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4 修辞立其诚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笃厚(dǔ) 娴于辞令(xián) 疾痛惨怛(dá) 滑(gǔ)稽列传
B.稽首(qǐ)) 濯淖(nào) 撒手锏(jiǎn) 怀瑾握瑜(jǐn)
C.参乘(shèng) 忤(wǔ)视 落不是(lào) 厚遗秦王(yì)
D.恬淡(tián) 独处(chǔ) 箕(jī)踞以骂 冠(guān)缨索绝
2.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当与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
B.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C.他黏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D.孩子的记性,好比夏天的闪光,突然燃起、刹那间照亮一切,又熄灭了。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我读过不少名人传记,也仰慕过毛泽东的天才、富兰克林的智慧、林肯的信念、卢梭的坦诚,甚至羡慕过毕加索的几次婚姻。但这些伟大人物离我们的生活实在太远,他们远不如那些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人对我们的影响力大。所以,________,这样,即使不能超越他们,你也会变得更加优秀!
A.我们要善于学习借鉴,积极从伟人身上汲取生命的力量
B.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榜样,诚心诚意地向他们学习
C.我们要善于发现人生中的美,努力寻找自己生命的支点
D.生活中我们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也要善于从反面借鉴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要真诚,然而人更要正确。
②谁愿意和对自己观点都不认同的对手辩论呢?
③真诚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④只有多愁善感的人才会相信真诚本身就已足够。
⑤实际上,绝对真诚可能带来错误,真诚不能将谬误变成真相。
⑥如果你对自己极力辩护的观点都不信服,那么你就是在滥用推理。
A.③⑤⑥②④① B.③⑥②④⑤① C.④⑤①③⑥② D.④⑤③①⑥②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从生理意义上来理解这两个词,我们才可以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质称为邪恶。
B.她给我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守岁守到深夜,初清晨全家一起吃饺子、放鞭炮。
C.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蜂的寓言》的作者已不得不承认人不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
D.怜悯心能缓解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有删改)
材料二: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急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战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材料三: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
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
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C.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
B.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C.《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惊一乍,事实似是而非,这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论生态。
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却了无新意,一味夸大,文风堪忧。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贻人口实,鼓吹《别怕,我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内容一厢情愿、断章取义,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
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而某些媒体,其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睛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这类文章的始作俑者,把标题当作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标题党,给标题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然而,新闻不是爽文。如果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
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的确,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然而,面对如此大好的形势,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消解媒体公信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并不是。还记得,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新闻作品却产生共鸣。针锋相对却有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
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耍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
石羚在《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中写道: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节选自林峰《文章不会写了吗?》,有删改)
(1)下列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浮夸自大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大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一味夸大事实。
B.浮夸之作无事实、无内容、无思想,外强中干,极少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C.浮夸作品多哗众取宠以博人眼球,其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罔顾社会责任。
D.文风好的文章从容自信,追求言之有物,而不讲求营销,不追求“吸睛”。
(2)下列对文中所举例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爆款”文章的标题为例,指出文风不良的文章存在“一味夸大”的弊端,树立了批判的靶子。
B.本文以加“刺激”猛料来“吸睛涨粉”的“标题党”为例,批评文风浮夸的作者重利轻责,误导大众。
C.作者举新媒体运营的数据,意在证明自媒体创作虽有“前途”和“钱途”,但若浮夸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
D.本文以新闻作品“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引发社会共鸣为例,说明言之有物、言而有文的文章方可行而致远。
(3)下列语句的内涵与文章中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A.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C.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D.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3小题)
