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叶圣陶先生的文字平易而精准,下列填在语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当儿,就仿佛看见了聚集的阴云,耀眼的闪电,以及 的波浪,就仿佛听见了震耳的雷声, 的海啸。同时体会到,一场暴风雨过后,天地将被 得格外清明。那时候在那格外清明的天地之间飞翔,是一种 的舒适愉快。
A.起伏 汹涌 淘洗 心旷神怡
B.起伏 怒号 洗刷 心旷神怡
C.汹涌 怒号 洗刷 无可比拟
D.汹涌 汹涌 淘洗 无可比拟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桥堍(tù) 记载(zǎi) 阻碍(ài) 苟安(gǒu)
B.耀眼(yào) 蠢笨(chǔn) 飞掠(lüè) 鉴赏(jiàn)
C.怒吼(nù) 怅然(chàng) 旷远(kuàng) 刻板(kè)
D.契合(qiè) 驱遣(qiǎn) 享受(xiǎng) 拘泥(nì)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雨后的天空闪耀着美丽的彩虹和清新的空气。
B.岸上尚且提心吊胆,更何况筏子上的人们呢?
C.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
D.作为教育的上层建筑,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
4.下列说法不符合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意思的一项是( )
A.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绝不可以随意拼凑。
B.不是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成一幅图画,不能看成图画的,就要让想象生出翅膀,去体验作者的情感。
C.作者认为:鉴赏文艺作品,要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D.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得到人生的受用。
5.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一首歌谣,________口头唱,________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
(2)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________了。
(3)我们________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A.虽然 还 拓展 鉴赏
B.不但 还 扩大 鉴赏
C.虽然 但是 扩大 欣赏
D.不但 而且 拓展 欣赏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重要词语。
(1) :合得来,意气相投。
(2)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3)受用:
(4)拘泥:
(5) :形容非常得意。
(6)无可比拟: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7.下图是《读者》的徽标,画面是一只绿蜜蜂。请用简洁的文字对其含义加以解释。
四.综合读写(共2小题)
8.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
(2)读者也许本来就是海燕似的人物,现在接触到作者的意境,仿佛听见同伴的高兴的歌唱,因而把自己的态度把握得更坚定,这也是一种受用。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了。( )
(3)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
(4)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认为佳句。( )
9.“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请结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发挥你的想象,再造一个具体的比喻句来形容文字的作用。
格式:“文字还是……,它可以让读者……”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 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
(1)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2)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同步分层作业16 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叶圣陶先生的文字平易而精准,下列填在语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当儿,就仿佛看见了聚集的阴云,耀眼的闪电,以及 的波浪,就仿佛听见了震耳的雷声, 的海啸。同时体会到,一场暴风雨过后,天地将被 得格外清明。那时候在那格外清明的天地之间飞翔,是一种 的舒适愉快。
A.起伏 汹涌 淘洗 心旷神怡
B.起伏 怒号 洗刷 心旷神怡
C.汹涌 怒号 洗刷 无可比拟
D.汹涌 汹涌 淘洗 无可比拟
【解答】起伏:一起一落。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怒号:愤怒地大声号叫。多形容风很大或人十分愤怒。
洗刷:用水洗,用刷子蘸水刷。
淘洗:洗濯。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无可比拟: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含褒义)。
根据“波浪”的提示,结合语境可知,此处形容暴风雨前的海面,用“汹涌”恰当;根据“震耳的雷声”的提示,第二空选“怒号”恰当;根据“格外清明”的提示,第三空选“洗刷”恰当;根据“舒适愉快”的提示,最后一空选“无可比拟”恰当。
故选:C。
【点评】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桥堍(tù) 记载(zǎi) 阻碍(ài) 苟安(gǒu)
B.耀眼(yào) 蠢笨(chǔn) 飞掠(lüè) 鉴赏(jiàn)
C.怒吼(nù) 怅然(chàng) 旷远(kuàng) 刻板(kè)
D.契合(qiè) 驱遣(qiǎn) 享受(xiǎng) 拘泥(nì)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契合”的“契”应读作“qì”。
故选:D。
【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雨后的天空闪耀着美丽的彩虹和清新的空气。
B.岸上尚且提心吊胆,更何况筏子上的人们呢?
