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芜杂(wú) 诬蔑(miè) 给予(ɡěi) 空白(kōnɡ)
B.河畔(pàn) 掩盖(yǎn) 估量(liànɡ) 肤浅(fū)
C.卓越(zhuó) 谬论(miù) 豁然(huò) 引擎(qínɡ)
D.诅咒(zǔ) 嫉恨(jí) 诽谤(fēi) 衷心(zhōnɡ)
解析 A项“给”应读“jǐ”,“空”应读“kònɡ”;B项“量”应读“liánɡ”;D项“诽”应读“fěi”。
答案 C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
A.悼词 卓越 肤浅 估量 烦芜丛杂
B.给予 嫉恨 诬陷 诬蔑 浅尝则止
C.趋逐 菲谤 诅咒 沮丧 坚韧不跋
D.建树 衷心 淹没 掩盖 豁然开郎
解析 A项有两处错误, “烦”应为“繁”;B项有一处错误,“则”应为“辄”;C项有三处错误,“趋”应为“驱”,“菲”应为“诽”,“跋”应为“拔”;D项有一处错误,“郎”应为“朗”。
答案 C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办公人员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讲究的。专家________,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________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工作性质把办公桌调整到一个________的高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
A.提出 产生 适合 B.提出 引发 合适
C.提醒 产生 合适 D.提醒 引发 适合
解析 “提出”是揭示,提请考虑、讨论、接受或采纳。“提醒”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本句中专家是提醒人们注意,防止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应用“提醒”。“产生”是出现。“引发”是引起、触发。此处用“产生”。“合适”是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是形容词。“适合”是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是动词。此处应用“合适”。
答案 C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春天如期而至,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本报诚邀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晚报植树节”活动,参与者将在省会绿化基地栽培各种树苗,为省会绿化添枝加叶。
B.我把读书看做一种学习,有时候读完一本书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打开了另一扇门,有一些事情也能想通了。
C.任何一个重大决策、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必然带来一定的社会稳定风险,如果因此瞻前顾后、浅尝辄止、望洋兴叹,就会丧失发展良机。
D.日本大地震后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坊间传言辐射会污染海水,海水盐也会受到辐射污染,于是人们杯弓蛇影,我国许多地区发生了疯狂抢购碘盐的现象。
解析 A项,望文生义。添枝加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B项,使用正确。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C项,使用正确。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D项,使用正确。杯弓蛇影: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女性学者被称为“美女学者”,我还听过“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的说法,估计没被我漏举的还有不少。
B.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C.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也许在两年以后,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
D.俄罗斯有发展远东的计划,中国有振兴东北的战略,如果有效对接,可能实现双赢,不过目前还只是一种期待。
解析 A项双重否定不当,应改为“被我漏举的还有不少”或“没被我列举的还有不少”。B项种属并列不当,“生活用品”中包含“床上用品”,应将“以及床上用品”删去。C项语序不当,“五年以后”比“两年以后”忘得多是很正常的现象,要想体现出二者的递进关系,应将其位置调换。
答案 D
二、课内阅读(12分)
读下面文段,完成6~9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6.用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的发现类比,用意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强调马克思的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从文章内容看,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一个“简单事实”,请概括“简单事实”的内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8.一个简单的事实,却“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这到底是什么原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剥削阶级惧怕人民了解真理,掌握真理,故从意识形态上麻痹人民,控制人民。
9.“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相反”的做法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认为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三、课外拓展(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悼念乔治·桑
[法]雨果
我哀悼一位逝去的女性,向一位不朽的女子致敬。
我以往热爱她,赞赏她,尊敬她;今天,在死亡的宁静肃穆中,我瞻仰她。
我称赞她,因为她的创造是伟大的,而且我感谢她,因为她的创造是美好的。我记忆犹新,有一天,我曾经给她写信说:“我感谢您心灵如此伟大。”
难道我们失去她了吗?
