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16 11:4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应增加玉石时代,并称之为“方国”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首领“惟玉为葬”“以玉为礼”,较为复杂的玉器组合只出现于大型石棺墓内。由此可见,玉石时代的特征是(  )
A. 经济生活经历了第一次革命 B. 阶级分化明显,孕育国家雏形
C. 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D. 崇尚敬天保民,形成礼乐制度
2. 春秋时期,晋楚鄢陵之战中楚人苗贲皇为晋国出谋,楚国任用晋人伯州犁,出现了“楚材晋用”和“晋材楚用”的情况;战国时期,秦王重用楚国人李斯,“二十余年竟并天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华夏认同 B. 不同学派提出各自主张,出现百家争鸣
C. 统治者为争霸招揽人才,推动士人流动 D. 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3. 南越是秦末至西汉前期的地方政权。公元前113年,“(南越)求内属……三岁一朝,除边关。于是天子(汉武帝)许之,赐其(印)”,“(南越)用汉法,比内诸侯”。次年,南越叛乱,汉武帝出兵平叛,置郡。对该图文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保障了“西南丝绸之路”的畅通
②“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诸侯国
③西汉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
④利于中原文化在岭南地区传播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 “(南宋)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稻);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也有诗言:“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以上材料可佐证南宋时期(  )
①农业领域存在稻麦复种现象
②客户租种土地,以小麦交租
③北人南迁带动小麦种植推广
④改变了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以文书御天下”是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重要特征。下列史料与阐释对应正确的是(  )
史料 阐释
A “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秦并天下,改命曰‘制’,令曰“诏’,于是‘诏’兴” 秦朝开始确立文书制度,并建立起文书传送系统
B “(唐)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凡制、敕施行,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公文统称)下诸州者,由都省(尚书省)以遣之” 官方文书种类繁多,由三省共同签署并负责执行
C 《大明律》规定:“凡增减官文书者,杖六十”“凡官文书稽(耽误)程者,一日吏典笞一十,三日加一等,罪止笞四十” 以法律手段保证文书工作的正常进行,严惩擅改或延误
D 雍正谕内阁:“是以令其密折具奏。及发与廷议有裁去本人姓名者,无非欲诸臣无所回护,直言无隐” 官员上奏密折不必署名,体现决策机制的规范化
A. A B. B C. C D. D
6. 1899年,英俄达成协议:“(二)俄国保证不在长江流域为它自己或为俄国臣民……谋取任何铁路让与权,并且不直接或间接阻碍那个地区内英国政府所支持的铁路事业;(三)英国对于长城以北的铁路让与权也负有一种类似的义务。”这说明(  )
A. 英俄互相承认在华势力范围 B. 清政府接受了英俄在华特权
C. “东南互保”协议开始生效 D. 列强联合镇压了义和团运动
7. 如表为北洋政府审定发行的两部教科书中关于“辛亥革命”的内容。它们(  )
发行时间 书名 内容
1912年 《小学历史教科书》 时孙文自海外归,被举为临时大总统……清帝逊位。孙文亦辞职,参议院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南北统一,遂为亚洲第一共和国
1915年 《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 袁世凯深虑战祸延长,举国糜烂,力持停战,遣使南行,与民军议定优待皇室条件,清廷遂宣告逊位……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建设共和政治
A. 都批判袁世凯夺取了革命的成果 B. 都视孙中山领导为革命成功关键
C. 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 反映出历史解释受作者立场影响
8. 下列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权建设的两则史料,对其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在我们边区政府中,共产党员和其他党派的人士,以及无党无派的人士,都很亲密的合作……非共产党员都同样有职就有权,使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
◆村和县的议会出现了,村选是整个制度的基础,由边区参议会选举政府,这真正代表了中国的一种革命,农民第一次走进了政府机构
A.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受到广大农民欢迎
B. 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
C. 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9.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指出:“现在,比较十八个月以前,人民解放军的后方也巩固得多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得出这些论断的依据有(  )
①土地改革的实施
②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人战略进攻
③解放军占领南京
④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0. 如图体现1978-1985年第二、三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拉动的变化情况。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三线建设改善国家工业布局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
③对外开放迈出了重大的步伐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1. 如图是居鲁士圆柱,其铭文是为纪念公元前6 世纪波斯国王居鲁士修建巴比伦神庙而作。内容有:“马尔都克(巴比伦保护神》……大声宣布居鲁士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君主”“世界上所有坐于王座之上的王,从地中海到波斯湾……在巴比伦向我(居鲁士)献上贡品,亲吻我足”“我加固了巴比伦城伟大的城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铭文神化君权,夸耀帝国疆域辽阔