C.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
D.作为教育的上层建筑,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
【解答】A.“闪耀”与“清新的空气”搭配不当;
B.成分残缺,应在句首加“在”;
C.正确;
D.语序颠倒,应该为: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
4.下列说法不符合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意思的一项是( )
A.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绝不可以随意拼凑。
B.不是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成一幅图画,不能看成图画的,就要让想象生出翅膀,去体验作者的情感。
C.作者认为:鉴赏文艺作品,要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D.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得到人生的受用。
【解答】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ABC.正确。
D.有误,表达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文章内容仔细比对选项,尤其要注意一些过于绝对化、片面化的说法。
5.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一首歌谣,________口头唱,________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
(2)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________了。
(3)我们________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A.虽然 还 拓展 鉴赏
B.不但 还 扩大 鉴赏
C.虽然 但是 扩大 欣赏
D.不但 而且 拓展 欣赏
【解答】通读三个句子,查看选项中的词语。
(1)这个句子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不是转折关系,所以,可选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但,还”或“不但,而且”,根据本句口语化的特点,选“不但,还”更恰当;
(2)“拓展”意思是开拓、扩展,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是质量的变化,而不是数量的变化;“扩大”是使范围、规模等增大,属于数量上的变化。本句是说诗句让自己的眼界开阔、宽广了,故用“扩大”;
(3)鉴赏是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欣赏”意思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联系句中“接受美感的经验”可知,应该是对艺术感受、理解和评判之后才能获得经验,故选“鉴赏”。
综合以上分析,对照四个选项,B选项词语顺序与之一致。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三点:
1.要了解组成词语的各个语素之间的细微差别。
2.要注意词语的搭配习惯。
3.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将相关词语带入句子理解,增强辨别的准确性。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
6.重要词语。
(1) 契合 :合得来,意气相投。
(2) 怅然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3)受用: 享用;得益。
(4)拘泥: 拘束,不自然。
(5) 得意扬扬 :形容非常得意。
(6)无可比拟: 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独一无二,特别突出。
【解答】答案:
(1)契合
(2)怅然
(3)享用;得益。
(4)拘束,不自然。
(5)得意扬扬
(6)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独一无二,特别突出。
【点评】词语解释属于语文基本常识,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依靠日积月累的努力。
三.语言运用(共1小题)
7.下图是《读者》的徽标,画面是一只绿蜜蜂。请用简洁的文字对其含义加以解释。
【解答】说明要明确杂志社涉及意图,从编辑和读者两方面考虑,编辑要做辛勤的蜜蜂,从文艺百花园中采集智慧的花朵,酿成甜香的蜜,奉献给读者;读者要像蜜蜂勤劳采集花粉酿蜜一样,广泛浏览文章,获取智慧的汁露。
答案:
刊物的编者都要做辛勤的蜜蜂,从文艺百花园中采集智慧的花粉,酿成香甜的蜜,奉献给读者。
【点评】企业商标标志释义通常有自己惯用的词汇,它们涉及到企业理念、行业特质、设计术语、美学、吉祥用语等等方面。若将这些词汇有机地搭配或举一反三地加以发挥运用,你就不会犯愁写不出好的释文了。
四.综合读写(共2小题)
8.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比喻论证 )
(2)读者也许本来就是海燕似的人物,现在接触到作者的意境,仿佛听见同伴的高兴的歌唱,因而把自己的态度把握得更坚定,这也是一种受用。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了。( 对比论证 )
(3)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道理论证 )
(4)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认为佳句。( 举例论证 )
【解答】(1)把“文字”比作“桥梁”,是比喻论证。
(2)文段把“接触到作者的意境”和“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两种做法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这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3)这句话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是道理论证的方法。
(4)这句话列举了王维的诗句,属于举例论证。
答案:
(1)比喻论证
(2)对比论证
(3)道理论证
(4)举例论证
【点评】常用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人物+事件)证明了……(如有分论点,写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让人信服。
2、道理论证: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增强文章说服力。
3、引用论证: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答题格式: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4、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5、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9.“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请结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发挥你的想象,再造一个具体的比喻句来形容文字的作用。
格式:“文字还是……,它可以让读者……”
【解答】答案:
示例:文字还是一道门。门外站着读者,门内站着作者。打开了这道门,读者和作者才能见面。不但见面,还能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10.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 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
(1)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2)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解答】(1)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找到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也可。从第③段“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可以看出涵养静气需要严格的自律;从第④段'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可以看出涵养静气需要艰难困苦的历练;从第⑤段找到“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可以看出涵养静气需要读书。
(2)本题考查理解第一段的作用。议论文第一段的作用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引出下文论述。阅读第一段,了解内容可知,开头从一则故事写起,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关于“静气”的话题(论题);作为事实论据证明论点:我们要涵养几分静气。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证论、引用证论、类比论证以及正反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举出毛泽东的事例,证明自律对涵养静心功夫的重要性观点。
(4)这是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遇到事情,不去苦恼抱怨,不去烦躁惊慌,而应该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寻觅解决之道。同时也应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浮躁之气。
(2)通过父与子不同心境下寻找手表的故事,引出文章遇事需要涵养静气而非苦恼抱怨的中心论点,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3)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网的地方读书、某人为戒除浮躁而每日静坐两个例子,具体清晰地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
(4)示例:每当我遇到烦恼、心緒浮躁的时候,我会选择出门跑步听歌,让自己出一身汗,回来之后我就会身心舒畅,解除烦恼,能够重新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
【点评】中心论点的提取方法: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