没有。
高大的形象不见了,但是并没有销声匿迹。远非如此,几乎可以说,这些形象发展了。它们变成了无形,却在另一种形式下变得清晰可见。这是崇高的变形。
人形有隐蔽作用,它遮住了真正神圣的面孔,这面孔就是思想。乔治·桑是一种思想;这思想如今离开了肉体,获得了自由;她辞世了,而思想却活着。
乔治·桑在我们的时代享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其他伟人都是男人,她却是伟大的女性。
本世纪以完成法国革命和开始人类革命为其法则;在这个世纪里,由于性别的平等属于人类平等的范围内,因此一个伟大的女性是必不可少的。妇女必须证明,她可以拥有我们男性的所有禀赋,而又不失去女性天使般的品质;强大有力而又始终温柔可爱。
乔治·桑就是这种证明。
既然有那么多的人给法国蒙上耻辱,就必须有人给它带来荣耀。乔治·桑将是我们的世纪和法国值得骄傲的人物之一。这个誉满全球的女性完美无缺。她像巴尔斯一样有一颗伟大的心灵,像巴尔扎克一样有伟大的头脑,像拉马丁一样有崇高的心胸。她身上有诗才。在加里波第创造了奇迹的时代,她写出了杰作。
用不着一一列举这些杰作。何必把大家记得的事再鹦鹉学舌一遍呢?标志这些杰作力量所在之特点的,是善良。乔治·桑是善良的。因此,她受到憎恨。受人赞美有个替身,就是遭人嫉恨,热情有一个反面,就是侮辱。嫉恨和侮辱既是表明赞成,又想表明反对。后人会将嘲骂看做得到荣耀的喧闹声。凡是戴上桂冠的人都要受到抨击。
像乔治·桑那样的人都是为公众谋福利的。他们逝去了,他们一旦逝去,在他们本来那个显得空荡荡的位置上,便可以看到实现了新的进步。每当这样一个杰出人物去世,我们便仿佛听到翅膀拍击的巨大响声;既有东西逝去,就有别的东西继续存在。
大地像天空一样,也有隐没的时候;但是,人间像上天一样,重新显现,跟随在消失之后:一个男人或者一个女人,就像火炬一样以这种形式熄灭了,却以思想的形式重新放光。于是人们看到,原来以为熄灭的东西是无法熄灭的。这支火炬越发光芒四射;从此以后,它属于文明的一部分;它进入了人类广大的光明之中;它增加了光明;因为把假光熄灭了的神秘的气息,给真正的光提供了燃料。
劳动者离开了,可是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
埃德加·基内去世了,但是从他的坟墓里冒出了至高无上的哲学,而他又从坟墓的上方给人们提出劝告。米什莱谢世了,但是在他身后耸立着一部历史,勾画出未来的历程。乔治·桑长辞了,但是她给我们留下妇女展露女性天才的权利。变化就是这样完成的。让我们哭悼死者吧,但是要看到接踵而至的现象;留存下来的是确定无疑的事实;由于有了这些令人自豪的思想先驱,一切真理和一切正义都迎我们而来,而这正是我们所听到的翅膀拍击的声音。
请接受我们逝去的名人在离开我们的时候给予我们的东西吧。让我们面向未来,平静而充满沉思,向伟人的离去给我们预示的光辉前景的到来致敬吧。
10.“既有东西逝去,就有别的东西继续存在。”从全文看,这句话中逝去的“东西”指什么?“别的东西”又指什么?(4分)
(1)逝去的“东西”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别的东西”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命 (2)思想
11.“每当这样一个杰出人物去世,我们便仿佛听到翅膀拍击的巨大响声。”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翅膀拍击的巨大响声”的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杰出人物离开我们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包括真理和正义。
12.作者认为乔治·桑给法国带来了荣耀,根据文章内容,分条列举乔治·桑给法国带来的荣耀。(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她创作出了杰作,表现了善良;②她是为公众谋福利的杰出人物;③她是一个强大有力而又温柔可爱的完美女性;④她展露了法国女性的天才,并赢得了妇女展露女性天才的权利;⑤她是一种思想,是令人自豪的思想先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这段话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请用一句简明的话加以概括。(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在表达方式上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伴随着赞美而来的往往还有嫉恨、侮辱与嘲笑。
(2)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且议论深刻而富有哲理。这样写,进一步强化了对乔治·桑的肯定和赞扬,表明嫉恨与侮辱无损于乔治·桑的荣耀。
四、语言运用(15分)
14.用“马克思”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面的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5分)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天才。
答:马克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马克思)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天才,他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他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
15.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请同学们仿照例句的形式再写两个句子。(5分)
例句:马克思的影响,不只在于他那深刻的思想,还在于他那最美好的梦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屈原的影响,不只在于他那浪漫的文学,还在于他那深沉的爱国情怀。
(示例二)鲁迅的影响,不只在于他那犀利的文笔,还在于他那伟岸的人格。
16.将下列语句的序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5分)
农民工版《春天里》传递的情感与价值,完全是来自于一种自觉的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从而引起人们普遍的艺术共鸣
②恰恰就是这种完全自发与自然的态度
③反而产生超越原唱者的力量感
④它是完全尊重社会现实自发的本真表达
⑤不但让人不会嫌弃他们的粗陋
⑥彻底摆脱了一切约定俗成的文化框架与艺术习惯
解析 根据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判断。
答案 ④⑥②⑤③①
课件49张PPT。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哲思短章
论友情
培 根