②波斯帝国占领了巴比伦并加以建设
③两河流域因战争融入了希腊化世界
④整个地中海变成了波斯帝国的内海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2. 中古时期,法国国王把铸币权授予诸侯。12世纪中期,享有铸币权的诸侯有300 余人。至14世纪初,保有铸币权的诸侯30余人,15世纪只有7位诸侯留有铸币权。上述材料可以佐证法国(  )
A. 封君封臣制度巩固 B. 封建王权不断强化 C. 庄园经济快速发展 D. 货币贬值日益加重
13. 1874年,日本内务省劝业寮因传统制茶不符合国外市场需要,制定了《红茶制法书》。后又说明了西红柿、甜菜、燕麦等西洋品种的情况,并发布告询问民众,是否愿意尝试种植此类品种。上述材料表明明治政府(  )
A. 推行“文明开化” B. 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 实行“殖产兴业” D. 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14. 如果为如图标注一个题目,最恰当的是(  )
A. 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B. 全球航路的开辟与奴隶贸易
C. 资本主义在世界的扩展 D. 二战以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5. 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苏联军队尽早地参加对日作战……是为我们太平洋地区作战提供最大支援所必需”②“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③“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④“巴黎被‘公社万岁!’的雷鸣般的呼声惊醒了……(无产者)已经了解到:夺取政府权力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他们必须立即履行的职责和绝对的权利”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②③①④ D. ④②①③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0分)
16. 古代国家治理
材料1993年,江苏连云港尹湾村出土了木牍《集薄》,它被认为是我国首次发现的西汉时期地方向朝廷呈报的上计薄。其部分内容如表:
乡百七十,□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
乡三老(民间推举,掌教化)百七十人,孝弟力田(发挥道德榜样作用的乡民)各百廿人
都尉一人,丞一人,卒史九人,属五人,书佐十人,啬夫(掌狱讼、赋税)一人
户廿六万六千二百九十,多前二千六百廿九,其户万一千六百六十二获流(安置流民)
提封(郡土地总数)五十一万二千九十二顷八十五亩二□,如前
种宿麦十万七千三百口十口顷,多前千九百廿顷八十二亩
年七十以上受杖(鸠杖)二千八百廿三人
(赈济)用谷七千九百五十一石八斗□升半
春种树六十五万六千七百九十四亩,多前四万六千三百廿亩
一岁诸钱入二万万六千六百六十四万二千五百六钱
一岁诸钱出一万万四千五百八十三万四千三百九十一
一岁诸谷入五十万六千六百卅七石二斗二升少□升
注:“□”表示该字史学界尚无明确解释。
(1) 依据材料,归纳西汉考核官员的主要内容。
(2) 充分挖掘材料信息,说明西汉时期国家治理的特点。
17. 党的基层组织基层党组织是开展党的活动的基本单位,中国共产党在党章中多次修订有关基层组织的内容。
会议 党章中关于基层组织的部分内容
中共一大
(1921年) 七、有五名党员的地方可建立地方委员会
中共四大(1925年) 第五条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其附近,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支部人数过多时,得斟酌情形分为若干小组
中共六大(1928年) 第十八条支部任务:支部为使与工农联系起来的组织
中共七大(1945年) 第四十九条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的支部
第五十二条支部必须使人民群众与党密切结合起来
中共八大(1956年) 第五十二条……支部的任务是:……(五)领导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六)领导群众发扬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劳动纪律,保证完成生产计划
中共十四大(1992年) 第三十二条……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基层党组织,要求其发挥政治核心作用①
中共二十大(2022年) 第三十三条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本地区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
①由于其他企业,如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企业集团中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中共十四大未写入党章。 2002年中共十六大党章修订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解读党章中关于党的基层组织规定的变化。
18. 变局与危机
材料一 15-17世纪的中国经济首次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格局,西欧和日本商人用白银购买中国的生丝与丝织品、瓷器、茶叶、蔗糖,西欧商人把东南亚香料等产品输往中国,澳门成为重要的贸易中转站之一,西方学者将其概括为“丝—银”对流。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刺激了太湖流域及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物价多以银两计算。福建海商携中国商品蜂拥至马尼拉,交换墨西哥白银。基督教以澳门等地为据点,形成网状基督教文化圈。原先无法挑战中国朝贡制度的那些国家如日本、缅甸以及葡萄牙等殖民者,也居然能与中国作对,甚至发动对中国的攻击。晚明(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历史大变局的帷幕慢慢揭开。
——改编自李伯重《火枪与账薄: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材料二 17世纪重大事件时间轴
材料三革命、战争、弑君等于 17世纪频繁上演,其程度与范围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呈现全球弥漫的态势。可以说,从英格兰、法国到沙俄帝国、奥斯曼帝国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至南北美洲,无一幸免。 17世纪是“充满危机的世纪”。
——(英)帕克《全球危机》
(1) 依据材料一,指出“晚明历史大变局”的表现。
(2) 综合三则材料,结合史实,谈谈你对17世纪“充满危机”的认识。
19. 探究与写作
如表是有关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城的一些史料
序号 内容简介
① 1834年芝加哥从国会获得拨款用于港口改造,五大湖上的船只可直入芝加哥河道。1848年,在州议会支持和筹备下,芝加哥运河建成……经过芝加哥的铁路四通八达。
——《湖畔月刊》专栏“芝加哥和它的铁路”(1852年)
② 30万芝加哥人居住在后街棚屋中,饱受简陋厕所、动物粪便和垃圾的恶臭的侵袭,完全没有起码的阳光、空气和给排水。
