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2 寡人之于国也(温馨晨读篇+自主学习篇+合作探究篇+审美写作平篇+氤氲书香篇,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春精选备课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2 寡人之于国也(温馨晨读篇+自主学习篇+合作探究篇+审美写作平篇+氤氲书香篇,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6 21:35:41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沧海一粟(sù) 洿池(wū)
鸡豚(tún) 孝悌(dì)
B.不可胜食(shēnɡ) 庠序(xiánɡ)
数罟(cù ɡǔ) 饿莩(piǎo)
C.养生丧死(sànɡ) 颁白(bān)
鱼鳖(biē) 黎民(lí)
D.弃甲曳兵(yè) 畜牧(chù)
遗憾(hàn) 发动(fā)
解析 A项,“悌”读tì。C项,“丧”读sānɡ。D项,“畜”读xù。
答案 B
2.找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①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
A.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B.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C.凶相毕露
D.凶多吉少
②例句:谷不可胜食也
(  )
A.驴不胜怒,蹄之
B.此时无声胜有声
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D.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解析 ①例句,凶:歉收;A项,不吉祥,B项,收成不好,C项,凶恶,D项,凶险兆头;②例句,胜:尽完,A项,禁得住,B项,胜过,C项,优美,D项,尽。
答案 ①B ②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 A项,拖着/晃动。B项,考察。C项,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征发、派遣。D项,细密/几。
答案 B
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至今未变的一项是
(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C.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解析 A项,然而,古义:这样(做)、却……;今义:但是,却;C项,无罪。古义:不要怪罪,今义:没有罪行。D项,加多;古义:更多;今义:增加而使它变得更多。
答案 B
5.名句默写。
(1)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老吾老,______________。幼吾幼,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 (2)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3)以及人之老 以及人之幼
二、课内阅读(1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9题。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王好战,请以战喻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解析 B项,今义无此用法,古义为“这也是逃跑”;C项,古义为“这样之后,却”,今义为表转折的连词;D项,古义为“有的(人)”,今义为表选择的连词;A项,古今义均为“喜好战争”。
答案 A
7.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析 A项“鼓”,名词作动词;C项“树”,名词作动词;D项“罪”,名词作动词。
答案 B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填然鼓之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解析 A项,“以”:用;B项,“于”:比/引进对象;C项,“则”:就;D项,“之”:音节助词,无义。
答案 B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只不过他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训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人也就不会头顶着、背负着重物件在路上行走了。
三、课外拓展(16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赵宣孟①将上之绛,见翳桑下有卧饿人,不能动,宣孟止车,为之下餐,自含而之。饿人再咽而后能视,宣孟问:“尔何为饥若此?”对曰:“臣居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以故至若此。”宣孟与之壶餐,脯二朐②,再拜顿首受之,不敢食。问其故,对曰:“向者食之而美,臣有老母,将以贡之。”宣孟曰:“子斯③食之,吾更与汝。”乃复为之箪食,以脯二束与钱百,去之绛。居三年,晋灵公欲杀宣孟,置伏士于房中,召宣孟而饮之酒,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命房中士疾追杀之,一人追疾,先及宣孟,召宣孟之面曰:“吁,固是君耶!请为君反死。”宣孟曰:“子名为谁?”反走且对曰:“何以名为?臣是夫翳桑下之卧人也。”还斗而死,宣孟得以活。此所谓德惠也。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无细,怨无小。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利出者福反,怨往者祸来,刑于内者应于外,不可不慎也。此《书》之所谓“德无小”者也。《诗》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人君胡可不务爱士乎?
