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这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住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
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的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的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
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剂鱼,掏出白色的鱼脬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后了,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用大童笔墨介绍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和碾米过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当地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关系,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B.三三的母亲在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她碾槽转和对待别人来钓鱼等情节,写出了她的勤劳和善良,以及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时的软弱和无奈。
C.小说以比拟的手法写水车“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湖的歌”,十分形象,且用拟声词“咿咿呀呀”传神表达,有着拟声似歌的音韵之美。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内容,情节安排详略得当,详写三三对钓鱼者的不同态度,略写三三吹唢呐、喂鸡等事情,淡化情节冲突,叙事散文化。
2.三三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汪曾祺曾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小说对此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动静(节选)
沈从文
医生得到了消息,赶来看这个军官。好像对于这次开拔,有点突如其来,对许多问题,难于了解。“人家请求休假不得休假,你为什么那么忙到前线去?”
军官仿佛很快乐的微笑说:“闲不惯,你知道,享受这种清福,也是看人来的。我哪有这耐心?前面正要人,我料得到!”
“那么,为什么不派你接收家乡壮丁,倒接收沿湖各县的壮丁,这是什么意思?”
军官依然微笑着:“不知道,不过同样是新兵,也差不多。就送我一团西藏人,只要有三个月时间训练,加上我那两连的弟兄,开上前线去保你同样打得很好。”
“可是到前面去也够受!”
“一个军人有什么可怕的?为国家,什么苦难都得忍受!”
“你要回到前方去,这里一定有学生要跟你去。他们都很热心,很敬仰你。”
军官笑着说:“前面去不是玩的。他们说是那么说,恐怕去不了。你知道,热心和敬仰,都未必能胜过事实。”
“学生肯跟你去学游击战,正是好机会!”
军官依然微笑着,意思像是说:“机会倒很多。”但他却为年青人辩护:“还是让他们留在本地服务好。前方要人后方也要人。这战事正在扩大延长,一时不会结束的。本地可做的事极多,他们肯热心去做,比到前面去工作,说不定还有意义些,也还有用些。”
医生问他什么时候离开。他说:“正等候师部回电。这里有两连本师伤愈弟兄,预备跟我一同走。总部意思把这两连人由我率领,开到长沙去,编作荣誉大队,做个模范。到时说不定还有各界团体给我献旗!我想算了吧。这战争离结束日子还长,我们并不是为一种空洞名分去打仗的。”
军官把话引到另一回事上去。“好天气!”他想起上次由火线上退回来时,同本团两百受伤同志,躺在向南昌开行的火车上,淋了两整天雨,吃喝都得不到。车到达一个小站上,警报来了,亏得站上服务人员和一些铁路工人,七手八脚,把车上人拖拖抬抬到路旁田地里。一会儿,一列车和车站全被炸光了。可是到了第二天,路轨修好,又可照常通车了,伤兵列车开行时,那学生出身的车站长,挺着瘦长的身子,在细雨里摇旗子,好像一切照常。那种冷静尽职的神态,俨然在向敌人说:“要炸你尽管炸,中国人还是不怕。中国有希望的,要翻身的!”想起这件事情时,军官皱了皱眉头,如同想抹去那点痛苦印象。
军官像是自言自语,答复自己那种问题:“看大处好,看大处,中国有前途的!”
几个青年学生,为当地民众防空问题,跑来请教,才知道这个军官五天内就得回到前方去的消息。几人回学校时,就召集代表开会,商量如何举行欢送大会,献旗,在当地报纸上写文章出特刊,商量定后即分别进行。
师部第二次来电,对开拔时日却改五日为三日,算来第二天就得出发。团副官当天就雇妥了大小七只空油船,决定次日下午三点集合开拔,将船直放常德。
第二天下午两点钟左右,军官已离开了家人,上了那只大船。有个司书模样的青年,出城时,被熟人见及,问道:“怎么,同志,又要去了吗?”这年青小子就笑笑的说:“又要去!把敌人打出山海关去,送他进鬼门关。”
那军官站在自己乘坐那只大船船头上,穿了一身黄呢军服,一件黄呢外衣。一个陌生军佐,在河滩边茫然不知所措时,他打破了沉默,向那个部属发问:“同志,你是第几连的?是师部留守处的?”到那军佐把职位说出时,就指点那人应上某一只船。
其时两个青年学生代表,正从县党部开完会,在河滩边散步,商量后天欢送大会的节目。年青人眼睛尖,认出了军官,很兴奋的叫着:“团长,团长,我们今天正开会,商量欢送你和负伤将士重上前线!这会定在后天举行,在大东门外体育场举行!”
