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 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泄气(xiè) 吮吸(sǔn) 口馋(chán) 气喘吁吁(xū xū)
B.譬如(pì) 蓦地(mù) 熨帖(yù) 怔了一霎(shà)
C.嘱咐(zhǔ) 黑痣(zhì) 窝棚(wō) 蹑手蹑脚(niè)
D.惬意(qiè) 围剿(jiǎo) 瞅准(chǒu) 拐弯抹角(m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吴晶在两会期间呼吁:加快实施太湖生态清淤,筑起铜墙铁壁守住国家“钱袋子”。
②他们两个长得像孪生兄弟,毕业分开三年来,他们一直藕断丝连,书信不断。
③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制度建设,强调标本兼治,从源头预防腐败,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
④千古文章一大抄,说“抄”固然偏激,但写作仍然要经过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却是不易之论。
⑤“大、德、中”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秘密。因“大”气魄而进退维谷不易分裂,因“德”而心存善念,因“中”走一条踏实、和谐、可行的路。
⑥如果诺贝尔奖颁奖辞能够从诗人或者文字书写者的角度撰写,鲍勃 迪伦获奖会显得更水到渠成。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受到村霸的破坏,他们会争取到美满 吗?……
(2)第二天天不明就 往区上走,走到半路,远远看见大黑、三个民兵已都回来了,还来了区上一个助理员、一个交通员。
(3)二诸葛见老婆都不信自己的阴阳,也就不好意思再到别人跟前 他那一套了。
A.因缘 起程 施展 B.姻缘 启程 施展
C.因缘 启程 卖弄 D.姻缘 起程 卖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二诸葛老婆已经不顾了命,自己先胆怯了几分,不敢恋战,吵闹了一会挣脱出来就走了。
B.区上早就说兴旺跟金旺两个人不是东西,已经把他两个人押起来了,还派助理员到咱村开大会调查他们横行霸道。
C.三仙姑去寻二诸葛,一来为的是逞逞闹气的本领,二来为的是遮遮外人的耳目。
D.区长正伏在桌上写字,她低着头跪在地下,头上戴了满头银首饰,还以为是前两天跟婆婆生了气的那个年轻媳妇。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初秋的芦苇荡别有情趣,你看 ,如绿透了的海, ,那是阳光爱意下羞涩的点缀。雾霭溶溶的、柔柔的。苇穗已在拔节, ,犹如待开待展的高粱穗。芦苇荡里, 、 、 ,在阳光里变幻着奇彩。你惊叹大自然的万千神奇,但眼前的一切只不过是大自然的随心所欲。
①无边无际的绿在晨曦下浩浩荡荡 ②新穗抹了浅浅的绿
③苇尖上挂上了一层淡淡的亮色 ④红的敷抹
⑤黄的点染 ⑥绿的底色
A.①②③⑥⑤④ B.②①③⑥④⑤ C.①③②⑥④⑤ D.②③①⑥⑤④
6.结合语境分析理解下列人物对话所表现的性格特点,选出对应正确的一项( )
①乖巧伶俐
②憨厚质朴
③忸怩羞涩
④谨慎稳重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A.a①b②c④d②e③ B.a①b①c④d②e③ C.a③b②c④d②e③ D.a①b②c②d④e③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党费(节选)
王愿坚
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并且利用个别动摇分子破坏我们,有一两个村里的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
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儿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说:“阿嫂,你这就不对了,要卖嘛,自己的孩子吃根菜也算不了啥,别屈了孩子!”
她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因难。”
我想起来了,第一次接头时碰到她们在摘青菜,就是这咸菜啊!
这时,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急乎乎地说:“阿嫂,快,快开拉开门一看,原来就是第一次来时见到的摘菜的一个妇女。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现在,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
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
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快想法隐蔽起来!”
可是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街上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上了阁楼,从楼板缝儿里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敌人已经发觉了,看样子是逃不脱这一关了,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八角坳的党组织还在,反‘夺田’已经布置好了,我们能搞起来!”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
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将来咱们的红军打回来,把她交给卢进勇同志。”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四五个白鬼闯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儿?”
她摇摇头:“不知道!”
白鬼们在屋里翻了一阵,忽然一个家伙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拔着咸菜,问:“这咸菜是哪来的?”
“自己的!”
