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肇造(zhào) 湮没(yān)
编纂(zuǎn) 估量(liànɡ)
B.勖勉(xù) 纷乘(chénɡ)
菁华(qīnɡ) 险巇(xī)
C.缔造(dì) 蜕变(tuì)
削平(xuē) 济贫(jì)
D.芜杂(wú) 诅咒(zǔ)
后嗣(cì) 相称(chènɡ)
解析 A项“估量”中的“量”读liánɡ;B项“菁华”中的“菁”读jīnɡ;D项“后嗣”中的“嗣”读sì,“相称”中的“称”读chèn。
答案 C
2.下列各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满清末造 末造:一个朝代的末期。
B.踬踣者屡 踬踣:跌倒。
C.始有事略之编纂 事略:简略的事。
D.浩气四塞 四塞:布满、充塞四面八方。
解析 C项事略:文体的一种,用以记人记事。
答案 C
3.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越国以鄙远
C.吾得兄事之 D.晋军函陵
解析 例句与A项都是使动用法,B项意动用法,C项名词用作状语,D项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A
4.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A.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B.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C.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D.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解析 例句与D项均是介宾短语后置,A项判断句,B项定语后置,C项无特殊句式。
答案 D
5.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B.以坚毅不挠之精神/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C.尤倍重于三十年前/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D.草木为之含悲/余为斯序
解析 A项“凭”/“因此”,B项均为助词“的”,C项“比”/“在”,D项“因为”/“写”。
答案 B
二、课内阅读(1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回答6~8题。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顾自民国肇造 造:建立。
B.延至七年 延:拖延。
C.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 始:才。
D.滋可痛已 滋:滋生。
解析 滋:更加。
答案 D
7.对下列加点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
②或五十步而后止
③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④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解析 ①②都是“有的”,③记述,④回答。
答案 A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拖延到中华民国七年,才有修建墓碣的事情。
(2)即使史家司马迁擅长为游侠写传记,也不能替这五百个人写传记。
三、课外拓展(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3题。
与妻书①(节选)
林觉民②
意映③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思。吾爱汝至,所以为汝体者唯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注】 ①此文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给妻子写的遗书。②林觉民:字意洞,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③意映:林觉民的妻子,她通晓文墨,思想解放,是女子师范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第:但是。
B.抑汝能之乎 抑:还是,表选择。
C.吾至爱汝 至:到。
D.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卒:最终。
解析 C项,至:极。
答案 C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 D项“其”,表祈使,千万、一定。A项“以”,介词,用/介词,凭;B项“即”,副词,就是/连词,即使;C项“为”,介词,跟、和/介词,替。
答案 D
11.以下六句话,全都用来说明作者“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的一组是
( )
①吾真真不能忘汝也
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③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④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⑤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⑥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A.②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解析 ①③⑤抒发的是“吾至爱汝”的感情。
答案 A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B.文章第二段,是全信的核心,烈士尽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C.第三段,用“汝忆否”引出三件夫妻恩爱之事的追忆,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
D.第四段,开头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作为过渡,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
解析 “三件”应为“一件”。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2)与其使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参考译文】
意映爱妻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别了!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世上的一个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了。我写这封信时,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
我极其爱你,就是这爱你的一个念头,使我勇敢地走向死亡啊。我自从遇到你以来,常常希望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够结成恩爱夫妻;然而遍地是血腥,满街是狼犬,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古语说:有仁爱心肠的人“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我扩充一片爱你的心,去帮助天下人也能爱自己所爱的人,所以我果敢决定在你死以前先死,只好忍心丢下你而不顾了。你要体谅我的一片苦心,在哭泣之余,也从全国人民的幸福着想,一定会乐于牺牲我和你个人的幸福,去为全国同胞谋求永久的幸福。你千万不要悲伤啊!
你记得吗?四五年前某个晚上,我曾经告诉你说:“与其使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你开始听了发怒,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认为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言回答我。我的意思原是说因为你的纤弱,一定经受不住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是不忍心的,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担当一切苦难与悲痛。唉!哪里料到我最终死在你之前呢?
