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理解句子含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理解句子含义(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5 17:4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理解句子含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亲爱的小孩(节选)
柏祥伟
寒假开学以后,小荞去县城的一所私立学校去读书了。
微公益协会的孙会长开车来接小荞去县城的那天,全村人到街上去送小荞。村里的婶子大娘们给小荞套了新棉被,买了新书包,还给小荞的背包里塞满了花生、核桃、苹果。小荞提着这些东西,觉得心里也沉甸甸的。
孙会长对村里人说:你们放心吧,小荞去的这所学校条件很好,吃穿住行都有专门的老师照顾,小荞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
张书记和李文书把小荞送到车上,叮嘱小荞:你是咱村里第一个去县城读书的孩子,你要给咱村里人争脸啊。
小荞点点头,弯腰对村里人鞠了一躬。
孙会长带着小荞去县城的路上,小荞说:孙叔叔,谢谢您。
孙会长说:你不用谢我,你来上学这件事,很多好心人都帮忙了。
小荞说:还有哪些好心人呢?您能告诉我吗?我想记下他们的名字。
孙会长犹豫了一下说:那些好心人不让我告诉你。其实很多人,做好事都是不留名的。
小荞听着,老大会儿没再吱声。过了片刻,小荞说:谢谢孙叔叔,我明白了。
孙会长说,你只要记住,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一颗爱别人的心。
小荞没再吱声,车子缓缓进入了县城,大街上的人和车多起来,小荞默默地朝窗外看着,在那一瞬间,小荞又想起了死去的瓜秧。瓜秧也来过县城啊,并且他来过不止一次呢。只是瓜秧每次都是带着病痛的折磨来县城看病,而如今,小荞是充满着幸福和向往来县城读书。在以后的日子里,小荞将在县城生活,她会像县城里的孩子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憧憬美好的明天。
忽然听得一阵喇叭响,小荞回过神来,朝车窗外看,车窗外的街面上,背着书包的学生和提着包袱的家长前后朝前走。小荞举目朝前看,一座高大的门前,悬挂着一条长长的红布幅,上面写着:欢迎同学们入学。
孙会长扭头对小荞说:小荞,到新学校了,咱们下车吧。
小荞犹豫着说:孙叔叔,您还去学校吗?
孙会长说:当然啊,你是一位特殊的学生,学校里的校长还等着见你呢。
小荞有些吃惊,迟疑着问孙会长:我是特殊的学生?
孙会长说:你还记得小豆荚吗?
小荞点点头:记得啊,小豆荚和我一起去北京参加过冬令营呢。
孙会长点点头:你和小豆荚一样,是学校免除了一切费用的学生。
小荞说:我在这里上学,不用花钱吗?
孙会长点点头:在这里上学,你的吃住学费全免了,你只管好好学习就行啦。还有呢,我们给你找了个爱心妈妈,这是咱们协会新开展的一个爱心活动,让每个没有妈妈的孩子,都能有个妈妈。
小荞想起了在北京的那一夜,她趴在闫阿姨怀里喊妈妈的情景。
小荞说:闫阿姨已经是我的妈妈了。
孙会长说:很多人都愿意当你的妈妈。以后,每个周末爱心妈妈都来陪你,带你出去玩,给你妈妈的温暖,教给你怎么长大。
小荞点点头,她不知道该再说什么,好像说什么都不合适,又好像什么都不用说了。
小荞跟着孙会长默默地下了车,走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小荞悄悄摸了摸贴身衣兜,拽住孙会长的衣角,仰脸对孙会长说:叔叔,其实我带着很多钱,三百多块钱呢。
孙会长低头看小荞:谁给你的这么多钱呢?
小荞说:是我夏天捉知了龟赚的钱,本来想给我奶奶买洗衣机呢,后来你们这些好心人给我家送了一台洗衣机。
孙会长哦了一声。小荞继续说:在这里上学,吃住不花钱,我想把这三百块钱给您吧。
孙会长笑起来:你的钱给我做什么呢?