“自己的?干嘛有这么多的颜色!这不是凑了来往山上送的?”那家伙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
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
现在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得去!凭我这身板,赤手空拳也干个够本!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这句话使我想到刚才发生情况时她说的话,我用力抑制住了冲动。
当天晚上,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详细地研究了八角坳的情况以后,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
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
他写不下去了,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然后掏出手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轻地,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
(有修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菜”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开头写黄新整理腌好的咸菜,中间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
B.“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黄新在敌人赶到门口时沉着镇静的心理,为下文从容应对敌人做了铺垫。
C.“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嘱咐自己的孩子听自己的话,暗指要“程同志”听党的话,不要感情用事。
D.魏政委本来已在登记簿上写了黄新缴党费的部分内容,但看到黄新孩子可怜的情景,实在不忍心再写下去了,就想办法安抚孩子。
(2)小说表现了黄新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中如果删去有关黄新孩子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会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是高级社时期成立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童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大队成立敬老院,经过评议,请陈秉正老人退休入院。这老人只进去了三天,就觉着只做那些揭麻皮、拣棉花之类的轻微劳动,有气力没处使,自动要求出院,依旧当他的教练组长。
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他先做榜样,让徒弟们在一边跟着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格律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亘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陈秉正便和他们休息一阵子,也招呼相隔八九段梯田下边的沟岸上的副组长王新春。陈秉正一见王新春过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像被柑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王新春时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教练场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一九五九年冬天,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卸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姑且给我放过去吧!”满红媳妇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在沟里闸谷坊,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谷坊闸完了,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裁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陈秉正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了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他住在招待所,当天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便走出房间。因为院里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其中一截木料是截去两头、留下中间的一段盘节,又粗又短又弯又扁,很不好转动。老人很费了点气力才掀起来,转过去了一点就又映跌死了。老人邀四个青年一同去转动木料,且趁空子解了腰带脱下他的新棉袄来放在床上,就跟着走出去了。短短一截木头,四个人就护满了,老人插不上手,只好让他们转,而自己去搬动另一截。接着弯下腰用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势,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抬起来。
紧接着,大家用铁锨拢着院里的残砖、破瓦等类的零乱东西,老人跟在后边扫地。不过个把钟头就把六个院子都清理完了,垃圾都堆在大甬道的两旁,成材的东西都抬到存剩余材料的后门外,只等夜间有卡车来装载。老人对这成绩欣赏了一阵,觉着这样一清理,走步路也痛快得多。
老人重新穿起新棉袄。束住了腰,伸手去戴手套,才发现把手套丢了。老人跑到雨道旁边的垃圾堆里找,可几十筐垃圾,怎么会找到呢?
……
老人的手套洗得干干净净的,搭在靠近火炉的一个椅背上,都快烘干了。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找不住手套的!”
(摘选自《人民文学》1960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构思上以小见大,通过一双“变形”的手,刻画出一位高级社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的高度统一。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C.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的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入延伸。