军官见是两个学生,笑着说:“不敢当,不敢当!我们就要开船了。”
他看了看表,说:“省里来电命令我们今天走,再有三十分钟就开船了。请你费神替我向大家道谢,说我来不及辞行。”
两个学生给愣住了,不知离开好还是赶回学校里去报告同学好。两人在河边商量了一阵,还是走了。一人预备回学校去报告,另一人本打算去党部报告,到了大街,看看时间已来不及了,走回头走到城门边杂货铺里买了两封千子头小鞭炮,带到河边,眼见大船已拔了锚,船上人抽了篙桨在手,要开船了。学生十分着急,想找个火种燃点鞭炮,却找不着。
大船业已离岸转头了,尾梢上那面国旗在冷风中飘动不已。军官放下望远镜时方看到岸上那一个,便说:“好兄弟,不敢当!你回去吧,不敢当!”忽然几只船上士兵唱起歌来了,说话声音便听不分明了。
学生感动而兴奋,两手拿着鞭炮,高高举起,一人在那空旷河滩上,一面跑一面尖声喊:“中国万岁,武装同志万岁!”
忽然发现前面一点修船处有一堆火,忙奔跑过去把鞭炮点燃,再沿河追去。
河面慢慢的升起了湿雾,逐渐凝结,且逐渐向上升,越来越浓重。黄昏来时,这小山城同往日一样,一切房屋,一切声音,都包裹在夜雾里了。
(写于1940年,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学生的热心和敬仰,军官的认识更加深刻,学生上战场杀敌没有留在后方有意义,一腔热忱要放在最需要的地方。
B.军官提前结束休假,师部还将开拔日期由五日改为三日,可知虽然这时战事吃紧,但从军官、士兵、学生的状态能看出必胜的信心。
C.小说最后一段以景物结尾,景物的特点突出“静”和“压抑”,这类似于《祝福》中的景物描写,不同之处是这篇小说的景物带给读者的并不是绝望,而是冲破黑暗的力量。
D.小说运用了反衬手法,陌生军佐在紧张开拔过程中陷入左右为难的矛盾中,茫然不知所措,军官适时指点才打消了他的疑虑,这对塑造军官人物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
5.小说塑造军官这一形象时,多处写到“笑”,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效果?
6.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渔
沈从文
这已是谷子上仓的时候了。
年成的丰收,把茂林家中似乎弄得格外热闹了一点。在一天夜饭桌上,坐着他四叔两口子,五叔两口子,姨婆,碧霞姑妈同小娥姑妈,以及他爹爹。他在姨婆与五婶之间坐着,穿着件紫色纺绸汗衫。中年妇人的姨婆,时时停了她的筷子为他扇背。
桌子上有一大钵鸡肉,一碗满是辣子拌着的牛肉,一碗南瓜,一碗酸粉辣子,一小碟酱油辣子,五叔正夹了一只鸡翅膀放到碟子里去。
“茂儿,今夜敢同我去守碾房罢?”“去,去,我不怕!我敢!”
他不待爹的许可就忙答应了。
爹刚放下碗,口里含着那枝“京八寸”小潮丝烟管,不说什么。
他知道碾子上的床是在碾房楼上的,在近床边还有一个小小窗口。从窗口边可以见到村子里大院坝中那株夭矫矗立的大松树尖端,又可以见到田家寨那座灰色石碉楼。看牛的小张,原是住在碾房,会做打笼装套捕捉偷鸡的黄鼠狼,又曾用大茶树为他削成过一个两头尖的线子陀螺。他刚才又还听到五叔说溪沟里有人放堰,碾坝上夜夜有鱼上罶了……所以提到碾房时,茂儿便非常高兴。
“五叔,那要什么时候才去呢?吃了饭就去罢?”