人生是有限的。有多少事情人来不及做完就死去了。但一位知心的挚友,却能承担你所未做完的事。因此一个好朋友实际上使你获得了又一次生命。人生中又有多少事,是一个人由自己出面所不便去办的。比如人为了避免自夸之嫌,因此很难由自己讲述自己的功绩。人的自尊心又使人在许多情况下无法低首下心去恳求别人。但是如果有一个可靠而忠实的朋友,这些事就可以很妥当地办到。又比如在儿子面前,你要保持父亲的身份;在妻子面前,你要考虑丈夫的脸面;在仇敌面前,你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但一个作为第三者的朋友,就可以全然不计较这一切,而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地替你出面主持公道。
由此可见,友谊对人生是何等重要。它的好处是无穷无尽的。总而言之,当一个人面临危难的时候,如果他平生没有任何可信托的朋友,那么我只能告诉他一句话——那就自认倒霉好了! 修身名句
?如果人仅仅为自己劳动,也许他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智者,卓越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能成为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 ——马克思
赏读:人要超越自我,成为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必须学会为他人奉献。
?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马克思
赏读: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困难和坎坷,摔跤是在所难免的。“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在不断的摔跤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才能顺利地走好下一段路。?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赏读:科学是这样,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恩格斯(1820—1895),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
中学未毕业被父亲送去学习经商。1841年参加青
年黑格尔派的活动。1844年9月,马、恩在巴黎
相见。1846年,他们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
通讯委员会。1847年参加共产主义同盟。1889年
领导建立了第二国际。1895年8月5日在伦敦逝世。他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领袖。 马克思逝世后,他整理和出版了《资本论》。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
2.写作背景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多钟,马克思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地与世长辞了。在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马克思的逝世,在欧美各国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3月17日,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亲友们为马克思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葬礼,将他和1881年12月逝世的妻子燕妮葬在一起。在这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代表无产阶级对伟大导师马克思的逝世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并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对于马克思所作的伟大贡献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3.文体常识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演讲辞。我国古代称之为“诔辞”“哀辞”“吊文”“祭文”。
悼词的一般格式为:开头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一生中的成就及作出的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并对参加追悼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简而言之,就是对死者生平的评述和对死者深切的悼念,也就是要“论其人”和“述其哀”。 现代悼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是专指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传性文字和专用哀悼文章。4.审美视窗
最崇高的革命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人类友谊的典范。从184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会晤起,40年里,他们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中,团结作战,患难与共,建立了真挚的友谊。由于革命斗争需要,他们曾身处两地近20年,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没有因此而疏远,反而越来越密切。他们几乎每天都要通信,交谈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理论问题,共同指导着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马克思不仅十分钦佩恩格斯的渊博学识和高尚人格,而且对恩格斯的身体也很关心。有一个时期,恩格斯生病,马克思时时 挂在心上,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关切你的身体健康,如同自己患病一样,也许还要厉害些。”恩格斯为了“保存最优秀的思想家”,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的马克思,使其能专心致力于革命理论的研究。当《资本论》第一卷付印的时候,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说:“其所以能够如此,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的牺牲,我是决不可能完成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我满怀感激的心情拥抱你。”恩格斯尽管做出了巨大牺牲,但他始终认为,能够同马克思并肩战斗40年,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这种崇高的革命友谊,正如列宁所赞扬的,它“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2)多音字答案 (1)wú zǔ zhòu zhé wū fū zhuó