D.小说通过对陈秉正以及像他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2)文章是如何塑造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本文以“套不住的手”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3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作者的籍贯、简历和主要创作成就。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次年1月参加八路军,先后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任文化团分队长、报社编辑、新华社支社记者、编辑室主任等职。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他在1954年6月写出了处女作《党费》,立即轰动了文坛,并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赏。从此,他开始了写作生涯,在不长的时间里,陆续写出了《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1974年根据李心田的同名小说与陆柱国合写了《闪闪的红星》电影文学剧本。1976年打倒“四人帮”以后,又发表了《足迹》《标准》《路标》等十篇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他还同别人合作创作了《四渡赤水》的电影文学剧本。
10.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语文是美术家,“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她用柔和的笔触勾勒春天的杨柳图。
材料:
摄影家 文学家 音乐家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镜头 旋律 才情
壮阔景 丰年曲 诗意情
11.细琢磨北京日常的口语词语,往往能看出北京人的智慧。说出话来,仿佛看得见,摸得着,非常形象,十分生动。比如,天刚黑,说是“擦黑儿”,刚和“黑”擦个边儿,多有分寸!试着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高二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 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泄气(xiè) 吮吸(sǔn) 口馋(chán) 气喘吁吁(xū xū)
B.譬如(pì) 蓦地(mù) 熨帖(yù) 怔了一霎(shà)
C.嘱咐(zhǔ) 黑痣(zhì) 窝棚(wō) 蹑手蹑脚(niè)
D.惬意(qiè) 围剿(jiǎo) 瞅准(chǒu) 拐弯抹角(mà)
【解答】A.“吮吸”中的“吮”应读作“shǔn”。
B.“蓦地”中的“蓦”应读作“mò”。
C.正确。
D.“拐弯抹角”中的“抹”应读作“mò”。
故选:C。
【点评】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吴晶在两会期间呼吁:加快实施太湖生态清淤,筑起铜墙铁壁守住国家“钱袋子”。
②他们两个长得像孪生兄弟,毕业分开三年来,他们一直藕断丝连,书信不断。
③中国共产党在反腐倡廉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制度建设,强调标本兼治,从源头预防腐败,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
④千古文章一大抄,说“抄”固然偏激,但写作仍然要经过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却是不易之论。
⑤“大、德、中”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秘密。因“大”气魄而进退维谷不易分裂,因“德”而心存善念,因“中”走一条踏实、和谐、可行的路。
⑥如果诺贝尔奖颁奖辞能够从诗人或者文字书写者的角度撰写,鲍勃 迪伦获奖会显得更水到渠成。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解答】①铜墙铁壁: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也比喻团结一致。使用正确。
②藕断丝连:比喻相互间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句中指两个人虽然分离了,但常有联系,不合语境。
③标本兼治:指医者在医治的治疗中采取治标兼治本的手段。使用正确。
④不易之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句中没有强调不可更改的语境,不可使用。
⑤进退维谷:进退都陷于困难的境地。形容进退两难。使用正确。
⑥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了,事情自然会成功。句中指获奖更容易的意思,不合语境。
故选:D。
【点评】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受到村霸的破坏,他们会争取到美满 吗?……
(2)第二天天不明就 往区上走,走到半路,远远看见大黑、三个民兵已都回来了,还来了区上一个助理员、一个交通员。
(3)二诸葛见老婆都不信自己的阴阳,也就不好意思再到别人跟前 他那一套了。
A.因缘 起程 施展 B.姻缘 启程 施展
C.因缘 启程 卖弄 D.姻缘 起程 卖弄
【解答】因缘: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其结果的条件。姻缘:旧时谓婚姻的缘分。句中有“自由恋爱”的语境,故用“姻缘”。
启程:泛指行程,不强调“具体时间”。起程:对于动身、出发的时间和指向更明确。如连夜起程。根据前面“天不明”可知用“起程”。
施展:“发挥“、“运用“。另有“展开“、“显示本领“。卖弄: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含贬义。句中“不好意思”暗示后面含贬义,故用“卖弄”。
故选:D。
【点评】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二诸葛老婆已经不顾了命,自己先胆怯了几分,不敢恋战,吵闹了一会挣脱出来就走了。
B.区上早就说兴旺跟金旺两个人不是东西,已经把他两个人押起来了,还派助理员到咱村开大会调查他们横行霸道。
C.三仙姑去寻二诸葛,一来为的是逞逞闹气的本领,二来为的是遮遮外人的耳目。
D.区长正伏在桌上写字,她低着头跪在地下,头上戴了满头银首饰,还以为是前两天跟婆婆生了气的那个年轻媳妇。
【解答】A.表意不明,“自己”指代谁不明确,在句子前面加上“三仙姑见”;
B.成分残缺,结尾缺“调查”的宾语中心词,可句末加上“的证据”;
C.正确;
D.结构混乱,偷换主语,前面主语是“区长”,后面“还以为是前两天跟婆婆生了气的那个年轻媳妇”主语也是“区长”,中间却暗换为了“她”,应在“她低着头”前加“看”。
故选:C。
【点评】成分残缺
(一)缺主语
1、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句首滥用的介词常有“在、当、从、对于、为了”等,改这类病句一是将介词及介词连带的方位词删去,二是保留介词短语作状语,后边加上适当的词作主语。
2、暗中更换主语造成残缺
3、主语的定语较长造成残缺
(二)缺谓语