他靠着桌边站着,低着头,一面把两只黑色筷子在小红花碗里“要扬不紧”的扒饭进口里去。左手边中年妇人的姨婆,捡了一个鸡肚子朝到他碗里一掼。
“茂儿,这个好呢。”
“我不要。那是碧霞姑妈洗的,……不干净,还有——糠皮儿……”他说到糠字时,看了他爹一眼。“你也是吃饱了!不要,就送我罢。”
“真的,不要就送把你姑妈。我帮你泡汤吃。”五婶说。
茂儿把鸡肚子一扔丢到碧霞碗里去。他五婶却从他手里抢过碗去倒了大半碗鸡汤。但到后依然还是他姨婆为他把剩下的半碗饭吃完。
天上的彩霞,做出各样惊人的变化。满天通黄,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倏而又变成淡淡的银红色,稀薄到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倏而又成了许多碎锦似的杂色小片,随着淡宕的微风向天尽头跑去。
他们照往日样,各据着一条矮板凳,坐在院坝中说笑。
茂儿搬过自己那张小小竹椅子,紧紧的傍着五叔身边坐下。
“茂儿,来!让我帮你摩一下肚子——不然,半夜会又要嚷肚子痛。”“不,我不胀!姨婆。”
“你看你那样子。……不好好推一下,会伤食。”
“不得。(他又轻轻的挨五叔)五叔,我们去罢!不然夜了。”
不管姨婆如何说法,他总不愿离开五叔身边。到后还是五叔用“你不听姨婆话就不同你往碾房……”为条件,他才忙跑到姨婆身边去。
“您要快一点!”
院坝中坐着的人面目渐渐模糊,天空由曙光般淡白而进于黑暗。在四围如雨的虫声中,谈话的声音已抑下了许多了。
凉气逼人,微风拂面,这足证明残暑已退,秋已将来到人间了。茂儿同他五叔,慢慢的在一带长蛇般黄土田塍上走着。天空的月还很小,敌不过它身前后左右的大星星光明。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大垛,如同一间一间小屋。身前后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庄严凄清的秋夜之曲。
“五叔,路上莫有蛇罢?”“你怕,我就背你走罢。”
他又伏在他五叔背上了。然而夜枭的喊声,时时像一个人在他背后咳嗽,依然使他不安。
“五叔,我来拿麻藁。你一只手背我;一只手又要打火把,实在不大方便。”他想若是拿着火把,则可高高举着,照烛一切。
“你莫拿,快要到了!”
耳朵中已听到碾房附近那个小水车咿咿呀呀的喊叫了。
转过了一个山嘴,溪水上流一里多路的溪岸通通出现在眼前了。足以令他惊呼喝嚷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
“咦!五叔,这是怎么?”
“嗨!今夜他们又放鱼!我还不知道。若早点,我们可以叫小张把网去整一下,也好去打点鱼做早饭菜。”
……假使能够同到他们一起去溪里打鱼,左手高高的举着通明的葵藁或旧缆子做的火把,右手拿一面小网,裤脚扎得高高到大腿上头,在浅浅齐膝令人舒适的清流中,溯着溪来回走着,溅起水点到别个人头脸上时——或是遇到一尾大鲫鱼从手下逃脱时,那种“怎么的!……你为甚那么冒失慌张呢?”“啊呀,我的天!这么大!”“要你莫慌,你偏偏不听话,看到进了网又让它跑脱了……”带有吃惊,高兴,怨同伴不经心的嚷声,真是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玩意事啊!……
茂儿想到这里,心已略略有点动了。
“那我们这时要小张转家去取网不行吗?”
