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 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常见的肺炎类型包括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如新冠肺炎)和肺真菌病(如曲霉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阻断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可用来治疗曲霉菌等引起的肺真菌病
B. 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一个新冠病毒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
C. 细菌、支原体、新冠病毒和曲霉菌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D. 对支原体和新冠病毒进行体外培养时,需要将其接种在完全培养基上
2. 图中甲、乙、丙为生物体内的化合物,乙为一个由α、β、γ三条肽链形成的蛋白质分子,共含271个氨基酸,图中每条虚线表示一个由两个巯基(—SH)形成的二硫键(—S—S—)。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为组成乙的基本单位
B. 由不同的甲形成乙后,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减少了4832
C. 如果甲中的R基为—C3H5O2,由两分子甲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16个H
D. 丙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且在乙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3. 高尔基体可分为顺面区和反面区,顺面区接受由内质网合成的物质转入中间膜囊进一步修饰加工,反面区参与蛋白质的分类和包装。如图表示高尔基体的结构及发生在其反面区的3条分选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在高尔基体中间膜囊中会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 溶酶体由高尔基体反面区出芽产生,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C. 胰岛素的分泌属于调节型分泌,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D. 调节型分泌和组成型分泌途径均会导致高尔基体膜的面积不断减小
4. 红树适于在盐碱地生长,其根毛细胞能够积累大量的钠离子,且细胞液中钠离子浓度高于细胞质基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红树根毛细胞积累大量的钠离子可以提高根毛细胞吸水的能力
B. 红树根毛细胞的细胞膜和液泡膜上均存在运输钠离子的载体蛋白
C. 红树根毛细胞在吸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只能单方向进入根毛细胞
D. 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与进入红树根细胞的细胞液的方式不同
5. 下图是ATP在主动运输过程中的功能示意图,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参与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是一种催化ATP水解的酶
B. 该载体蛋白磷酸化后导致其空间结构改变
C. 由于ATP分子中磷酸基团的相互吸引,使得ATP的结构非常稳定
D. ATP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时,脱离的磷酸基团挟能量与该载体蛋白结合
6. 分析下列甲、乙、丙图,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a点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此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
B. 图甲中,b点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c点时光合作用强度超过呼吸作用强度
C. 若图乙代表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这两类色素的吸收光谱,则f代表类胡萝卜素
D. 两类色素都能大量吸收蓝紫光,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时,应选用蓝紫色的塑料大棚
7. 人体骨髓中存在少量属于多能干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MSC),下图为MSC分裂、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织细胞中的DNA和RNA与MSC中的相同
B. MSC不断增殖分化,所以比组织细胞更易衰老
C. MSC中的基因都不能表达时,该细胞开始凋亡
D. 不同诱导因素使MSC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8. 某种鸟类羽毛的颜色由等位基因B和b控制,有黑色、黄色两种颜色;等位基因R和r影响该鸟类的体色,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三组不同基因型的鸟类各若干只,甲黑色,乙黄色,丙黄色,研究者进行了如表所示的杂交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杂交亲本 子一代表现型及比例 子一代相互交配产生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甲×乙 只有黑色 黑色︰黄色=3︰1
乙×丙 只有黄色 黄色︰黑色=13︰3
A. 基因型为BbRR的个体表现型应该为黑色
B. 羽毛颜色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 R基因会抑制B基因的表达
D. 乙丙杂交子二代中,黄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应是3/13
9.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有3条性染色体的血友病男孩。某同学结合下图分析该男孩的病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若为XXY,则患血友病最可能与图丁有关
B. 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若为XYY,则患病最可能与图乙有关
C. 该男孩患病若与图乙有关,其性染色体组成可能是XXY
D. 该男孩患病若与图甲有关,其父亲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10. 下图为DNA分子部分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④是一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B. ⑤表示的是氢键,可解旋酶催化断开
C. DNA分子的多样性与其中碱基对的排列序列有关
D. ⑦是磷酸二酯键,复制时由DNA聚合酶催化形成
11. 蜱传脑炎病毒(TBEV)又名森林脑炎病毒,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RNA),可经蜱虫叮咬传播至宿主细胞,其增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TBEV的遗传信息和密码子均位于+RNA中
B. 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TBEV利用自身的原料合成+RNA
