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5 人应当坚持正义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柏拉图的著作几乎都是用对话写成的。 。 。 。 。 。 。
①讨论双方集中于一个或几个问题,一问一答,互相辩驳,揭露矛盾,最后得出结论
②他把对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运用于学术讨论之中,这是一种创举
③但是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并非易事
④他善于运用幽默和反讽的笔调,随时使用比喻和神话
⑤不管见解是否有理,结论是否正确,其矛盾却暴露得清楚深刻
⑥因此,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必须仔细琢磨
A.②①⑤④③⑥ B.④⑤③②①⑥ C.②①⑤③④⑥ D.④⑤①⑥③②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不是在我被判死刑前这话说得对,到现在就显然成了空谈,无非是戏言和废话而已?
B.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
C.“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中国方案。
D.无论什么时候,“竞争”都不是发展的目的,“化竞争为协调”,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才是发展的主题。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古希腊三贤”。
B.苏格拉底拥有许多我们不曾拥有的东西,他总能凭借自己的智慧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处于幸福。
C.苏格拉底原为雕刻匠,后来倾心于教育研究,并以加强青年的完善道德为己任。
D.“五四”的火炬传到了当代青年的手中,如何点燃和照亮自己的青春,是每个当代青年都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十几年前写给旧友的信还压在箱底,可惜当时山水阻隔,无法送达,朋友至今也不能领会我的雅意,令人唏嘘感叹。
B.令爱知书达理,聪明颖悟,好学上进,又秉承父志,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实在是令人羡慕,可喜可贺!
C.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这位“茶寿”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虽已88岁高龄,但依然感到肩上责任重大。
D.听说那位同学家庭困难,却积极乐观,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大家都表示愿意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鼎力相助。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苏格拉底 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我不能由于遇到灾难就把自己所讲过的道理抛开,我认为那些道理还跟过去一样真实,我仍旧跟过去一样重视它们,尊重它们。如果我们在现在的情况下不能说出更强的道理来,我是肯定不会对你让步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如同以妖怪吓儿童那样,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呢?首先可以提起你对意见所说的那些话,看看我们是不是有理由说有些意见我们应该注意,也有些意见我们应该不考虑。是不是在我被判死刑前这话说得对,到现在就显然成了空谈,无非是戏言和废话而已?我希望和你一道弄明白,在我现在的情况下,格黎东啊,我们说的那个道理究竟是变了,还是仍然有效,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那些思想严谨的人,曾经多次断言在人们的意见中间有些必须高度重视,有些不必理会,像我刚才说的那样。格黎东啊,神灵在上,你不觉得他们说得对吗?从人情上说,你并没有明天就要死掉的危险,你的判断不应该为那种局面所左右。请你考虑一下,你认为我们该不该说,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你以为如何?这话说得不对吗?
格黎东 说得很对。
苏格拉底 那就该重视好的意见,不管那些坏的意见吗?
格黎东 是的。
苏格拉底 好的意见不就是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不就是糊涂人的意见吗?
格黎东 当然是。
苏格拉底 在这方面,我们该怎么说呢?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
格黎东 只听从一个人的。
苏格拉底 那他就该畏惧那一个人的责备,喜爱那一个人的赞美,而不理会众人之见啰?
格黎东 很明显。
……
苏格拉底 很好。他如果不服从那一位内行,不理睬他的意见和赞许,而听信另外一些外行的话,不是要遭到损害吗?
格黎东 怎么不是呢?
苏格拉底 什么损害呀?哪方面的损害?损害那个不服从者的什么部分?
格黎东 显然是他的身体,因为遭殃的是这个部分。
苏格拉底 你说得对。别的事情岂不也是这样吗,格黎东?我们用不着一一枚举,可以总起来看。例如正义和不正义,丑和美,好和坏,这都是我们现在所考虑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上我们是应当听从众人的意见,对众人的意见诚惶诚恐,还是应当只听那一个内行的,对他毕恭毕敬胜于他人?我们如果不听他的,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难道不是这样吗?
格黎东 我想是这样,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很好。如果我们由于听从外行的意见而毁掉了我们那个为健康所改善、为疾病所破坏的部分,在这个部分毁掉之后我们还能活吗?这个部分就是身体,对吗?
格黎东 对的
苏格拉底 身体坏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
格黎东 不能。
苏格拉底 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它比身体差吗?