“算了!网是在楼上,很难取。并且有好几处要补半天才行。”五叔说,“左右他们上头一放堰坝时,罶上也会有鱼的。我们就守着罶罢。”
关于照鱼的事,五叔似乎并不以为有什么趣味,这很令不知事的茂儿觉得稀奇。
……
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于窄而霉小斋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二段描写了茂林家一天吃晚饭时的情形,交代了人物,为后文叙事张本。
B.姨婆为茂儿扇背,给茂儿鸡肚子吃,给茂儿摩肚子……可见姨婆非常疼爱茂儿。
C.小说开头描写饭桌上的菜,突出了菜丰富而且品质高,这桌菜是茂林家丰收的体现。
D.小说通过描写星月、稻草、虫声,表现了茂儿的所见所闻,衬托了他宁静的心境。
8.小说中的茂儿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9.画横线的段落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黔小景
沈从文
三月间的贵州深山里,雨总是特别多。
官路上,这时节正有多少人在泥里雨里奔走。有送递文件的公门中人,有向远亲奔差事的人,有骑了马回籍的小官,有正行法事的男女巫师。最多的是小商人,长年从不休息,在这官路上来往。
春雨一落后,路上就难走了。于是路旁的许多小客舍里,天黑前就有了商人落脚。
客舍主人便忙碌起来,预备水,预备火,照料一切,客人好吃喝时,还得为他们备酒杀鸡。客人把饭吃过后,就在火堆边烘着,谈到各样撒野粗糙的故事。过一会儿,有人想到明早赶路的事,打了哈欠,光也渐渐熄灭了,外面雨声或者更大了一点,或者已经停了,于是这些人觉得应当到了睡觉时候了。
有一天,有那么两个人,落脚到一个孤单的客栈里。
他们因为在路上耽误了些时间,掉在大帮商人后面,落雨天气照例昏黑又极早,所以不到黄昏,两人就停顿下来了。
主人是一个孤老,头发全是白的,走路腰弯弯的如一匹白鹤。今天是他的生日,这老人白天一个人还念叨这生日,想不到晚上就来那么两个客人了。
两个客人一面洗脚,一面问有什么吃的。
这老人站到一旁笑着说:“除了干豇豆,什么也没有了。”
年轻的那个商人说:“你们开铺子,用豇豆待客吗?”
“平常有谁肯到我这里住?到我这儿坐坐的,全是借一个火吃一袋烟的过路人。我这干豇豆本来留着自己吃的,你们是我这店里今年第一批客。对不起你们,马马虎虎凑合吃一顿吧。我们这里买肉,远得很,隔寨子还有二十四里路,下了雨路也走不得。”
门外边雨渐渐已止住了,天上有些地方云开了眼,云开处皆成为桃红颜色,在黄昏里明媚如画,看那样子明天会放晴了。
坐在门边的主人,好像十分快乐,像小孩子的神气自言自语说着:“晴了,晴了,我昨天做梦,也梦到天会晴。”他望着客人把脚洗完了,赶忙走到房里去,取出两双鞋子来。那个年青一点儿的客,一面穿鞋一面说:“怎么你的鞋子这样同我的脚合式!”
年长商人就笑了:“这兆头是中在你讨媳妇的,我应当喝你的喜酒。”
“我媳妇还在吃奶咧。”两人于是大声笑着。
那老人在旁边听到客人的调笑,也笑着。但这两双鞋子,却是他在冬天刚死去的儿子的。两个商人正谈到家庭儿女的事情,年青人看到老头子孤单单地在此住下,生了好奇的心。
“老板,你一个人在这里住吗?”
“我一个人。”说了又自言自语似的,“嗳,就是我一个人。”
“你儿子呢?”