一般句子中都有主语和谓语这两部分,相比之下,谓语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谓语是陈述主语的。如果没有谓语,就弄不清主语是怎么回事了。
1、不恰当的省略丢掉了谓语,造成残缺。
2、误以介词短语作谓语
介词短语只能用来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即作状语或补语,少数介词短语可以作定语,但介词短语不能作谓语。如:
(三)缺宾语
宾语是动词谓语的连带成分,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用在动词之后,回答“谁”或者“什么”这类问题。宾语残缺,动作就没有对象了,行为就没有结果了,意思也就表达不清楚了。及物动词必须带宾语,如“解决、发展、开展、采用、扩大、提高、抓紧、进行”等。
1、把及物动词当成了不及物动词用
2、句子稍长,忽略了与前后成分的呼应,造成宾语残缺
(四)缺其他
1、中心语残缺
2、介词残缺
3、关联词语残缺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初秋的芦苇荡别有情趣,你看 ,如绿透了的海, ,那是阳光爱意下羞涩的点缀。雾霭溶溶的、柔柔的。苇穗已在拔节, ,犹如待开待展的高粱穗。芦苇荡里, 、 、 ,在阳光里变幻着奇彩。你惊叹大自然的万千神奇,但眼前的一切只不过是大自然的随心所欲。
①无边无际的绿在晨曦下浩浩荡荡 ②新穗抹了浅浅的绿
③苇尖上挂上了一层淡淡的亮色 ④红的敷抹
⑤黄的点染 ⑥绿的底色
A.①②③⑥⑤④ B.②①③⑥④⑤ C.①③②⑥④⑤ D.②③①⑥⑤④
【解答】文段描绘初秋的芦苇荡别有情趣的景象。
语段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顺序描述芦苇荡的。“无边无际的绿在晨曦下浩浩荡荡”与下文“如绿透了的海”构成比喻句,是从整体进行描述,故第一处选①;“淡淡的亮色”与“阳光爱意下羞涩的点缀”相衔接,因而第二处选③;“新穗”与上文“苇穗拔节”及下文“待开待展的 高粱穗”相衔接,所以第三处选②;“底色”“敷抹”“点染”是画画的先后顺序,因此第四、五、六处依次选⑥④⑤。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进而确定补写内容,使其语脉的链条相衔接。
6.结合语境分析理解下列人物对话所表现的性格特点,选出对应正确的一项( )
①乖巧伶俐
②憨厚质朴
③忸怩羞涩
④谨慎稳重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A.a①b②c④d②e③ B.a①b①c④d②e③ C.a③b②c④d②e③ D.a①b②c②d④e③
【解答】①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说自己不拖后腿,还找了个丈夫忘记衣服的借口,这表明她是乖巧伶俐的。
②这位大嫂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这表明她是憨厚质朴的。
③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④这位大嫂探夫心切,要抓紧时间快去快去,这表明她是憨厚质朴的。
⑤这位大嫂羞羞答答,假话里寓有真情,说是婆婆叫的,实际上是自己想去,这表明她很忸怩羞涩。
故选:A。
【点评】理解句子几个注意:
1.对语句的理解也必须建立在对全文的理解之上,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2.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目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在对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作者这样写可能会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表现什么主旨,所以,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了答案的一部分。
3.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能把几种方法割裂开来,结构复杂的句子中的每个分句中还有关键的词语,并且还用了修辞手法,因此我们要拥有整体意识,要综合运用。
4.把握表达还原的原则:敛去浮华,回归本质。
二.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党费(节选)
王愿坚
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并且利用个别动摇分子破坏我们,有一两个村里的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灯影里,她正忙着呢。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
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儿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说:“阿嫂,你这就不对了,要卖嘛,自己的孩子吃根菜也算不了啥,别屈了孩子!”
她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因难。”
我想起来了,第一次接头时碰到她们在摘青菜,就是这咸菜啊!
这时,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急乎乎地说:“阿嫂,快,快开拉开门一看,原来就是第一次来时见到的摘菜的一个妇女。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现在,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
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
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快想法隐蔽起来!”
可是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街上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上了阁楼,从楼板缝儿里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敌人已经发觉了,看样子是逃不脱这一关了,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八角坳的党组织还在,反‘夺田’已经布置好了,我们能搞起来!”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
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将来咱们的红军打回来,把她交给卢进勇同志。”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四五个白鬼闯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儿?”
她摇摇头:“不知道!”
白鬼们在屋里翻了一阵,忽然一个家伙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白鬼用刺刀拔着咸菜,问:“这咸菜是哪来的?”
“自己的!”