——芝加哥城市住房协会调查委员会《芝加哥租房情况》(1901年)
③ 商会通过社会交往、思想自由交流和合作共勉,推动芝加哥城市公共福利,促进商业利益。
——《芝加哥商会宪章》(1907年)
④ 1860-1900年芝加哥人口统计表
年份总人口原住民外来移民(主要来自北欧、东南欧)1 86010926054636546241 8805031852983262048591 9001 6986751111463587212
——美国国家人口普查局公布数据
⑤ 照片说明:1871年芝加哥发生大火灾,市中心成为一片废墟。灾难过后,破旧的木制建筑被清除,加装电梯、全钢架构、防火的芝加哥式摩天大楼平地而起,影响至今。19世纪末,马歇尔 菲尔德百货公司在摩天大楼里让顾客在优美的环境中自由浏览商品,创造出全世界竞相效仿的零售模式。
——《芝加哥大火:目击者描述及70张照片和插图》
⑥ 1893年的一则报道:芝加哥举办世界博览会期间,两名世博会的建筑工人―一个黑人与一个白人发生了争斗。受到种族主义思想毒害的旁观者,把黑人吊在街灯柱上,高喊:“吊死这个黑鬼。”
——(英)丹 克鲁克香克《摩天大楼:始于芝加哥的摩登时代》
依据史料,围绕芝加哥城市发展,完成论文写作的三个步骤。
步骤 具体要求 填写在答题卡上
提出论文题目 主题明确,具有可研究性。 (1) ______
整理相关史料 从表格中选取两则支撑论文写作的史料(写出序号),逐条辨析其史料价值。 (2) ______
书写论文结语 结论客观、全面,有宏观、高度的认识。 (3) ______
20. 从“第三世界”到“发展中国家”
材料“第三世界”一词产生于二战后。1952年,法国学者提到:“我们常说有两个对抗世界,却常常忘记还有一个第三世界。这两个世界感兴趣的是如何征服第三世界。” 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会议正式把“第三世界”写进纲领性文件。1974年,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都是第三世界。”随着世界各国、各种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及广大民众的广泛使用,“第三世界”成为国际政治的通用语,虽然也常常与“发展中国家”一词交替使用,但是其使用频率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冷战结束后,“第三世界”的使用频率明显下降。西方国家出现“第三世界消亡论”思潮,认为由于苏联解体,“第三世界”这一概念变得毫无意义。我国学界认为,冷战后,“第三世界”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生存环境,用“发展中国家”称谓这类群体更加符合时代主题和历史发展趋势。
——改编自刘青建《如何称谓发展中的国家群体―对第三世界的认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二战后“第三世界”一词被广泛使用的背景,解释冷战后用“发展中国家”称谓这类群体的合理性。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首领‘惟玉为葬’‘以玉为礼’,较为复杂的玉器组合只出现于大型石棺墓内。”可见在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差异,这有利于早期国家雏形的出现,B项正确;
材料所述体现出阶级分化,与经济生活的革命无关,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各个地区文化的特点,无法推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排除C项;
材料所述与“敬天保民”“礼乐制度”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楚材晋用”、“晋材楚用”及“秦王重用楚国人李斯”说明在当时诸侯割据纷争的背景下,各诸侯国纷纷招揽人才,以实现富国强兵,C项正确;
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A项;
材料与思想领域上的变革无关,排除B项;
材料与吸收外来文化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需要结合春秋战国时代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南越叛乱,汉武帝出兵平叛,置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④正确;
“南越”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①;
依据材料“次年,南越叛乱,汉武帝出兵平叛,置郡”可知题干信息与“推恩令”无关,故排除②。
故选:D。
本题考查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依据材料“南越叛乱,汉武帝出兵平叛,置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西汉巩固统治的措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可知,南宋时期农业领域存在稻麦复种现象,①说法正确;
根据材料“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稻);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可知,租种土地要以稻米交租,②不符合材料;
根据材料“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可知,北人南迁带动小麦种植推广,③说法正确;
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改变,④不符合史实,综上所述,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元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宋元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元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大明律》规定:‘凡增减官文书者,杖六十’‘兄官文书稽(耽误)程者,一日吏典笞一十,三日加一等,罪止笞四十’”可见明朝以法律手段保证文书工作的正常进行,严惩擅改或延误,C项正确;根据材料“制诏,三代无文,秦始有之”“秦并天下,改命曰‘制’,令曰‘诏’,于是‘诏’兴焉”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皇帝制度下强调皇帝独尊,政令称之为“诏”,无法得出秦朝开始确立文书制度,并建立起文书传送系统,排除A项;“(唐)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凡制,敕施行,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公文统称)下诸州者,由都省(尚书省)以遣之”的大致意思为唐代中书省、门下省是重要部门,诏敕如存在问题,可进行商量讨论,实行的时候交由尚书省,无法得出官方文书种类繁多,由三省共同签署并负责执行,排除B项;材料中“是以令其密折具奏。及发与廷议有裁去本人姓名者,无非欲诸臣无所回护,直言无隐”强调官员上奏密折不必署名,是为了避免出现官官相护的现象,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更好的维护皇权,强化君主专制,与决策机制的规范化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英俄协议来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势力范围,说明当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态度,排除B项;