选自刘向《说苑·复恩》
【注】 ①赵宣孟:即赵盾,春秋时晋国大臣,宣孟为其谥号。②朐(qú):屈曲的干肉。③斯:同“澌”,尽。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向者食之而美      向者:一直以来。
B.再拜顿首受之 再拜:拜了两次。
C.羞行乞而憎自取 自取:自行窃取。
D.宣孟知之,中饮而出。 中饮:酒饮到一半的时候。
解析 向者:刚才,先前。
答案 A
11.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故曰德无细 ②以故至若此 ③宣孟曰:“子名为谁?” ④何以名为?臣是夫翳桑下之卧人也
A.两个“故”字相同,两个“名”字不同
B.两个“故”字相同,两个“名”字也相同
C.两个“故”字不同,两个“名”字相同
D.两个“故”字不同,两个“名”字也不同
解析  故:①连词,所以;②名词,原因。名:③名词,名字;④动词,询问名字。
答案 D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桑下饿人救赵宣孟有关的一项是
(  )
①晋灵公欲杀宣孟,置伏士于房中 ②一人追疾,先及宣孟,召宣孟之面 ③吁,固是君耶!请为君反死 ④反走且对曰……还斗而死 ⑤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 ⑥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与桑下饿人救赵宣孟有关”,①⑤⑥均不符合要求。
答案 D
13.对原文内容和作者意图的分析,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
A.赵宣孟偶然救济了一个饿人,后来这个饿人又偶然得到报恩的机会,作者借此宣传世事巧合的唯心主义思想。
B.作者认为这个施德报恩的巧合故事中有必然的因果,所谓“利出者福反,怨往者祸来”,借此宣扬儒家的德治思想。
C.桑下饿人为报一饭之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留下姓名,宣扬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
D.赵宣孟生活在春秋时期,深谙官场斗争的险恶,因此平时施点小恩小惠,最后果然得到善报。
解析 A项,“宣传世事巧合的唯心主义思想”错;C项,“宣扬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错;D项,“深谙官场斗争的险恶”于文中无依据。
答案 B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臣居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以故至若此。(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在绛县做贵族的仆役,回家又绝粮,羞于乞讨,而又憎恨自行窃取,所以到了这种地步。
(2)对一个人有恩德,能使自己活下去,更何况施恩德给万人呢?
【参考译文】
赵宣孟要到绛县去,见桑树树阴下睡着一个饥饿的人,不能动弹,宣孟停下车来,为饿人喂熟食,自己嚼烂了熟食喂进饿人的嘴里。饿人咽了两次熟食才睁开眼睛,宣孟问:“你为什么饿成这个样子?”饿人答道:“我在绛县做贵族的仆役,回家又绝粮,羞于乞讨,而又憎恨自行窃取,所以到了这种地步。”宣孟给了饿人壶装的干粮和两块干肉,饿人拜了两次,磕头接受了,却不敢吃。宣孟问他原因,饿人答道:“刚才吃了觉得味道很美,我有老母,要把这些敬献给她吃。”宣孟说:“你把这些全部吃了,我再给你。”又给他一篮子饭,两束干肉和一百枚钱,离开了他到绛县去。过了三年,晋灵公想杀掉宣孟,在房里安排了士兵埋伏着,叫宣孟来喝酒。宣孟知道有伏兵后,酒饮到一半的时候出了门,晋灵公令房中士兵疾速追杀他,一个士兵跑得快,先追到宣孟,见了宣孟的面孔,说:“啊,原来是您呀!请让我为您回去而死。”宣孟说:“你叫什么名字?”此人一边往回跑,一边说道:“要问什么名字呢?我就是桑阴下的饿人啊!”回去和晋灵公的士兵对打而被杀死,宣孟得以逃脱。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德惠(感激恩惠)啊。所以帮助君子,君子将感谢他的福惠;帮助平凡人,平凡人将尽自己的力量来报答。对一个人有恩德,能使自己活下去,更何况施恩德给万人呢?所以说德治无小事,招怨也没有小事,怎么可以没有施恩而去除怨恨,尽力从他人那里谋来利益?给人利益者会得到报答,给人怨恨者将带来灾祸,内部有表现,外部就有相应的回报,不可以不谨慎啊。这就是《尚书》所说的“德治无小事”。《诗经》上说:“雄赳赳的武夫,是公侯的盾牌和城墙。”“人才济济,周文王得以安宁。”国君怎可不努力爱惜人才呢?
