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北京市高三诗歌复习:送别诗鉴赏(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北京市高三诗歌复习:送别诗鉴赏(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5 18:0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送别诗鉴赏
【学习目标】
1、了解送别诗的特点,识记这类诗歌的常用意象。
2、掌握送别诗的思想内容,理解这类诗歌的常用手法。
【典型例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3)题。(7分)
送别杜审言① ·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
[注] 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⑴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出了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更是惆怅倍增。
B.颔联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
C.颈联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杜审言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D.此诗音韵和谐,对仗匀称,而又风格绮靡,可以说是宋之问律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⑵ 结合全诗,简述首联“嗟”所包含的思想感情。(4分)
(二)(2016昌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9题。
赠别友人·卢纶【1】
愁听千家流水声,相思独向月中行。
侵阶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
连年客舍唯多病,数亩田园又废耕。
更送乘轺【2】归上国,应怜贡禹【3】未成名。
注释:【1】卢纶:唐朝天宝末年举进士,一生坎坷,仕途不达。【2】轺:yáo,古代轻便的马车。
【3】贡禹:西汉时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著称,官至御史大夫。
16.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思”一句表明友人远行,诗人孤独地在月下行走,以此排遣心中的思念。
B.颔联通过写暗草重霜、寒山明月,表达出一种不离不弃、缠绵悱恻的情感。
C.颈联指诗人客居他乡多年,数亩田园已经荒芜,只剩多病之躯,生活清苦。
D.“更送”一句写朋友乘车归京,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引发了无限的感慨。
17.本诗中“秋”是“悲戚哀伤之秋”。下列关于秋的诗句中情感不同于“悲戚哀伤”的一项是(3分)
A.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B.老来忧患易凄凉,说到悲秋更断肠。(文天祥《又三绝》)
C.一夕秋风蕙草摧,何当燕婉向泉台。(屈大均《哭华姜》)
D.枕前人去空庭暮,又见芭蕉白露秋。(刘言史《病中客散复言怀》)
18.下面这首诗与卢诗都是送别诗,请比较两首诗情感上的异同。(6分)
送狄宗亨·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注】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注】鸣皋:河南省嵩县东北,朋友要去的地方。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8—9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8.本诗前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6分)
方法点拨:
1、首先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情感内容(特别提示:不是所有的送别诗都表达一种凄切的离情别绪,有的刚好相反,显得潇洒、豁达,要注意辨别清楚)。
2、其次要掌握诗中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看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
【附1】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附2】常见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般有两种情况:①描写离别时凄凉阴冷的景物,既交代离别的地点和季节天气特点,又暗示人物悲伤的心境,渲染悲凉的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②描写绚丽明快的景色,即所谓的乐景,反衬哀情。
②以景结情:即在诗歌的结尾以写景代替直接抒情,以景物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暗示诗人的情感,或进一步强化诗人的某种情感。如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③虚实结合:常常既写分别时的景和情,又想象分别后的情形,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对友人前程的关心。
④运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常常是将抽象的情感比喻成具体可感的有形的景或物,显得生动形象。
⑤细节描写:所谓细节主要指不易为人察觉却又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细微的行为。这种手法容易被人忽视。理解细节描写的关键是通过外在的行为揣测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如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
【归纳此类诗歌思想内容】
【巩固训练】
(一)(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一②题。(7分)
送魏万①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魏万:诗人李颀的晚辈。 ②关城:古时指函谷关和潼关。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二句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微霜”二字,点明送别是在深秋时节。
B.第三、四句写游子魏万在路途中看到南飞的鸿雁、冷寂的云山,倍感惆怅。
C.“关城树色催寒近”借树色的变化表现季节的变化,好像寒气是树色催来的。
D.“御苑砧声向晚多”与李白的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所写画面相近。
②结合全诗,简述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共12分)
一剪梅 ·(南宋)刘克庄
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③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④。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③元:通“原”。④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① 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出连夜行路的情景,紧扣小序中“夜”字。
