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5 18:3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选择题(共4小题)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能否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困难,关心群众疾苦。
B.某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
C.储蓄所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
D.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 , , ; ,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
①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③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④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
⑤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
⑥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A.①③④②⑤⑥ B.①⑤②③⑥④ C.②①④⑤③⑥ D.②③④①⑤⑥
4.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呢?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对变革与变乱并存的世界,国际社会怀着期待与迷茫交织的心情,期盼能够出现引领人们开拓前进的坚定信念和可行方案。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结合中国思想、中国理念、中国实践,为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奔跑的人们指明方向、注入能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蕴含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必将有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任何重大的理论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实践发展起来的。回顾人类发展史,人类社会演进是一个由较小群体形成较大群体、由信息封闭走向信息共享、由相互隔膜走向相互依存、由观念差异走向观念融合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共同体思想,他们把作为无产阶级奋斗目标的共产主义社会命名为“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并改变世界。它不仅改变世界的面貌,而且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通交往把区域性、民族性的历史带入全球范围,不同的文化在相遇相知中交流互鉴。随着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过去那种孤立片面、相互对立的旧观念逐渐被整体、全面、相互联系的新理念取代。旧观念容易引发冲突、战争,新理念倡导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人类先进的世界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信奉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哲学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源远流长,无内无外、天下一家是其核心原则,协和万邦、世界大同是其终极目标。这种“天下观”与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和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中国人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做关中国前途命运的中国梦与攸关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的世界梦紧密连接在一起,让世界各国共享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既让世界发展成为中国的机遇,又让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的机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解答“世界之问”的中国智慧。
(摘编自王德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先进世界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世界变革与变乱并存,国际社会期盼中国有引领人们开拓前进的坚定信念和可行方案。
B.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继承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实践发展起来的理论。
C.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的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实理论基础。
D.中国传统文化中信奉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思想与当今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理论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及中国实践三方面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先进性。
B.文章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创新。
C.文章对比论述了新理念和旧观念的不同,从而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人类先进世界观的结论。
D.文章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观”的目的仅是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理论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B.整体、全面、相互联系的新理念与过去孤立片面、相互对立的旧观念不同,它倡导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不易引发冲突、战争。
C.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使各国人民交往日益加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全球共识。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是以无内无外、天下一家为核心原则,以协和万邦、世界大同为终极目标的哲学观,它将使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更融洽。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讲好中国故事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国家间的语言障碍、经验障碍等一定程度上堵塞了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造成传播路径不畅。将本土表达与精准送达相结合,是拓展中国故事传播路径的有效手段。
本土表达就是在了解国际受众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和理解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适时适地地调整传播路径,通过采取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构建起中国故事的国内外对话体系,增强传播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深入目标传播国的文化背景,准确把握其接受特点,以寻求中国故事传播的突破点,为调整传播路径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针对国别差异,用目标国听得懂、易理解的故事话语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双方在互通的基础上开展互动交流。