四、语言运用(15分)
15.“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根据所给提示填空。(4分)
示例: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行动。”
示例: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1)请庄子代言:“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孟子代言:“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然就是美 (2)执政为民
16.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转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5分)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_____
答案 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17.如果举行古代文化名人评选,孟子顺利当选。请你根据所学知识,为孟子写一段颁奖词,不少于80字。(内容须涉及孟子所处的时代,孟子的思想主张及意义,孟子的性格及论辩艺术)(6分)
颁奖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的那个遥远时代,静静的大地,奔腾的黄河,黑色的山峦……在那略显苍凉的天空下,诞生了一位与孔夫子齐名的伟大思想家——孟子。他背着“以民为本”的行囊,积极奔走于各国的诸侯王公之间,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替那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百姓们,争得一份“衣帛食肉”、“不饥不寒”的安乐与祥和。他那独具慧眼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堪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明宝库中的一枝奇葩;那机智敏锐的论辩艺术和独立高尚的人格魅力,更不愧为两千年来士大夫中的楷模。
课件58张PPT。寡 人 之 于 国 也 哲思短章
特殊待遇
闾丘露薇
必须承认,特殊待遇很容易让人上瘾,我就是其中一个。
在人头涌涌的机场,如果你坐的是头等舱或商务舱,那就不需要排长长的队伍过安检。一旦习惯了这样,遇到必须和乘坐经济舱的乘客们一起排队的时候,如果赶时间,或者心情烦躁,会开始怀念这种特殊的待遇。也因为这样,如果坐国内航班,我一般会买头等舱,为了那份快捷和清静。不过,走了上百个国家,因为多付了钱买了头等舱或商务舱,而能够在过机场安检的时候也享受不同待遇,除了中国内地,想不起来还有哪些。似乎有一两个国家也有同样的服务,但一定不是大国。所以虽然享受着这样的服务,但是总觉得,似乎有些不太对头的地方。
航空公司以钱为先,这是国际惯例,也算是在商言商;机场安检这种公共服务,也用这样的逻辑,而大家也习以为常,说明至少在这个社会有一个共识存在:不管怎样的服务,钱可以买。
因为金钱可以换来特殊待遇,在中国这个资源紧张的国度,钱变得真的好重要。还有一种特殊待遇,不需要钱,但是需要权。有权,可以走贵宾通道,如果去餐厅,一定不会有英国首相卡梅伦在意大利的遭遇——被服务员晾在一边,要喝咖啡只能自助。
还有名声。看看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不单单可以迎娶娇妻,就算是到中国的任何地方旅游,身边都会围绕着一群热情的伴游,管接管送,无微不至。
想起在哈佛的时候,那些背负盛名的教授,总是一个人开着车,或者走路,晃晃悠悠地走进讲座地点。如果在中国,会有鲜花,会被一堆接待的人热情地围着。
这样的待遇,上了瘾,就回不去了。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赏读:拥有真理、合乎正义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违背真理、非正义的就很少得到帮助。它告诉我们,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赏读: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
 赏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孟子认为,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成为尧,成为舜,成为贤,成为圣,关键是要去“做”,若能事事处处都按照尧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不也就成为尧舜了吗?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若能为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并按照榜样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也就可以迅速成长了。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孔子之孙子思
的再传弟子。曾游说于齐梁间,未见用,退而
与其徒著书立说,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
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谓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内心修养,对程朱理学影响较大。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被尊为“亚圣”。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离娄》、《万章》、《告子》和《尽心》七篇。2.写作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地争夺人力。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他也曾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讨教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借梁惠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而“民不加多”的疑问,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3.审美视窗
