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3年九年级中考备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题(一)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苟堪励志勤读,自能循序渐进,惟单读时文①,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沙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阅书时见有切②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若能分门别类,积成巨册,则作文时可作材料,利益无穷也。
[乙]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薄。有费解③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④,不宜寓目⑤,观之非徙无益,并有害处也。
(均节选自《郑板桥家书 潍县署中谕麟儿⑥》)①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多指科举应试之文。②切:切合。③费解:不好理解。④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⑤寓目:过目,观看。⑥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谕,告诉,使人知道。麟儿,郑板桥之子。
(1)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苟堪励志勤读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B.无裨实益 必能裨补缺漏(《出师表》)
C.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D.若能分门别类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2)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
②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3) 从选文中你学到了哪些读书的方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4) 选文中郑板桥多次使用“宜”字,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
初,仲淹以仵①吕夷简②,故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夷简罢,召还,倚以为治, 而仲淹以天下为已任,裁削幸滥④,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大平。然更张无渐⑤,规模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初,仲淹病,常常遣使赐药存问,既率,嗟悼久之。
(选自《宋史 范仲淹传》,有删改)
【乙】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⑥。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丝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苛岚⑦多禁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 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
(选自《宋史 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释】①忤(wú):触范。②吕夷简:北宋名相,杰出的政治家。③士大夫持二人曲直:士大夫各持一方见解。④幸凿:依靠权幸而被滥授官职的人。⑤更张无渐:改革措施没有能够逐渐推行。⑥馈饷:粮饷,这里指运送粮饷。⑦忻、代、苛岚:宋代的县名。⑧斛:古代量器。
(1) 解释下列加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及夷简差 及: ______
②会病甚 会: ______
③面赐五品服 面: ______
④不然,将为敌有 然: ______
(2) 把下判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中外想望其功业。
②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紧数百万斛。
(3) 文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
(4) 欧阳修向朝廷提出了什么建议?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詹鼎
詹鼎,字国器,台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①饼市中,而舍②县之大家③。大家惟吴氏最柔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敖④,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词。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选自方孝孺《进志斋集》)
【注释】①鬻(yù);卖,②舍:租房子。③大家:世家望族,这里指有钱人家。④嬉散:嬉戏玩耍
(1)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其父独不肯 其真无马耶(《马说》)
B.生子而能业 择其鲁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C.吴氏亦子育之 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D.吾故市人家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其家素贱 素: ______
②谓其父令儿读书 谓: ______
③逾年 逾: ______
④时吴氏家延师儒 延: 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
②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4) 结合选文,概括詹鼎在求学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罗森,字约斋,大兴人,顺治丁亥进士。舌短,语音不正。自县令累官开府①,所至以贿闻。为四川巡抚②,黩货③不已。诸子从容谏曰:“大人位中丞④,齿高⑤矣,家已粗给⑥,何必孳孳⑦于此!”罗谛听⑧久之,答曰:“汝曹⑨何知,多多益善!”
(选自《香祖笔记》)
[乙]
宋荔裳方伯⑩在塾读书时,有岸然 而来者,则一老甲榜 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日:“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_____昂然而出。
(选自《香祖笔记》,有删改)
注:①累官:积功升官。开府:清代称出任外省的督抚为开府。②巡抚:清代为省一级最高长官。③黩(dú)货:贪贿受贿。④中丞:即“巡抚”。⑤齿高:年纪大。⑥粗给:基本够用。⑦孳(zī)孳:同“孜孜“,努力不懈。⑧谛听:仔细地听。⑨曹:辈,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们”。⑩宋荔裳:人名。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的称呼。 岸然:严肃的样子。 甲榜:科举考试用语。明清用以称考中进士者,俗称两榜。榜是考试后揭晓录取名次的布告。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自县令累官开府: ______
②所至以贿闻: ______
③以《史记》对: ______
④不数行,辄弃去: ______
(2) [乙]文“口”处应填写的文言虚词是 ______
A.之
B.其
C.而
D.乃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曹何知,多多益善!