小荞说:叔叔,我想把这些钱,送给比我更需要的孩子。
孙会长蹲下身,面对着小荞,笑眯眯地说:小荞,你长大了。
小荞很认真地说:我也想像你们一样,做个好心人。
孙会长怔怔地看着小荞,小荞看到他眼里闪着亮晶晶的泪花。片刻之后,孙会长扭头指着学校门口的台阶,对小荞说:你看见了吗?所有的台阶都是向上的。来,现在,咱们一起走上去吧。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2年第6期
1.联系上下文,理解最后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所有的台阶都是向上的。咱们一起走上去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解密
麦家
日伪时期,杭州西子湖畔的裘庄里,一夜之间,突然囚禁了金生火、吴志国、白小年、李宁玉、顾小梦等五位军事要员。据密报,五人中有一人是代号为“老鬼”的地下党。特务处长王田香配合日本上司肥原,须在五天内揪出“老鬼”,攻破其地下组织。
张司令认定吴志国是老鬼,可吴志国拿着枪指自己的脑子赌咒发誓指认译电员①李宁玉,“难道是我误入歧途?”肥原有点坐立不安起来。
肥原准备跟李宁玉过过招。
雨过天晴,东楼的小草湿漉漉的,绿得发亮。肥原进门,看见李宁玉坐在阳台上,跷着二郎腿,好像挺享受的。走近,才发现她在画画。
李宁玉画的是山坡上的两棵无名野树。肥原看她画得有些样子,夸奖道:“不错嘛,看来你真学过画画。”
李宁玉不抬头,继续画:“这下你更有理由怀疑我在偷练吴志国的字了。”
肥原一时不明白她说的:“为什么?”
李宁玉随手在树下画了株小草,解释道:“因为写字和画画都是线条艺术,我能临摹山水,临摹个字就更容易了。”
肥原笑:“然后你要告诉我,如果你是老鬼,在盗用吴部长的字传情报,你就不会在我面前暴露你会画画是不是?”
李宁玉停下笔,没理他,进房间,躺靠在床边,继续画。
肥原跟到房间:“我想问你个问题,李宁玉,你家里有几个人?”李宁玉不理他,他又继续说,“你是不是老鬼明天晚上就见分晓,如果是,现在承认,我只拿你一个人问罪,否则我要灭你全家,一个不剩,包括两个孩子。”
李宁玉没抬眼:“明天你就会知道,我不是老鬼。”
肥原有些没趣,正好王田香上来说有事情报告,便出了东楼。
“那就打吧,”王田香讨好地说,“有些人就是不识相的。”
……
挨打后的李宁玉头破血流,话都说不清,却还嘴硬,要肥原再打:“打……把我打死……你不打死我……我上军事法庭告你……你逼供,我要告你……他们都是证人……”
肥原冷笑着说:“你告我?去军事法庭告?你以为你是什么人!我打死你就像打死一条狗,没人管得了!”
李宁玉听了这话,目光一滞,转眼间,河流决堤,声泪俱下,“我是一条狗啊,……我是一条狗啊,让我去死吧……”说着挣扎着爬起来,一头往墙上撞去,把现场的人都吓呆!