一个正气浩然、高度自信的人——孟子
“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仁者无敌,王请勿疑!”“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高度的自信,表现为对自己主张的慷慨陈词和坚信不疑。对自己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使孟子充满了雄辩力量。孟子在与任何一个人的论辩中,似乎从来没有底气不足的时候。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浩然之气,以“义与道”为根基,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刚强而不可屈挠,是一种天地正气。“浩然之气”是用于形容孟子气质最恰切的词语,这是一种处于高尚道德境界所具有的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人有了“浩然之气”方能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而一旦失去便会无所作为。正是这样, 孟子才能做到“四十不动心”,即便给他卿相之位,他也会宠辱不惊,临变不乱,坚定志气,保持心性,不惊惧不动摇。这种浩然之气,在孟子身上显现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坦荡,显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2.一词多义答案 (1)几,表不确定的数目/读“cù”,细密/命运/列举罪状
(2)副词,只是,不过/与“曲”相对/副词,径直、直接
(3)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征发、派遣/花开/发动/发出、抒发
(4)副词,尽/承受/超过/优美的
(5)连词,表结果/连词,表假设/副词,表判断,就是
(6)语气助词,不译/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 击鼓
(2)名词用作动词 种植
(3)名词用作动词 穿上
(4)名词用作动词 为王、称王
(5)名词用作动词 归罪、归咎
(6)动词用作名词 生者;死者
(7)形容词用作动词 认真从事答案 (1)黄河北岸的魏地,在今河南济源一带
(2)不要希望
(3)供养活着的人
5.文言句式
(1)是亦走也。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我也,兵也。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树之以桑。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直不百步耳。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判断句 这也是逃跑啊。
(2)判断句 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
(3)宾语前置句 这样却不能称王,是不会有这样的事的。
(4)状语后置句 那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5)状语后置句 把桑树种在宅子四周。
(6)省略句 五十岁的人就可以凭借(这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
(7)固定句式(或……或……,译为“有的……有的……”) 有的士兵跑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跑五十步就停下来了。
(8)固定句式(直……耳,译为“只不过……罢了”) (那些人)只不过是没跑一百步罢了。
(9)固定句式(是何异于……,译为“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这种做法和杀死了人有什么不同呢? 6.文白对译结构图示主旨归纳
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没有施行仁政,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接着阐述了自己施行仁政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孟子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邦国的主权在民;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获得百姓认可的,人民对不施行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政事以民为归宿,用人以民意为准;国君以保民为职分,“轻刑罚,薄赋税”、“不违农时”,使“黎民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这就是“王道之始”。重点突破
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哪些施行“王道”的措施?实质是什么?施行后会取得怎样的效果?提示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我们可作哪些合理引申?
提示 (1)人不能肆意掠夺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1.文本审美
(1)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的修辞方法
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义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4段的3种措施和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2)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本文中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文章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文章内部的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刻的特点。2.写作迁移