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要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就想着顺便把这次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不能开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形容的。
我确实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死,但拿今天的形势看来,天灾能够造成死亡,盗贼能够造成死亡,国家被列强瓜分能够造成死亡,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够造成死亡,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个时候让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做呢,还是你能这样做呢?即使能够不死,而我们夫妻离散不能相会,白白地使两人望眼欲穿,身体变成石头,试问,自古以来有几对夫妻离散而又重新团聚?生离是比死别更为痛苦的,该怎么办呢?今天我跟你有幸健在。全国人民中不当死而死、不愿分离而被迫分离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浓挚的人,能忍看这种惨状吗?这就是我断然干脆地为革命而死、舍你不顾的原因。我现在为革命而死毫无遗恨,国家大事成功与否自有同志们在。
我平日从没有把我的志向告诉你,是我不对的地方;然而告诉了你,又恐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对于牺牲,即使是死一百次我都不会推辞,可是让你为此担忧,确确实实不是我能忍心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为你考虑的只怕不周到。你有幸嫁了我,又多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我很幸运得到你,又多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总不能忍心只图自己幸福。唉!方巾短小而情意深长,没有表达完的,还有万万千千,你能够想像到的。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舍不得我,大约会常常在梦里见到我吧!悲痛极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夜间四更时候,意洞亲手写。
四、语言运用(15分)
14.下面是一副悼念七十二烈士的对联,请你根据上下联的句式结构,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内容。(5分)
上联:黄花岗,岗花黄,黄照碧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绿水河,____________,绿映白塔,塔印绿水存真容。
答案 血染黄花留芳阁 河水绿
15.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芬(孙科之女)回到广东祭祖,请你以广东学子的身份写一段真切自然、简洁得体的欢迎词。(不超过60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尊敬的孙穗芬女士,我们广东学子热烈欢迎您回乡祭祖,愿您“寻根之旅”顺利、圆满和愉快,期盼您和家人常回家看看。
16.阅读《春暖花开》歌词片段,按要求作答。(5分)
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
春暖花开,都是心中喷发的爱。
风儿吹来,是我和天空的对白。
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
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
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
穿越阴霾,阳光洒满你窗台。
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
(1)将“风儿吹来,是我和天空的对白”这句话扩写一段散文,限60字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写一句歌词,注意押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春风的鼻息轻拂着大地,点点新绿闪着诱人的光。我仰望着天空,蔚蓝的天空下是几只飞得越来越高的风筝,耳边传来了阵阵欢声笑语……
(2)生活如歌,有时低沉,有时豪迈。
课件58张PPT。《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哲思短章
为天下人谋永福
梁 衡
有事去福州,公余我去拜谒了一次林觉民故居。林觉民的《与妻书》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文献。黄花岗72烈士,其事迹大多湮灭,幸有这篇美文让我们能窥见他们的心灵。《与妻书》我不知读了多少遍。印象最深的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他反复给妻子解释,我很愿与你相守到老,但今日之中国,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能眼睁睁看他们受苦、等死吗?我要把对你的爱扩展到对所有人的爱,所以才敢去你而死。家人在门缝里发现有人塞进来的《与妻书》,同时还有他写给父亲的一封信,只有几十个字:“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其壮烈而平静之举令人感慨。 修身名句
? 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孙中山
赏读:“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无不是先立大志而后成大器;又有多少凡夫俗子,碌碌无为,虚度年华。历史的见证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人无志则不立。”
? 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
——孙中山
赏读:孙中山先生在信中说:“屡败屡起,百折不馁,岂畏其难其痛,为了千千万万的百姓不再水深火热,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不再背井离乡。”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孙先生那种为了祖国人民而甘愿牺牲自己的深厚的爱国情怀。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