李宁玉撞墙没死,可第二天,李宁玉死了,是吃毒药死的。这在她的遗言中有明确交代。
李宁玉留下的遗言共有两份,分别给张司令以及她的丈夫。遗言内容如下:
尊敬的张司令:
一年前,在我接受译电科科长重任时,组织上发给我这颗剧毒药丸,我深知,当我掌握的秘密面临威胁,我应一无犹疑地吞下这颗药丸。今日我吞下这颗药丸,绝非因秘密遭受威胁,实属我个人的忠诚遭到深深质疑。肥原怀疑我是共匪,视我辈如蝇狗,我深痛之。知我者莫如您,我一生只求忠心报国,今死有余恨!切望司令明冤。
您忠诚的部下 李宁玉
良明吾夫:
原谅我的不辞而别。我执行公务急病而亡,当属因公殉职,死而无憾。只念孩子年幼,于心不忍。我忍病作画一幅,寄望他们能在你的培育下,成树成材,福禄一生。我在西天保佑你们。
小宁
肥原和王田香把李宁玉的所有遗物找出来,集中在一起:笔记本、钢笔、发夹、口红、扎头巾、一幅素描画。画已经完成,画的是两棵不知名的树,粗壮,挺拔,并排而立,地面上长满一溜小草,还题有一句话:牛儿、小玉,妈妈希望你们要做大树,不要做小草。
画很简单,用单线勾勒,没有一处色块。树下的小草长长的一排,高矮不等,一半在地面下,一半在地面上,疏密有度又无度,看上去画得非常不经心,多数是一笔带过。但肥原仍担心画里面藏字,正面看,反面看,对着灯光看,用放大镜看。总之,每一样东西,都一一细致地检查,确信无疑后方纳为遗物,派人交给她丈夫。
肥原又怀疑起自己来,但不管怎么样,等晚上进城的抓捕行动抓了人,他就知道谁是老鬼了。
可晚上他没有抓到人:老K、老虎、老鬼……一个都没有,影子都没有。眼前只有一座空荡荡的黑院子,像刚从黑地里长出来,一切都还没开始。
其实是结束了。
(有删改)
【注】①译电员:战场上熟知摩斯密码等密码通信手段的关键战斗人员。
2.请结合文本,分别说明结尾两处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格算师
路明
他初中毕业,摆在面前的有三种选择:插队,兵团,国营农场。
他仔细比较过。首先排除插队。插队计工分,农场和兵团拿工资;插队得自己做饭,农场兵团有食堂。兵团每两年一次探亲假,农场年年有;兵团实行军事化管理,作息以军号为令,农场相对宽松。去农场,要么云南,要么黑龙江。云南更远一点,工资比黑龙江低。听人讲,东北的农民冬天不干活,窝在屋子里喝酒、打牌、嗑瓜子,叫猫冬。
他刚下火车,便遭遇九月飞雪。他肩头落满雪花,望着这白茫茫的天地,有点想哭,想想还是算了。
农场有生产作坊。轧面,酿酒,做豆腐……哪一个不是出大力的活?他被分配去油坊。油坊温度高,外边滴水成冰,屋里炉火熊熊。一帮男人,穿个大裤衩,打赤膊,嗨呦嗨呦,用撬棒把豆油榨出来。
春节回家探亲。慢车到哈尔滨,换58次特快到上海,全程三天三夜,票价41.3元,有效期十一天。他想出方案。一人先上车,抵达上海站后,车票装进信封,投入随车邮政。三天后,车票回到哈尔滨。后一人收到票,还能再坐一次。
一来二去都知道了,这人会算。碰到事,脑袋里算盘噼里啪啦一打,总能理出个最佳方案来。加上他的口头禅,整天格算不格算的,大家叫他,小格算。
他找木匠打一口箱子,用厚实的板材,塞满大豆和黄花菜,慢件寄回上海。老乡看不懂,麻袋装不行吗,省多少份量。他笑笑。木料在上海是紧俏物资,回头箱子一拆,够打半扇衣柜。多寄个几回,阿哥结婚的家具就齐了。
有个牡丹江的姑娘,眉眼挺秀气。秋收下地割麦子。姑娘割得慢,他就帮着割。渐渐地,两人有了感情。年底,他带姑娘回上海,弄堂里摆酒席。囍字一贴,鞭炮一放,毛主席语录一念,街坊一起哄,几杯白酒落肚,稀里糊涂的,他成家了。
过完年,他带着新媳妇回到北大荒,看见知青们都兴高采烈地收拾行李。最新政策下来,知青允许返城,结了婚的除外。他傻了眼。