8.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2022年,北京将举办第24届冬奥会。北京成为“双奥之城”。上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部分),下图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部分)。请观察图标,完成题目。
两者都把现代体育运动和中国传统① 元素融合,前者采用了书法字体中的② 形式,后者采用了印章形式,将书法与③ 相结合。两者都采用了④ 的手法,突出主体形象,动感十足。两者都抓住了某项体育运动的⑤ 。
9.请对下面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不用具体数据,但须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练流畅,不超过55字。
子女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会非常坦白地向父母诉说吗?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这个问题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忧,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调查显示,受访者中,00后占2.8%,90后占35.4%,80后占45.2%,70后占12.5%,60后占3.4%.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之间会报喜不报忧?调查中,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对方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对方。
10.句式变换,请把下文中划线部分调整为结构整齐的整句。
大学生应该有大学生的风度,大学生的意志:①体魄强健,精神活泼,端庄的举止,健全的人格,便是大学生的风度;②对真理不倦追求,热烈地爱护国家,对人类积极地造福,便是大学生的意志。
①改为:
②改为: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4 修辞立其诚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笃厚(dǔ) 娴于辞令(xián) 疾痛惨怛(dá) 滑(gǔ)稽列传
B.稽首(qǐ)) 濯淖(nào) 撒手锏(jiǎn) 怀瑾握瑜(jǐn)
C.参乘(shèng) 忤(wǔ)视 落不是(lào) 厚遗秦王(yì)
D.恬淡(tián) 独处(chǔ) 箕(jī)踞以骂 冠(guān)缨索绝
【解答】A.正确;
B.正确;
C.“厚遗秦王”的“遗”应读“weì”;
D.正确。
故选:C。
【点评】注意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1)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
(2)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注意从词语含义上去吧;从词性上去吧;通过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记忆;关注一下常考的字。
2.下列各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当与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
B.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C.他黏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D.孩子的记性,好比夏天的闪光,突然燃起、刹那间照亮一切,又熄灭了。
【解答】A.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B.比喻,把“眼睛”比作“星星”;
C.比喻,把“他”比作“小草”;
D.比喻,把“孩子的记性”比作“夏天的闪光”。
故选:A。
【点评】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如同等,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等连接。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我读过不少名人传记,也仰慕过毛泽东的天才、富兰克林的智慧、林肯的信念、卢梭的坦诚,甚至羡慕过毕加索的几次婚姻。但这些伟大人物离我们的生活实在太远,他们远不如那些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人对我们的影响力大。所以,________,这样,即使不能超越他们,你也会变得更加优秀!
A.我们要善于学习借鉴,积极从伟人身上汲取生命的力量
B.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榜样,诚心诚意地向他们学习
C.我们要善于发现人生中的美,努力寻找自己生命的支点
D.生活中我们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也要善于从反面借鉴
【解答】阅读文段可知,该段强调的是人应向身边的人学习。A项照应的是文段的第一句,但这不是文段的中心。C项强调的是发现人生中的美,偏离文段内容。D项强调正反两方面学习,也偏离了文段的内容。故选B。
故选:B。
【点评】上下文句式要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要真诚,然而人更要正确。
②谁愿意和对自己观点都不认同的对手辩论呢?
③真诚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④只有多愁善感的人才会相信真诚本身就已足够。
⑤实际上,绝对真诚可能带来错误,真诚不能将谬误变成真相。
⑥如果你对自己极力辩护的观点都不信服,那么你就是在滥用推理。
A.③⑤⑥②④① B.③⑥②④⑤① C.④⑤①③⑥② D.④⑤③①⑥②
【解答】本文段主要论述真诚与真确推理的关系。
③提出观点;⑥②论证观点的第一部分:真诚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④过渡句,单有真诚是不够的;⑤分析“真诚”的局限性;①得出结论。
故正确排序为:③⑥②④⑤①
故选:B。
【点评】几个短语或句子先说哪一个,有着一定合理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等).理清顺序是解答排序题的关键。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从生理意义上来理解这两个词,我们才可以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质称为邪恶。
B.她给我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守岁守到深夜,初清晨全家一起吃饺子、放鞭炮。
C.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蜂的寓言》的作者已不得不承认人不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
D.怜悯心能缓解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
【解答】A.正确。
B.成分残缺,“描绘”缺少搭配的宾语,在句末加上“的情景”。
C.逻辑错误,三重否定表示否定,去掉“人不是”的“不”。
D.搭配不当,“缓解缓解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搭配不当,应为“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
故选:A。
【点评】常见的动宾搭配不当:
动词和宾语要在意思上和语法上搭配。常见错误是:当动词带两个以上宾语时,后面的宾语与动词不搭配。
例:几声鸟鸣打破了沉寂的环境。
这里的谓语是“打破”,而宾语是“环境”,显然不能说“打破”。可以改成“几声鸟鸣打破了环境的沉寂”,就说得通了。
例:超帅统一安排了会议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安排“内容、时间、出席人员”都是说得通的,但是不能安排“会议中的问题”。像这样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单凭语感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时还需要进行语法分析。语法分析最重要的是分清主干和枝叶,只有主干和枝叶分析正确才能正确分析搭配是否恰当。另外,还要注意逻辑思考,也就是想想句子在道理上能否说得过去。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6.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文如其人”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另一史实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是少有的美男子代表。他在作品《闲居赋》中,描述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但是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流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节选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有删改)
