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3 短文两篇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3 短文两篇 (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5 18:4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3 短文两篇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B.熊熊大火中,一位遇难者向人们呼救。
C.看了这次内容丰富的展览,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D.夏天到了,大家游泳时要注意安全,防止发生事故。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陈寅恪先生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不求甚解,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他的分析细致入微,如剥蕉心,愈剥愈细愈剥愈深。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
A.不求甚解 B.精益求精 C.断章取义 D.豁然开朗
3.下列对《短文两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求甚解》和《谈读书》两篇短文都是驳论文。
B.《谈读书》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C.《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
D.“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下列对《不求甚解》中所说陶渊明的读书态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求甚解”是一种好方法。
B.读书要“会意”,就应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C.要读懂经典著作,只有“好读书”才行。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6.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词语填在横线上。
(1)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    (充满 充足 充实 充分)的理由。
(2)要想把经典著作读    (懂 完 透),懂得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3)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    (丢弃 丢失 放弃 放松)了整体。
7.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3)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   
(4)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8.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微笑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例句:书籍像一架梯子,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书籍如一把钥匙,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门。
微笑   。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副精神高度集中,zī zī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诘难   
咀嚼   
zī zī   不倦
(2)请用合适的成语替换文中画横线处的文字,使表达更简洁:   。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论证方法)。
(4)“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这句话指出了粗读、   、   三种不同的读书方法。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0.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读书万卷始通神
吕云祥
①宋朝苏轼有一首诗:“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②大诗人写这首诗的起因是:柳阂、柳辟两兄弟很崇拜舅舅苏轼的书法,常向苏轼索求墨宝。于是,苏轼写诗自谦,说自己的书法未足珍惜,只有读书万卷才是学子们应追求的境界。主要意思是,用坏的笔即使堆砌成山,也未必能写出好东西,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每个人的书法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骨,不要认为自己的东西就一定不好而去盲目地学别人……后来,“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成为书法界的艺术妙道。
③从事书法创作的人固然需要不断读书学习,从而充实才华、吐故纳新、提高水平,其他各业人员呢?当然也需要不断读书学习。汉代刘向《说苑》中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说明人不论在什么时候,只有努力读书学习,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④如何读书,怎祥学习,又大有讲究。
⑤有些人虽然也在读书,可是在读书的过程中缺少毅力。没有恒心,时断时续。这样读书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幼时,其母见其读书没有恒心,就以“断机杼”相警告,促使孟子努力学习,才成儒家圣人。
⑥有些人虽然十分喜爱读书,也从不间断,可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如南朝宋齐人陆澄,从小好学,博览群书,行眠坐食,手不释卷,然读书不求甚解,被时人讥为“书厨”。《南齐书》说他“读《易》三年不解文又……”
⑦有些人的读书则是“读死书”,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尽信书”。《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⑧有些人的读书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即为读书而读书,尽搞形式主义,大做表面文章。目的不明,其结果必定是“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⑨上述种种“读书之道”,绝不足取。那么可取的读书之道是怎祥的呢?
⑩当然,“孙敬悬梁”“苏秦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等苦读典范,值得缺少毅力的读书人学习;明朝顾炎武那种“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的读书求解精神,值得不求甚解者效仿;清朝彭兆荪所作“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绊”的诗句,值得“读死书”“尽信书”者借鉴;明代鹿善继《四书说约》中“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的读书明理目的,值得为读书而读书者采纳。
然而,笔者觉得最科学、最全面的“读书之道”要推子思的“五之”说。子思,孔子之孙,伯鱼之子,名伋,古代学者尊之为“述圣”,作《中庸》三十三章,其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读书做学问之论。“五之”的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切实地实行。“五之”中,“笃行之”既是“博学之”的落脚点,又是“博学之”的实践基础;“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是“博学之”的方法;“博学之”既受“笃行之”的影响,又制约“笃行之”。可见,“五之”是相辅相成的学、行关系。这种“学”与“行”的辨证关系,对读书人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南宋诗人陆游诗云:“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选自《联谊报》2017年12月7日)
(1)下列对本文第⑥段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
B.比喻论证
C.对比论证
D.道理论证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强调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