他跟媳妇商量,要不把婚离了?媳妇就哭。他赶紧安慰,不真离,就……走个形式,等我户口调回上海,咱俩立马复婚。媳妇捶他,哪个要跟你复婚。
家里省下工业券,先紧着他两口子用。蝴蝶牌缝纫机、红灯牌收音机、红梅牌电视机……一件件寄到黑龙江。他想起来上回探亲,邻居家有一台卡西欧牌计算器,香港亲戚寄来的。再复杂的加减乘除,按几个键就行,比算盘好使多了。他告诉父亲,他想要一个计算器。
有了计算器,他顺理成章承包了农场的小卖部。小卖部卖酒,卖肥皂,卖卫生纸,卖油盐酱醋。忙起来也辛苦,好处是没人管。他挺高兴。这期间,女儿呱呱坠地了。
几年后,农场顺应时势,成立外贸科,他便干起外贸。在当地收购党参、山参、木耳、猴头菇……,去哈尔滨、大连找渠道,出口苏联和南朝鲜。那几年,他过得挺滋润。出差卧铺宾馆,顿顿有肉有酒。农场分了房子,带一个大院。农场有熟人,喝的酒、炒菜用的油、吃的豆腐和粉条,都不用花一分钱。铁锅里咕嘟着酸菜和血肠,媳妇端出醋和饺子,屋外大雪纷飞,他盘腿坐在炕上,又给自己倒了一杯。他终于过上了猫冬的日子。
回上海的插兄写信来,谁进了工厂,谁考上大学,谁读了夜校,谁打算出国。折腾啥呢,他想。他想起来,他是这农场唯一的上海人了。
那天他喝多了,回来拉着媳妇念叨。你说咱俩,一辈子在这农场呆着,不愁吃穿,挺舒坦。闺女在这,念几年书,找个男的,后半辈子围着锅台转,就废了。他眼圈红了。媳妇问他,那你说咋办。他说,回上海,把闺女带回去。这个地方不要了。啥都不要了。
回到上海,首先面对的是住房难。二十几平米的房间,外加阁楼,三兄弟分,九人住。他发挥精打细算的本事:楼梯拆掉,改搭在外墙;阁楼抬高,斜顶改成平顶;打一排顶柜,桌椅全换成折叠式。
他没上海户口,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就在弄堂里卖大米。他提供送货上门,价格比国营粮油店贵一点。每年秋木耳上市,他让老乡寄一些过来,加几块卖,也能赚一点钱。
插兄来看他。家里没地方坐,几个男人站在楼下吃香烟。插兄拍他肩膀,小格算,你说,这回格算不格算?他笑,账不是这么算的。
女儿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外贸公司。女儿成天忙工作,满世界跑。难得休一天假,不是逛展,就是看啥话剧。三十大几的人,不恋爱,也不肯相亲。他苦着脸,随她去吧,她自己开心就好。
(有删改)
3.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四、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我之舞(节选)
史铁生
那年夏天我十八岁,两腿瘫痪着,便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在园子里,我经历了许多奇异的事。有件事说起来让人毛骨悚然,在一片茂密的草丛中,一对头发花白的老人死在了那儿。
最先发现的是我、世启、老孟和路。一连几天我们都说,草丛中那两蓬白亮亮的东西不知是什么,后来便把轮椅摇着推着走近去看。世启和我一样,腿坏了,坐手摇轮椅。老孟不单腿坏,眼还瞎,只能让人推着。路推着他,路的父母是近亲,路一生下来大夫就说是个傻子。路说老孟的腿是年轻时跳舞坏掉的,眼睛是后来跳不成舞急瞎的,我和世启不信。
我们走进草丛才发现是两个老人,已经死了。世启说他们身上什么都没带,没法知道他们是谁。老孟说何必要知道他们是谁呢?说话时酒气冲天。那两张脸除了有些苍白,看起来很坦然很轻松,嘴角似有微笑。这表情让我想起学生放假回家时的心境。
路忽然说:“他们跳得一塌糊涂是吧,老孟?”
我问:“什么跳得一塌糊涂?”
“他说跳舞,瞎说呢。”
我问老孟:“什么跳舞?”