格黎东 不。
苏格拉底 比身体贵重吗?
格黎东 贵重得多。
苏格拉底 我最好的朋友啊,那我们就不能听从众人对我们的说法,只能听从那一个深知道义和不义的人的说法,听从真理本身了。所以,你一起头的提法是不对的,你说我们应当考虑关于正义、美、好及其反面的意见。也许可以说,众人是有权置我们于死命的。
格黎东 这很显然,苏格拉底,你说得对。
苏格拉底 可是,我了不起的朋友啊,我觉得我们刚才说过的话现在还照样有效。请看一看,我们是不是还主张: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格黎东 我还是这样主张。
(1)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苏格拉底说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分析,与被施以死刑相比,苏格拉底更害怕没收财产的处罚。
B.苏格拉底以应该听从大众提出的追求为依据,断然拒绝了朋友格黎东劝他越狱的建议。
C.在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使用了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使自己的议论非常有气势,以至使格黎东不好再反驳苏格拉底的观点。
D.从对话的最后来分析,虽然格黎东试图劝说苏格拉底越狱保全性命,但是他也认同苏格拉底越狱后的生活质量会大不如前。
(2)下列论断和苏格拉底在文中阐述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正义是人类最大的利益。(韦伯斯特)
B.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
C.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莱辛)
D.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配谊也。(刘禹锡)
(3)下列对苏格拉底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语气果断坚决)
B.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理性而不失谦逊)
C.那他就该畏惧那一个人的责备,喜爱那一个人的赞美,而不理会众人之见啰?(循循善诱,说理不失和气)
D.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它比身体差吗?(不使用直接定义高尚美德的词语,避免显出孤高的态度)
(4)“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 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 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 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 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 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 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着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 金小燕 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 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7.阅读下面的语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关于苏格拉底有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
钱钟书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管理员引导他参观藏书库,显得很得意。问及钱钟书的感想,他说:“我亦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
(1)苏格拉底要表达的观点是:
(2)钱钟书要表达的观点是: 。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8.阅读下面这段新闻报道,请简要概括我国2021年前2个月的贸易“淡季不淡”的五个原因。要求语言简洁,表达准确,每点不超过15字。
2021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5.44万亿元,延续了去年6月份以来进出口持续向好的态势。今年以来,受益于财政刺激计划,欧美等主要经济体消费复苏,需求增加。前2个月,我国对欧美日出口增长59.2%,高于出口整体增幅。此外,今年春节假期多数制造业从业人员选择了“就地过年”,广东浙江等外贸大省不少企业春节期间都维持了生产,以往过完年才能交付的订单现在都正常交付了。1、2月份,国内经济总体持续平稳扩张,制造业等多数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年后进入产销旺季,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回升,企业对未来预期更加乐观。调研显示,部分企业提前备货,主要进口集成电路、能源资源性产品,如集成电路、铁矿砂、原油进口量增长较快。
9.下面是一则学校运动会运动员代表发言稿的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终于盼来了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②我们全体运动员有信心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创造佳绩,挑战自我,超越极限,③奉献给鄙校师生一场精彩的运动会!④我们一定发扬奥运精神,不骄不馁,奋力拼搏;⑤我们一定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的期望,遵守大会纪律,服从裁判指挥。⑥在此,我谨代表全校运动员庄重宣誓:赛出水平,赛出风格,⑦请全校师生刮目相看!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5 人应当坚持正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柏拉图的著作几乎都是用对话写成的。 。 。 。 。 。 。
①讨论双方集中于一个或几个问题,一问一答,互相辩驳,揭露矛盾,最后得出结论
②他把对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运用于学术讨论之中,这是一种创举
③但是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并非易事
④他善于运用幽默和反讽的笔调,随时使用比喻和神话
⑤不管见解是否有理,结论是否正确,其矛盾却暴露得清楚深刻
⑥因此,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必须仔细琢磨
A.②①⑤④③⑥ B.④⑤③②①⑥ C.②①⑤③④⑥ D.④⑤①⑥③②
【解答】细读题目提供的六个句子,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类:对“对话”写作形式的讨论,对“对话”阅读感受的讨论。横线前提出话题“对话”,其后应该是对“对话”这一写作形式进行介绍,所以第一个横线处应填②;①⑤具体讲“对话”这一文学形式的特点。③转折,指出“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并非易事”,④具体解释并非易事的原因,⑥是结论句,照应“阅读柏拉图的对话并非易事”;
故选:C。
【点评】做句子衔接题,总体来说要认真阅读所给的语段,把握其内容要点,然后认真分析所给的选项,找出规律,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恰当地做出判断.具体来说,可按下面的方法去做:
1.注意话题的统一,陈述对象的一致;
2. 上下文的文意合理,语句合乎逻辑,尤其是要注意语句间的关系,如,是否有先后顺序,关联词的搭配,看是否有总分、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
3. 如有比喻,要看本体喻体应一致;
4.注意前后句式应相同,前后语序要一致;
5.注意语句的前后照应,感彩要一致;
6.注意前后音节和谐,语句结构要完整;
7.一般来说音节少的在前,音节多的要在后.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不是在我被判死刑前这话说得对,到现在就显然成了空谈,无非是戏言和废话而已?