(2)ɡěi/jǐ ɡài/ɡě sè/sāi/sài huò/huō/huá答案 (1)损/陨/殒 (2)诽/绯/菲 (3)悼/淖/卓 (4)惦/掂/踮 (5)榜/傍/磅 (6)循/徇/殉3.近义辨析
(1)必须 必需 必须:副词,有强调语气,多作状语。①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②加强命令语气。必需:形容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
例:①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蜂蜜,________在一百朵花上采集原料。
②这是建设祖国的事业所________的呀!
答案 必须 必需(2)肤浅 浮浅 “肤浅”指局限于表面的、浅薄的、不深刻的,强调不多、不深。常用于观点、认识、体会、理论等等。“浮浅”指浮在表面,不切实际,强调空虚、浮躁。常用于人的作风、为人等。
例:①文章只________地论述了问题的表面现象。
②只有像他这样________的人才把学问放在嘴上。
答案 肤浅 浮浅4.词语解释
(1)繁芜丛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浅尝辄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坚韧不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卓有成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永垂不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原指(草木)茂盛繁密,杂乱而没有条理,文中是错综复杂的意思。
(2)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朗,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而心情十分舒畅。豁然,开阔的样子。
(3)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辄,就。
(4)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5)成绩、效果显著。卓,杰出而不平常。
(6)(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结构图示主旨归纳
本文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伟大的一生作了精要总结,主要从科学研究成就和革命斗争业绩两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并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对全人类、全世界无产阶级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赞颂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挚友的沉痛悼念。重点突破
作者在第1段中点明的两个具体时间有什么作用?
提示 第1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提示 课文第2自然段论述了马克思的逝世所带来的损失。两个“对于”以及“空白”、“不久”等词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 ①第一个“对于”指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第二个“对于”指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方面。这两个“对于”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在实践和理论方面的贡献。②“空白”、
“不久”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强调了损失的不可估量。“空白”一词说明马克思的工作无人能够替代,表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高度颂扬和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读第4自然段,思考:作者是用什么修辞手法来说明剩余价值被发现的意义的?有何作用?提示 如何理解第6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提示 第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第二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怎样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一句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示 这是课文第7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因为”一词把课文第7、8自然段与上文紧密地联系起来了。上文用较长的篇幅介绍“科学家”马克思在“历史科学”等方面的发现以及对“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的热情和关注。这个“因为”便揭示了马克思研究科学、关注科学发展的原因,即指导革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首先”是相对于“科学家”而言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一句,不仅说明了“科学家”和“革命家”之间的主次关系,更说明了马克思的一生都是为了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同时也就是他“最遭嫉恨”、“最受诬蔑”的原因。 考点链接
文中常见的重要句子及其作用
解读 文中常见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①能揭示中心、提挈全文、具有较强概括力、多居于段首的文眼句和主旨句;②能归纳和提示上下文、在结构上起起承转合作用的过渡句;③能概括总结段意、收束全文思想感情、常居于段尾或文尾的总结句;④能深化内容、升华主题的点睛句;⑤巧用修辞、表意蕴藉的含蓄句;等等。指津 作用
①从结构上看,句子在不同的位置,作用也不同。
段首句往往具有提示、概括的作用;在文章中,则有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尾句则或概括总结,或照应开头,或留有余地,或抒发感情。
②从表达方式上看,抒情、议论句,往往画龙点睛;描写句分为刻画人物句和描写环境句,它们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③从表达效果来看,有些句子还有深化主题、渲染气氛或衬托心情的作用。 如何理解“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句话?