“你不懂。你才十八,说你也不懂。”
连着几天大雨,电闪雷鸣昼夜不停,倾盆决堤一般。天放晴时我再到园里去,独自在坛上坐着,看太阳西垂把石柱影子拉长,石柱染红得如同二十四根巨大的蜡烛,暮霓紫气缭绕在祭坛上空。我忽然有个预感,不容细想,这预感便被证实:有人在说话,是两个人,一男一女。
男的说:“你要是说我们早晚得死,我就跟你打个赌,我说我们永远不会死。”
女的说:“好吧,我跟你打这赌。”
“我劝你别打,我肯定不会输而你注定赢不了。因为我们活着我就一直没输,我们死了呢,你还赢个屁呀。”
这声音太清晰了。我摇起轮椅飞快地把每根石柱都绕一圈,没人;围着石台转一周,没人;再后退十米朝石台上望,空荡荡唯见紫气蓝烟飘飘摇摇。我心里一点不糊涂,这不是幻觉。我不敢乱动,我知道碰见什么了——那对老人!我的头皮一阵紧,心想不如跑吧,握住轮椅摇把使劲摇,却不能动。
“不管我对谁这样说,都没错。原因很简单:你要是死着你就不能对我这句话作出判断,你要是能作出判断你就一定是活着。”
“狡辩。”
“你明明活着,这不是狡辩所能办到的呀。”
“不错,活着。又怎么样呢?”
“活着才能继续谈下去,活着才能知道一切呀……”
像《哈姆雷特》中鬼魂消失时那样,一切归于沉寂,流雾飘烟瞬间散尽。我摇了一下摇把,轮椅动了。远处,老孟、路和世启来了。“十八,你怎么了?”老孟问我,酒气扑鼻。我惊魂未定,一时什么也说不出来,脑子里乱糟糟。月亮上来的时候,我跟他们讲了。世启不屑一听,笑我并不喝酒也说疯话傻话。那事毕竟离奇,我有口难辩,自己发愣。“一定是真的,十八没有胡扯。”老孟说。世启问他:“你怎么知道一定是真的呢?”他说:“有一年我像盼望放假一样地盼望过死,那时我碰见过。”
“他们为什么要去死呢?”我问。
“也许是别人都看不起他们,他们痛苦极了。”世启说。
老孟说:“为什么不是他们自己太看不起自己,所以痛苦极了呢?”
“也许是儿女不孝,他们伤心透了。”世启说。
老孟说:“为什么不是他们相信自己是废物累赘,而伤心透了呢?”
我对老孟说:“照你说,死是挺可怕的了?”
“我没这么说。”
“反正我知道死一点都不可怕。”我说。
“那你为什么没去死?”
我心里知道,活着的一切梦想还在牵动着我。
我说:“他们走了吧?”
“他们哭呢。”老孟说。他一口接一口地喝酒,开怀大笑,癫癫狂狂。
路兴奋起来:“他们跳得一塌糊涂是吧老孟?”
“他们本来跳得不坏,可是在还有力气去死的时候,这两个傻瓜却想不跳了。”
“我不傻是吧老孟?我能跳是吧老孟?”
“什么时候你不用问别人了,你就能了。”路呆呆地微笑,算计着跳舞的事。
我后来把鬼魂的事跟几个人说,他们都不信。老孟当初就料到这一点,劝我不必就这些事的真假与别人争。我问为什么?老孟说,死过的人自己会知道,没死过的人不可能不认为你在胡说。
夏天快要过去的时候,一天清晨,园子里来了个女人,穿着雪白的长裙,一会儿在古殿旁,一会儿在老树下,像个精灵一样默默地周游。她再次走近我的时候,我问她:“您找什么?”
“找一个说好了在这园子里等我的人。”
“您找的人什么样儿?”
“腿坏了,眼还瞎。”
“老孟!”
“他在哪儿?他还是每天都来吗?”