“自己的?干嘛有这么多的颜色!这不是凑了来往山上送的?”那家伙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
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
现在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得去!凭我这身板,赤手空拳也干个够本!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这句话使我想到刚才发生情况时她说的话,我用力抑制住了冲动。
当天晚上,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见了魏政委。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他详细地研究了八角坳的情况以后,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
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
他写不下去了,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然后掏出手巾,蘸着草叶上的露水,轻轻地,轻轻地把孩子脸上的泪痕擦去。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
(有修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咸菜”在小说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开头写黄新整理腌好的咸菜,中间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
B.“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黄新在敌人赶到门口时沉着镇静的心理,为下文从容应对敌人做了铺垫。
C.“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嘱咐自己的孩子听自己的话,暗指要“程同志”听党的话,不要感情用事。
D.魏政委本来已在登记簿上写了黄新缴党费的部分内容,但看到黄新孩子可怜的情景,实在不忍心再写下去了,就想办法安抚孩子。
(2)小说表现了黄新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中如果删去有关黄新孩子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
【解答】(1)D.“但看到黄新孩子可怜情景,实在不忍心再写下去了”分析错误。对魏政委写不下去的原因分析有误,魏政委是被黄新对党的爱和献身精神感动了,他认为一个党员爱党的心和献身精神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
(2)黄新的形象特征可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概括:
①“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连她的孩子想吃一点都被她制止了。可见其对党的热爱和忠诚。
②当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语与敌人巧炒周旋。“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在紧要关头,为了引开鬼子,保护程同志,她十分机智地把鬼子引开了。表现了她的机智果敢。
③当敌人看到五颜六色的咸菜,知道了她的身份,但她毫无畏惧,沉着冷静,义无反顾,机智地引开鬼子,牺牲了自己,保护了程同志。表现了她勇于献身的精神品质。
(3)小说中多处出现有关黄新孩子的内容,这样安排有重要的作用。“她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沾盐水、抓腌豆角,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而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黄新对党的忠诚。“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将来咱们的红军打回来,把她交给卢进勇同志”孩子在小说中也有象征意义,作为革命者的黄新,也是一位母亲,同样有着母爱。黄新这样安排孩子,符合人物情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让“我”将孩子带上山,孩子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如果把有关孩子的情节都删掉,就不能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1)D。
(2)①热爱党,忠于党:在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她用咸菜来代替银元缴党费,将一颗滚烫的心与党紧紧贴在一起。②机智果敢:当白匪闯进门后,她用话语与敌人巧妙周旋,保护了革命同志。③勇于献身:敌人知道了她的身份,但她毫无畏惧,沉着冷静,义无反顾。
(3)不好。原因:①内容上: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沾盐水、抓腌豆角,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②人物上: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黄新对党的忠诚。③主旨上:孩子在小说中也有象征意义,让“我”将孩子带上山,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的五种角度:
①从所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会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是高级社时期成立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童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大队成立敬老院,经过评议,请陈秉正老人退休入院。这老人只进去了三天,就觉着只做那些揭麻皮、拣棉花之类的轻微劳动,有气力没处使,自动要求出院,依旧当他的教练组长。
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他先做榜样,让徒弟们在一边跟着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格律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亘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陈秉正便和他们休息一阵子,也招呼相隔八九段梯田下边的沟岸上的副组长王新春。陈秉正一见王新春过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像被柑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王新春时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教练场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一九五九年冬天,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卸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姑且给我放过去吧!”满红媳妇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在沟里闸谷坊,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谷坊闸完了,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裁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陈秉正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了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他住在招待所,当天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便走出房间。因为院里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其中一截木料是截去两头、留下中间的一段盘节,又粗又短又弯又扁,很不好转动。老人很费了点气力才掀起来,转过去了一点就又映跌死了。老人邀四个青年一同去转动木料,且趁空子解了腰带脱下他的新棉袄来放在床上,就跟着走出去了。短短一截木头,四个人就护满了,老人插不上手,只好让他们转,而自己去搬动另一截。接着弯下腰用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势,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抬起来。
紧接着,大家用铁锨拢着院里的残砖、破瓦等类的零乱东西,老人跟在后边扫地。不过个把钟头就把六个院子都清理完了,垃圾都堆在大甬道的两旁,成材的东西都抬到存剩余材料的后门外,只等夜间有卡车来装载。老人对这成绩欣赏了一阵,觉着这样一清理,走步路也痛快得多。
老人重新穿起新棉袄。束住了腰,伸手去戴手套,才发现把手套丢了。老人跑到雨道旁边的垃圾堆里找,可几十筐垃圾,怎么会找到呢?
……
老人的手套洗得干干净净的,搭在靠近火炉的一个椅背上,都快烘干了。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找不住手套的!”