②汉太史,非今进士也。
(4) [甲][乙]两文分别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哪些人?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①,照雪聚萤②,锄则带经③,牧则编简④,亦为勤笃。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 。孝元初出会稽,精选寮宷⑥,绮以才华,为国常侍兼记室,殊蒙礼遇,终于金紫光禄。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⑦,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 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书翰纸末⑧,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
(节选自《传世家训》)[注释]①握锥:用锥刺股。投斧:西汉时文党和别人一起进山伐木,说自己想远出学习,试投斧树上,斧挂住就去,结果斧真的挂住了,他就去长安。②照雪:孙康映雪读书。聚萤:车胤取萤光读书。③锄则带经:带着经书锄地。④牧则编简:温舒牧羊时取泽中蒲作简,编连起来书写。⑤然:同“燃”。⑥寮案:僚属,即幕僚属官。后文中的“国常侍”“记室”“金紫光禄”“录事参军”都是官名。⑦爨(cuàn):烧火做饭。⑧乞丐:乞求,向人讨。客刺:名帖,相当于今天的名片,不过纸幅宽大。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亦为勤笃 ______
②好学,家贫无资 ______
③犹不废业 ______
④卒以《汉书》 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
②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
(3) 文章中列举的事例有何共同之处?
(4) 你认为上面所选文字中哪个细节最令你感动?并阐明理由。
6.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馀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 被 。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1) 请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句子节奏。
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2) 请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①臣等身被坚执锐 ______
②今诺君徒能得走兽耳 ______
③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 ______
(3) 下面解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______
A.既杀项羽 既出,得其船
B.高祖以萧何功最盛 蒙辞以军中多务
C.知之 公与之乘
D.群臣皆莫敢言 莫不私王
(4)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②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5) 从文章看出汉高祖是个怎样的人?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魏公贬零陵,有书数复自随,谗者谓其中皆与蜀士往来谋据西蜀之书。高宗命遣人尽录以来。临轩发视,乃皆书册,虽有尺牍,率皆忧国爱君之语。此外唯葛裘布衾,类多垢敞。上侧然曰:“张浚一贫如此哉!”乃遣使驰赐金三百两。秦桧令宣言于外,谓赐浚死。 。公曰:“浚罪固当死,若果如所传,朝服拜命,就戮以谢国家可也,何以泣为”问使者为谁,曰:“殿帅杨存中之子也。公曰吾生矣。存中吾故部曲,朝廷诚欲诛浚,必不遣其子来。已而使者拜于马前,乃获赐金之命。公之在秦也,开幕延贤,铸铜为印,形迹似稍专,故有以来谗者之口。然反因此得以自明,又赖赐金以自活,天果不估忠贤乎?
(选自《鹤林玉露》)①张魏公南宋张浚,曾历任枢密、宰相等职务,力主抗金,重用岳飞等人。秦桧执政后,彼贬斥在外近 20年,后被重新启用,封魏国公。②零陵;地名。③笈:书箱。④尽录以来:全部取回来。⑤临轩发视:宋高宗坐在前殿打开查看。⑥侧然:哀怜的样子。⑦朝服拜命:我就应该穿上朝服拜谢皇上的思典。⑧殿帅杨存中本名杨沂中,宋高宗赐名存中。初从张浚抗击金军,以军功升任殿前都指挥使。殿帅:宋代称统领禁军的殿前司长官都指挥使或殿前指挥使为殿帅。⑨故部曲:老部下。⑩秦:陕西的代称。建炎四年(1130),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主持西北抗金军务。 开幕延贤:建立府衙,延请贤能之辈。 来谗者之口让进谗言者有借口。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此外唯葛裘布衾 ______
②乃遣使驰赐金三百两 ______
③浚罪固当死 ______
④朝廷诚欲诛浚 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外唯葛裘布衾,类多垢敝。
②门生从者闻之,垂泣告公。
(3) 高宗为什么“遣使驰赐金三百两”。
(4) 选文表现了张浚怎样的品质。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谷那律①博洽群书,褚遂良称曰“九经库”。从太宗出猎,遇雨,因问:“油衣若何而不漏耶?”那律曰:“以瓦为之,当不漏。”上嘉其直。
智襄子②为室美,士茁③夕焉。智伯曰:“室美夫!”对曰:“美则美矣,抑臣④亦有惧也。”智伯曰:“何惧?”对曰:“臣以秉笔⑤事君。志有之曰:‘高山峻原,不生草木;松柏之地,其土不肥。’今土木胜,臣惧其不安人也。”室成,三年而智氏亡。
准⑥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①谷那律:复姓谷那,唐朝大儒,著名学者。②智襄子:即智伯,谥号襄子,晋国的卿。③士茁:智伯的家臣。④抑臣:这里指属下。⑤秉笔:执笔,指主管记事的人。⑥准:即寇准,北宋政治家、诗人。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上嘉其直 ______
②智襄子为室美 ______
③志有之曰 ______
④事决乃退 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也。
②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
(3) 结合选文,谷那律是怎样向唐太宗劝谏的?