精准送达就是运用以数据为核心的算法技术,将中国故事融入高效的传播载体和平台,分析受众的个性需要、喜好和习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推送和个性化传播,以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准度。一方面,要开发运用国内外受众使用率高、表现力强的载体,以高效的载体助推中国故事的精准送达;另一方面,用适宜的表达方式推送故事内容,以个性推送实现精准送达,满足个体的差异性需求。
(摘编自吴倩倩、张一《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精彩的三大着力点》)
材料二: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其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作用日益显现。
内容融合是媒体融合中最直观的层面。在国际传播中,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对内容进行充分挖掘,从多角度满足国际受众的分众化需求。与此同时,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利用新技术加强与国际公众的互动,增加趣味性。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传播交互,提升国际舆论场的活跃度。在新技术助力下,国际传播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能实现与受众的互动。国际受众在接触网上信息时,拥有跟帖、留言等表达的机会,可获得更多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这能增强国际舆论场上相关议题的活跃度。
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或渠道,才能将我们精心烹饪的“精神大餐”送达国际公众手中。多样化的终端连接增加了国际传播的途径。这些终端设备能适用于多样化的情景,发挥其独特作用,各司其职又融为一体。国际受众在不同的生活场景,甚至是碎片化的时间里,也都全天候、全方位地被纳入国际传播的网络。在此意义上,渠道融合极大增加了我国国际传播的空间和规模。
平台融合是渠道融合的升级阶段,一个成熟的平台往往运营多个渠道。在国际传播中,可以建设自己的平台“造船出海”,也可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借船出海”,通过吸引多种传播主体的广泛参与,进行模式创新,将中国的故事和声音传得更远更深。当前,要加强国际传播,除了传统的官方对外媒体,还要强调其他行为主体的积极作用,如政府部门、高校、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等。平台融合为多元主体参与、形成矩阵化传播提供了可能。如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不仅自建平台,还在全球十多个社交平台上运营了20多个官方账号,其在脸书上的账号拥有7000多万粉丝。
当今,“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传播逆差”拥有不断缩小的可能,中国面临赢得国际传播战略主动的历史机遇。未来,我国的国际传播体系必然与媒体融合的大势相适应,无论在内容、渠道和平台方面,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都拥有极大的提升潜能。
(摘编自张明新、文子玉《媒体融合促进我国国际传播的功能探析》)
材料三:
讲好中国故事,在当前西方话语霸权语境下,必须寻求并获得在国际场域的传播力。要想国际社会了解和接受我们,就要主动把我们的想法说清楚,让真实的声音先入为主。中国故事内容上丰富多彩,但在精神内涵和价值立场上,我们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地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为世界带来的丰富历史智慧和历史贡献;必须围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界讲好中国人民砥砺奋进、自强不息建设新中国的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故事。
如果说中国故事是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形象化表述,那么,修辞手法就是对中国故事表述系统的加工和装饰。修辞手法包括语言修辞和视觉修辞。语言修辞强调使用语言符号及对比、隐喻、象征等修辞策略,以讲述真实感人的个案、生动有趣的故事等。视觉修辞则是用图像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要求必须了解目标受众的视觉文化心理。运用视觉修辞,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而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内嵌于视觉图像中,以有效的视觉修辞策略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
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感动时,往往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能够塑造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一方面个人了解他人的独特经历,并设身处地地体会和理解
他人的思想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寻求在特定议题上的共同见解,秉持“求同存异”的精神,寻找中外共同的情感认同点。当然,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要经由故事引人入“道”。入“道”就是经由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向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事务和公共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智慧。
(摘编自连子强《中国故事对外传播叙事的体系性规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土表达需要针对我国现实,寻找与不同文化间的契合点,进而开展互动交流。
B.精准送达主要针对个体受众,既离不开高效的载体,又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C.单一媒体不能够表现一个好故事的诸多要素,因而需要借助全媒体、融媒体等。
D.修辞手法诉诸文化符号,从而能让外国人更好地“听得懂、听得进”中国故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实客观、积极主动对外传播中国故事是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有力手段之一。
B.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围绕新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讲好中国故事。
C.增进理解、寻求共识,能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提升我国对外话语感召力。
D.情感认同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终落脚点。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日报网推出系列视频,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需求的公众推出分众化账号,实现精准传播。
B.“这里是海南”系列活动聘请多种语言的运营人员与不同国家的粉丝进行线上互动,及时回复各国粉丝的提问。
C.“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题影像展,善用隐喻、映衬、双关等修辞叙事,设计出“一带一路”动漫、吉祥物、表情包等。
D.中国国际电视台在移动客户端上打造了聚合新闻、社交、直播、视频等多渠道的平台,吸引了海外数百万用户的参与。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5)请依据三则材料中的观点,对下列国际传播案例进行简要点评。