这老头子正因为想到死去的儿子,有些地方很同面前的年青人相像,本来要说“儿子死了”,又改口说:“儿子上云南做生意去了。”
两个商人穿了鞋子,到门边凳子上坐下,望到门外黄昏景致,望到对过路旁一些小小菜圃,油菜花开得黄澄澄的,好像散碎金子;踏得稀烂的那条山路,怕是晴过三天还不会干。
这时老板在屋里,本来想走出去,望到两个客人用手指点对面菜畦,以为正指到那个土堆,就不出去了。那土堆下面就埋着他的儿子。
慢慢地夜就来了。
屋子里已暗得望不分明物件,在门外边的两个商人,回头望到灶边一团火光,老板却痴坐在灶边不动。年青人就喊他点灯。这老人近来一到夜时就睡觉,不用灯火有两三月了。
吃过晚饭后,老人就在锅里洗碗,两个商人坐在灶口前,把干松枝塞到灶肚里去,看那松枝着火时,訇然一轰,觉得十分快乐。
洗完了碗,只一会儿,老头子就说,若客人不睡,他想先睡。说是要睡,已走到自己房里睡去了,不过一会儿,却又走出来,说是不想就睡,傍着两个商人一同在灶边坐下了。
几个人谈起话来。他们问他有六十几,他说应当再加十岁去猜,又问他住到这里有多久,他说并不多久,只二三十年。他们问他还有多少亲戚,他就像在哄骗自己,把一些多年来已毫无消息的亲戚一一数着,且告诉他们,这些人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事。他们问他那个上云南做生意的儿子,要多久回来一次,他打量了一下说:“冬天快过年了回来一次,还送了云南出的大头菜。”
说了许多他自己都不甚明白的话,为什么有那么多话可说,使他自己也觉得今天有点奇怪。平常他就从没有想到那些亲戚熟人,也从不想到同谁去谈这些事,但今天是不必谈到的也谈到,近于自我安慰的谎话也说了很多。
夜深了,两个商人先后睡去了。老头子一面答应着明天喊他们早起,一面还是坐在灶边,望着灶口的闪烁火光,没有起身。
第二天天明以后,他们起来时,屋子还黑黑的,到灶边去找火煤燃灯,稀奇得很,怎么老板还坐在那凳上,什么话也不说。开了大门再看,才知道这人半夜里死了。
这两个商人跑到最近的小村子里,把这件事告诉了村里人。那么老的一个孤人,自然也很应当死掉了,好有人知道,不然死后到全身爬满蛆时,恐怕还不会被人发现。村里人这么打算着,这两个商人自然就不会再有什么理由被人留难了。在路上,他们又有其他新事情,很自然地也就把这件事忘掉了。
一九三一年十月十日
(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标题为“黔小景”,作者只叙写了贵州深山一个小客栈里发生的故事,意在借此表现当时贵州特定人群的生活面貌。
B.小说多处写到春雨,但它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希望与惬意,而是使故事一开始就带着阴沉的色调,此外,它也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折射。
C.小说写商人看门外的黄昏景致时,说盛开的油菜花像散碎金子,既贴合商人的视角,也寄寓了对他们漠视老人不幸遭遇的批判。
D.小说在主要情节展开之前,先介绍贵州三月深山官路上往来奔走各色人等,为后面两个商人的见闻设置了一个比较明晰的背景。
11.文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2.有人认为小说写到客栈老板深夜死去时,故事已经结束,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之笔。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菜园
沈从文
玉家菜园出白菜,因为种子特别,本地任何种菜人所种的都没有那种大卷心。玉姓原本是旗人,菜是当年从北京带来的菜。北京白菜素来著名。主人玉太太,年纪五十岁。有一个儿子,年纪二十一,认字知礼,还有点世家风范。虽是旗人,在当地得不到人亲近,却依然相当受人尊敬。玉家菜园发展后,母子另雇了人。主人每到秋深便令长工在园中挖窖,冬天来雪后白菜全入窖。从此一年四季,城中人都有大白菜吃。主人善于经营,十年来,渐渐成为小康之家了。
夏日薄暮,这个中年妇人,穿件白色细麻布旧式衣服,拿把宫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侍立在身边的是穿白绸短衣裤的年青男子。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着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鱼小到除了看玩就无用处。那时节,鱼大致也在休息了。动风时,晚风中混有素馨、兰花、茉莉花香。做母亲的便笑着问儿子,是不是能在这样情境中想出两句好诗。男子笑着说,这天气是连说话也觉得可惜的天气,做诗等于糟蹋好风光。听到这样话的母亲莞尔而笑。冬天时,玉家白菜上了市,全城人都吃玉家白菜。赞美了白菜总同时也就赞美了这人家母子。
二十二岁生日那天,做母亲的为儿子备了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时值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①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地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
母子二人谈论到萝卜白菜皆须大雪始能将味道转浓。
母亲说:“今年这雪真好!”