(4) 阅读文章,寇准有哪些优秀品质?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勤学己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干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整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
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①确:踏实。②侪(chái)辈:同辈。③无能自处: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④乐易:乐观和蔼,平易近人。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已立志为君子: ______
②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______
③苟有虚而为盈: ______
④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 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
②人果遂以彼为无能?
(3) 选文主要运用了 ______ 论证的方法,表明了作者对 ______ 的态度。
(4)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动,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 !”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夫定州之役,子京增蝶籍兵,慰死犒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第以束发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玄鬓己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节选自《廿说新语》)【注释】①泫然:流泪的样子。②请大合乐落之;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③直:简直。④有为而发:因为滕子京有作为面而发的感概。⑤增蝶籍兵:滕子京增高城墙招摹十卒。⑥文法吏以耗国议;执掌法律的官员却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上书弹劾。⑦第以束发登朝:但是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⑧不久报政最矣:不久政绩卓著至极。⑨毛锥子:毛笔的别称,在文中是指写文章。⑩皤:白头。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投箸而起 ______
②增城楼为岳阳楼 ______
③入为名谏议 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
②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
(3) 作者登上岳阳楼为什么有种想哭的感受?
(4) 说说作者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11.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上①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②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节选自《宋史》)[乙]上③尝罢朝,怒曰:“会须④杀此田含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⑤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节选自《资治通鉴》)①上:宋太宗赵光义。②悚息:因惊惶而屏息。③上:唐太宗李世民。④会须:应该。⑤廷辱:在朝堂上当众官面而侮辱。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上尝欲遣人使朔方 ______
②余人不及 ______
③魏征每廷辱我 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②后退,具朝服立于庭。
(3) [甲]文中,宋太宗为何说“蒙正气量,我不如”?
(4) [乙]文中,皇后是如何打消唐太宗的怒气的?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潍县①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③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④,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⑤,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⑥之圣,不废困勉下学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⑧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⑨无佳文。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⑩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 亦耐不得。
(有删改)
①潍县:今属山东省。②济事:成事。③方寸:这里指人的内心。④韦编三绝:相传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韦,熟牛皮。⑤微言义:精微的语言,深奥的道理。⑥生知安行: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行(大道)。⑦困勉下学:勤奋刻苦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⑧洒然:畅快的样子⑨迄:最终。⑩寓目:观看,过目。 龌龊(wò chuò):肮脏,这里指品味低。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虽生知安行之圣虽: ______
②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______
③老吏苦之 ______
④臭油坏酱悉贮其中 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
②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3) 结合选文内容,请简要说说你所获得的有关读书的正面启示。