我把老孟工厂的地址告诉她。等她穿过古树消失不见,我才想起每次世启问今天几号时,老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一连几天晚上,老孟和路都没到园子来。一天傍晚世启来告诉我,他碰见路了。他说路说,那个女人带回来一辆能够跳舞的轮椅,老孟便和她一起跳舞,像他们年轻的时候一样。他们从黄昏跳到半夜,从半夜跳到天明,从天明跳到晌午,从晌午跳到日落。谁也没有发现是什么时候,老孟用尽所有的力气了,那奇妙的轮椅仍然驮着他翩翩而舞。
我和世启去找路,想问老孟的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们找到他家,人们说路去跳舞了;我们找到他的工厂,人们说路去跳舞了;我们找了所有的地方,找到半夜,人们说不知道他到哪儿跳舞去了。我们又回到园子门口,天已经快亮了。暗淡的街灯熄灭,那条小路微白而清静。世启说他要去几千里外的大山找回老婆和三岁的儿子。他老婆回娘家一年多了,别人都说她们娘俩不会回来了。
“到哪儿?大山里去?你这腿行吗?”我问。
“反正我得去。十八,你呢?”
“别再管我叫十八了。太阳一出来我就过了十八了。我妈说我是太阳出来时生的。”
4.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与狮(节选)
兰晓龙
万里:“我难受过,不这样。”
千里:“那叫真难受,那叫心碎了。”
万里:“可是我还痛。”
千里:“那是你以前太不走心,现在又太走心。万里,你不是炮,你尽管又彪又二地活着,可人上边,走点心。”
他又一拳抡过去,万里甘之如饴。
千里:“还手啊!挨打就要还手啊!我也痛,我也痛啊!”
万里:“……哦。”
于是兄弟俩不闪不避,你一拳,我一拳,间或会有“还痛吗”“还痛”的互相询问。这种询问或回答并不一定来自万里。
殴打后来成了雪地上的拥抱,气喘吁吁,但是平静。
千里:“真不知道爸妈看见你成了这样,是难受还是高兴。”
万里:“我也不知道。”
旁边忽然有人问:“第七穿插连?”
兄弟俩回头,看见让他们心脏都能骤停的一景,在来时的一路看熟了的一景:团直的那名骑兵传令兵,骑在马上驰骋而来,雪浪在马蹄下翻滚,他的前进艰难而一往无前。
惊讶,或者说惊喜地忘了回答。
传令兵于是又问了一遍:“第七穿插连?”
梅生连跑带爬地从林子里蹿了出来,他是狂喜:“第七穿插连!团直……”
可是传令兵连人带马撞在一棵树上,马翻倒,挣扎着往起里爬。传令兵先从坠地中爬起来,艰难地走向他们。
传令兵:“我来的方向,七点方向,祠鼐大桥,友军部队,急需增援,必须增援……没法打了。”
他的声音又断续又急促,千里他们理解为长途跋涉后的呼吸不匀。
千里:“团部呢?大部队呢?”
传令兵比万里还稚嫩的脸顿时黯然:“打散了。我也在找,一直在找。最后一个命令是各自为战,但团结一心。这是胜利。完毕。你们饿不饿?”
对千里和指导员梅生这不是一个好消息,其实是坏到让他们对后一句没反应的坏消息。
传令兵看着他还在挣扎的马:“它叫春生。春生两岁。我双手把春生从它妈肚子里找出来的,班长说这马会一辈子记着你。春生冻瞎了。”
他说得像是没啥感情,语法是刚过扫盲班级别的稚嫩。但是往下千里他们知道这孩子做了多大的舍弃:“它是我的朋友,所以吃的时候你们千万要记得,它叫春生。要保证。”
千里:“我们不吃……”
传令兵对春生开了一枪。
千里不想说,万里不知道怎么说,连梅生都不知道怎么说。
传令兵:“七点,祠鼐,急需援军,没有援军,你们是最近的援军——祖国在什么方向?”