B. “天寒路滑马蹄僵”,既写出天气恶劣、行路之难,又衬托出王迈为人热情。
C. “酒酣耳热说文章”,酒宴上作者与朋友不话别却谈起文章,作者构思巧妙。
D. “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的王迈鼓掌大笑,与作者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
②这首词下阕的最后两句抒情很有特点,结合语境试作分析。(4分)
③这首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5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③题。(8分)
洛下送奚三还扬州·孟浩然
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
余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的“水国”指的是扬州,那里是遥远的茫茫无涯的水乡,友人从洛阳坐船回去,一路乘风,直抵扬州。
B.颔联“羡君从此去”一句中的“此”有双关意味,既指送别友人的“此地”洛阳,又指与友人告别的“此刻”。
C.颈联写扬州与洛阳两地,一南一北,气候迥异,风景不同,人情有别,这些差异都是作者深切思念故乡之由。
D.尾联写诗人的希望:将来你若给我写信,我们也许可在江上相见,言外之意是说诗人那时可能也回故乡了。
②下列四首诗寄托的感情,与本诗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B.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陶渊明《问来使》)
C.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遂以为问》)
D.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③从洛阳到扬州相隔千里,路途遥远,诗人却说友人“朝夕见乡中”,不久就可以见到家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
(五)(2016届海淀二模)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6~19题。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辛弃疾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注】,记余戏语。
【注释】靴纹绉面: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曾对人说:“做三司使数年,强效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
16、根据词意,解说“烈日秋霜”的含意。(3分)
17、本词下阙虽未有“辛”字,却“辛味”十足,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所蕴含的“辛味”。(6分)
18、本词“戏赋辛字”,妙趣横生,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词之“妙趣”加以赏析。(6分)
19、辛氏“忠肝义胆”这种精神品格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很多体现,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达他老当益壮,渴望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_”赞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岳阳楼记》“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句,则反映出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5分)
(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答:
(七)(2017届石景山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①杜二甫:即诗人杜甫。②泗水:水名。③徂徕:山名。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描写了李白在秋日于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的情形,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B.颔联中的“何时”“重”两词表达了李白渴望来日能够再与好友相逢畅饮的心情。
C.尾联以“且尽手中杯”来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D.全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为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16.“蓬”作为意象,常用作游子的代称。古诗中还有其他形容游子的意象,下列诗中加点词不是用来指代游子的是(3分)
A.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B.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李白《赠裴十四》)
C.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白居易《答微之》)
D.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王维《伊州歌》)
17.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表达豁达情感的送别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写到的“水”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描摹对象。古诗文中既有客观描绘的“水”,如王勃《滕王阁序》中以“ ① , ② ”呈现水天一色的美景;又有寄托着作者丰富情感的“水”,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 ③ , ④ ”感慨世事易逝,人生苦短;辛弃疾在《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中用“ ⑤ , ⑥ ”表达诗人要克服一切阻力,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送别诗鉴赏
【学习目标】
1、了解送别诗的特点,识记这类诗歌的常用意象。
2、掌握送别诗的思想内容,理解这类诗歌的常用手法。
一、送别诗的特点: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
地点(长亭、渡口、南浦、灞桥等)
意象(柳树、浊酒、寒蝉、阳关、古道等)
3.基本主题:
①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②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1)《别 董 大(其一) 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③借送别言志(坦白心志的告白)。这类诗以送别为题,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多含身世之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几年后被贬到更为遥远的龙标。当时他的朋友辛渐从江宁到润州(今镇江)再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诗人的故乡)诗人和朋友在润州的芙蓉楼分别。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④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4.感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明快)