“东南互保”协议是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排除C项;
此时义和团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要求学生结合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文化是政治的体现,1912年中华民国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后为了让清帝退位与袁世凯达成协议,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文化导向较为客观;1915年是袁世凯执政,利用自身权势,篡改历史维护自身形象,D项正确;
都批判袁世凯夺取了革命的成果,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都视孙中山领导为革命成功关键,与题干信息不符,1915年的教科书未提及孙中山,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人民群众的作用,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我们边区政府中,共产党员和其他党派的人士,以及无党无派的人士,都很亲密的合作……非共产党员都同样有职就有权,使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在边区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权;根据材料信息“村和县的议会出现了,村选是整个制度的基础,由边区参议会选举政府,这真正代表了中国的一种革命,农民第一次走进了政府机构。”可见在陕甘宁边区实行村选制度,提高了农民参政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可见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担负着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
材料所述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的民主建设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A.土地改革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①正确;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人战略进攻,共产党人增加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决心,故毛泽东得出“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的论断,②正确。①②正确,故A项正确;
B.1949年3月召开的西柏坡会议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④错误,B项含有④,故B项错误;
C.1949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军占领南京,与材料时间不符,③错误,C项含有③,故C项错误;
D.1949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军占领南京,与材料时间不符,③错误,D项含有③,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解放战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A.1964年开始三线建设,且三线建设是应对国际形势国家作出的战略调整,材料所述与三线建设无关,①错误,A项含有①,故A项错误;
B.1964年开始三线建设,且三线建设是应对国际形势国家作出的战略调整,材料所述与三线建设无关,①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④错误。①④错误,故B项错误;
C.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调动了企业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利于第二、三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拉动的增长,②正确;对外开放迈出了重大的步伐,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二、三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拉动的增长,③正确。②③正确,故C项正确;
D.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④错误,D项含有④,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改革开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马尔都克(巴比伦保护神》……大声宣布居鲁士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君主”“世界上所有坐于王座之上的王,从地中海到波斯湾……在巴比伦向我(居鲁士)献上贡品,亲吻我足”可见铭文神化君权,夸耀帝国疆域辽阔,①正确;
根据材料“我加固了巴比伦城伟大的城墙。”并结合所学可知波斯帝国占领了巴比伦并加以建设,②正确。①②正确;
两河流域因战争融入希腊化世界的原因是多元的、过程是漫长的,且材料未体现,③错误;
罗马帝国鼎盛时期,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帝国内海,④错误,综上,A正确,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要求学生结合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知,法国国王将铸币权从地方收归到中央,说明的是封建王权不断强化,B项正确;
封君封臣制逐步走向瓦解,排除A项;
材料与庄园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
货币贬值与新航路开辟有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874年,日本内务省劝业寮因传统制茶不符合国外市场需要,制定了《红茶制法书》。后又说明了西红柿、甜菜、燕麦等西洋品种的情况,并发布告询问民众,是否愿意尝试种植此类品种。”可知,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实行“殖产兴业”,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大力扶持和保护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推行“劝农”政策,C项正确;
文明开化指的是西洋的文明传入至日本以致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的现象,排除A项;