C. 过程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相同的
D. TBEV与HIV虽然均为RNA病毒,但是二者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是不同的
12. 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了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发生基因重组的有②④⑤
B. 过程⑦可通过人工诱变,能避免育种的盲目性
C. ⑥过程可用低温或者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也可以处理萌发的种子
D. 运载体为④过程在完成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的结合时用到的工具酶之一
13. 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其后代一定有4种表现型和9种基因型;该生物体中rRNA的合成一定与核仁有关
B. 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C.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 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14. 脑脊液充满在各脑室内,主要由脑室的脉络丛上皮细胞和室管膜细胞分泌形成。它向脑细胞供应一定的营养,并运走脑组织的代谢产物,调节着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脑脊液可能含有葡萄糖、氨基酸和激素等物质,蛋白质较少
B. 脑脊液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直接媒介
C. 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能使脑脊液pH明显降低
D. 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产生形式和组织液相同
15. 种食物往往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它们经过消化、吸收、代谢之后也会产生多种不同化学性质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不能随意根据一种代谢产物来认定原来食物的酸碱性。事实上,人体的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等能够控制酸碱平衡,同时血液中有很多缓冲对,它们组成了身体内部的酸碱缓冲系统。在正常人体内,酸碱度能够维持相对稳定。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食物经代谢后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的物质,但生物体的pH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B. 缓冲对调节pH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C. 多吃“酸性食物”或“碱性食物”可以调节人的“酸碱体质”
D. 人体内的缓冲对主要包括HCO3-/H2CO3、HPO42-/H2PO4-等
16. 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 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未受刺激时, 图甲中电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 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不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C.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中不能由ab传递
D. 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表会发生方向相同的两次偏转
17.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及愉悦感。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回收。可卡因作为一种兴奋剂,会使突触前膜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并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可卡因还能干扰交感神经的作用,导致心脏功能异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Cl-等阴离子内流
B. 吸食可卡因后表现出健谈现象与大脑皮层言语中枢H区兴奋性过高有关
C. 长期吸食可卡因会导致突触后膜对多巴胺的敏感性降低
D. 交感神经使所有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吸食可卡因会扰乱内脏器官的正常活动
18. 如下图①~④表示甲刺激所引起的调节过程,乙表示参与调节的重要器官,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过程主要通过血液循环实现
B. 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 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
D. 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则在乙处下丘脑产生渴觉,且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
19.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体温调节可能涉及这种调节方式
B. 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C. 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靶细胞一定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
D. 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需经过体液运送,并存在反馈调节
20. 下图表示人体免疫系统监视、清除肿瘤细胞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TCR为细胞表面受体。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细胞1通过胞吞方式摄取肿瘤抗原
B. 图中细胞2表示B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
C. 图中细胞3为细胞2增殖分化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
D. 图中所有免疫细胞均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
21. 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青蒿素衍生物——马来酸蒿乙醚胺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伦理审查,该药Ⅱ期临床试验在该院风湿免疫科开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镰刀形贫血病均属于自身免疫病
B. 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与脂肪、糖原、维生素D、过氧化氢酶的组成元素均相同