(摘选自《人民文学》1960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小说构思上以小见大,通过一双“变形”的手,刻画出一位高级社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的高度统一。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C.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的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入延伸。
D.小说通过对陈秉正以及像他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2)文章是如何塑造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本文以“套不住的手”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解答】(1)D.“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于文无据,属于过度解读。
(2)“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属于外貌描写,展现出他劳动人民勤劳的一面;“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他先做榜样,让徒弟们在一边跟着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属于白描,用简单的几句话勾勒出陈秉正认真负责的品质;“接着弯下腰用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势,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抬起来”等属于动作描写,展现出陈秉正的能干;陈秉正带人把院子清理干净,也属于动作描写,展现出他思想觉悟高。“在沟里闸谷坊,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找不住手套的”等属于语言描写。
(3)“套不住的手”乍一看会令人生疑,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套不住的手”指的是陈秉正那双勤劳的手,这是对陈秉正品质的形象概括,高度概括了文章主人公勤劳淳朴、热爱劳动的形象特点,热情讴歌了这样的劳动者,展现了文章主旨;从全文内容来看,文章从始至终由这双“套不住的手”来连接,起到了线索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
答案:
(1)D。
(2)①白描。如“不但要求规格……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寥寥数笔就写出陈秉正教青年们锄地的情节,表现出他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品格。②动作描写。如“弯下腰去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势,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抬起来,在陈秉正的带动和组织下参加大扫除,烘托出陈秉止思想觉悟高。
(3)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达到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兴趣的目的。②塑造人物形象。标题“套不住的手”,通过一双劳动的手,为人们揭示了赵秉正一颗伟人的心灵,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事业的形象特点。③串联故事情节。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先是家人为保护他的手而买手套给他,然后他为了干活而忘戴手套,接着因为戴了手套而丢了手套,最后回家后归还手套。④揭示主题。作者通过对这双手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劳动者的美好品德,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点评】标题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三.语言文字应用(共3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作者的籍贯、简历和主要创作成就。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次年1月参加八路军,先后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政治部任文化团分队长、报社编辑、新华社支社记者、编辑室主任等职。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他在1954年6月写出了处女作《党费》,立即轰动了文坛,并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赏。从此,他开始了写作生涯,在不长的时间里,陆续写出了《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1974年根据李心田的同名小说与陆柱国合写了《闪闪的红星》电影文学剧本。1976年打倒“四人帮”以后,又发表了《足迹》《标准》《路标》等十篇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他还同别人合作创作了《四渡赤水》的电影文学剧本。
【解答】本段文字交代了王愿坚的籍贯、主要的生平经历和主要的创作成就。第一句,交代生卒年月和籍贯。第二句告诉我们生活的时代。第三句告诉我们他的主要经历。第四至第八句,交代了他的主要创作成就,先后发表十多篇短篇小说和两部电影文学剧本等。根据以上这些内容,可以概括答案。
答案:
王愿坚,山东诸城人,当代作家。自1944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起,先后担任文化团分队长、报社编辑、新华社支社记者、编辑室主任等职。1954年起开始创作,主要作品有:小说《党费》《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等,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四渡赤水》。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点评】提炼语意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信息要点提炼筛选、概括归纳的能力。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文字或图表等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概括,提取有用信息,然后用符合题干要求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解答的过程中,要先把握整段材料大意,找出几条关键信息,进行整合组织答案。
10.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语文是美术家,“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她用柔和的笔触勾勒春天的杨柳图。
材料:
摄影家 文学家 音乐家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镜头 旋律 才情
壮阔景 丰年曲 诗意情
【解答】材料提供了三个喻体,涉及摄影、文学、音乐等方面。解答时要注意合理搭配,音乐家侧重于听觉的感受,摄影家侧重于视觉的感受,文学家侧重于诗情画意等。
答案:语文是音乐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她用轻快的旋律奏响夏季的丰年曲。
语文是文学家,“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她用豪放的才情吟诵秋天的壮阔景。
语文是摄影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用奇妙的镜头捕捉寒冬的诗意情。
【点评】本题仿写时要注意每个喻体不同之处,要表达的合乎情理。
11.细琢磨北京日常的口语词语,往往能看出北京人的智慧。说出话来,仿佛看得见,摸得着,非常形象,十分生动。比如,天刚黑,说是“擦黑儿”,刚和“黑”擦个边儿,多有分寸!试着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
【解答】方言举例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①剃光头,也叫“刮灯”,外地人一定不知道啥叫“刮灯”,“刮”字很准确,因为用剃刀剃,而“灯”字形象地说出了光头人的脑袋像灯一样亮,突出了北京人的那股子风趣幽默。
②男子汉,说是“爷们儿”,“爷”表现出一种自信,一种主人翁精神,同时,“爷们儿”又有一种群体感,一种责任感。③春天,树上长出绿芽,北京人说是“爆芽儿”,“爆”字突出了强劲的生命力,“芽儿”突出了嫩嫩的绿色,既有动态,又有色彩,多么形象生动!
【点评】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