B.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
C.“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中国方案。
D.无论什么时候,“竞争”都不是发展的目的,“化竞争为协调”,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才是发展的主题。
【解答】A.句子“无非是戏言和废话而已”为陈述句,故问号应改为句号。
其他选项都正确。
故选:A。
【点评】标点符号歌
句逗问叹分顿冒,一律不在行头标。
括号引号书名号,“前半”不在行尾掉。“后半”不在行头跑。
破折号与省略号,就怕割断半中腰。
有疑问词非问句,后面不可用问号。
引语中插“某某说”,“说”后用逗不用冒。
“某某说”后是转述,“说”后也不用冒号。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古希腊三贤”。
B.苏格拉底拥有许多我们不曾拥有的东西,他总能凭借自己的智慧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处于幸福。
C.苏格拉底原为雕刻匠,后来倾心于教育研究,并以加强青年的完善道德为己任。
D.“五四”的火炬传到了当代青年的手中,如何点燃和照亮自己的青春,是每个当代青年都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解答】A.正确。
B.成分残缺,“处于幸福”宾语残缺,在后面加上“之中”。
C.搭配不当,“加强青年的完善道德”动宾搭配不当,可以改为“培养青年的完善道德”。
D.语序不当,“思考和面对”并列词语排列顺序不当,应该是“面对和思考”。
故选:A。
【点评】成分残缺:除无主句、独词句和省略句外,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规律,句子必须具备的语法成分残缺不全,就是句子的成分残缺;其中主语和宾语的残缺,高考考查频率较高。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主语残缺。
1.偷换主语导致主语残缺。例如: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改为:“艺术团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热烈的欢迎,(观众)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例如:从这件小事,说明了一个大道理。
主语因介词结构的掩盖而残缺了。
3.滥用使动句式导致主语残缺。例如:通过丰富的实践,使他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去掉“通过”或“使”。
(二)谓语残缺。例如:全校师生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好人好事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主语“全校师生”怎么样,无谓语承接,后面换成另一个话题另一个主语了。可改为:“全校师生在雷雷锋精神的鼓舞下力争上游,好人好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三)宾语残缺。例如: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他还是抓紧和同学们交流学习体会或自己看书。
“抓紧”什么无宾语承接,意脉断缺。应在“抓紧”后面补上宾语“时间”。
(四)附加成分残缺。
1.定语残缺
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
“劳动”前则缺必要的定语“艰辛的”。
2.状语残缺
球赛中张强和李丽夺得了男女冠军。
“夺得”前缺少必要的状语“分别”。
(五)介词残缺
例如:这本书讲真话,道真情,进诤言。书的作者坦陈了各级领导干部应如何认识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这一问题的见解。
改为:“这本书讲真话,道真情,进诤言。书的作者坦陈了对各级领导干部应如何认识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这一问题的见解。”
(六)关联词语残缺。
例如:这次学术会议,收获非常大,时间并不长。
应在“时间”前加“尽管”一词。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十几年前写给旧友的信还压在箱底,可惜当时山水阻隔,无法送达,朋友至今也不能领会我的雅意,令人唏嘘感叹。
B.令爱知书达理,聪明颖悟,好学上进,又秉承父志,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实在是令人羡慕,可喜可贺!