(4) 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峻,字士嵩,吴兴武康人。家世农夫,至峻好学,师事①宗人②沈麟士。昼夜自课③,时或睡寐,辄以杖自击,其笃志如此。麟士卒后,乃出都④,遍游讲肆⑤,遂博通《五经》,尤长《三礼》。初为王国中尉,稍迁侍郎,并兼国子助教。
时吏部郎陆倕与仆射徐勉书荐峻曰:“《五经》博士须换,计公家必欲详择其人。凡圣贤可讲之书,必以《周官》立义⑥,则《周官》一书,实为群经源本。然此学不传多历年世,惟助教沈峻,特精此书。比⑦日时开讲肆,群儒执经下坐,北面⑧受业,莫不叹服,人无间言⑨。弟谓宜即用此人,命其专此一学,使圣人正典,废而更兴;累世绝⑩业,传于学者。”勉从之,奏峻兼《五经》博士。于馆讲授,听者常数百人。
【注】①师事:以……为老师。②宗人:同族之人。③自课:自己督促自己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④都:京都。⑤肆:讲堂。⑥立义:确立观点。⑦比:近来。⑧北面:尊人为师的意思。⑨间言:异议、非议。⑩绝:失传。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遂博通《五经》 ______
②勉从之 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与例句中加着重号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例:必以《周官》立义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弟谓宜即用此人,命其专此一学,使圣人正典废而更兴;累世绝业,传于学者。
(4)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沈峻“笃志”的具体表现。
(5) 陆倕为什么向徐勉推荐沈峻担任五经傅士?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①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②,毋③为刻急④也。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⑤,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氤氲⑥而出。上帝亦心心爱念。而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⑦而姑纵惜⑧也。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⑨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⑩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仆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注释:①选自《郑板桥集》。此信为乾隆十年(1745)作者任潍县县令,于其衙署写与其弟郑墨的。②悱侧(fěicè):形容内心悲苦,这里指同情心。③毋(wú):不要。④刻急:刻薄急躁。⑤劬(qú)劳:劳累。⑥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⑦犹子:兄弟之子,即侄儿。⑧姑纵惜:姑息、纵容、怜惜。⑨一般:一样。⑩飧(sūn):晚饭,这里指熟食品。①剜(wān):(用刀子等)挖。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然爱之必以其道 ______
②宜均分散给 ______
③呼之使去 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
②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3) 选文体现了作者对儿子怎样的情感?
(4) 作者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①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②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③而困④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①_______;以恶心而行善事者,②_______;不可不知也。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⑤,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⑥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⑦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⑧而取法⑨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⑩之,此良工苦心也。
【注】①詈:骂②值:遇上③执:执法④困:囚困⑤泽:湖水⑥恻然:哀怜的样子⑦匿:隐藏⑧揄扬:赞扬、称引⑨取法:效法⑩转:转化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使当时稍与计较 ______
②穷民愈肆 ______
③期年 ______
④乃不以言教 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
②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
(3) 根据选文内容,将“偏中正也”和“正中偏也”放在合适的空白处。
(4) 如果你看到文中画线句子的现象,你准备怎么劝说?
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晷( guǐ),字文度,吴国富春人。晷为儿童时神明清审志气贞立。及长,恭孝表约,学识有理义。虽家丰厚,而晷常布衣蔬食,躬亲垄亩,诵咏不废,欣然独得。父母起居尝馔,虽诸兄亲馈,而晷不离左右。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于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侍,所诣之处,则于门树下藩屏之间隐息。兄尝笃疾经年,晷躬自持侍,药石甘苦,必经心目,跋涉山水,祈求恳至。
见人饥寒,并周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敬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有人偷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1)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晷为儿童时神明清审志气贞立。