材料二: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急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战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材料三: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一些路径有助于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往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
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
D.材料三认为诗人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C.材料二中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A.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
B.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C.《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1)B.曲解文意,“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说法范围扩大,材料三第二段只是说“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C.“全面论证”错,只能从正面论证。D.“理想性”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不相同的。理想性,即“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君子”品格,意为“高尚品格”,“磊磊落落”的高尚人格。二者的含义范围是不同的。
(2)B.逻辑有误。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可见,“言非心声”的现象并非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就可以解决的。“只要……就”过于绝对。
(3)B.“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忧国忧民”只是杜甫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文本第三段是为了论证忧国忧民的诗词中也含有家国情怀,忧国,列举了曹植、辛弃疾、文天祥、陆游诗词中体现出的忧国而忘我的情怀;忧民,重点举了杜甫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以及在诗词中体现出的爱民之情,进而论证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C.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而不是“主要表达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D.文意倒置,根据文意,应是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文本所体现的观点是: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4)材料二的开篇部分“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引用张载名言开篇,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两个方面并列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最后一段总结照应。“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等诗句都是引证法,使得论述更有道理。同时列举很多例子,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
(5)结合“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等句子可以具体概括答题要点。
答案:
(1)A
(2)B
(3)A
(4)①以引用张载名言开篇,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②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且相互照应。③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主要是例证法、引证法等等。
(5)①欲醇诗品,先正人品。继承“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优良传统,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成为品格高尚的“君子”,才能真正提升诗的品质、品格和品位。②继承诗歌书写家国情怀的主题传统,有家国荣誉,忧国忧民,坚持文化自信,点亮时代精神。辉映未来。③诗人要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创作诗歌契合“合乎自然、邻于理想”两个维度,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千千万万人的事,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惊一乍,事实似是而非,这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论生态。
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却了无新意,一味夸大,文风堪忧。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贻人口实,鼓吹《别怕,我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内容一厢情愿、断章取义,将国外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济体”等声音。
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吹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而某些媒体,其浮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睛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这类文章的始作俑者,把标题当作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标题党,给标题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然而,新闻不是爽文。如果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
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的确,浮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据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然而,面对如此大好的形势,自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消解媒体公信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并不是。还记得,南海仲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新闻作品却产生共鸣。针锋相对却有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
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耍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
石羚在《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中写道: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节选自林峰《文章不会写了吗?》,有删改)
(1)下列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浮夸自大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大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一味夸大事实。