5. 赠别诗常见的表达技巧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般有两种情况:①描写离别时凄凉阴冷的景物,既交代离别的地点和季节天气特点,又暗示人物悲伤的心境,渲染悲凉的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②描写绚丽明快的景色,即所谓的乐景,反衬哀情。
②以景结情:即在诗歌的结尾以写景代替直接抒情,以景物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暗示诗人的情感,或进一步强化诗人的某种情感。如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③虚实结合:常常既写分别时的景和情,又想象分别后的情形,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对友人前程的关心。
④运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常常是将抽象的情感比喻成具体可感的有形的景或物,显得生动形象。
⑤细节描写:所谓细节主要指不易为人察觉却又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细微的行为。这种手法容易被人忽视。理解细节描写的关键是通过外在的行为揣测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如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
方法点拨:
1、首先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情感内容(特别提示:不是所有的送别诗都表达一种凄切的离情别绪,有的刚好相反,显得潇洒、豁达,要注意辨别清楚)。
2、其次要掌握诗中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看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
【附】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典型例题
【例1】(2011东城区示范校第二次联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7分)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
[注] 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白话译文】
病卧在床停止了一切事情,慨叹你远行万里。
不到河桥上送你了,江边树木含着远离之情。
这番离别,你将经过冯翊、湘江一带,也正好缅怀孙楚、屈原等高贤们。
你终将会像那龙泉剑一样,在丰城将脱颖而出。
⑴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出了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更是惆怅倍增。
B.颔联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
C.颈联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杜审言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D.此诗音韵和谐,对仗匀称,而又风格绮靡,可以说是宋之问律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1)D(语言风格应为朴素自然)
风格绮靡: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⑵ 结合全诗,简述首联“嗟”所包含的思想感情。(4分)
(2)“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三点4分,两点3分,一点2分。)
【例2】(2016届昌平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8题。
赠别友人 卢纶【1】
愁听千家流水声,相思独向月中行。
侵阶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
连年客舍唯多病,数亩田园又废耕。
更送乘轺【2】归上国,应怜贡禹【3】未成名。
注释:【1】卢纶:唐朝天宝末年举进士,一生坎坷,仕途不达。【2】轺:yáo,古代轻便的马车。【3】贡禹:西汉时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著称,官至御史大夫。
16.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思”一句表明友人远行,诗人孤独地在月下行走,以此排遣心中的思念。
B.颔联通过写暗草重霜、寒山明月,表达出一种不离不弃、缠绵悱恻的情感。
C.颈联指诗人客居他乡多年,数亩田园已经荒芜,只剩多病之躯,生活清苦。
D.“更送”一句写朋友乘车归京,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引发了无限的感慨。
不离不弃 解释:永远在身边,永不分离,永不抛弃
17.本诗中“秋”是“悲戚哀伤之秋”。下列关于秋的诗句中情感不同于“悲戚哀伤”的一项是(3分)
A.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B.老来忧患易凄凉,说到悲秋更断肠。(文天祥《又三绝》)
C.一夕秋风蕙草摧,何当燕婉向泉台。(屈大均《哭华姜》)
D.枕前人去空庭暮,又见芭蕉白露秋。(刘言史《病中客散复言怀》)
18.下面这首诗与卢诗都是送别诗,请比较两首诗情感上的异同。(6分)
送狄宗亨
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注】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注】鸣皋:河南省嵩县东北,朋友要去的地方。
18.(6分)
相同:都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2分)
不同:王诗感情单一,卢诗感情复杂。(1分)卢诗还有朋友离去时引发对自己处境的忧虑,表达了对自己生活清苦和怀才不遇的感慨(3分)。(“生活清苦”1分;“怀才不遇”2分)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8—9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8.本诗前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8、比喻。(2分)把欧阳秀才的出游念头比作草木,一经产生就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的出游念头就像一经萌芽就不断生长的花草树木。(1分)把游历生活 比作梦。欧阳秀才去江西后,行踪不定、丰富多样、难以预测的生活就像一场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梦。(1分)这两个比喻新颖贴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欧阳秀才 对未来游离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过去的深长怀念,体现了作者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1分)
9.本诗的送别对象不是一般送别诗中常出现的亲人或朋友,而是门人。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6分)