动画片《雪人奇缘》在全球46个国家上映。影片中雪人大毛的冒险之旅途经千峰竞秀的黄山、波光潋滟的千岛湖、临江危坐的乐山大佛……让海外观众足不出户游遍大美中华;片中大毛对家的渴盼与期待,奶奶的操心与唠叨,伙伴们的团结与勇气,都让观众倍感温暖。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7.请为下面的新闻事件写一段新闻简评。要求:语言简洁,观点鲜明,不超过60字。
如今,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一些看似冷门、小众的技能不仅走进人们的视线,而且成为“香饽饽”职业。譬如,曾经受到热议的“小龙虾学院”,应届毕业生100%就业,平均月薪过万元。从被质疑,到“真香”。
而近日,南京邮电大学举办了“快递学院”的揭牌仪式,全国首座培养“快递人才”的专业学院正式成立。据悉,快递学院由物流企业与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共同成立,这也是行业内第一家校企合作的“快递学院”。此“快递学院”并不提供大学生课程,主要是针对快递员群体及快递从业者的技能教育,其中涉及技能培训、行业通识、心理学等。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
弱视与近视不是同一种病。近视多发于学龄期人群,是睫状肌过度紧张或遗传因素等造成的“看远不清楚,看近清楚”的眼病。通常情况下,近视患者戴眼镜后,①   。而弱视是一种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常伴有斜视、高度屈光不正、看远看近视力都不好等症状。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疾病,②   ,成年后则基本治愈无望。孩子在幼年阶段自制力不足,如果没有家长的耐心纠正,很容易养成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弱视、斜视等眼疾。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爱眼、护眼意识,并对孩子眼病做到 ③   。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能否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困难,关心群众疾苦。
B.某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
C.储蓄所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
D.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解答】A.不合逻辑,“做好”是一面的,而“能否深入”是两面的,单提双承,应改为“能深入到群众中去”。
B.不合逻辑,“能否抓住机遇”是两面,“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是单面的,双提单承,必须在“培养”前面加上“能否”。
C.没有语病。
D.不合逻辑,“白眼”和“青睐”是相反的两面,“温暖”是一面的,双提单承,应改为“冷暖”。
故选:C。
【点评】不合逻辑类语病:
“不合逻辑”是高考《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六种病句类型之一。所谓不合逻辑的语病,是指句子虽然在语法方面正确,但不符合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逻辑或事理逻辑,因而有较大的迷惑性。必须对造成“不合逻辑”的原因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对其进行正确辨析和修改。
例如: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打击。本句不合事理,试想谁会“不择手段”地“仿造伪劣产品”呢?应将“仿造”改为“制造”,或将“伪劣”改为“优质”。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 , , ; ,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
①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③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④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
⑤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
⑥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A.①③④②⑤⑥ B.①⑤②③⑥④ C.②①④⑤③⑥ D.②③④①⑤⑥
【解答】本语段阐述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语段以句号为界分为三个层次,空缺部分为第二个层次,具体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按照一般的逻辑思维顺序,应该是实践决定意识,意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据此,可以把六句分为两个部分:①②③④为“实践决定意识”,⑤⑥为“意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据此排除B、C.很明显①、⑤两句为两部分的总领句,第一句为①,紧承前文,③、④明显是对①的具体阐述,应该紧跟在①,而②是从内容上对③、④的总结概括。
故选:A。
【点评】做排序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
4.下列各句中,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无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呢?
【解答】A.反问句,语气强烈;
B.“无疑”加强语气;
C.双重否定句,语气较为强烈。
D.“是不是”“应该”,语气委婉。
故选:D。
【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对变革与变乱并存的世界,国际社会怀着期待与迷茫交织的心情,期盼能够出现引领人们开拓前进的坚定信念和可行方案。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结合中国思想、中国理念、中国实践,为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奔跑的人们指明方向、注入能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蕴含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必将有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任何重大的理论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实践发展起来的。回顾人类发展史,人类社会演进是一个由较小群体形成较大群体、由信息封闭走向信息共享、由相互隔膜走向相互依存、由观念差异走向观念融合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共同体思想,他们把作为无产阶级奋斗目标的共产主义社会命名为“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并改变世界。它不仅改变世界的面貌,而且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通交往把区域性、民族性的历史带入全球范围,不同的文化在相遇相知中交流互鉴。随着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过去那种孤立片面、相互对立的旧观念逐渐被整体、全面、相互联系的新理念取代。旧观念容易引发冲突、战争,新理念倡导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人类先进的世界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信奉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哲学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源远流长,无内无外、天下一家是其核心原则,协和万邦、世界大同是其终极目标。这种“天下观”与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和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中国人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做关中国前途命运的中国梦与攸关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的世界梦紧密连接在一起,让世界各国共享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既让世界发展成为中国的机遇,又让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的机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解答“世界之问”的中国智慧。