C.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这位“茶寿”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虽已88岁高龄,但依然感到肩上责任重大。
D.听说那位同学家庭困难,却积极乐观,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大家都表示愿意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鼎力相助。
【解答】A.“雅意”是敬辞,用于感谢对方。句中用于自己,不得体。
B.得体。
C.“茶寿”是108岁的一种说法。句中袁隆平88岁,对象不当,不得体。
D.“鼎力相助”是敬辞,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别人帮助自己。句中是说自己,不得体。
故选:B。
【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苏格拉底 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我们首先必须考虑是不是应当照你说的那样做。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我不能由于遇到灾难就把自己所讲过的道理抛开,我认为那些道理还跟过去一样真实,我仍旧跟过去一样重视它们,尊重它们。如果我们在现在的情况下不能说出更强的道理来,我是肯定不会对你让步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如同以妖怪吓儿童那样,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呢?首先可以提起你对意见所说的那些话,看看我们是不是有理由说有些意见我们应该注意,也有些意见我们应该不考虑。是不是在我被判死刑前这话说得对,到现在就显然成了空谈,无非是戏言和废话而已?我希望和你一道弄明白,在我现在的情况下,格黎东啊,我们说的那个道理究竟是变了,还是仍然有效,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那些思想严谨的人,曾经多次断言在人们的意见中间有些必须高度重视,有些不必理会,像我刚才说的那样。格黎东啊,神灵在上,你不觉得他们说得对吗?从人情上说,你并没有明天就要死掉的危险,你的判断不应该为那种局面所左右。请你考虑一下,你认为我们该不该说,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你以为如何?这话说得不对吗?
格黎东 说得很对。
苏格拉底 那就该重视好的意见,不管那些坏的意见吗?
格黎东 是的。
苏格拉底 好的意见不就是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不就是糊涂人的意见吗?
格黎东 当然是。
苏格拉底 在这方面,我们该怎么说呢?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
格黎东 只听从一个人的。
苏格拉底 那他就该畏惧那一个人的责备,喜爱那一个人的赞美,而不理会众人之见啰?
格黎东 很明显。
……
苏格拉底 很好。他如果不服从那一位内行,不理睬他的意见和赞许,而听信另外一些外行的话,不是要遭到损害吗?
格黎东 怎么不是呢?
苏格拉底 什么损害呀?哪方面的损害?损害那个不服从者的什么部分?
格黎东 显然是他的身体,因为遭殃的是这个部分。
苏格拉底 你说得对。别的事情岂不也是这样吗,格黎东?我们用不着一一枚举,可以总起来看。例如正义和不正义,丑和美,好和坏,这都是我们现在所考虑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上我们是应当听从众人的意见,对众人的意见诚惶诚恐,还是应当只听那一个内行的,对他毕恭毕敬胜于他人?我们如果不听他的,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难道不是这样吗?
格黎东 我想是这样,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很好。如果我们由于听从外行的意见而毁掉了我们那个为健康所改善、为疾病所破坏的部分,在这个部分毁掉之后我们还能活吗?这个部分就是身体,对吗?
格黎东 对的
苏格拉底 身体坏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
格黎东 不能。
苏格拉底 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它比身体差吗?
格黎东 不。
苏格拉底 比身体贵重吗?