“这样雪落下人不冷,到这里算是稀奇事。北京这样一点点雪可就太平常了。”
“北京听说完全不同了。”
“这地方近十年也变得好厉害!”这样说话的母亲,想起二十年来在本地方住下的经过人事变迁,她于是喝了一口酒。
“你今天满二十二岁,我今年五十多了,人也老了。总算把你教养成人,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
听说“母亲也老了”这类话的少琛,不知如何,忽想起一件心事来了。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他说他想去北京。
北京方面他有一个舅父,听说在旗章胡同开铺子,生意不恶。
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做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这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最近才说出来。然而她也挂念着那胞兄的。
“你去看看你三舅,还是做别的事?”
“我想读点书。”
“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
“我去三个月又回来,也说不定。”
②“要去,我不妨碍你。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只是书,不读也不什么要紧。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
这妇人这样慨乎其言的说后,问他预备过年再去还是到北京过年。儿子说赶考试,还是年前走好,且趁路上清静,也极难得。
时间过了三年。
在这三年中,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但渐渐地,城中便知道玉家少主人在北京大学读书,极其出名的事了。其中经过自然一言难尽,琐碎到不能记述。然而在本城,玉家白菜还是十分出色。在家中一方面稍稍不同了的,是做儿子的常常寄报纸回来,寄新书回来,做母亲的一面仍然管理菜园的事务,一面读从北京寄来的书报杂志。母亲虽然五十多岁,一切书报煽起二十岁年青学生的种种,母亲有时也不免有些幻梦。
地方一切新的变故甚多,随同革命,北伐……于是许多青壮年死到野外。……于是北京改成了北平。
当接到了儿子的一封信,说本学期终了可以回家住上一月时,母亲欢喜极了。
儿子如期回来了。更出于意外叫人惊喜的,是同时还有一个新媳妇回来。这事情直到进了家门母亲才知道,做母亲的似乎人年轻了十岁。
儿子回家的消息不久就传遍了本城,美丽的媳妇不久也就为本城人全知道了。在一次集会中,本地教育局也把这家从北平回来的男子与媳妇请去开会了。还有那种对未来有所倾心的年青人,从别的事情上知道了玉家儿子的姓名,因为一种倾慕,特邀集了三五同好来奉访了。
从母亲方面看来,儿子的外表还完全如未出门以前,儿子已慢慢是个把生活插到社会中去的人了。许多事皆仿佛天真烂漫,凡是一切往日的好处完全还保留在身上,所有新获得的知识,却融入了生活里,找不出所谓的痕迹。媳妇则除了象是过分美丽不适宜于做媳妇值得忧心以外,简直没有疵点可寻。
时间仍然是热天,在门外溪边小立,听水听蝉,或在瓜棚豆畦间谈话,看天上晚霞,五年前母子两人过的日子如今多了一人。
因为媳妇特别爱菊花,今年回家,拟定看过菊花,方回北平,所以做母亲的特别令工人留出一块地种菊花。母子自己也动动手。儿子卷着袖子,以手代铲,两手全是泥。母亲见一对年轻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做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幻梦。
儿子同母亲正说北平如何栽培菊花的,忽然县里有人来说,有点事情,请两个年青人去谈一谈。来人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留给主人,把一对年轻人就“请”去了。从此一去,便不再回家了。
做母亲的当时纵稍稍吃惊,也仍然没有想到此后事情。
第二天,做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与三个因其他原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