提示 这句话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公敌。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都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这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悼词往往要对死者的一生作出正面评价,以表彰死者的优秀品质和主要贡献,进而说明其逝世后带来的损失。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 (1)这篇悼词具体论述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他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及其逝世后带来的损失。首先,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其次,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办了很多报纸,也组织了国际工人协会。
(2)本文不但表达了作者的悲痛、惋惜、悼念之情,也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伟大贡献及其顽强的斗争精神。 在文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指称变换了多次,说说这样表达的作用。
提示 恩格斯在追述和评论马克思的杰出贡献时,用了“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这个人”和“这位巨人”等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和赞颂并不完全出自友谊,而是客观、中肯地对自己的战友作出了准确评价。因此,应该把“这个人”、“这位巨人”等称谓的变换归结为在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下的准确表达。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出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纯洁高尚的友谊,体现出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说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是客观的、科学的,因而也是恰切的。 1.文本审美
(1)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本文以议论为主,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全篇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用叙述方式;对伟大发现的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抒情则贯串在整篇文章之中。如文章第8段,先叙述反动阶级对马克思的仇恨、诽谤,再抒发无产阶级对他的爱戴和悼念的深厚感情,最后直接议论:“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2)衬托手法的运用
烘托手法一般用于文学作品。《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里,作者为了对马克思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予以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运用了多种形式的衬托手法。
文章在介绍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使得经济研究领域豁然开朗之后,说:“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这里通过“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的对比,衬托出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划时代意义。这是运用对比,从反面衬托的手法。 在诗歌或绘画中常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即要显月之皎洁,就应细致刻画云之清朗。在文章第8段中,恩格斯论述了无产阶级与其敌人对待马克思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他,这就更加说明马克思具有强烈的斗争性,他的理论对敌人产生了巨大的威胁。2.写作迁移
【角度】 请运用衬托手法,写一个人,突出人物特点。
【示例】
一只被关在笼中的小鸟
“吱——吱——”蝉躲藏在树叶里声嘶力竭地唱着一首古板的、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歌。屋里热得简直就像蒸笼。“啪!”珊珊烦躁地把钢笔扔到桌上,无力瞟了一眼手腕上那被汗水浸得直往下滑的表。她已在“题海”中泡了整整两个小时。唉!什么时候才能上岸呢?“嘻嘻,哈哈哈!”窗外飘来一阵欢快的笑声,珊珊不由得探头望去:又是她们,那群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她们多快活呀!珊珊突然感到和她们相比,自己就仿佛是一只被关在笼中的小鸟,一只得不到自由和欢乐的小鸟。珊珊羡慕甚至嫉妒地望着她们——她们全都穿着今年街上最流行的红裙子。乍一看,仿佛是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美丽极了。【漫漫古典情】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唐)杜甫《江汉》【美词妙析】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落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此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窘艰。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暗示流离漂泊。尽管如此,诗人匡世济国之心未已,忠君爱国之心不改。