格黎东 贵重得多。
苏格拉底 我最好的朋友啊,那我们就不能听从众人对我们的说法,只能听从那一个深知道义和不义的人的说法,听从真理本身了。所以,你一起头的提法是不对的,你说我们应当考虑关于正义、美、好及其反面的意见。也许可以说,众人是有权置我们于死命的。
格黎东 这很显然,苏格拉底,你说得对。
苏格拉底 可是,我了不起的朋友啊,我觉得我们刚才说过的话现在还照样有效。请看一看,我们是不是还主张: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格黎东 我还是这样主张。
(1)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从苏格拉底说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分析,与被施以死刑相比,苏格拉底更害怕没收财产的处罚。
B.苏格拉底以应该听从大众提出的追求为依据,断然拒绝了朋友格黎东劝他越狱的建议。
C.在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使用了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使自己的议论非常有气势,以至使格黎东不好再反驳苏格拉底的观点。
D.从对话的最后来分析,虽然格黎东试图劝说苏格拉底越狱保全性命,但是他也认同苏格拉底越狱后的生活质量会大不如前。
(2)下列论断和苏格拉底在文中阐述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C
A.正义是人类最大的利益。(韦伯斯特)
B.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
C.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莱辛)
D.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仗节以配谊也。(刘禹锡)
(3)下列对苏格拉底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语气果断坚决)
B.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理性而不失谦逊)
C.那他就该畏惧那一个人的责备,喜爱那一个人的赞美,而不理会众人之见啰?(循循善诱,说理不失和气)
D.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它比身体差吗?(不使用直接定义高尚美德的词语,避免显出孤高的态度)
(4)“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解答】(1)A.“与被施以死刑相比,苏格拉底更害怕没收财产的处罚”错,依据原文“如果我们在现在的情况下不能说出更强的道理来,我是肯定不会对你让步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如同以妖怪吓儿童那样,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对“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苏格拉底都是不害怕的。
B.“苏格拉底以应该听从大众提出的追求为依据”错,依据原文“苏格拉底 在这方面,我们该怎么说呢?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是重视一般人的赞美、责备和看法,还是只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苏格拉底以此为例,说明应该听从“一个人,即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
C.正确。
D.“但是他也认同苏格拉底越狱后的生活质量会大不如前”错,依据原文“苏格拉底 可是,我了不起的朋友啊,我觉得我们刚才说过的话现在还照样有效。请看一看,我们是不是还主张: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格黎东也认为应该为正义、美、好而活。
故选:C。
(2)C.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意思是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或者说一些豪言壮语去符合别人内心,这种事情其实非常简单就能够做到,但是我们永远要把自己的本性流露出来,因为只有当别人明白我们是怎样的人,他们才会愿意跟我们相处,哪怕你说再多的豪言壮语,哪怕你在帮助别人,如果别人对我们的认可都不够,他们就不会靠近我们。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要把自己的内心袒露出来,让别人知道你是个怎样的人,你并不会危害他,这样他们才会靠近你,才会去珍惜你。和本文的坚持正义、美、好的观念不符。
故选:C。
(3)A.“语气果断坚决”错,本句是用假设论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语气较平和。
故选:A。
(4)依据原文“苏格拉底 我最好的朋友啊,那我们就不能听从众人对我们的说法,只能听从那一个深知道义和不义的人的说法,听从真理本身了。所以,你一起头的提法是不对的,你说我们应当考虑关于正义、美、好及其反面的意见”,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考虑的不仅仅是活着,而是要坚持道义、正义、美、好。
答案:
(1)C
(2)C
(3)A
(4)意思是我们考虑的不仅仅是活着,而是要坚持道义、正义、美、好。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 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 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 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 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 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 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着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 金小燕 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 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C
A.“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解答】(1)A.材料一第二段原文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并非“都”“发展”。B.材料二开头一段原文仅仅对“述”的古今含义做了客观摘录,并未说古代的含义被现代含义“所取代”。C.材料二第二段在对《中庸》中这句话的分析阐述时只是说“‘述’表达了‘孝’的德性”,但这句话并不包含这两者“统一”的意思。故选D。
(2)B.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三年之丧”是古代礼制,早于孔子,只是孔子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并非是他提出来的。
(3)要正确选出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语句,首先要明确材料二的主要观点。从阅读材料二不难发现,这段材料主要是就孔子的“孝”展开论述的,而论述的中心就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因此,该题提供的四个选项只有C项可以作为这一论点的论据。A.强调要拥有真理,排除。B.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排除。D.只是就孝顺父母宗亲而言的,排除。故选C。
(4)材料二第一二段首先辨明“述”的含义与“孝”有关,接着第三段通过孔子的言行论述孔子践行“孝”的对象是“天”,第四段进一步阐述孔子的“孝”的深刻含义。第六七段把孔子与柏拉图、苏格拉底等西方哲学家的观点进行类比,层层递进地阐述了孔子的孝道理论。文中多处引用孔子的语言、《中庸》《论语》的记载,采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以及类比论证等方法进行论述。
(5)“述而不作”是指“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造成的影响是材料三中“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些都让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又可见这种信条造成的弊端,即“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分条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
(1)D
(2)B
(3)C
(4)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5)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点评】筛选信息答题步骤: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
三.语言表达(共1小题)
7.阅读下面的语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关于苏格拉底有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
钱钟书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管理员引导他参观藏书库,显得很得意。问及钱钟书的感想,他说:“我亦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
(1)苏格拉底要表达的观点是: 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要安于俭朴的生活,淡于物质的奢华.