9、①“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表达了对门人才华出众的赞赏,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2分)②“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表达了 作为老师对门人的谆谆嘱咐,希望门人去江西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2分)③“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是希望门人不要放弃 科举,并祝愿门人他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2分)
(围绕“赞赏”、“嘱托”“期望”三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展开论述即可得分)
【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于1059年(嘉祐四年),作者五十八岁,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任国子监直讲,奉命编修《唐书》。欧阳秀才名欧阳辟,字晦夫,桂州灵川 (今属广西)人,据苏轼跋此诗语,他此时二十五岁(见《东坡题跋》),曾和弟欧阳简从梅尧臣学诗。“秀才”本指才能优异的人,汉代以来曾作为荐举人员的科 目之一,唐初设有“秀才”科,后废去。这里用作读书应举的士人的泛称。“江西”指宋代江南西路地区,在今江西省一带。
此诗同送别亲人或朋友的诗不同,是送别门人游江西。这里的“游”兼含游历和游学两种意思,它可以长阅历,增见识,广交游,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及第入仕之前常 常要从事的一项活动。欧阳秀才对这次出游充满了美好的向往,诗人送行,则表示热切的希望,离情别绪是有的,但在这里已不是重要的东西,所以诗中略而不写, 完全从前者着笔。
全诗分作两节。前四句先从对方着笔,写门人欧阳秀才即将启程出游。诗中用了两个比喻。首句的“客”即指在汴京作客的欧阳秀才。春风一吹,草木都开始萌芽, 欧阳秀才心中也像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的愿望。“忽与春风动”点出时间。“忽”字、“动”字下得特别精当。春天的花草树木,往往头一天看还光秃秃的, 第二天却忽然绽出颗颗新芽来了。“动”字不仅是说萌芽的发生,还指它在春风吹拂下不断成长;它一经萌芽,不久就要长出枝叶,开出鲜花。出游的念头也是如 此,它一经产生,就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所以第三句用“又随”二字紧接转入下文。由荫芽而开花,花又被风吹落,飞向天空,欧阳秀才的心,又随着落 花,飞向西江。“西江”指大江(长江)下游西段,也就是题中的“江西”。古典诗词写落花,常常带着感伤的情调,此诗写其飞举飘扬,却充满生机。“西江梦” 指想象中即将开始的江西游历生活。梦境是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既可以梦见过去,也可以梦见未来。用“梦”形容游历生活,可以引起无穷联想:使人联想到欧 阳秀才去江西后的行踪不定,生活的丰富多样、难以预测,使人联想到他醒里梦里对此日客居京中这段生活——包括作者这次送别在内——的回忆;既充满了对未来 的美好憧憬,也包含着对过去的深长怀念,情致绵邈,意味无穷,造语之妙,已臻绝致。这四句比喻新颖贴切,把欧阳秀才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 可见作者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
下面六句转到作者方面,正面写送别,仍然全用比喻。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据说它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天下安宁,它才出现。诗中用它比喻欧阳秀才,是说 他才华出众,非常人可比,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赏,同时也是希望他以后能为朝廷建功立业。“家无梧桐”既是诗人自谦,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 进取。门人即将远行,作老师的对他将来的一切非常关心,下面两句就是对他的谆谆嘱咐。桂林指桂树林,传说桂树林是凤凰栖集之处。《天地运度经》说:“泰山 北有桂树七十株……常有九色飞凤、宝光珠雀鸣集于此。”刘向《九叹》:“桂树列兮纷敷,吐紫华兮布条。实孔鸾兮所居,今其集兮惟鸮。”鸾为凤属。旧说乌能 反哺。晋代束皙《补亡诗 南陔》:“嗷嗷林乌,受哺于子。”此诗即以“乌哺”指乌鸦,是凡鸟,借喻平庸之辈。屈原《楚辞 涉江》:“鸾鸟凤凰,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比喻贤士远离,小人窃位,可见凤凰乌鸦,品类不同,不能共处。此诗“凤巢”两句即暗用其意,是要欧阳秀才去江西以后,善自择居,慎 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同时也是奖誉欧阳秀才,说他今后前程远大,绝非“乌哺”辈所能相比。这是作者的临别赠言。结尾紧接“桂林”,举酒相 送,以功名相期,补足送别之意。《晋书 郤诜传》:“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 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称科举及第为“折桂”。“无忘桂枝荣”,就是要欧阳秀才不要放弃科举;举酒相送既是送别,也是祝愿他异日科举及第,不负 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在科举时代,一般读书人要跻身仕列,只有应试及第一途,所以作者以此作结,郑重叮咛,表达了对门人的殷切期待。据《宋诗纪事》记 载,在这次送别后的三十二年,欧阳辟中了1091年(元祐六年)进士,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
【巩固训练】
(一)(2012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4分)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2)(4分)
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赏析】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寓意说他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欲指人,没有贪污腐败,人为清廉)是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话是引自一个古典“《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 此从《全唐诗》本”。就跟我们说成语一样,应该并不是说他真的穷的连剑都卖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书满车。也只有学赋诗书满车!(不知道算不算说他胸怀大志,不过有点牵强。)边雪就可以让你找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他所处的地方比较偏僻,徐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他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天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说明他还是住在灵州的,不可能是深山老林里面),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向往宁静以致远,不理凡尘俗世,清远脱俗!