C. 假设某患者第一次使用青蒿素后若干天,未见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第二次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则该患者对青蒿素过敏
D.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AIDS的最大区别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由于人体的T细胞大量受到攻击,从而导致免疫功能缺失
22. 下图是一组探究生长素的对照实验,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对照实验证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B. 该实验不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
C. 甲和乙对照证明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分布
D. 该实验不能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23. 猕猴桃果实采摘后,置于常温(20 ℃)下贮藏,所测得果实内的ABA(脱落酸)及其他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所发生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猕猴桃采摘后,乙烯释放增加,果实硬度减小,果实的成熟加快
B. ABA的释放可有效促进果实的软化,促进果实的成熟
C. 猕猴桃果实的成熟过程受ABA、乙烯等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
D. 第6天猕猴桃果实呼吸强度骤降后又升高,此变化不利于果实贮藏
24. 图1曲线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茎生长的影响,图2是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的实验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由图1可知,茎弯曲生长时背光的一侧的生长素浓度应高于D点对应的浓度
B. 从图2信息可确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8~12ppm之间
C. 图1和图2分别说明生长素对茎和根的生长都具有两重性
D. 利用低浓度的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单子叶作物农田中的双子叶杂草生长
25. 科学家将一批莴苣种子交替暴露在红光(R)和红外光(FR)下,处理后置于黑暗处一段时间后,统计各组种子的萌发率如下表。对这一实验结果,科学家研究发现其机理如下图。已知光敏色素有Pr型(吸收红光)和Pfr型(吸收红外光),Pr与Pfr在不同光谱下可以相互转换,且莴苣种子对红光更敏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光照处理方式 萌发率
1 R 70%
2 R→FR 6%
3 R→FR→R 74%
4 R→FR→R→FR 6%
5 R→FR→R→FR→R 76%
6 R→FR→R→FR→R→FR 7%
A. 由表可知,种子的萌发率与最后一次光照的类型密切相关
B. Pr在吸收红光后转变为Pfr,而Pfr吸收远红光后转变为Pr
C. 黑暗下生长的莴苣中,光敏色素以非活性的Pr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
D. 如果把经R→FR处理后的种子置于自然光下,预期结果是多数种子不萌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11分)下图甲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测得的某植物体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图乙是某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图丙是某兴趣小组将植物栽培在密闭玻璃温室中,用红外线测量仪测得室内的CO2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的a点表示________,影响a点上下移动的外界因素主要是________,所以用大棚种植蔬菜时,可采用________的方法来提高细胞中有机物的积累量;d点后限制大棚蔬菜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因此大棚种植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2)图甲中的c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此时,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________(“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3)图乙装置实验中每隔15 min加大一次广口瓶与灯之间的距离,随着时间与距离的增加,气泡产生速率下降,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导致光合速率下降,O2释放量减小,气泡产生速率下降。
(4)由图丙可推知,24小时内密闭玻璃温室中氧气浓度最大的是________(填时间)时,该植物24小时有机物会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7. (13分) 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我国著名药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及其团队提出了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可行性治疗方案,已知野生青蒿为二倍体(2n=8),四倍体中青蒿素含量较高。回答下列问题:
(1)青蒿素抗药性的产生是________的结果。该变异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生青蒿生长受地域性限制,体内合成的青蒿素极少,科学家考虑采用转基因技术借助酵母菌细胞大量获得青蒿素,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________。
(3)为了提高青蒿素的含量,常采用________处理二倍体青蒿从而得到四倍体青篙,该过程主要抑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4)与二倍体青蒿相比,四倍体青蒿植株的主要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倍体青蒿细胞在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条。
(5)四倍体青蒿与野生青蒿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同一物种,原因是__________。
28. (12分) 果蝇的眼色(A、a)、体色(E、e)、肢形(T、t)、后胸形态(F、f)四类性状由X、二号、三号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所控制,为了解控制这些性状基因的关系,研究人员做如下实验与结果记录表。
组别 亲本 子一代表型与比例
一组 白眼♀×红眼♂ 红眼♀︰♂白眼 1︰1
二组 红眼灰体色♀×白眼灰体色♂ 红眼灰体色♀︰红眼黑体色♀︰红眼灰体色♂︰红眼黑体色♂ 3︰1︰3︰1
三组 异常胸♀×正常胸♂ 正常胸♀︰正常胸♂ 1︰1
四组 正常胸短肢♀×异常胸长肢♂ 正常胸长肢♀︰正常胸短肢♂︰异常胸短肢♀︰异常胸长肢♂ 1︰1︰1︰1
(1)控制果蝇肢形基因T和t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这些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分子过程是________。