B.浮夸之作无事实、无内容、无思想,外强中干,极少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C.浮夸作品多哗众取宠以博人眼球,其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罔顾社会责任。
D.文风好的文章从容自信,追求言之有物,而不讲求营销,不追求“吸睛”。
(2)下列对文中所举例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作者以“爆款”文章的标题为例,指出文风不良的文章存在“一味夸大”的弊端,树立了批判的靶子。
B.本文以加“刺激”猛料来“吸睛涨粉”的“标题党”为例,批评文风浮夸的作者重利轻责,误导大众。
C.作者举新媒体运营的数据,意在证明自媒体创作虽有“前途”和“钱途”,但若浮夸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
D.本文以新闻作品“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引发社会共鸣为例,说明言之有物、言而有文的文章方可行而致远。
(3)下列语句的内涵与文章中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C
A.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C.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D.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解答】(1)D.“而不讲求营销”错误。原文第六段是“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原文所提到的意思是说创作者不要被流量和情绪所绑架,选项说的是不讲究营销,属于以偏概全。故选D。
(2)C.“但若浮夸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错误。原文定位第五段“是媒体要想创作自如,更需恪守自律”,原文列举数据论证的是警醒媒体从业者们应该恪守自律,而不是题干所说的“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故选C。
(3)原文定位文章最后一段,“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文章的中心论点在于对创作者创作深度的思考。A.是对创作者创作高度的思考,涉及的范围过大。B.意思为修改章节笔重写一篇文章更困难,更换一个字比取代一句话还艰苦,与材料含义不符。D.意思为上句主张要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下句主张要创作,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强调的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选C。
答案:
(1)D
(2)C
(3)C
【点评】解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3小题)
8.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2022年,北京将举办第24届冬奥会。北京成为“双奥之城”。上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部分),下图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部分)。请观察图标,完成题目。
两者都把现代体育运动和中国传统① 文化(文字、艺术) 元素融合,前者采用了书法字体中的② 篆字 形式,后者采用了印章形式,将书法与③ 印章(篆刻) 相结合。两者都采用了④ 虚实结合(留白) 的手法,突出主体形象,动感十足。两者都抓住了某项体育运动的⑤ 经典动作(动作瞬间、经典瞬间) 。
【解答】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的四幅图标中,第一幅是马术运动,图标中央是一个人骑着马,整个图标也是篆书“马”字的象形;2022年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中,第一幅是短道速滑,图标的中心是两个屈膝滑行的运动员的样子。据此分析其它几幅图标可以看出,两者都把现代体育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字、艺术结合起来。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的四幅图标采用的是篆书的形式,而2022年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更像一枚印章。将汉字、篆刻与体育相结合,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观察这几幅图标可知,它们都是截取了该运动的某个经典动作的瞬间,周围多是空白,激发大众的想象力,生动形象地将该运动的特点呈现在大众眼前。
答案:
①文化(文字、艺术);
②篆字;
③印章(篆刻);
④虚实结合(留白);
⑤经典动作(动作瞬间、经典瞬间)。
【点评】图(表)文转换解题方法:
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
二、归纳认读结果,注意:①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③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比较题目要求和图标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④简要归纳概括。
9.请对下面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不用具体数据,但须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练流畅,不超过55字。
子女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会非常坦白地向父母诉说吗?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这个问题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忧,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调查显示,受访者中,00后占2.8%,90后占35.4%,80后占45.2%,70后占12.5%,60后占3.4%.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之间会报喜不报忧?调查中,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对方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对方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对方。
【解答】阅读文段我们发现,报道说了三层意思,一是“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优,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即绝大多数人报喜不报忧现象普遍;二是80后、90后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父母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多一些;三“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之间会报喜不报忧”,即原因分析。
答案:
遇到困难,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父母经常或偶尔报喜不报忧;80后、90后最普遍;原因大多是为对方考虑(或怕对方担心)
【点评】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
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
10.句式变换,请把下文中划线部分调整为结构整齐的整句。
大学生应该有大学生的风度,大学生的意志:①体魄强健,精神活泼,端庄的举止,健全的人格,便是大学生的风度;②对真理不倦追求,热烈地爱护国家,对人类积极地造福,便是大学生的意志。
①改为: 体魄强健,精神活泼,举止端庄,人格健全
②改为: 对真理不倦追求,对国家热烈爱护,对人类积极造福
【解答】要使散句变成整句,就要使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而①里前两句结构相同,后两句相同,可以仿照前两句将后两句改一下,改为“举止端庄,人格健全”。而②只将“热烈地爱护国家”改为“对国家热烈爱护”即可。
故答案为:
①体魄强健,精神活泼,举止端庄,人格健全
②对真理不倦追求,对国家热烈爱护,对人类积极造福
【点评】整句结构相同或相近,作用是结构对称,音节和谐,渲染气氛,加强语势。散句是长短不一,交错运用,作用是自由活泼,富有变化。思考点是结构的整齐与否的调换,可适当增删词语。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