(二)(2011东城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一②题。(7丹)
送魏万①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魏万:诗人李颀的晚辈。 ②关城:古时指函谷关和潼关。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二句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微霜”二字,点明送别是在深秋时节。
B.第三、四句写游子魏万在路途中看到南飞的鸿雁、冷寂的云山,倍感惆怅。
C.“关城树色催寒近”借树色的变化表现季节的变化,好像寒气是树色催来的。
D.“御苑砧声向晚多”与李白的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所写画面相近。
②结合全诗,简述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①B(虚写,设想魏万在途中可能遇到的情况)
②①不要被长安的繁华热闹诱惑,虚度光阴②体现诗人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和劝勉
(三)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共17分)
一剪梅 (南宋)刘克庄
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③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④。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③元:通“原”。④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① 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出连夜行路的情景,紧扣小序中“夜”字。
B. “天寒路滑马蹄僵”,既写出天气恶劣、行路之难,又衬托出王迈为人热情。
C. “酒酣耳热说文章”,酒宴上作者与朋友不话别却谈起文章,作者构思巧妙。
D. “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的王迈鼓掌大笑,与作者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
① D “旁观拍手笑疏狂”是指旁边有人听作者与王迈高谈阔论而拍掌笑话他们的狂态。
② 这首词下阕的最后两句抒情很有特点,结合语境试作分析。(4分)
② 示例:“疏又何妨,狂又何妨!”一句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对那些旁观者直接表达出作者的坚定态度,可谓狂上加狂,雄放恣肆,豪情激越。
(评分标准:对诗句进行解说2分,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情感2分。)
③这首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5分)
评分标准:结合诗句2分,概括诗人形象2分,分析合理4分,语言有特色2分。)
示例(9分)
我选择王迈。友人远行,且于夜里离去,王迈不顾“天寒路滑马蹄疆”一直送到风亭。饯行畅饮、谈诗论文,王迈的真性情一览无余。王迈是热情的,要不然不会选择在如此艰难的夜晚紧赶慢赶只为送朋友最后一程;王迈是不拘小节,不展小情的,离别之夜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反之竟然如故友重逢一般 大啖酒食。悲伤或许也有,但他却把它化作酒喝下,化作诗高唱,竟让人感觉不到一丁点儿伤感,说明他只想带给友人更美好的回忆。而后,他又展露出更为豪放、 疏狂的一面,与友人一起谈到兴起,无所顾忌,更不理会旁人讥评嘲笑。好一位东床快婿王羲之的形象!王迈之个性世间少见!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③题。(8分)
洛下送奚三还扬州
孟浩然
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
羡君从此去,朝夕见乡中。
余亦离家久,南归恨不同。
音书若有问,江上会相逢。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的“水国”指的是扬州,那里是遥远的茫茫无涯的水乡,友人从洛阳坐船回去,一路乘风,直抵扬州。
B.颔联“羡君从此去”一句中的“此”有双关意味,既指送别友人的“此地”洛阳,又指与友人告别的“此刻”。
C.颈联写扬州与洛阳两地,一南一北,气候迥异,风景不同,人情有别,这些差异都是作者深切思念故乡之由。 遗憾不能和你一起南归。
D.尾联写诗人的希望:将来你若给我写信,我们也许可在江上相见,言外之意是说诗人那时可能也回故乡了。
②下列四首诗寄托的感情,与本诗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B.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陶渊明《问来使》)
C.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遂以为问》)
D.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D项表达了盼友早归的惆怅心情。
③从洛阳到扬州相隔千里,路途遥远,诗人却说友人“朝夕见乡中”,不久就可以见到家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
友人启程回故乡,行程虽远,但归期有日。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友人归乡在即,突出了对友人即将归乡的羡慕,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五)(2016届海淀二模)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6~19题。
永遇乐
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辛弃疾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注】,记余戏语。
【注释】靴纹绉面: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曾对人说:“做三司使数年,强效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
翻译:
家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我们祖上从何年获得这个姓氏?又是怎样才得到这样的姓呢?我来细细参详,认真品味,以博取你听后一笑吧。我们辛家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而且总是与“辛酸、辛苦”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啊!辛者,辣也,这是我们辛家人的传统个性,而有些人不堪其辛辣,就像吃到捣碎的胡椒肉桂,却欲呕吐。