(2)钱钟书要表达的观点是: 书籍永远读不完,只有善于选择,精心研究,方能有所成就 。
【解答】解答(1)时,要结合苏格拉底的哲人身份以及准确理解苏格拉底说的“用不着的东西”的含义.“东西”在这里是指“琳琅满目的货摊”,既物质;“用不着”就说明追求精神境界的人淡于对物质的追求,更暗喻简朴的生活;解答第(2)时,抓住“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进行理解,说明读书要学会选择,才会有所成就;
故参考答案为:
(1)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要安于俭朴的生活,淡于物质的奢华.
(2)书籍永远读不完,只有善于选择,精心研究,方能有所成就.
【点评】解答本题,一是注意苏格拉底和钱钟书的身份,二是抓住语段中对两个人进行的语言描写.答题的时候,语言要简洁、准确.
四.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
8.阅读下面这段新闻报道,请简要概括我国2021年前2个月的贸易“淡季不淡”的五个原因。要求语言简洁,表达准确,每点不超过15字。
2021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5.44万亿元,延续了去年6月份以来进出口持续向好的态势。今年以来,受益于财政刺激计划,欧美等主要经济体消费复苏,需求增加。前2个月,我国对欧美日出口增长59.2%,高于出口整体增幅。此外,今年春节假期多数制造业从业人员选择了“就地过年”,广东浙江等外贸大省不少企业春节期间都维持了生产,以往过完年才能交付的订单现在都正常交付了。1、2月份,国内经济总体持续平稳扩张,制造业等多数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年后进入产销旺季,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回升,企业对未来预期更加乐观。调研显示,部分企业提前备货,主要进口集成电路、能源资源性产品,如集成电路、铁矿砂、原油进口量增长较快。
【解答】本题要求概括“淡季不淡”的五个原因,结合语句“受益于财政刺激计划,欧美等主要经济体消费复苏,需求增加”可知,原因是“受益于财政刺激计划”。结合“今年春节假期多数制造业从业人员选择了‘就地过年’,广东浙江等外贸大省不少企业春节期间都维持了生产”可知,原因是“从业人员选择了‘就地过年’”和“不少企业春节期间维持生产”。结合“国内经济总体持续平稳扩张,制造业等多数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可知,原因是“国内经济总体持续平稳扩张”。结合“年后进入产销旺季,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回升”可知,原因是“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回升”。
故答案为:
受益于财政刺激计划;从业人员选择了“就地过年”;不少企业春节期间维持生产;国内经济总体持续平稳扩张;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回升。
【点评】提炼语意的方法如下:
1.分层取舍法。这是提炼语意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连缀语句。
2.归纳主干法。每一个语段都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展开的,这就是语段的“向心性”。准确把握语段有这样几种途径:①找中心句,一般情况下,中心句会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如果是新闻,则导语往往就是中心句;②组合关键句或短语;③用自己的话提炼概括中心意思。概括内容、主旨,常运用此法。
3.定义归纳法。善于用最简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一定的格式作概括说明。
4.提取关键词法。所谓“关键词”是指一段文字中能展现文段主体内容的“词眼”,提取关键词就是找出主体内容的“词眼”,即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提取关键词也要通过压缩来完成。
9.下面是一则学校运动会运动员代表发言稿的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终于盼来了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②我们全体运动员有信心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创造佳绩,挑战自我,超越极限,③奉献给鄙校师生一场精彩的运动会!④我们一定发扬奥运精神,不骄不馁,奋力拼搏;⑤我们一定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的期望,遵守大会纪律,服从裁判指挥。⑥在此,我谨代表全校运动员庄重宣誓:赛出水平,赛出风格,⑦请全校师生刮目相看!
【解答】②语序错误,应改为“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创造佳绩”;
③谦敬失当,将“鄙校”改为“全校”或“我校”;
⑥搭配不当,将“庄重”改为“庄严”;
⑦成语使用不合语境,将“刮目相看”改为“拭目以待”。
答案:
②应改为“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创造佳绩”;
③将“鄙校”改为“全校”或“我校”;
⑥将“庄重”改为“庄严”;
⑦将“刮目相看”改为“拭目以待”。
【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
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
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
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
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