(2)这四个性状中,决定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 ___。
(3)第二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其子一代红眼灰体色雌果蝇与红眼黑体色雄果蝇杂交,后代红眼灰体雄果蝇的概率是________。
(4)果蝇体色基因位于三号染色体,若要判定肢形基因是否也在三号染色体,请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及预测结果(已知长肢为显性性状;提供果蝇类型有纯合灰体长肢雌果蝇和纯合黑体短肢雄果蝇)________。
29. (14分)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场与疾病的抗争史。时至今日,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大流行,我国人民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疫情得到控制,病人得到救治,向全球人民展示了中国力量。研究表明,新冠肺炎(COVID-2019)是由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RNA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肺炎。人感染后常见有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从遗传物质的结构上分析,人们研究COVID-19病毒具有一定困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型冠状病毒最初侵染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3)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鼻腔中的黏膜属于保卫人体的_____________。
(4)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寄生在宿主细胞中,___________能识别被寄生的宿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而后会被__________(填“细胞”或“体液”)免疫产生的___________所凝集,使之失去侵染能力,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5)已知青霉素的作用是抑制原核细胞细胞壁的形成。从而达到灭菌的作用。当人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时,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青霉素进行治疗。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会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这种现象是人体免疫功能失调中的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A 【解析】A、曲霉菌为真菌,具有细胞壁,阻断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可使曲霉菌不能形成细胞壁,从而容易吸水涨破,因此可用来治疗曲霉菌等引起的肺真菌病,A正确;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B错误;
C、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C错误;
D、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养,D错误。 故选:A。
2.D 【解析】A、甲为氨基酸,乙为蛋白质,甲为组成乙的基本单位,A正确;
B、每形成一个二硫键,需脱掉2个H,故不同甲形成乙后,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271-3)×18+4×2=4832,B正确;
C、若甲中的R基为—C3H5O2,则甲的分子式为C5H9O4N,两分子甲形成二肽需脱去1分子水,形成的二肽分子式为C10H16O7N2,C正确;
D、丙是核苷酸,可组成DNA和RNA,DNA主要位于细胞核,RNA主要位于细胞质,D错误。故选D。
3.D 【解析】A、高尔基体顺面区接受由内质网(粗面内质网上附着着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转入中间膜囊进一步修饰加工,A正确;
B、高尔基体反面区参与蛋白质的分类和包装,包裹水解酶的溶酶体由高尔基体反面区出芽产生,其形成过程说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C、胰岛B细胞接受血糖的变化信息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此为调节型分泌,C正确;
D、调节型分泌和组成型分泌途径均存在囊泡与高尔基体融合及囊泡与高尔基体脱离的过程,不会使高尔基体的膜面积不断减小,D错误。 故选D。
4.C 【解析】A.红树根毛细胞积累大量的钠离子可以提高根毛细胞液的浓度,从而提高吸水的能力,A正确;
B.根毛细胞能够积累大量的钠离子到液泡,要经过细胞膜和液泡膜,所以红树根毛细胞的细胞膜和液泡膜上均存在运输钠离子的载体蛋白,B正确;
C.水分子在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与土壤溶液之间的运动是双向的,C错误;
D.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是协助扩散,进入红树根细胞的细胞液是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C。
5.C 【解析】A、参与Ca2+主动运输的载体蛋白是一种催化ATP水解的酶,A正确;
B、主动运输过程中,ATP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时,脱离下来的末端磷酸基团挟带能量与载体蛋白结合,使载体蛋白磷酸化变化导致其空间结构改变,B正确;
C、由于ATP分子中磷酸基团的相互排斥,使得ATP的结构不稳定,C错误;
D、ATP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时,脱离的磷酸基团挟能量与该载体蛋白结合,D正确。故选C。
6.A 【解析】A、图甲中,a点时光照强度为0,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只有呼吸作用可以产生ATP,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A正确;
B、图甲中,b点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故在b点之前就已经开始进行光合作用,c点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大于0,此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B错误;
C、由于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f代表叶绿素,C错误;
D、色素虽对红光和蓝紫光吸收最多,但也吸收其他光,因此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时,应选用无色的塑料大棚,D错误。故选:A。
7.D 【解析】组织细胞中的DNA与MSC中的相同,由于组织细胞和MSC中的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所以两者的RNA不完全相同,A错误;
细胞会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逐渐衰老,组织细胞是MSC分裂、分化后形成的,所以组织细胞更易衰老,B错误;
组织细胞中凋亡基因表达,细胞才开始凋亡,C错误;
MSC在不同诱导因素的作用下,可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D正确。