  如芳香甜美的荣华富贵,世间纵然有,但从来不到我们辛氏家门。比不得人家子弟们,腰间挂着一串串金光灿烂的金印,何等趾高气扬!谋取高官显爵、光宗耀祖之事,就交给你了。从今往后,你青云直上的时候,不必回想今天咱们兄弟之间的这场对床夜语;不过,官场有官场的一套,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那种逢人陪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呢。希望你能够记起今天我说的这些玩笑话啊。
16、根据词意,解说“烈日秋霜”的含意。(3分)
16.(3分)“烈日秋霜”比喻辛氏家族世代传承的刚烈正直的精神品格。(意思对即可)
17、本词下阙虽未有“辛”字,却“辛味”十足,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所蕴含的“辛味”。 (6分)
17.(6分)评分要点:(1)结合诗句(2分),(2)具体分析诗句中所含“辛味”(说出一点得2分,说出两点得4分)
示例:下片头两句暗写辛家人刚烈正直、不谄媚权贵,世间荣华富贵从不曾到辛氏家门,语含辛酸,也含有对钻营之徒的辛辣讽刺;结尾句劝诫茂嘉弟不要玷辱辛家刚直忠义的家风,其中包含对官场谄媚风气的辛辣讽刺。(意思对即可)
18、本词“戏赋辛字”,妙趣横生,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词之“妙趣”加以赏析。(6分)
18.(6分)评分要点:结合诗句、明确角度(如:遣词造句、表现手法、题材选取、语言风格等,2分),分析准确具体(2分),点明效果(妙趣)(2分)。
示例:这首词以调侃幽默笔调戏说严肃的家风话题,亦谐亦庄,别具一格。上片细参姓氏“辛”字所含“艰辛、悲辛、辛酸、辛苦”等多重含意,更品出“辛辣”滋味,暗示辛家的刚直家风。下片以送别弟弟的玩笑语既显兄弟情深,又劝诫弟弟须不忘“烈日秋霜,忠义肝胆”的辛家“千载家谱”。整首词于家常戏语中见人格操守,正话反说中融道德家风。
19、辛氏“忠肝义胆”这种精神品格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很多体现,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达他老当益壮,渴望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_”赞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岳阳楼记》“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句,则反映出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5分)
19.(5分)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两朝开济老臣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
(书写正确、规范、美观,笔画不清按错别字扣分。每空1分,写错字、别字或漏字不给分)
(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wǎn],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听我楚狂声”出于《论语·微子》(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贵非吾事”出于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意为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营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表明自己的心迹。
附【赏析】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 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底(1193年2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 宴饯行,遂慨然而作此词。
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 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 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长恨”,在“饮饯席上”岂能尽 言?所以词人只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它“裁作短歌行”。“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 妙地点明了题面。“长恨”而“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句, 合用了两个典故。据《史记 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 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心、无可奈何的心情。又《论语 微子篇》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 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 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从遣词造句看,这一韵还妙在用“何人”呼起,以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感人力量;而“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道:“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一韵 三句,均用屈原《离骚》诗句。前两句径用屈原原句,只是“兰”字后少一“之”字,“畹”字后少一“兮”字。“餐英”句则从原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 菊之落英”概括而来。兰、蕙都是香草,“滋兰”、“树蕙”,是以培植香草比喻培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志节。而“饮露”、“餐英”,则是以饮食的芳洁比喻品节 的纯洁和高尚。作者在这里引用屈原诗句,并用“滋兰”、“树蕙”之词,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节和情操。屈原在忠而被谤、贤而见逐的情况下,仍然坚定地持 其“内美”和“修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词人在遭朝中奸臣谗言排挤,被削职乡居的情况下,依然不变报国之志,表明自己决不肯随波逐流与投降派同流合 污,沆瀣一气。“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句,仍承前韵词意,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自己的志节和操守。这里又用一典。《楚辞 渔父》中说,屈原被放逐,“游于江潭”,“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 举”,自讨其苦。