“江汉”句,叙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将他的“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沉郁。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一样孤远。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落日”二句直承次句,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止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 “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 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流落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但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表现了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精神。“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 “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写道,古人存养老马,并非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其中的言外之意是: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
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一道若有若无的青春之门
老 愚
那是从前。
晚饭后,我独自迈出校门,脚踩在河边的青草上。田野里没有人,大自然的生机才显现出来。归鸟“嘎嘎”地叫着,在白杨树高杈托起的巢边嬉戏。我多想变成一只灵动的鸟雀,随意觅食,自在飞翔。炊烟袅袅,吸一口从农家院子里溢出的柴火味,想念自己寄居十多年的家。沿这条河往东走上四五里,爬上双庙坡,家就安卧在渭北台地上。父亲一手盖起新房,一心供养我们读书。日子平淡,却也有盼头。前途在外头,在不知道的一个什么地方等着我。渴望奔过去,但每一步都让人踌躇万分。舍此或就彼,哪一条才是我的命呢?做一个土地之子,虽贫贱,生死由天,但也省心快乐。前路阻隔,行行复行行的时候,谁不愿意做一个凡夫俗子呢?龟缩着服从天命远远比咬紧牙关独自往前走要快乐。好多个如斯的黄昏,我渴望回到尘土之中,度过平庸的一生。那天黄昏,我背着一袋锅盔,跟村里几个高年级的伙伴朝塬下的绛帐中走去。收割过的地里光秃秃的,风一阵紧似一阵,我初次感受到秋天的凉意。出门时,我就隐约感到,这是一趟远行,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归来。下坡前,我回望了一眼暮色里的村子,今夜,我将睡在陌生的床上,一直陪伴我的热炕今夕不免白白热到天亮。
太阳回家的步伐相当迅疾,从变成一个没有热度的大皮球到滚到山那边,也就几分钟的工夫。大幕合上,夜神抖动裙裾,俯身安慰像我这样的弃儿。跳出人间的苦难需要百倍的勇气,宇宙的光芒虽然清冷,但给予我的是力量。 我是这样一个生命,一定会结出不寻常的果子。我感到老天在庇护我,不知什么时候从地底浮起“嗡嗡”的声音,越来越响,几乎穿透我的耳膜。是大地运转的声音吧,我激动得不能自已。我们在大地的怀抱中,母亲,离开你的怀抱,还有更大的怀抱。高中,两个暑假在打工中度过。第一年去宝鸡,跟大人一起折钢筋。几百根钢筋折下来,胳膊直起来都吃力。一天十一二个钟头的劳动,把脑袋里的杂念全驱除了。吃饭香了,睡觉安稳了,一倒下去,随即进入梦乡。整个暑假没有歇过一天。最奢侈的一次是在黄昏,晚饭后,我独自离开作业区,跑到渭河大桥附近。平缓的流水,身着白色衣裙的少女,骄傲的城市少年,远处耸立着更高的楼房,下坠的夕阳在楼背后为城市织了一道金边。那是另一个世界,那里才有人的生活。我有的只是劳作,永无歇止的奴隶般的劳作。第二年在西安东郊。考完试,我就跟父亲上路了。我已经成为熟练的钢筋工。我买了《延河》《上海文学》等杂志,沉浸于文字筑造的世界,我渴望知道更多的故事。日子太平淡了,劳作,生老病死,一代又一代,身边只有惨淡的日子,没有故事。躺在硬邦邦的床板上,打开墨香扑鼻的杂志,生活来了。小说里的一个个人物激活了我沉睡多年的心,我把自己当成主人公,体验不曾有过的人生和爱情。内心被什么点着了,却无人与我分享。寂寞。一个人的世界,友谊和爱情都离我远远的。按照乡下人的观点,我所具有的理解事物的能力不值一文。生下来就是农民,如果不服从命运的安排,等待你的会是什么?考试,上大学,工作,娶妻生子。肚腩凸起,日子短得不像日子。多少年后,当我回到家乡,老房子已经不复存在,一条混凝土路压在原先的地面上,伸向可知的远方:发面般膨胀的杨凌和肮脏不堪的绛帐。
每个少年面前总会有一道那样的青春之门,一股神秘的力量促使他们跨过门槛,奔向不可知的远方。
(摘自《新周刊》2011年第18期) 单击此处进入 活页规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