
我们确信,孔子是一个很快乐的人。在《论语·述而》里有这样一段话: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一段话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那就是:别人曾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何许人也?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他发奋用功的时候,可以忘了吃饭,他快乐欢喜的时候,可以忘了忧愁。在这样快乐的人生里,连他自己的生命垂垂老矣都忘却了。”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真的羡慕孔子的快乐到了这样的境界: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让我们走进孔子的快乐里,去感悟孔子快乐的因由。
《论语·学而》里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次问他的老师说,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盛气凌人,你认为这个人怎样呢?孔子回答,这个人还是很不错的,不过呢,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在呢,那就是他在贫贱的时候,能安于快乐,在富贵发达的时候,对人彬彬有礼。一个人,在困难的环境中,如果依然快乐,那么,这个人才算得上君子。孔子对这样的人是佩服的,这种“贫而乐”是孔子快乐的第一种境界。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其中的大弟子颜回是孔子经常夸赞的。为什么呢?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一条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样艰苦的生活,一般人肯定是要抱怨的,但颜回却自得其乐。孔子感叹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对他赞不绝口,是因为他不仅仅能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且对这样的境遇,能安然处之。孔子所要肯定的,不是君子一定要安于这种贫困的生活,而是对待这种生活的态度,所谓“安贫乐道”。一个地方,对于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的人来说,会是不同的风景。而对于君子而言,不管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简陋,所处的地方是多么偏远,都会因他的存在而熠熠生辉。
于是,我们理解了孔子的快乐,这种快乐的背后就是内心的安宁。“此心安处是吾乡”,纵然是天涯海角,只要心有所托,情有所寄,自己落脚的地方就会成为焕发生命光彩的根据地。后世之士子,把孔子的这种快乐演绎到了极致,刘禹锡的“陋室”,苏东坡的“天涯”,范文正公的“岳阳楼”,不都是这种快乐最好的注脚吗?
圣贤们总是快乐的,并且让这些快乐像火炬一样传递给了后人。因为心忧天下,因为心系自然,因为有一颗诚敬的心,他们心地仁厚,他们睿智和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72位诺贝尔获奖者发表联合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 取孔子的智慧。我只是想说,当我们身处困境,当我们觉得内心的痛苦无以复加时,我们要想在自己结的“茧”中化蝶而出,就走近孔子,他会告诉我们快乐的真谛。
(有删改)单击此处进入 活页规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