【角度】 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为自己鼓掌”为题写一段文字。【示例】
为自己鼓掌
也许你是一只燃烧失败、一出世就遭冷落的瓷器,没有凝脂样的釉彩,没有精致的花纹,可当你摒弃了杂质,由泥胚谱成瓷器的时候,你的生命已经在烈火中变得灼人而亮丽,你应该因此而欣慰。
也许你是一块矗立山中,终日承受日晒雨淋的顽石,丑陋不堪而又平凡无奇,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被人千百年的遗忘在那里,可你同样应该自豪:长久的屹立不倒,便是你永恒的骄傲。 也许,也许,也许你只是一朵残缺的小花,只是一片熬过旱季的叶子,或是一张简单的纸,一块无奇的布;也许你只是时间长河中一个匆匆的过客,不会吸引人的半点目光和惊叹,但只要拥有一双手,你就能为自己鼓掌。 【漫漫古典情】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唐)柳中庸《征人怨》 【美词妙析】
这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均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边地征人的怨情。
全诗围绕一个“怨”字铺叙,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在“征人”的形象中。前两句因时记事,意谓:年复一年,奔波劳碌,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 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遥远,但都属边陲前线。“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都是军人物品,用来表现军旅生活,很有典型性。很容易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而然从字里行间透出。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着重从无休止的时间中倾诉征人的怨苦无时不在。三、四句则从征人目中所见的景象中抒写征人的怨苦无处不有。“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值暮春,但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 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到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黄河黑山这两幅图景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然没有直接写“怨”,但蕴含于其中的怨恨之情令人柔肠百结。这首诗题为“征人怨”,但通篇不着一个“怨”字。诗人紧紧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与“三春白雪”、“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从而收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关于海洋,给儿子的一封信
林文静
儿子:
那天带你去看《海洋》,电影里有只海狮,在一片脏兮兮的海域穿梭游弋,彷徨而好奇地注视着身边的垃圾和超市里的手推车,我不禁难过起来。我想起了家乡的那片海。曾经,那里天蓝蓝,水盈盈,各色贝壳沿着波浪的弧线,点缀着洁白的沙滩。我的童年,都与那片海有关联。海边是连绵的椰子林,大片的马鞍藤盛开着美丽的紫色小花,一直由椰林蔓延到海边。小螃蟹横行沙滩,刚被发现,就会迅速消失在某个隐形的洞穴里。儿子,你的运气不如老妈。如今的海滩已经沧海桑田。就如《海洋》的导演雅克·贝汉带儿子参观灭绝生物博物馆时所做的凝重诠释与回顾一样。因为人为的破坏,上一代人所经历的很多事,所看到的海洋和生物,这一代人都可能不再知道了。十几年前,先是有人在妈妈的家乡开挖海沙和海底珊瑚礁。因为过度开采,海水变得越来越浑浊,海水慢慢上涨,没过白色的沙滩,漫进椰林,很多从海里漂浮上来的垃圾四处散落。近几年,政府开始严打挖沙和挖珊瑚礁的行为,投入资金重新买沙填海……没想到,一个资金雄厚的商人把椰林周围的地全都承包了,建起了海边度假村。原来的椰林不见了,到处是外表原始、内在奢华的小木屋。人们要想再去那片海,已不似从前那么容易了。若不是到度假村去住宿或吃饭,到村口就会被阻拦,要不掏点钱,就甭想去海滩。以前海滩上人很少,到处都是贝壳;现在,海滩上贝壳要比人少。水上摩托艇和沙滩直升机不停地忙碌,不断发出嗡嗡呜呜的声响,海面一片喧嚣;海边布满遮阳伞,游人如织,海滩一片吵闹——照我看,海没有以前的蓝,连沙都没有以前的白。过去,渔民为了近海捕鱼发生矛盾与争吵是家常便饭,这个不和谐的场景如今倒是没有了——近海的鱼类越来越少,谁也不知道它们是迁徙到了别的地方,还是跟着这片海域的静谧一起消失了。雅克·贝汉说:“我们经常能听到,这一年又有多少物种消失了。我不禁想反问人们,这就是它们的意义吗,仅是一些数字?在我小的时候地中海有很多沙丁鱼,但是经过工业捕捞后,它们少了很多;西班牙和法国等国家还因为捕捞鳕鱼的问题发生过争端,但是后来争端没有了,为什么?因为鳕鱼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我心里想。
鲨鱼的宿命并不比鳕鱼好到哪里去,看过《海洋》的人,都会对鲨鱼被割掉背鳍和尾鳍,然后被活生生地丢回大海的片段感到难过。在唱诗班沉重低吟的音乐背景下,鲨鱼习惯性地试图摆动业已不见的鳍,痛苦而绝望地坠入海底,等待死亡。我真希望你没有看到这一幕。“它们花了几百万年进化到今天,却在几十年内消失了,因为人类”——环保主义者说人类是“地球之癌”。我希望你长大后,能成为一个有反省能力的人,能过一种更有意思的生活,懂得人的局限,懂得自然之美,并且和自然万物和平共处。 我带着你,走在海边,脑子里又想起了自己童年时的那片海,想起了海边的那几块礁石。小时候,我们还常常爬到礁石上玩,可现在礁石不见了,有人说它们被淹没到了海水里,有人说它们被加工成了度假村里的假山,也有人说它们被冲到另一个海滩去了……
没有了。儿子,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这三个字更让人空虚了。
爱你的妈妈
(摘自《新民周刊》2011年第37期)单击此处进入 活页规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