8.A 【解析】AC.由于R基因会抑制B基因(控制黑色性状)的表达,基因型为BbRR的个体表现型应该为黄色,A错误;C正确;
B.由乙X丙杂交得F2表现:黄色︰黑色=13︰3,是9:3:3:1的变形,推知该种鸟羽毛颜色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D.乙丙杂交子二代中,黄色个体中纯合子的基因型为BBRR、bbRR和bbrr3种,比例均为1/13,所以黄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3/13,D正确。故选A。
9.C 【解析】A.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有3条性染色体的血友病男孩。则该夫妇基因型为XBXb和XBY,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若为XXY,则该男孩的基因型为XbXbY,XbXb染色体来自于卵细胞,患病最可能与图丁有关,A正确;
B.该男孩的性染色体组成若为XYY,则该男孩的基因型为XbYY,则是Xb型的卵细胞与YY型的精子结合而来的,患病最可能与图乙有关,B正确;
C.根据B项分析,该男孩患病若与图乙有关,其性染色体组成不可能是XXY,C错误;
D.该男孩患病若与图甲有关,则其父亲可能发生基因突变,XB突变为Xb,且X和Y这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没有分离,最终产生了基因型为XbY的精子,D正确。故选C。
10.A 【解析】 A.④虽然含有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但④不是脱氧核苷酸,其磷酸应该连在脱氧核糖的5’碳原子上,而不是连在3’碳原子上,A错误;
B.⑤表示的是氢键,可被解旋酶催化断开,B正确;
C.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这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C正确;
D.DNA聚合酶可催化⑦磷酸二酯键的形成,D正确。故选A。
11.B 【解析】A.蜱传脑炎病毒(TBEV)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 RNA(+RNA),+RNA 不仅是遗传物质,还作为翻译的模板,因此TBEV 的遗传信息和密码子均位于+RNA中,A说法合理;
B.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TBEV利用宿主细胞中的原料合成+RNA,B说法不合理;
C.过程①②表示 RNA 复制,③④表示翻译,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相同的,C说法合理;
D.HIV 是逆转录病毒,其传信息的传递途径与TBEV不同,D说法合理。
12.A 【解析】A.①③虽然发生了减数分裂,但就图中的基因来说,就不存在基因重组(纯合子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不存在基因重组),②⑤都存在有性生殖产生配子过程中的基因重组,④有基因工程中的基因重组,A正确;
B.过程⑦为人工诱变,原理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不能避免育种的盲目性,B错误;
C.⑥过程处理的是单倍体,高度不育,没有种子,C错误;
D.运载体不属于酶,D错误。
故选A。
13.A 【解析】A、基因与性状不一定是一一对应关系,如果两对基因共同控制一对性状,则后代可能只有2种表现型,A错误;
B、物种形成三个环境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生物发生进化,但生物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B正确;
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而非同源染色体间交换为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
D、显性性状比例为0.36,所以隐性性状比例为0.64,用A和a表示,即aa=0.64,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0.8,A基因频率为0.2,杂合子Aa=2×0.8×0.2=0.32,D正确。故选:A。
14.A 【解析】A、脑脊液是脑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属于细胞外液,其中可能含有葡萄糖、氨基酸和激素等物质,A正确;
B、脑脊液是脑细胞和脊髓中的神经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脑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错误;
C、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不会使脑脊液pH明显降低,因为其中含有缓冲物质,C错误;
D、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主要由脑室的脉络丛上皮细胞和室管膜细胞分泌形成,组织液是血浆渗透形成的,两者产生形式不同,D错误。
15.C 【解析】A.食物经代谢后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的物质,由于缓冲对能调节pH,所以生物体的pH不会发生显著变化,A正确;
B.缓冲对调节pH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B正确;
C.在正常人体内,酸碱度能够维持相对稳定,所以多吃“酸性食物”或“碱性食物”不能调节人的“酸碱体质”,C错误;
D.人体内的缓冲对主要包括HCO3 /H2CO3、HPO42 /H2PO4 等,D正确。故选C。
16.C 【解析】A.未受刺激时,电表测得的为两点膜外的电位差,若测静息电位,需将电流表的一侧电极放到膜内,A错误;
B.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B错误;
C.图乙中,a是突触后膜,b是突触前膜,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突触结构中不能由a→b传递,C正确;
D.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表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D错误。 故选C。
17.C 【解析】A.由题干可知,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 Na+内流,A错误;
B.吸食可卡因后表现出健谈现象与大脑皮层言语中枢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兴奋性过高有关,B错误;
C.由题干可知,可卡因作为一种兴奋剂能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因此,长期吸食可卡因会导致突触后膜对多巴胺的敏感性降低,C正确;
D.交感神经在不同的状态下对内脏器官的活动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例如,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使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循环加快加强,肺的通气量增大,以适应人体剧烈活动的需要;相反,当人由剧烈运动转变为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交感神经的作用受到抑制,因此可卡因还能干扰交感神经的作用,吸食可卡因会扰乱内脏器官的活动,D错误。
18.D 【解析】A.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促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发挥需要通过血液循环的运输才能实现,A正确;
B.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B正确;