(2) 解释下列加着号的词语。
①所诣之处 ______
②恒往来告索 ______
③须去而出 ______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暑常布衣蔬食,躬亲垄亩,诵咏不废,欣然独得。
②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4) 联系短文内容,说说孙晷有哪些优秀品质。
17.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赵汸,字子常,休宁人。生而姿禀①卓绝。初就外傅②,读朱子《四书》③,多所疑难,乃尽取朱子书读之。闻九江黄泽④有学行⑤,往从之游⑥。 泽之学,以精思自悟为主。其教人,引而不发⑦。汸一再登门,乃得《六经》⑧疑义千余条以归。已,复往,留二岁,得口授六十四卦大义与学《春秋》之要。后复从临川⑨虞集⑩游,获闻吴澄 之学。乃筑东山精舍 ,读书著述其中。鸡初鸣辄起,澄心 默坐。 由是造诣精深,诸经无不通贯,而尤邃 于《春秋》。初以闻于黄泽者,为《春秋师说》三卷,复广之为《春秋集传》十五卷。当是时,天下兵起,汸转侧 干戈间,颠沛流离,而进修之功 不懈。太祖 既定天下,诏修《元史》,征汸预 其事。书成,辞归。未几 卒,年五十有一。学者称东山先生。
(选文有删减)【注释】①姿禀:天资,禀赋。②外傅:指古代贵族子弟到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③朱子《四书》:这里指朱熹注释过的《四书》。《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儒家经典。④黄泽:元朝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⑤学行:学问品行。⑥游:外出求学。⑦引而不发:比喻善于启发引导。⑧《六经》:即《乐》《诗》《礼》《书》《春秋》《易》。⑨临川:古代地名。⑩虞集:元朝官员、学者、诗人。 吴澄: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 精舍:学舍,书斋。 澄心:使心境清净。 邃:精通。 转侧:辗转移动,改变方位。 进修之功:这里指读书做学问的事。 太祖:指明太祖朱元璋。 预:参与。 未几:不久,没多久。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闻九江黄泽有学 ______
②往从之游 ______
③鸡初鸣辄起 ______
④而尤邃于《春秋》 ______
(2) 下列选项中,与“乃尽取朱子书读之”的“乃”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D.乃入见(《曹刿论战》)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泽之学,以精思自悟为主。
②由是造诣精深,诸经无不通贯。
(4) 选文提到了赵汸的哪些学习方法?
1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武恪字伯威,宣德府人。初以神童游学江南,吴澄为江西儒学副提举,荐入国学肆业。明宗在潜邸①,选恪为说书秀才。及出镇云南,恪在行。明宗欲起兵陕西,恪谏曰:“太子北行,于国有君命;于家有叔父之命,今若向京师发一箭,史官必书太子反。”左右恶恪言,乃曰:“武秀才有母在京,合遣其回。”恪遂还京师,居陋巷,教训子弟。
文宗知其名,除②秘书监典簿。秩满③,丁内艰④,再除中瑞司典簿,改汾西县尹,皆不起。人或劝之仕,恪曰:“向为亲屈,今亲已死,不复仕矣。”居数岁,会朝廷选守令,泰不华举恪为平阳沁水县尹,亦不赴。近臣又荐为授经郎恪遂阳为喑哑不就。
恪好读《周易》,每日坚坐⑤,或问他说:“先生之学,以何为本?”恪答道:“以敬为本。”所著有《水云集》若干卷。其从之学者多有所成。
【注释】①潜邸:皇帝即位前的住所。②除:授官。③秩满:官吏任期届满。④丁内艰: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⑤坚坐:久坐。
(1)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近臣又荐为授经郎恪遂阳为喑哑不就。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及出镇云南 ______
②左右恶恪言 ______
③会朝廷选守令 ______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恪遂还京师,居陋巷,教训子弟。
②向为亲屈,今亲已死,不复仕矣。
(4) 本文的主人公武恪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始,熹少时,慨然有求道之志。父松病亟①,尝属熹曰:“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三人,学有渊源,吾所敬畏, ”故熹之学既博求之经传,复遍交当世有识之士。延平李侗老矣,尝学于罗从彦,熹归自同安②, 。
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熹没③,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④立于学官。
(节选自《宋史 朱熹传》,有删改)①亟(jí):危急。②同安:地名。③没:同“殁”,死。④训说:训释解说。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尝属熹曰 属: ______
②尝学于罗从彦 尝: ______
③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致: ______
④于是竭其精力 竭: ______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A.慨然有求道之志 吾妻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B.其为学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C.而以居敬为主 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D.而道统之传始 晦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即死,汝往事之,而惟其言之听。
②不远数百里,徒步往从之。
(4) 从选文和《送东阳马生序》中可以看出,真正的“为学者”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诸简要概括。