——孙中山
赏读:应该自己做的事,就不要求助于他人;应该今日做的事,就不要等到明日。要想有所成就,人就该自立自强,珍惜时间。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孙文(1866~1925),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
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
化名中山樵,“中山”因此得名。1905年,在
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思
想。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著有《孙中山全集》。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斗动员的出征誓言。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中山时,正值孙中山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士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3.审美视窗
功载千秋,万古流芳
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流芳万古。 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这一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答案 (1)副词,加倍/通“背”,背叛、违背
(2)连词,但是/回头看引申为逃跑/探问、拜访/顾及、顾念/副词,反而、难道
(3)年代/建立
(4)介词,凭借/介词,把/介词,拿/介词,因而
(5)代词,有的(人)/副词,有时、偶尔 5.文言句式
(1)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判断句 这确实是我们这些幸存者的耻辱啊。
(2)状语后置句 邹海滨先生把自己所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拿来并请求我为该书写序。
(3)状语后置句 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了。
(4)定语后置句 并把它作为对读到这本书的国人们的勉励。
(5)被动句 被许多革命先烈不惜牺牲生命来争取的。
(6)省略句 那时候,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率军队。 6.名句默写
(1)然是役也,____________,浩气四塞,____________,风云因而变色。
(2)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________。
(3)余为斯序,既痛逝者,______________。
答案 (1)碧血横飞 草木为之含悲 (2)泣鬼神 (3)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7.文白对译结构图示这篇序文,通过简要回顾黄花岗起义的惨烈和影响,记述了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深情赞颂了革命党人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揭示了黄花岗起义的不朽价值,抒发了对烈士们的沉痛悼念之情,激励人们以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动力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从而使《黄花岗烈士事略》传世而不朽。主旨归纳重点突破
结合全文,请分析作者概述了黄花岗起义的哪三个方面,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提示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第2段中,列举“史载田横事”有什么作用?
提示 序言中列举“史载田横事”,是用来对七十二烈士作比较烘托的。
田横不愿归汉而自杀,留居海岛的五百人也全部自杀,但他们的名字却不得流传下来。七十二烈士,“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是同样地令人遗憾、痛惜,更何况七十二烈士为革命而捐躯,英勇就义却不得流传下来,更让人缅怀,以“田横事”作比较烘托,更添人的感触。 本文虽为序言,但其用意却不仅仅是作序,那么全文的重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发的?
提示 全文的重点即作序的目的,是激励人们以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动力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从而使黄花岗烈士之事迹传世不朽。
第三段先略述邹君求序的事,然后较详尽地写了非常环境中自己肩负的责任。“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其责任之重大,“尤倍重于三十年前”。所以,国人当“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建立中华民国的理想。又从反面指出,空发感慨无济于事,关键是要付诸行动。文章最后一句,以简洁的文字点明为斯序的目的:痛逝者,勖国人。这正是序文的目的。 这篇序文浓烈的感彩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提示 1.文本审美
(1)本文将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以抒情为主,于叙事和说理中渗透着深情挚意。文章第一部分以抒情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第二部分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第三部分则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记叙。例如第一部分,先用几个简练的句子,概述了革命历程之艰险,斗争之艰苦,突出革命者坚毅不屈的精神。接着热情讴歌、评价这次战役。从“然是役也”起至“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一气呵成,热情奔放。
(2)全文排偶叠用,整散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激荡之势,读来朗朗上口。
(3)比喻精辟,用典切当,使这篇序更有文采。
2.写作迁移