(摘编自王德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先进世界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当今世界变革与变乱并存,国际社会期盼中国有引领人们开拓前进的坚定信念和可行方案。
B.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继承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实践发展起来的理论。
C.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的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实理论基础。
D.中国传统文化中信奉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思想与当今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从理论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及中国实践三方面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先进性。
B.文章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创新。
C.文章对比论述了新理念和旧观念的不同,从而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人类先进世界观的结论。
D.文章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观”的目的仅是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理论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B.整体、全面、相互联系的新理念与过去孤立片面、相互对立的旧观念不同,它倡导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不易引发冲突、战争。
C.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使各国人民交往日益加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全球共识。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是以无内无外、天下一家为核心原则,以协和万邦、世界大同为终极目标的哲学观,它将使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更融洽。
【解答】(1)A.“中国有……”错。原文第一段说“国际社会怀着期待与迷茫交织的心情,期盼能够出现引领人们开拓前进的坚定信念和可行方案”,文章并没有具体指出谁来“引领”,而选项特指“中国”,对象错置,该项错误。
B.“在继承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上”错。根据文章第二段“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为理论基础提出的。
D.“一致”错。根据文章第四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信奉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哲学观”可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C。
(2)D.“仅是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理论基础”错。根据第四段“这种‘天下观’与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和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中国人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可知,“天下观”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更具有实践意义。
故选D。
(3)C.“……成为全球共识”错。由第三段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人类先进的世界观”,并非选项中的“全球共识”,本选项属曲解文意。
故选C。
答案:
(1)C
(2)D
(3)C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讲好中国故事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国家间的语言障碍、经验障碍等一定程度上堵塞了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造成传播路径不畅。将本土表达与精准送达相结合,是拓展中国故事传播路径的有效手段。
本土表达就是在了解国际受众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和理解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适时适地地调整传播路径,通过采取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构建起中国故事的国内外对话体系,增强传播的针对性。一方面,要深入目标传播国的文化背景,准确把握其接受特点,以寻求中国故事传播的突破点,为调整传播路径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针对国别差异,用目标国听得懂、易理解的故事话语和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双方在互通的基础上开展互动交流。
精准送达就是运用以数据为核心的算法技术,将中国故事融入高效的传播载体和平台,分析受众的个性需要、喜好和习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推送和个性化传播,以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准度。一方面,要开发运用国内外受众使用率高、表现力强的载体,以高效的载体助推中国故事的精准送达;另一方面,用适宜的表达方式推送故事内容,以个性推送实现精准送达,满足个体的差异性需求。
(摘编自吴倩倩、张一《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精彩的三大着力点》)
材料二: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其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作用日益显现。
内容融合是媒体融合中最直观的层面。在国际传播中,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对内容进行充分挖掘,从多角度满足国际受众的分众化需求。与此同时,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利用新技术加强与国际公众的互动,增加趣味性。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传播交互,提升国际舆论场的活跃度。在新技术助力下,国际传播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能实现与受众的互动。国际受众在接触网上信息时,拥有跟帖、留言等表达的机会,可获得更多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这能增强国际舆论场上相关议题的活跃度。
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或渠道,才能将我们精心烹饪的“精神大餐”送达国际公众手中。多样化的终端连接增加了国际传播的途径。这些终端设备能适用于多样化的情景,发挥其独特作用,各司其职又融为一体。国际受众在不同的生活场景,甚至是碎片化的时间里,也都全天候、全方位地被纳入国际传播的网络。在此意义上,渠道融合极大增加了我国国际传播的空间和规模。