20.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初,越嶲①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②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③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④,举措烦扰⑤,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⑥,乃拔⑦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⑧。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⑨,文公⑩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①越嶲(yuè xī):地名。②昭烈:刘备的谥号。③张邰:三国魏大将:④节度:指挥调度.显举措烦扰:军事行动混乱无章。⑥进无所据:前进没有据点。⑦拔:攻取。⑧恩若平生: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⑨得臣:楚国大将成得臣。⑩文公:晋文公。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绝其汲道: ______
②为之流涕: 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
②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内容。
(4) 结合本文及《出师表》,谈谈你对诸葛亮在任用人才方面的看法。
2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苑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①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时诸生长沙陈平子亦同在学,与式未相见,而平子被病将亡,谓其妻曰:“吾闻山阳范巨卿,烈士③也,可以托死。吾殁④后,但以尸埋巨卿户前。”乃裂素⑤为书,以遗巨卿。既终,妻从其言。时式出行适还,省书见瘗⑥,怆然感之,向坟揖哭,以为死友。乃营护平子妻儿,身自送丧于临湘。
(选自《后汉书 独行列传》,有删改)【注】①克:约定或限定。②审:确定。③烈士:有气节的人。④殁:没,引申为死。⑤素:白色的绢。⑥瘗:坟墓。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式谓元伯曰: ______
②二人并告归乡里: ______
③妻从其言: ______
④怆然感之: ______
(2)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和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尽欢而别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二年之别 何陋之有(《陋室铭》)
C.可以托死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D.身自送丧于临湘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请设馔以候之。
②乃裂素为书,以遗巨卿。
(4) 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范式的信义表现在哪里。
参考答案
1.【答案】【小题1】D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都是如果,假如的意思;
B.相同,都是增加的意思;
C.相同,都是粗略地阅读的意思;
D.不同,如果/好像;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①重点词:见,看见、看到;之,的;宜,应该、应当。句意: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②重点词:徒,徒劳;益,好处。句意:看这些东西,非但徒劳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有害处啊。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甲文“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可知,凡是经史子集都应当有所粗略地阅读、浏览,即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由甲文“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可知,一种书籍读透彻,再更换其他种类;由甲文“阅书时见有切于实用之句,宜随手摘录”可知,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由乙文“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可知,看书要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由乙文“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可知,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分拿纸摘录出来,及时求教。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宜”为应当的意思,由甲文“宜加以看书功夫”“皆宜涉猎”“宜随手摘录”,乙文“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可知,多处使用表达了郑板桥对于孩子的要求严格、真挚的教导以及对于儿子的关爱,希望他可以严于律己,认真学习,同时也表达了对儿子的期冀。
答案:
(1)D
(2)①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
②看这些东西,非但徒劳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有害处啊。
(3)①各种书籍都应当阅读;②一种书籍读透彻,再更换其他种类;③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④看书要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⑤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分拿纸摘录出来,及时求教。(任举三点即可)
(4)示例:我从中感受到了郑板桥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语气恳切,饱含期望。
参考译文:
(甲)如果确实立志勤读,自然能够循序渐进,只是如果仅仅读时下流行的文体,不能增加什么益处,应当提升自己看书的功夫,凡是经史子集都应当有所粗略地阅读、浏览。只是需要看全其中的一种,再更换其他的种类,切不可东抓西拉,随意翻看白白浪费时光,没有任何收获,读书的时候看到有切合实用的句子,应当随手摘录下来,如果能够分门别类积累成厚重的册子,那么写文章的时候可以作为材料,收获无穷啊!