B.孟母以“择邻处”和“断机杼”相警告,促使孟子努力学习,才成儒家圣人。
C.顾炎武、鹿善继的读书求解精神,值得不求甚解者和“读死书”“尽信书”者借鉴。
D.最可取的“读书之道”;广博学习,详细询问,谨慎思考,清晰分辨,切实实行。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诗歌,提出本文的论题,充满文学色彩,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从全文的论述来看,第⑤⑥⑦⑧段的位置不宜调换。
C.第⑩段通过列举事例,从正面有针对性地论述了作者觉得可取的几种“读书之道”。
D.末段引用子思的“五之”说,论证了“学”与“行”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学”与“行”相结合的重要性。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3 短文两篇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B.熊熊大火中,一位遇难者向人们呼救。
C.看了这次内容丰富的展览,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D.夏天到了,大家游泳时要注意安全,防止发生事故。
【解答】A.前后不是不一致,去掉“能否”;
B.“遇难者”已经死亡,不可能呼救。应改为“伤者”;
C.缺少主语,去掉“使”;
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陈寅恪先生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不求甚解,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他的分析细致入微,如剥蕉心,愈剥愈细愈剥愈深。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最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
A.不求甚解 B.精益求精 C.断章取义 D.豁然开朗
【解答】A.有误,“不求甚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该成语为贬义词,褒贬不当;
BC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然后辨清成语的感彩,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3.下列对《短文两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求甚解》和《谈读书》两篇短文都是驳论文。
B.《谈读书》在运用论证方法时,主要采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C.《谈读书》一文按照读书的方法、目的和作用三个层次结构全篇。
D.“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解答】A.有误,《不求甚解》是驳论文,《谈读书》不是驳论文,是立论文;
B.有误,《谈读书》一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C.有误,《谈读书》是按照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这一顺序写的;
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有哪些,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4.下列对《不求甚解》中所说陶渊明的读书态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求甚解”是一种好方法。
B.读书要“会意”,就应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C.要读懂经典著作,只有“好读书”才行。
【解答】A.有误,原文表述“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可见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是一种正确的读书态度,不是读书的“好方法”。
B.有误,根据原文第四段内容,可知“会意”指的是“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C.理解正确。
故选:C。
【点评】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学生要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做题方能得心应手。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解答】该段论述的是精读的重要意义。第一空,根据后文的“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这应该是“少读如果彻底”的读书方法,少而彻底才能深思熟虑,而不是“多读如果彻底”。第二空,根据后文的“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可知,这是“多读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广泛却理解不深。第三空,根据后文的“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是批判世俗“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而不是批判“许多读书人”。
故选:A。
【点评】连贯就是指上下文文意的衔接和语句的排列要有条理,思维严密、有逻辑性。语言连贯,首先要有统一的话题和中心,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主次要分明。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要保持合理的句序,句与句之间要有适当的联系。要恰当运用过渡性语言,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6.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词语填在横线上。
(1)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 充分  (充满 充足 充实 充分)的理由。
(2)要想把经典著作读 透  (懂 完 透),懂得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3)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 放弃  (丢弃 丢失 放弃 放松)了整体。
【解答】(1)理由充分是一般的搭配,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辨析,充足、充实一般指物品丰富,而“充满”则要有一定的空间表述;
(2)“透”表现了对著作的深入理解,再结合“道理”这一语境辨析;
(3)放弃,舍弃,抛弃的意思,相对于“丢弃”、“丢失”更体现了主动性;放松,指对事物的注意或控制由紧变松。
答案:(1)充分;
(2)透;
(3)放弃。
【点评】此题作答,可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辨析。
7.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比喻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排比 
(3)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 对偶 
(4)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比喻 。
【解答】(1)把才干比喻自然花草,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读书的重要性。比喻的修辞。
(2)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句子写出了“读史”“读诗”“数学”“科学的重要性,排比修辞。
(3)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修辞。
(4)把提炼书比喻水蒸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读书的重要性。比喻的修辞。
答案:(1)比喻 (2)排比 (3)对偶(4)比喻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灵活分析其效果。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8.依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微笑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例句:书籍像一架梯子,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书籍如一把钥匙,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门。