平台融合是渠道融合的升级阶段,一个成熟的平台往往运营多个渠道。在国际传播中,可以建设自己的平台“造船出海”,也可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借船出海”,通过吸引多种传播主体的广泛参与,进行模式创新,将中国的故事和声音传得更远更深。当前,要加强国际传播,除了传统的官方对外媒体,还要强调其他行为主体的积极作用,如政府部门、高校、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等。平台融合为多元主体参与、形成矩阵化传播提供了可能。如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不仅自建平台,还在全球十多个社交平台上运营了20多个官方账号,其在脸书上的账号拥有7000多万粉丝。
当今,“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传播逆差”拥有不断缩小的可能,中国面临赢得国际传播战略主动的历史机遇。未来,我国的国际传播体系必然与媒体融合的大势相适应,无论在内容、渠道和平台方面,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都拥有极大的提升潜能。
(摘编自张明新、文子玉《媒体融合促进我国国际传播的功能探析》)
材料三:
讲好中国故事,在当前西方话语霸权语境下,必须寻求并获得在国际场域的传播力。要想国际社会了解和接受我们,就要主动把我们的想法说清楚,让真实的声音先入为主。中国故事内容上丰富多彩,但在精神内涵和价值立场上,我们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地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为世界带来的丰富历史智慧和历史贡献;必须围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向世界讲好中国人民砥砺奋进、自强不息建设新中国的故事,讲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故事。
如果说中国故事是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形象化表述,那么,修辞手法就是对中国故事表述系统的加工和装饰。修辞手法包括语言修辞和视觉修辞。语言修辞强调使用语言符号及对比、隐喻、象征等修辞策略,以讲述真实感人的个案、生动有趣的故事等。视觉修辞则是用图像化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要求必须了解目标受众的视觉文化心理。运用视觉修辞,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而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内嵌于视觉图像中,以有效的视觉修辞策略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
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感动时,往往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必须能够塑造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的叙事语境。一方面个人了解他人的独特经历,并设身处地地体会和理解
他人的思想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寻求在特定议题上的共同见解,秉持“求同存异”的精神,寻找中外共同的情感认同点。当然,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要经由故事引人入“道”。入“道”就是经由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向世界提供全球公共事务和公共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智慧。
(摘编自连子强《中国故事对外传播叙事的体系性规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A.本土表达需要针对我国现实,寻找与不同文化间的契合点,进而开展互动交流。
B.精准送达主要针对个体受众,既离不开高效的载体,又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C.单一媒体不能够表现一个好故事的诸多要素,因而需要借助全媒体、融媒体等。
D.修辞手法诉诸文化符号,从而能让外国人更好地“听得懂、听得进”中国故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真实客观、积极主动对外传播中国故事是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有力手段之一。
B.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围绕新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讲好中国故事。
C.增进理解、寻求共识,能唤起国外受众情感认同,提升我国对外话语感召力。
D.情感认同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也是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终落脚点。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C 
A.中国日报网推出系列视频,在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需求的公众推出分众化账号,实现精准传播。
B.“这里是海南”系列活动聘请多种语言的运营人员与不同国家的粉丝进行线上互动,及时回复各国粉丝的提问。
C.“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题影像展,善用隐喻、映衬、双关等修辞叙事,设计出“一带一路”动漫、吉祥物、表情包等。
D.中国国际电视台在移动客户端上打造了聚合新闻、社交、直播、视频等多渠道的平台,吸引了海外数百万用户的参与。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5)请依据三则材料中的观点,对下列国际传播案例进行简要点评。
动画片《雪人奇缘》在全球46个国家上映。影片中雪人大毛的冒险之旅途经千峰竞秀的黄山、波光潋滟的千岛湖、临江危坐的乐山大佛……让海外观众足不出户游遍大美中华;片中大毛对家的渴盼与期待,奶奶的操心与唠叨,伙伴们的团结与勇气,都让观众倍感温暖。
【解答】(1)A.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本土表达就是在了解国际受众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和理解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适时适地地调整传播路径,通过采取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构建起中国故事的国内外对话体系,增强传播的针对性”,“针对我国现实”表述错误,原文信息“针对不同国家的本土化表达”;
B.正确。
C.无中生有。“不能够表现”表述错误,依据材料二“在国际传播中,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特点,对内容进行充分挖掘,从多角度满足国际受众的分众化需求。与此同时,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利用新技术加强与国际公众的互动,增加趣味性”,原文信息“还可以改变以往单一媒体、单一形态的传播局限”,并没有说“不能够表现一个好故事的诸多要素”,也没有说“因而需要借助全媒体、融媒体等”;
D.曲解文意。“诉诸文化符号”表述错误,依据材料三“运用视觉修辞,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而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内嵌于视觉图像中,以有效的视觉修辞策略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原文信息“不能停留在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输出上”。
故选:B。
(2)D.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三“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情感认同往往是达成意义认同的有效手段,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感动时,往往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终落脚点”表述错误,最终还是“接受了故事所承载的价值观”。