C.若甲刺激是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下丘脑→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③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C正确;
D.若甲刺激是食物过咸,在大脑皮层处产生渴觉,而不是在下丘脑产生渴觉,D错误。故选D。
19.C 【解析】A.由题图可知为体液调节,体温调节可能涉及这种调节方式,A正确;
B.该方式属于体液调节,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B正确;
C.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靶细胞不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例如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C错误;
D.激素调节的信息传递需经过体液运送,并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C。
20.B 【解析】A.抗原是大分子,图中细胞1通过胞吞方式摄取肿瘤抗原,A正确;
B.图中细胞2表示辅助性T细胞,B错误;
C.图中细胞3为细胞2增殖分化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肿瘤细胞,C正确;
D.图中所有免疫细胞(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均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D正确。
21.C 【解析】A、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均属于自身免疫病,镰刀形贫血病属于遗传病,A错误;
B、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与脂肪、糖原、维生素D的组成元素均含有三种元素,而过氧化氢酶的组成元素为C、H、O和N等元素,B错误;
C、过敏反应是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故假设某患者第一次使用青蒿素后若干天,未见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第二次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则该患者对青蒿素过敏,C正确;
D、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是因为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AIDS是免疫缺陷病,故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是由于人体的T细胞大量受到攻击,从而导致免疫功能缺失,D错误。
22.C 【解析】甲实验胚芽鞘生长,乙实验胚芽鞘没有生长,该对照实验证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A正确;该实验的胚芽鞘均没有尖端,不能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也不能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B、D正确;胚芽鞘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光刺激的部位,甲和乙对照不能证明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分布,C错误。
23.B 【解析】由图可知,猕猴桃采摘后,乙烯释放增加,果实硬度减小,结合乙烯的生理作用可知,果实成熟加快,A正确;由图可知,由于猕猴桃采摘后1~4天,ABA释放增加,果实硬度减小,4天后,ABA释放减少,果实硬度仍继续减小,所以无法得出ABA有促进果实软化和成熟的生理作用,B错误;据图可知,猕猴桃果实的成熟过程受ABA、乙烯等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C正确;第6天猕猴桃果实呼吸强度骤然下降,此后又迅速升高,此变化不利于延长果实的贮藏时间,D正确。
24.C 【解析】A、茎弯曲生长时背光的一侧的生长素的浓度为促进生长的浓度,应小于D点对应的浓度,A错误;
B、从图2信息可确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在8~16ppm之间,B错误;
C、图1可说明生长素对茎有促进和抑制作用,图2可说明生长素对根有促进和抑制作用,图1和图2分别说明生长素对茎和根的生长都具有两重性,C正确;
D、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高于单子叶植物,因此农业生产上可利用高浓度的2、4-D作为双子叶植物除草剂,D错误。
25.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第一组为单色红光处理组,属于对照组;其余均为实验组。与第一组(对照组)相比,第二组R-FR交替处理组种子的萌发率明显降低,说明红光促进莴苣种子萌发,红外光抑制种子萌发;根据后几组的实验结果可知,红光的促进作用可以被随后照射的红外光降低。
A.根据交替处理的几组的实验结果可知,红光的促进作用可以被随后照射的远红光降低。若用红光和远红光交替多次处理,则种子的萌发率取决于最后一次处理的是哪种波长的光,若是红外光,则萌发率低,若是红光,则萌发率较高,A正确;
B.据图分析,红光诱导光敏色素发生空间结构变化,使P转化为Pfr形式,而Pfr吸收红外 光后转变为Pr,B正确;
C.光敏色素蛋白有两种形式,无活性Pr形式和有活性的Pfr形式,黑暗条件下以Pfr形式存在,光照会促进Pr转化为Pfr,C正确;
D.2组R→FR萌发率为6%,如果把经R→FR处理后的种子置于自然光下,自然光中既有红光又有远红光,且莴苣种子对红光更敏感,结合1组可知,红光有利于萌发,预期结果是多数种子会萌发,D错误。
26.(1)呼吸速率 温度 加大昼夜温差 CO2浓度 增施农家肥
(2)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大于
(3)光照强度减弱 CO2浓度降低
(4)18 减少
27.(1)基因突变;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2)基因重组
(3)低温或秋水仙素;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复制后的染色体不能正常发生分离
(4)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比较大,青蒿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16
(5)不属于;野生青蒿是二倍体,与四倍体青蒿结合产生的后代是三倍体,三倍体高度不育
28.(1)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基因通过转录合成 mRNA,mR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决定生物性状
(2)眼色;根据第一组,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杂交,后代雌性都是红眼,雄性都是白眼,与性别有关,所以为 X染色体
(3)EeXAXA 、EeXaY;1/6
(4)纯合灰体长肢雌果蝇和纯合黑体短肢雄果蝇杂交,中的灰体长肢雌果蝇与纯合黑体短肢雄果蝇进行测交,若后代灰体长肢:黑体短肢:灰体短肢:黑体长肢比例是1:1:1:1,则肢形基因不在三号染色体, 否则在三号染色体
29.(1)RNA一般是单链结构,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
(2)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3)第一道防线
(4)效应T细胞;体液;抗体
(5)不能;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