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与材料提供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需要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助推了发达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因此根据材料中的人口流向来看,反映的是二战以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中西文化交流,排除A项;
奴隶贸易主要是非洲人口流向美洲,排除B项;
材料与资本主义在世界扩展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世界贸易,需要结合全球贸易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世界贸易,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与二战有关;
②与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关;
③与20世纪七十年代中日建交有关;
④与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起义有关。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正确排序是④②①③,D项正确,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结合史料的重要作用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重要作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主要内容:户籍的登记与管理、垦田数量、粮食产量、赋税收支、教济、优抚等。
【小题2】特点:各级官员的设置及上计制度,表明国家管理制度的严密;管理人员既有中央任命的都尉、丞,也有乡里推举的三老等,表明政府管理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大量农桑耕作收获情况,反映西汉以农为本:重视流民安置、敬老和救济情况,表明西汉重视民生;啬夫,三老、孝悌力田的不同职能,体现西汉国家治理中法律和教化并举。
【解析】本题考查汉朝的选官制度以及国家治理的政策。第一小问要结合汉朝官员考核的特征来解答;第二小问要结合汉朝国家治理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汉朝的选官制度以及国家治理的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形成状况;国民革命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后党组织的发展变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状况;抗战胜利的前夜,在总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七大要求建立人民群众联系起来的组织”及基层组织的变化反映了党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壮大与成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中共八大明确国家的政治生活”;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党支部的任务强调调动群众积极性,保障生产;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企业成为重要的社会组织,中共十四大和十六大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进入新时代,随着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共二十大强调积极发挥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基层组织规定的变化反映党支部的功能不断深化等方面回答。
故答案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一大时,党员人数较少,党的基层组织较为简单:国民革命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因此中共四大规定在农村、工厂、学校等建立党支部,同时由于党员人数增多,因此在支部下设小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中共六大要求支部作为“与工农联系起来的组织”:抗战胜利的前夜,在总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七大要求支部成为“与人民群众联系起来的组织”。基层组织的变化反映了党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壮大与成熟。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中共八大明确支部任务之一为“领导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党支部的任务强调调动群众积极性,保障生产。对基层组织新的规定反映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形势的变化进行自身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企业成为重要的社会组织,中共十四大和十六大加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进入新时代,随着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中共二十大强调积极发挥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基层组织规定的变化反映党支部的功能不断深化。
综上,在不同时期的实践中,党对基层组织工作认识不断深化,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革新,持续向前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刺激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取代了传统的海陆丝绸之路;朝贡体系受到动摇,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基督教文化传入中国,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开始西学东渐。
【小题2】示例:一方面,17世纪旧势力、旧秩序受到多方挑战。中央集权加强,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封建专制统治受到资产阶级革命的挑战;区域性战争造成欧亚地区政局动荡;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遭到西方殖民侵略,亚洲的古老帝国受到冲击;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削弱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
另一方面,17世纪也在危机中孕育着发展的因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开始建立;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发展,外交制度建立,国际法形成;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范围继续扩大,世界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初步呈现;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科学革命兴起。