故选:D。
(3)C.材料二主要从内容、渠道和平台三个方面,论证了媒体融合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
本项侧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题影像展善用“修辞叙事”,不属于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C。
(4)①依据材料二“随着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其对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作用日益显现”“未来,我国的国际传播体系必然与媒体融合的大势相适应,无论在内容、渠道和平台方面,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都拥有极大的提升潜能”,论证层次清晰。采用总分总结构,依据材料二“内容融合是媒体融合中最直观的层面”“在国际传播中,不仅需要有优秀的作品和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传播载体或渠道”“平台融合是渠道融合的升级阶段,一个成熟的平台往往运营多个渠道”,从内容、渠道和平台三个方面,论证了媒体融合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
②依据材料二“在国际传播中,可以建设自己的平台‘造船出海’,也可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借船出海’,通过吸引多种传播主体的广泛参与,进行模式创新,将中国的故事和声音传得更远更深”“如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不仅自建平台,还在全球十多个社交平台上运营了20多个官方账号,其在脸书上的账号拥有7000多万粉丝”,论证方法多样。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的发展不断深入的特点。
(5)①依据案例“影片中雪人大毛的冒险之旅途经千峰竞秀的黄山、波光潋滟的千岛湖、临江危坐的乐山大佛……让海外观众足不出户游遍大美中华”,案例呈现了中国自然风光,增强了观众对中国风景名胜的兴趣;
②依据案例“片中大毛对家的渴盼与期待,奶奶的操心与唠叨,伙伴们的团结与勇气,都让观众倍感温暖”,中国式亲情、友情等元素,唤起了中外观众的情感共鸣;
③依据案例“动画片《雪人奇缘》在全球46个国家上映。影片中雪人大毛的冒险之旅途经千峰竞秀的黄山、波光潋滟的千岛湖、临江危坐的乐山大佛……让海外观众足不出户游遍大美中华;片中大毛对家的渴盼与期待,奶奶的操心与唠叨,伙伴们的团结与勇气,都让观众倍感温暖”,通过视觉图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是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
答案:
(1)B
(2)D
(3)C
(4)①论证层次清晰。采用总分总结构,从内容、渠道和平台三个方面,论证了媒体融合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作用。
②论证方法多样。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渠道融合、平台融合的发展不断深入的特点。
(5)①案例呈现了中国自然风光,增强了观众对中国风景名胜的兴趣;
②中国式亲情、友情等元素,唤起了中外观众的情感共鸣;
③通过视觉图像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是国际传播的优秀案例。
【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7.请为下面的新闻事件写一段新闻简评。要求:语言简洁,观点鲜明,不超过60字。
如今,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一些看似冷门、小众的技能不仅走进人们的视线,而且成为“香饽饽”职业。譬如,曾经受到热议的“小龙虾学院”,应届毕业生100%就业,平均月薪过万元。从被质疑,到“真香”。
而近日,南京邮电大学举办了“快递学院”的揭牌仪式,全国首座培养“快递人才”的专业学院正式成立。据悉,快递学院由物流企业与南京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共同成立,这也是行业内第一家校企合作的“快递学院”。此“快递学院”并不提供大学生课程,主要是针对快递员群体及快递从业者的技能教育,其中涉及技能培训、行业通识、心理学等。
【解答】“小龙虾学院”的完美逆袭,“快递人才”的专业学院的成立,不仅说明社会对新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也说明人才技能专业化是未来一大趋势。简评要扣住社会分工(职业/专业)特点,抓住技能教育(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对市场做出的改变。
答案:
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专业。技能教育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贴社会和企业需求,以此不断调整办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点评】综合读写: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4)从试题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答案。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
弱视与近视不是同一种病。近视多发于学龄期人群,是睫状肌过度紧张或遗传因素等造成的“看远不清楚,看近清楚”的眼病。通常情况下,近视患者戴眼镜后,① 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 。而弱视是一种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常伴有斜视、高度屈光不正、看远看近视力都不好等症状。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疾病,② 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 ,成年后则基本治愈无望。孩子在幼年阶段自制力不足,如果没有家长的耐心纠正,很容易养成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弱视、斜视等眼疾。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爱眼、护眼意识,并对孩子眼病做到 ③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解答】语段介绍了“弱视”与“近视”的相关知识。第一空,结合上下文“通常情况下,近视患者戴眼镜后”“而弱视是一种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推断①处可以填入“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上下文“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疾病”“成年后则基本治愈无望”,推断②处应该填入“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结合上文“孩子在幼年阶段自制力不足,如果没有家长的耐心纠正,很容易养成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弱视、斜视等眼疾。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爱眼、护眼意识,并对孩子眼病做到……”,推断③处应该填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之类的内容。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简洁连贯自然。
答案:
①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
②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
③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点评】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词:
1.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2.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