屈原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也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渔父听后,一边摇船而去,一边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 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意思是劝屈原要善于审时度势,采取从时随俗的处世态度。词人化用此典,意在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志节情操。下片头三句一 杯酒,问何似,身后名?”遥应篇首,意在抒发自己理想无从实现的感慨,情绪又转入激昂。据《世说新语 任诞》载,西晋张翰(字季鹰),为人“纵任不拘”, 有人问他:“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他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词人用张翰的典故,乃是牢骚之气。他的抗金复国理想难以实现, 志业难遂,还要那“身后”的虚名干什么!词人为什么会发此牢骚呢?辛弃疾接着写:“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轻。”这一韵是全词的关键所在,道出“长恨复长 恨”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南宋统治集团轻重倒置,是非不分,置危亡于不顾,而一味地苟且偷安。这是词人对南宋小朝廷腐败政局的严厉批判和愤怒呼喊。最后两 韵是下片第二层,通过写惜别再一次表明自己的心志,词人的情绪这时又渐渐平静下来。前三句写惜别,用屈原《九歌 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 知”,并点明恨别乐交乃古往今来人之常情,表明词人和饯行者陈端仁的情谊深厚,彼此都不忍离别之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一句,又引用两个典故。陶 渊明《归去来兮辞》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而他本人又“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序》),“不慕荣 利”(《五柳先生传》),因有是辞。这里词人引用陶诗,表明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荣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归与白鸥 盟”,是作者从正面表明自己的心迹。据《列子 黄帝篇》载,相传海上有位喜好鸥鸟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与鸥鸟相游处,后遂以与鸥鸟为友比喻浮家泛宅、出没云水间的隐居生活。在这里,词人说归来与鸥鸟为友,一方面表明自己宁可退归林下,也不屑与投降派为伍,另一方面也有慰勉陈端仁之意。
与一般的离别之词不同,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虽是答别之词,却无常人的哀怨之气。通观此篇,它答别而不怨别,溢满全词的是他感时抚事的悲恨和忧愤, 而一无凄楚或哀怨。词中的声情,时而激越,时而平静,时而急促,时而沉稳,形成一种豪放中见沉郁的艺术情致。此外,词中还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不仅丰富了 词的含蕴,而且对抒发词人的志节等,也都起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七)(2017石景山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①杜二甫:即诗人杜甫。②泗水:水名。③徂徕:山名。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描写了李白在秋日于鲁郡东石门送别杜甫的情形,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B.颔联中的“何时”“重”两词表达了李白渴望来日能够再与好友相逢畅饮的心情。
C.尾联以“且尽手中杯”来结束全诗,干脆有力,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D.全诗用语绚丽飘逸,融叙事、绘景、抒情为一体,诗情画意与深情厚谊跃然纸上。
16.“蓬”作为意象,常用作游子的代称。古诗中还有其他形容游子的意象,下列诗中加点词不是用来指代游子的是(3分)
A.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B.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李白《赠裴十四》)
C.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 (白居易《答微之》)
D.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王维《伊州歌》)
17.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表达豁达情感的送别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案示例:
两首诗同是借景抒乐观豁达的送别之情,但借以抒情的景物特点有所不同。李诗“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一句描绘了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净的徂徕山色,诗中的山水形象隽美秀丽,明媚动人。明净秀丽的景色与真挚淳厚的友情交相辉映,诗人借此明媚之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豁达的情感。王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一句描写了辽阔三秦护卫下的长安和千里之外风烟迷蒙的蜀地,送别地和目的地的地势风貌恢宏壮观。此景雄浑阔大,为朋友之间的分别奠定了豪迈的情感基调。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写到的“水”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描摹对象。古诗文中既有客观描绘的“水”,如王勃《滕王阁序》中以“ ① , ② ”呈现水天一色的美景;又有寄托着作者丰富情感的“水”,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 ③ , ④ ”感慨世事易逝,人生苦短;辛弃疾在《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中用“ ⑤ , ⑥ ”表达诗人要克服一切阻力,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18.(6分)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 ②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世间行乐亦如此
④古来万事东流水 ⑤青山遮不住 ⑥毕竟东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