茫然,但是梅生指点,那是悬崖的方向,有着皎洁的月光。
于是传令兵在雪地里艰难地走着,祖国和月光吸引了他最后的神志。千里他们这时才发现他的背都被打烂了,没那么多血是因为伤口早已冻结。
传令兵于是跪在悬崖上,看着他觉得他能看到的祖国,那是回家的方向。
传令兵:“新中国万岁。”
然后他死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为一座平静而赤诚的冰雕。
(后续情节为钢七连在水门桥战役中除了伍万里之外全员牺牲。小说开始伍千里抱着哥哥伍百里的骨灰回到家乡,而此时伍万里也抱着哥哥千里的骨灰……)
他抚摸着他放在江岸上的千里的骨灰坛子。
万里:“我特别特别想回家,可到了这,我发现最难的就是回家。哥,我一定带你……再坐会好吗?”
于是跟骨灰坛相依相偎地坐着,看着夕阳西下,看着渔民的船橹漂过,那中间也许有他们的爸爸和妈妈。仿佛……
千里:“没有要打的仗,没有要炸的桥,你可以慢慢长大。甚至不长大。”
万里已经有了年轻与苍老之间的惆怅:“可我还是会长大。”
千里:“那就照你想要的样子,长大。但是万里……”
万里:“嗯?”
千里:“记得我们,可不要思念我们,骄傲地活下去。”
万里沉默,因为三条,他只能做到两条,他做不到中间那条。
于是哥儿俩相依相偎地等待夕阳成为夜色。
(有删改)
5.结合全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琴和箫
孙犁
①我同她们的父亲虽然是同乡,但是在抗战刚开始,家乡正在混乱的时候才搅熟了。在那些时候,女人总是把一个孩子交到我的怀里,从床头上拉出一支黑色的竹箫来吹。他望着他那双膝间的胡琴筒,女人却凝视着丈夫的脸,但我详细观察了,总觉得在她的心里和他的心里,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在交流。
②不久,他就参加了那风起云涌一样的游击队。她也就同丈夫一同到军队里去了。把两个孩子送到河间的年老的父亲那里去。
③敌人进攻我们的县城,他同他的部队在离县城十五里地的沙滩迎击,受伤殒命。那时正是春天。孩子们的母亲赶回来,把他埋葬了。她和我商议,把大菱交给我看管,她带着二菱去。临走,她把那个布满灰尘的南胡给我们留下,她和二菱带走了箫。
④一天夜晚,或者是什么中秋节日,我给大菱讲了一个故事。
⑤“叔叔,你把爹的南胡放到哪里了?”孩子找到了南胡。我帮她定好弦,安放在她那小膝上,孩子就也望着邪胡琴筒开始演奏了,但那声音简直是泣不成声,我支持不住自己,转过身去,探身窗外,月色多么皎洁,天空多么清冷啊!
⑥冬天,她带了二菱来看我们。她已经能够镇静,只是当从包裹里拿出一双白色的小鞋给大菱换上的时候,她才哭了。
⑦这一次,她又把二菱强留给我,说是要到延安去了。不久,我只得把她们又送到河间去,因为我要到别处去工作。
⑧今年五月,敌人调集了有四五万兵力,说要用“拉网战术”消灭我们。我就想:敌人像一个愚呆恶毒的蜘蛛,妄想用脆弱的残网,绞杀有幸福生活的人民和有战斗历史的子弟兵吗?我看见敌人那些炮楼在夜色里摇摇欲倾,因为它们没有根底。
⑨已经是初秋,稻子比往年分外好,漫天漫野的沉重低垂的稻穗。在田埂上走过,稻穗扫着我的腿,我就像每逢跳到那些交通沟里一样,觉到振奋。
⑩一个夜晚,我和一个专摆渡游击战士的船夫约好,到淀北边一个偏僻的小庄子上去,我顺着羊肠小道摸到了泊船的处所,我倒坐在艇的前面,船夫站在后尾上撑起篙来。
现在坐在船上了,眼前是一片茫茫的水,船划过荷茎菱叶,嚓嚓地响,潮气浸到眼皮上来,却更有些清醒了。我开始想到这里也是和大菱二菱旧游之地,我们就要在这里和敌人决战了。
