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二课 月下踏歌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聆听课 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目 标 1、感受并理解《阿细跳月》五拍子的韵律(包括在不同调式下相同的旋律和强弱规律),初步感知旋律创作手法。 2、欣赏民族管弦乐版本《阿细跳月》,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3、学会《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能用肢体语言表现乐器的音色变化和速度、力度变化。
教 材 分 析 民乐合奏《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又叫《跳月歌》,其旋律活泼跳荡,富有动感,特色鲜明。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族阿细人之中。在节日或农闲的月夜里,阿细人喜欢在松林或空旷草坪上举行“跳月”。参加者多为男女青年。小伙子们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乐器,边奏边舞;姑娘们则随着音乐,边拍手边舞,至兴高采烈时唱《跳月歌》。
乐曲开始是弹拨乐、锣鼓的轻轻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现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开始了,竹笛领奏出热情奔放、欢腾跳跃的主题。 这段主题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弹拨乐、弦乐及全奏多次反复出现,表现了多变的舞蹈姿态。在第二部分,作者将主题乐段作了移调处理,并进行几次反复,与前面调性形成鲜明对比,好像健壮的小伙子们跳起了粗放的舞蹈。第三部分,音乐又转回原调,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后,整个乐队全奏,乐曲进入高潮,在乐队全奏中展现了宏大的舞蹈场面,仿佛狂欢中的人们忘记了疲劳。最后的短小尾声,是采用了主题乐段的最后两拍“521”扩充发展的,在渐强中结束全曲。
重点 难点 重点:1、感受并理解《阿细跳月》五拍子的韵律(包括在不同调式下相同的旋律和强弱规律),初步感知旋律创作手法。 2、能用肢体语言感受乐器的音色变化和速度、力度变化。 难点:1、理解《阿细跳月》五拍子的韵律 2、能够赏析出《阿细跳月》主题旋律和《跳月歌》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达标意图 教学用具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复习聆听《快乐的罗嗦》或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 师生问好 1、导入: 聆听《快乐的罗嗦》或演唱《赶圩归来啊哩哩》人手,请学生回顾彝族的 艮族风俗风情,然后进入乐曲主题的聆听。 2、聆听主题,熟悉主题。通过唱、奏、跳等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记忆,然后说一说:主题是由几个乐句组成的 (4个乐句,1小节为1个乐句) 跟老师学一学“跳月”的舞蹈基本舞步,边听边跳,感受乐曲的韵律。动作为:前三拍走三步,后两拍空中蹬脚两下,蹬脚时边拍手边喊“嗨嗨”。走的方向为:左右、前后。 3、多次聆听乐曲,听出主题重复的次数和变化。引导学生从音色、速度、力度和音区等要素中,听出主题重复时的变化。 4、再次聆听乐曲,用动作表现弹拨乐器演奏的乐段和情绪越来越热烈的尾声。 启发学生:当听到弹拨乐器出现时,随音乐模仿弹奏的动作; 主题是由4个乐句组成,听出主题重复了几次 多媒体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达标意图 教学用具
三、拓展赏析演唱版的《阿细跳月》 四、全课总结。 欣赏《阿细跳月》 当听到乐曲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强时,随音乐的节拍用拍手、摇手腕等动作表现越来越热烈的情绪。 导入:“经典的音乐总是被人们用不同的表演形式去演绎。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跳月歌》。” 学唱歌唱版的《跳月歌》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彝族最经典的曲目《阿细跳月》,我们同学有哪些收获呢?” 总结:“《阿细跳月》独特的五拍子的节奏、旋律、舞蹈,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人民的独有音乐文化,体会到了彝族是一个爱跳舞、唱歌的民族,热爱生活的民族。” 能感受乐曲《阿细跳月》热烈欢快的情绪,在聆听中知道云南少数民族的相关音乐文化和风俗人情 多媒体
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