做母亲的为这种意外不幸晕去数次,却并没有死去。儿子虽如此死了,办理善后,罚款,具结,她还有许多事得做。
三天后大街上贴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仿佛还亏得门中人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全部充公。这样打量着苦笑的老年人,不应当就死去,还得经营菜园才行。她于是仍然卖菜,活下来了。
玉家菜园或者终有一天会改作玉家花园,因为园中菊花多而且好,有地方绅士和新贵强借作宴客的地方了。
玉家菜园从此简直成了玉家花园。内战不兴,天下太平,到秋天来地方有势力的绅士在园中宴客,吃的是园中所出产的蔬菜,喝着好酒,同赏菊花。因为赏菊,大家在兴头中必赋诗,有祝主人有功国家,多福多寿,比之于古人某某典雅切题的好诗,有吟诵玉太太写的卖菜媪对于旧事加以感叹的好诗,名士伟人,相聚一堂,人人尽欢而散,扶醉归去。
玉家菜园改称玉家花园,是主人在儿子死去三年后的事。这妇人沉默寂寞的活了三年。到儿子生日那一天,天落大雪,想这样活下去日子已够了,春天同秋天不用再来了,把一点家产全分派给几个工人,忽然用一根丝绦套在颈子上,便缢死了。
一九二九年夏
(有删改)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旁观者的立场和视角讲述故事,作者与故事拉开距离,笔调客观冷静,读者自可体会其中真情。
B.小说主要以菜园为环境依托,用了不少笔墨通过对菜园环境的描写来塑造人物,美丽的菜园与和善的主人相融无间。
C.小说讴歌了人性的美,也对罪恶势力进行了揭露和鞭挞,这与沈从文的另一篇作品《边城》在主旨上是一致的。
D.小说运用情绪的流动自由地表现旨蕴意念,通过诗意的画面呈现唯美的意境,用抒情性因素代替了严密的结构框架。
1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画线句①中的“大坟”是一种隐喻和象征,形成了对死亡的一种暗示。
B.文中画线句②采用语言描写,玉太太表面上同意儿子去北京,实际上是想阻拦儿子,不让他离开家,留在自己身边。
C.本文笔意清淡柔和,透着一缕淡淡的哀愁,却不缺乏平和幽远的深韵,读来如一首抒情诗回味无穷,余音袅袅。
D.本文最后一段“天落大雪,想这样活下去日子已够了”,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暗示着人物悲惨的命运,预示着玉太太的悲剧结局。
15.小说在刻画玉家儿子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16.小说结尾“玉家菜园”已改称“玉家花园”,作者却仍以“菜园”为标题?请探究其中意蕴。
【答案】
一、1.B“面对生活中的磨难时的软弱和无奈”理解错误,这是表现三三母亲的乐观、善良。
2.①真诚率直。赶逐蛮横无理的鸡;别人有礼,对待别人也有礼。
②活波可爱。学着吹唢呐;钓鱼人撇断鱼竿,三三赶紧去告诉妈妈。
③坚韧要强。从容面对家庭艰难;面对垂钓者,维护自家的鱼。
3.①情节淡化。小说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
②语言诗化。语言洗练干净、清新自然,描绘的农家田园生意盎然,人物淳朴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富有诗情画意。
③选材质朴唯美。风光民俗,淳朴自然,清新如画。清潭嘉树、白鸭游鱼、碾坊山田,水车日夜不知疲倦地唱着含糊的歌,意境优美,如诗如画。
④人物弱化。正文写三三和母亲等,只是简单概述片段,并没有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进行塑造。
二、4.D“小说运用了反衬手法”错误。结合“一个陌生军佐,在河滩边茫然不知所措时……到那军佐把职位说出时,就指点那人应上某一只船”分析,陌生军佐茫然不知所措,军官适时指点,军佐打消了疑虑,这是正面衬托军官人物形象的。
5.“笑”多次出现,是军官的心理活动,写出了军官的随和、沉稳、乐观、不畏艰险的性格、品质。
军官“微笑”给沉重压抑的氛围增添明亮的色调,表达了作者必胜的战斗信心。
6.医生的出场引出学生性格的讨论,既写出了当时学生的精神面貌,又衬托了军官深刻的思想,丰富了人物性格。