当船将要接近北岸的时候,他告诉我说:“就在这个地方,”他用篙触一触一个久已作废的渔人撒网站立的棚台架, “两个女孩子死得好惨。”
他说着,身子很像就站不稳,船也摇摆起来,他继续说:“同志,我也是五十岁的人了,也伤过几个儿女,可是没比这一次伤了我的老心。她们,就坐着我的船啊。刚上船来,你没见过那股欢喜劲儿,她们大的也不过十三四岁,那小的也就有十岁,还有像你这样一个同志带领她们。一上船那大孩子就说:可不怕了,在这里我们就不怕他们。你知道,那些孩子也是和我们一样,在敌人的炮火里爬过来跳过去啊。那孩子说了就趴在船帮上洗了一个脸,把一个多月小脸上带着的烟火气汗土,眼上的泥污,全洗了个干净。那带她们的大同志还说不要洗脸,战斗没完啊,那孩子不管,把头发也洗了洗。我没见过那样俊气的孩子,我看见了这样可爱的孩子,我就忘去了我那死去的孩子了。我也高兴,就说洗吧,咱们不怕他们。可是就在这个地方,没提防岸上那片苇地里一小队鬼子跑出来,就用机枪向我们扫射,那大同志把那个小女孩拉到自己怀里,卧倒下去,他是第一个死的。当我赶紧拨转船想跑,那大女孩子就直栽到水里去了,临死我还看见她那新洗过的俊气的脸。就是我这老没死的倒钻到水里逃了命。”
我听下去,无数我认识的孩子们的脸就一一出现在眼前,我检阅着她们,我也一一检阅自己的心、志气。我在孩子们的脸上,像那老船夫的话,我只看见了一股新鲜的俊气,这俊气就是我的生命的依据。
那老船夫最后一篙把船撑到岸上,临别他又说一句:“就为了这两个孩子,我也要干到底啊!”
我在岸上停了一刻,看见他急转回船去,箭似的走了。我再看看那久已作废的渔人撒网站立的棚台架,但已经不能辨认,我从那茫茫的一片水里像看见了大菱和二菱。
我走向那约定工作的小庄子上去,我甚至忘记了那附在我裸露的腿上的像马蜕一样厉害的蚊虻,我不是设想那殉了难的就是大菱姐妹,那也许是她们,也许不是她们,但那对我是一样,对谁也一样,像那老船夫说的。
晚间休息的时候,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忽然,我也想起一个黄昏,不知道是在山里或是平原,远远看见一片深红的舞台幕布,飘卷在晚风里。人们集齐的时候,那上面第一会出现两个穿绿军装的女孩子,一个人拉南胡,一个人吹箫,演奏给人们听。(有删改)
(1942年8月25日晨)
6.理解小说第⑨小节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案】
1.表面是说楼梯的台阶,小荞与孙会长一起走向向上的台阶上楼;其实这里是指人生有许多台阶,但无论多么困难,都要永远向前向上走去。这里语意双关,含意丰富。
2.“一切都还没开始”:指日伪企图查出“老鬼”,抓捕共产党,捣毁共产党的地下组织,但都没有成功。
“其实是结束了”:指共产党地下组织得到情报,安全转移;敌我暗中的较量,以共产党的胜利结束。
3.(1)我们可以通过算来权衡利弊,但不能完全用世俗的得失来衡量人生是否格算。
(2)表现小格算不为眼前境遇所困,有长远眼光,能领悟生活的真谛。
4.①老孟认为两位老人没有用尽全力与困境抗争就放弃生命,这种做法是愚蠢的。
②这句话体现了老孟积极的人生观:人要以不惧死亡的勇气顽强地面对人生困境。
5.①千里是心痛、理解,不愿意说;②万里是不知道该质问还是要宽慰传令兵;③梅生作为指导员,最会做思想工作,此时也不知如何宽慰。
6.(1)环境描写,突出了丰收的景象。
(2)表达了对丰收景象的喜悦之情,含蓄地表现了祖国的美好河山和可爱的人民是我们斗争的力量来源的主题。
(3)为下文老船夫讲述孩子被杀害的情节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