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别云间》课件(共22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别云间》课件(共22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9 11:06:5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别云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领会文中的内涵。
过程方法目标
2.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情感价值目标
3.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誓死不屈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领会文中的内涵。
【教学难点】
能够赏析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课时计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他九岁能诗,是一个早熟的天才;他的作品《别云间》、《即事》等篇,慷慨悲凉,沁透了斑斑的血泪;他14岁参加抗清活动,后被俘;他17岁英勇就义。他短短的一生留浩然正气与天地间!
二.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1.熟读诗歌体会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1)听录音范读
(2)个别读纠正
(3)齐读巩固
(4)自由读提升
2.作者简介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3.背景简介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其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次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年)夏,作者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别云间》即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4.概括内容主旨
这首诀别诗写了诗人永别故乡时的复杂心情,流露出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表现了英雄末路的哀痛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三.译读诗词,感知大意
1.结合课下注释,同桌说说大意。
(1)云间:上海松江区古称云间,是作者家乡。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年),他在这里被逮捕。
(2)三年:作者自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年),共三年。
(3)羁(jī)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羁:停留。
(4)南冠(guān):被囚禁的人。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戴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者,谁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5)泉路:黄泉路,死路。泉,黄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6)毅魄:坚强不屈的魂魄,语出屈原《九歌.国殇》:“身即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7)灵旗:又叫魂幡,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四.研读诗词,深入探究
1.赏析: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点拨】首联写再别。诗人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被捕而别。
这两句回忆了抗清过程中充满艰苦的历程。诗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又”字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2赏析: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点拨】颔联写别情。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自己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所以顿觉天地变窄了。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英雄末路的悲愤之情。
3. 赏析: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点拨】颈联写死别。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队伍,别还容易;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父老、慈母贤妻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
诗人在此已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乡和亲人,表现出了他情感和心理的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
4.赏析: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尾联写别后。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运用典故和想象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昂。
5.《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
【点拨】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
6.“别云间”是什么意思
【点拨】“云间”是松江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华亭,对人自称“云间陆士龙”,于是后人就将松江称作云间。此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天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五.赏读诗词,写作鉴赏
1. 诗意率真豪壮,风格沉郁顿挫。
2.运用成语典故 ,表情达意显志。
六.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1.背诵诗歌。
2. 比较阅读《别云间》和《梅岭三章》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点拨】①课题上都有表示地方的名词。
《梅岭三章》写于梅山;《别云间》是作者诀别故乡(云间是松江的古称)之作。
②作者与背景有相似之处
《梅岭三章》是作者陈毅被国名党军队包围,“虑不得脱”,写下的三首绝命诗;《别云间》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③用词有相似之处。
《梅岭三章》中用“泉台”、“旌旗”分别表示“死亡”、“军队”;而《别云间》中用“泉路”、“灵旗”来表示。
④两者都使用了典故。
《梅岭三章》用了“头悬南门”、“取义成仁”两个典故;《别云间》使用了“南冠”和“毅魄”这两个典故。
⑤体现的人物精神同中有异
《梅岭三章》表现了陈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体现他“刚”的一面;而《别云间》不但表现了夏完淳视死如归的精神,还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永别故乡的悲苦之情,真是亦刚亦柔。(共22张PPT)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别云间
部编版 九年级下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他九岁能诗,是一个早熟的天才;
他的作品《别云间》、《即事》等篇,
慷慨悲凉,沁透了斑斑的血泪;
他14岁参加抗清活动,后被俘;
他17岁英勇就义。
他短短的一生留浩然正气与天地间!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
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
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
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
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
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新知讲解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其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次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年)夏,作者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别云间》即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别云间
    夏完淳
寄居他乡,生活漂泊不定。
《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国人锺仪被俘,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后世遂以“南冠”为俘虏的代称。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新知讲解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地下。指阴间。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英魂。
战旗。古代出征前必祭祷之,以求旗开得胜,故称。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
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
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
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
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译文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这首诀别诗写了诗人永别故乡时的复杂心情,流露出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表现了英雄末路的哀痛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赏析: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首联写再别。诗人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而今天是被捕而别。
这两句回忆了抗清过程中充满艰苦的历程。诗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又”字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合作探究
2赏析: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颔联写别情。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自己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所以顿觉天地变窄了。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
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
英雄末路的悲愤之情。
合作探究
3. 赏析: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颈联写死别。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队伍,别还容易;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父老、慈母贤妻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
诗人在此已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乡和亲人,表现出了他情感和心理的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
合作探究
4.赏析: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尾联写别后。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运用典故和想象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昂。
合作探究
5.《别云间》中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为抗清而死的决心和意志?
有“泉路”“毅魄”“灵旗”几个词语。其意义都与“死后”有关,不过没有丝毫的畏惧,更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抗清事业的悔恨,而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英雄的气概。
合作探究
6.题目“别云间”是什么意思
“云间”是松江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华亭,对人自称“云间陆士龙”,于是后人就将松江称作云间。此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天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诗意率真豪壮,风格沉郁顿挫。
运用成语典故,表情达意显志。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比较阅读《别云间》和《梅岭三章》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①课题上都有表示地方的名词。
《梅岭三章》写于梅山;《别云间》是作者诀别故乡(云间是松江的古称)之作。
②作者与背景有相似之处
《梅岭三章》是作者陈毅被国名党军队包围,“虑不得脱”,写下的三首绝命诗;《别云间》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③用词有相似之处。
《梅岭三章》中用“泉台”、“旌旗”分别表示“死亡”、“军队”;而《别云间》中用“泉路”、“灵旗”来表示。
④两者都使用了典故。
《梅岭三章》用了“头悬南门”、“取义成仁”两个典故;《别云间》使用了“南冠”和“毅魄”这两个典故。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⑤体现的人物精神同中有异
《梅岭三章》表现了陈毅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体现他“刚”的一面;而《别云间》不但表现了夏完淳视死如归的精神,还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永别故乡的悲苦之情,真是亦刚亦柔。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