微笑 如一缕阳光,温暧我们冰凉的心扉,微笑如一汪清泉,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 。
【解答】以微笑作喻,写两个比喻句,句式上,微笑如﹣﹣﹣﹣(动词)我们﹣﹣。
答案:微笑如一缕阳光,温暧我们冰凉的心扉,
微笑如一汪清泉,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
【点评】解答此题,首先要弄审读被仿句,找到仿写点,再是要结合具体要求。
四.综合读写(共1小题)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副精神高度集中,zī zī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诘难 jié nàn 
咀嚼 jué 
zī zī 孜孜 不倦
(2)请用合适的成语替换文中画横线处的文字,使表达更简洁: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
(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比喻 (论证方法)。
(4)“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这句话指出了粗读、 泛读 、 精读 三种不同的读书方法。
【解答】答案:
(1)jié nàn jué 孜孜
(2)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3)比喻
(4)泛读 精读
【点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0.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读书万卷始通神
吕云祥
①宋朝苏轼有一首诗:“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②大诗人写这首诗的起因是:柳阂、柳辟两兄弟很崇拜舅舅苏轼的书法,常向苏轼索求墨宝。于是,苏轼写诗自谦,说自己的书法未足珍惜,只有读书万卷才是学子们应追求的境界。主要意思是,用坏的笔即使堆砌成山,也未必能写出好东西,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每个人的书法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骨,不要认为自己的东西就一定不好而去盲目地学别人……后来,“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成为书法界的艺术妙道。
③从事书法创作的人固然需要不断读书学习,从而充实才华、吐故纳新、提高水平,其他各业人员呢?当然也需要不断读书学习。汉代刘向《说苑》中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说明人不论在什么时候,只有努力读书学习,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④如何读书,怎祥学习,又大有讲究。
⑤有些人虽然也在读书,可是在读书的过程中缺少毅力。没有恒心,时断时续。这样读书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幼时,其母见其读书没有恒心,就以“断机杼”相警告,促使孟子努力学习,才成儒家圣人。
⑥有些人虽然十分喜爱读书,也从不间断,可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如南朝宋齐人陆澄,从小好学,博览群书,行眠坐食,手不释卷,然读书不求甚解,被时人讥为“书厨”。《南齐书》说他“读《易》三年不解文又……”
⑦有些人的读书则是“读死书”,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尽信书”。《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⑧有些人的读书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即为读书而读书,尽搞形式主义,大做表面文章。目的不明,其结果必定是“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⑨上述种种“读书之道”,绝不足取。那么可取的读书之道是怎祥的呢?
⑩当然,“孙敬悬梁”“苏秦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等苦读典范,值得缺少毅力的读书人学习;明朝顾炎武那种“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的读书求解精神,值得不求甚解者效仿;清朝彭兆荪所作“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绊”的诗句,值得“读死书”“尽信书”者借鉴;明代鹿善继《四书说约》中“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的读书明理目的,值得为读书而读书者采纳。
然而,笔者觉得最科学、最全面的“读书之道”要推子思的“五之”说。子思,孔子之孙,伯鱼之子,名伋,古代学者尊之为“述圣”,作《中庸》三十三章,其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读书做学问之论。“五之”的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切实地实行。“五之”中,“笃行之”既是“博学之”的落脚点,又是“博学之”的实践基础;“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是“博学之”的方法;“博学之”既受“笃行之”的影响,又制约“笃行之”。可见,“五之”是相辅相成的学、行关系。这种“学”与“行”的辨证关系,对读书人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南宋诗人陆游诗云:“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选自《联谊报》2017年12月7日)
(1)下列对本文第⑥段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举例论证
B.比喻论证
C.对比论证
D.道理论证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强调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
B.孟母以“择邻处”和“断机杼”相警告,促使孟子努力学习,才成儒家圣人。
C.顾炎武、鹿善继的读书求解精神,值得不求甚解者和“读死书”“尽信书”者借鉴。
D.最可取的“读书之道”;广博学习,详细询问,谨慎思考,清晰分辨,切实实行。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文章开头引用诗歌,提出本文的论题,充满文学色彩,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从全文的论述来看,第⑤⑥⑦⑧段的位置不宜调换。
C.第⑩段通过列举事例,从正面有针对性地论述了作者觉得可取的几种“读书之道”。
D.末段引用子思的“五之”说,论证了“学”与“行”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学”与“行”相结合的重要性。
【解答】(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第⑥段中,“如南朝宋齐人陆澄……”是举例子的论证方法,用来论证本段的分论点。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章意思的理解。
A.有误,“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是说的书法的艺术妙道,并非强调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
B.有误,原文为:“孟子幼时,其母见其读书没有恒心,就以‘断机杼’相警告,促使孟子努力学习,才成儒家圣人。”没有说明与“择邻处”的关系。
C.有误,顾炎武的读书求解精神,值得不求甚解者效仿,并非“借鉴”。
D.正确。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章论证的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末段引用子思的“五之”说,论证了“学”与“行”的辨证关系,但并没有强调“学”与“行”相结合的重要性。
故选:D。
答案:
(1)A
(2)D
(3)D
【点评】常用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人物+事件)证明了……(如有分论点,写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让人信服。
2、道理论证: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增强文章说服力。
3、引用论证: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4、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5、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