【角度】 运用比喻手法,以“信念”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示例】
信 念
信念是一棵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在险峻的群峰中,高山柏站在崖层上。常年不息的风,像无数发怒的雄狮,向它奔袭而来。高山柏站立着,不弯腰,不屈膝,它的带着绿叶的树梢,向上扬起。在它头上,是蓝天。在它脚下,是崖层。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崖层深处。信念是一棵树,一棵坚强的高山柏,永远站立在坚实的崖层上。【漫漫古典情】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宋)苏轼《红梅》【美词妙析】
诗的开首,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冬末晚开,迟于群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自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此处写出了梅的意态宛然,愁情荡漾。其实,这是诗人自己的悲慨。“自恐”句点出了这位“愁美人”的心态,实乃诗人历经艰难后的感叹。苏东坡因“乌台诗案” 元丰三年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经历惊险的诗人,对忠而获咎的境遇难以释怀。一个“恐”字,乃点睛之笔,点出了心灵痛苦的印记。“冰容”用得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孤傲超群的品格,与题目《红梅》相映,也给人留下悬念:“红梅”何来“冰容”?颔联“故作小红桃杏色”句,写出“红”的缘由。在诗人心中,此梅是玉洁冰清的白色,现在偶然出现红色,对应首联中的“怕”、“恐”,是故作姹紫嫣红的“随大流”姿态。紧接着“尚余孤瘦雪霜姿”却奇峭地勾出了梅的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气质。“孤瘦”,点出花朵稀疏俊逸,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雪霜姿”是梅品格本质所在,此时,尽管故作红色,然而傲雪霜的风姿犹存。“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颔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领之高妙。颈联对梅的内心作了深入探究,并解开了白梅何以变“桃杏色”之谜:“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寒心”出自《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春态”即“小红桃杏色”。诗人把梅的内心——“寒心”与外表——“春态”对立起来,用“未肯”来连接,表示出梅的孤傲品格。而对红色的出现,诗人轻松地解释道:美人刚喝过酒,“酒晕”浮上了“玉肌”。到此,悬念解了:梅的心灵——寒心,外表——玉肌,原本分不开;红色为“酒晕”,乃一时之变相,本质未变。“酒晕”句极富美感,也出人意料,实为高雅之戏谑,幽默诙谐的性格与曲折绝妙的诗意糅合得水乳交融。末尾两句,“诗老”指北宋诗人石曼卿。石曾有《红梅诗》:“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东坡觉得此句可笑,不用诗人眼光看梅,而仅以“红”色与桃杏相辨,这是他不能同意的。东坡讥讽“诗老不知梅格在”的同时,把对梅的赞扬与自身的理想巧妙地升华,也做足了《红梅》的题目。这个结尾,升华了全诗,余味无穷。 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
周海洋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公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爆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 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国土已破何人见,金瓯早缺有谁怜?
皇祚不复天威去,天朝迷梦化为烟。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
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
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大沽台上炮声隆,将士陈尸国门前。 新鬼啾啾旧鬼哭,京洼难日见炊烟。宣战诏书何处寻?言说帝后西秋狝。
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空向长河咒逝川,不尽国愁在斯年。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民穷国敝割土地,偿银赔款年复年。可怜越女夜夜哭,半国殖民半封建。
檀香山上聚义士,兴中会中复青天。烈火已燃锤与镰,今将炮火灭清廷。 枪声惊破五羊城,英雄无惧挥宝剑。提携玉泉为国死,何得英名在人间。
悲歌一曲从天落,壮士不再歌易水。晓见江山有炊烟,烈士之魂已沉泉。
人生百年能几何,荒草斜阳土坯间。白云片片魂悠悠,黄花遍野使人愁。
义军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载史书。黄花岗上土一抔,埋没荒烟蔓草间。
起事何知一死难,的卢青骢劳鞍鞯。青天白日满地红,镶开碑上覆墓间。 行人往往悲旧事,含愤长忆孙逸仙。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
皇冠已覆君前落,不见人间少帝制。百越之人总不忘,秋风秋雨湿黄花。
愁看长江东逝去,却有青史映君前。莫悲往事愤钩沉,但看祖国焕新颜。
沧桑浮沉忆浮生,吾辈发奋应向前。岁月如潮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
红尘梦里忆壮举,烈士陵前有愧颜。吾侪不曾历战火,无复见此漫硝烟。 和平岁月忆往事,史海沧茫不亲见。今春南岭雪满天,雪映梅花忠魂骨。
碧血横飞四塞惊,草木含情风云悲。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换新天。
英雄何只黄花岗,无数忠魂红旗间。百兆国子怀先辈,万里江山动后人。
召公甘为社稷死,感君总能多奉献。至今天下传英名,不使君没蔓草间。 今之河山多锦绣,不复沉沦如从前。工厂遍地多铁马,信息时代在眼前。
民众康乐少悲苦,难以再见愁容颜。吾今立于陵门口,思绪纷飞感万千。
聊诌一诗悼君魂,勿怪字拙人不见。
后记:今日之生活,皆先辈流血而成,今中国多烈士之陵,何止黄花岗耶?然吾平生只至黄花岗,愧矣。今年之秋,料黄花岗之黄花,应于秋风之中透香中华乎? 单击此处进入 活页规范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