综上所述,17世纪“充满危机”,其本质是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学等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和社会转型。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社会的特征以及列强的殖民扩张。第一小问要结合明清时代的特征来解答;第二小问要结合列强殖民扩张的特点来解答。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社会的特征以及列强的殖民扩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芝加哥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冲突,史料④:该史料反映芝加哥地区人口、外来移民情况,为研究芝加哥城市发展中文化冲突提供了背景材料,数据来源于美国官方公布,具有较高可信度。史料⑥:该史料反映了19世纪末芝加哥的种族冲突,来自当时的新闻报道,为研究芝加哥城市文化冲突提供直接依据。使用时,需要关注报道者的立场和主观意图等。,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芝加哥城市的发展,移民大量涌入,造成了文化的冲突,也带来了文化的融合和重塑。芝加哥城市的变迁,是美国历史变迁和全球移民文化的缩影。
【解析】(1)主题:根据材料“1848年,在州议会支持和筹备下,芝加哥运河建成……经过芝加哥的铁路四通八达。”可见芝加哥交通领域获得发展;根据材料“30万芝加哥人居住在后街棚屋中,饱受简陋厕所、动物粪便和垃圾的恶臭的侵袭,完全没有起码的阳光、空气和给排水。”可见芝加哥存在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福利不完善的情况;根据材料“1860-1900年芝加哥人口统计表”可见芝加哥的外来移民持续增多;根据材料“灾难过后,破旧的木制建筑被清除,加装电梯、全钢架构、防火的芝加哥式摩天大楼平地而起,影响至今。”可见芝加哥经济获得发展,社会福利制度获得发展;根据材料“芝加哥举办世界博览会期间,两名世博会的建筑工人一个黑人与一个白人发生了争斗。”可见芝加哥存在着种族歧视。综合以上,可以“芝加哥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冲突”作为论题展开阐述。
(2)史料:材料中的④“1860-1900年芝加哥人口统计表”“美国国家人口普查局公布数据”可知该史料反映了芝加哥地区人口、外来移民情况,为研究芝加哥城市发展中文化冲突提供了背景材料,且数据来源于美国官方公布,具有较高可信度。根据材料中的⑥“一个黑人与一个白人发生了争斗。”“吊死这个黑鬼。”可知该史料反映了19世纪末芝加哥的种族冲突,来自当时的新闻报道,为研究芝加哥城市文化冲突提供直接依据,且使用时,需要关注报道者的立场和主观意图等。
(3)论文结语: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世纪末”“1860-1900年芝加哥人口统计表”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芝加哥城市的发展,移民大量涌入,造成了文化的冲突,也带来了文化的融合和重塑。芝加哥城市的变迁,是美国历史变迁和全球移民文化的缩影。
故答案为:
(1)论文题目:芝加哥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冲突。
(2)史料整理:史料④:该史料反映芝加哥地区人口、外来移民情况,为研究芝加哥城市发展中文化冲突提供了背景材料,数据来源于美国官方公布,具有较高可信度。
史料⑥:该史料反映了19世纪末芝加哥的种族冲突,来自当时的新闻报道,为研究芝加哥城市文化冲突提供直接依据。使用时,需要关注报道者的立场和主观意图等。
(3)论文结语: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芝加哥城市的发展,移民大量涌入,造成了文化的冲突,也带来了文化的融合和重塑。芝加哥城市的变迁,是美国历史变迁和全球移民文化的缩影。
本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结合史料的重要作用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重要作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答案】背景:根据材料“第三世界一词产生于二战后”,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独立后的新兴民族国家得到发展;根据材料“1952年,法国学者提到:“我们常说有两个对抗世界,却常常忘记还有一个第三世界。这两个世界感兴趣的是如何征服第三世界”。”,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处于美苏冷战,新兴民族国家成为两大阵营争夺的对象;根据材料“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会议正式把“第三世界”写进纲领性文件”,可以归纳为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根据材料“1974年,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都是第三世界。”,可以归纳为中国认为自己属于第三世界,在外交上团结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合理性:根据材料“冷战后,“第三世界”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生存环境,用“发展中国家”称谓这类群体更加符合时代主题和历史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差距加大,三个世界的划分失去基础;再结合所学,再从当前的经济政治局势发展等角度分析可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发展成为这类国家的核心目标;在建立世界经济和政治新秩序的过程中,用“发展中国家”称谓这类国家更具有凝聚力。
故答案为:
背景: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独立后的新兴民族国家得到发展;美苏冷战,新兴民族国家成为两大阵营争夺的对象;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中国认为自己属于第三世界,在外交上团结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以上因素推动了“第三世界”一词的广泛使用。
合理性: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差距加大,三个世界的划分失去基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发展成为这类国家的核心目标;在建立世界经济和政治新秩序的过程中,用“发展中国家”称谓这类国家更具有凝聚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9,要求学生结合9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9,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