学生在小说中的不同地方出现,作为插叙部分组织小说,使得小说的结构层次发展有条不紊,又曲折有致。
学生热爱崇拜军官,为开拔军人们鸣炮送行,反映了当时百姓的心声,使得小说主题的抒发更加丰富自然。
学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因为他们生机勃勃,表现了社会的“动静”,呼应题目。
三、7.D “宁静的心境”错,根据原文“足以令他惊呼喝嚷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带有吃惊,高兴,怨同伴不经心的嚷声,真是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玩意事啊!”“茂儿想到这里,心已略略有点动了”可知,此时茂儿因为想去夜渔,内心是跳跃躁动的,而非宁静。
茂儿是生活在湘西一个安静、和睦、温馨农家中的儿童。他有心计,善于察言观色;他喜爱大自然、亲近家乡的田园山水;他既顽皮骄恣又天真可爱;他爱幻想,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9.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描绘了晚霞的变化,展现自然环境的清新美好,给人清新明丽之感,如“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等。
②从情节的发展来说,能有效衔接前面吃饭和后文夜晚去碾坊的故事情节,因为该描写位于一家人吃完饭,茂儿去碾坊之前。
③衬托出人们内心情感世界的愉悦舒适,如前文晚餐中人们丰收喜悦的心境,以及后文茂儿对夜渔这一乡野趣事的好奇。
四、10.C“寄寓了对他们漠视老人不幸遭遇的批判”错误。此时商人们并不知晓老人丧子的真实情况。
11.①孤独无依。他独守位置偏僻、罕有人到的客栈,年过七旬又失去了相依为命的儿子。
②渴望关爱。他在生日当天迎来两位客人,与他们深夜长谈,甚至编造谎话来安慰自己,间接表现了对受人关爱的渴望。
③心地善良。他因为年轻商人与自己死去的儿子相像,便不忍心讲出儿子已经死去的实情。
12.示例一:不同意。
①商人上路是因为还有其他事情要忙,很快把老人的死忘记了,与开篇“最多的是小商人,长年从不休息,在这官路上来往”形成呼应。
②村里人觉得老人去世是自然而然的事,甚至为他死时能被人发现感到庆幸,表现了底层人群卑微的生存状态,强化了小说的现实表现力。
③村里人和商人都把老人的去世看作很平常的事,与小说冷静、克制的叙述相融合,更能表现人们对生命的冷漠、麻木,暗示当时社会的苦难之深重。
④老人向客人倾诉后死去,而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都要为了生存奔走,表现了作者的悲悯情怀。
示例二:同意。
①小说主要情节从老人生日当天迎来新年第一批客人开始,到老人生日当夜去世结束,首尾完整。
②小说写到老人死去时戛然而止,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更有余味。
③老人在生日当夜孤独地死去,反差强烈,更能表现他的不幸处境。
五、13.C“在主旨上是一致的”错误,《边城》并没有揭露和鞭挞罪恶势力。
14.B“实际上是想阻拦儿子,不让他离开家,留在自己身边”错误,本句主要表现了玉太太身为旗人因战乱而命运变迁的感伤以及对安稳平定生活的期盼。
15.①知书达礼。在家中读过书,又去北京继续学习,有世家风范。
②珍视亲情。孝敬母亲,因为不愿使母亲惊讶难过,迟迟不肯开口说想去北京读书的事。疼爱妻子,妻子喜爱菊花,他便亲手料理菊花。
③追求进步。在北京加入共产党,时常寄信寄书回来让母亲了解时局,回家后逐渐投入社会生活,将知识融入生活中,后被反动政府屠杀。
16.①菜园改称花园,玉家的生产生活之地变成了豪绅们的玩乐之所,揭示了玉家不幸的经历,突出了现实的无奈和玉家凄惨的命运。
②菜园是全文线索,是故事发生之所,是人物命运见证之地,以“菜园”为题能够统领全文。
③菜园是恬静美好生活的一种象征,以“菜园”为题,寄寓了作者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惋惜和同情,对美好人情人性的赞美和追求,对封建恶势力的一种揭露和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