(乙)读书应当勤恳,不要懈怠,看书应当仔细,有恒心。现在看《史记》特别契合实际,每天规定自己看十页,必须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拿纸摘录出来,向先生求解。今年如果能看完史记,明年再换别的书。只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小说和弹词,不应当过目,看这些东西,非但徒劳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有害处啊。
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答案】【小题1】到,等到
【小题2】适逢,恰逢
【小题3】当面
【小题4】这样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①句意:等到吕夷简罢官免职。及:等到;
②句意:恰逢范仲淹病情更加严重。会:适逢,恰逢;
③句意:当面赐他五品官的服饰。面:当面;
④句意:不这样(的话),将被敌人侵占。然:这样。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翻译额能力。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字词:中外,朝廷内外;想望,希望。句意:朝廷内外都希望他能建功立业。
②重点字词:下,交给、颁发;议,意见;乃,才;岁,每年。句意:朝廷将这个意见交给有关的官员讨论,过了很久同意实行,每年收获谷物几万斛。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甲】文中“而仲淹以天下为已任,裁削幸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大平”可知,范仲淹将家国大事视为己任,在其位谋其政,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胸有大志,关心国家的人;根据【甲】文中“仲淹以仵吕夷简”“裁削幸滥,考核官吏”可知,范仲淹不畏强权高官、勇于和权贵斗争,敢于裁撤官员,大刀阔斧,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人。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根据【乙】文中“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可知,欧阳修分析麟州城的作用,提出不可以放弃麟州的建议;根据【乙】文中“‘忻、代,苛岚多禁废田,愿令民得耕之’”可知,欧阳修认为忻、代、苛岚几地许多田地荒废了,希望百姓重新耕种起来,提出忻、代、苛岚几个县的禁地废田,让百姓耕种的建议。
答案:
(1)①到,等到;②适逢,恰逢;③当面;④这样。
(2)①朝廷内外都希望他能建功立业。
②朝廷将这个意见交给有关的官员讨论,过了很久同意实行,每年收获谷物几万斛。
(3)①范仲淹是一个胸有大志,关心国家的人,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②范仲淹是一个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人,敢于和权贵斗争,裁减那些依靠权幸而被滥授官职的人。
(4)不可以放弃麟州,忻、代、苛岚几个县的禁地废田,让百姓耕种。
参考译文:
【甲】 当初,范仲淹因触犯吕夷简,被放逐多年,士大夫各持一方见解,互相指对方是朋党。等到吕夷简罢官免职,朝廷召回范仲淹,依靠他来治理朝政。朝廷内外都希望他能建功立业。范仲淹自己也以治理天下为己任,裁减那些依靠权幸而被滥授官职的人,考核官吏,日夜谋划实现天下太平的策略。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没有能够逐渐推行,改革涉及面太大,谈论此事的人都认为无法实行。(这时恰巧范仲淹)病情更加严重,他请求调任颖州,还没有到任就死在路上,终年六十四岁。朝廷赠他为兵部尚书,溢号“文正”。开始,范仲淹生病时,仁宗皇帝经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悼很长时间。
【乙】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他五品官的服饰,他奉命出使河东。从对西部用兵以来,主谋划的人打算放弃麟州,以减少运送军粮。欧阳修进言说:“麟州是个天然险要的地方,不可以放弃它;如果放弃它,那就会使河内的郡县受到震动,百姓都不能安居了。不如从那里分出一部分兵力,驻河附近的各堡寨中,这样,遇到情势急迫就能接应援助,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物资的运输,这在策略上是有利的。”因此麟州得以保存下来。欧阳修又进言道:“忻县禁地很多,田野荒芜,希望让农民去耕种这些田地,不然,将被敌人侵占。”朝廷将这个意见发交给有关的官员讨论,过了很久才同意实行,每年收获粟谷数百万斛。凡是河东地区,赋税征派过重百姓负担不了的,他奏请朝廷作了减免,这样的事情有十几件。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3.【答案】【小题1】B
【小题2】一向,平时,对……说,告诉,超过,越过,邀请
【小题3】略
【小题4】略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
A.代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B.表承接;
C.代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D.同“固”,本来/所以。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①句意:他的家族向来贫穷。素:一向,平时。
②句意:劝詹鼎的父亲让詹鼎读书。谓:对……说,告诉。
③句意:一年之后。逾:超过,越过。
④句意:当时吴氏邀请了儒学老师教授他的孩子。延:邀请。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①重点词:志,志向;夺,改变;遣,打发。句意: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改变,就送他去读书了。
②重点词:去,离开;遂,于是;为,成为;师,老师。句意:老师辞归,詹鼎于是就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舍县之大家”,可知他家庭贫困,请不起老师;结合“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可知父亲反对他读书,只想让他继承父业。
答案:
(1)B
(2)①一向,平时;②对……说,告诉;③超过,越过;④邀请。
(3)①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改变,就送他去读书了。
②老师辞归,詹鼎于是就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4)①家庭贫困,请不起老师;②父亲反对他读书,只想让他继承父业。
参考译文:
詹鼎,字国器。台湾宁海人。他的家族向来贫穷,父亲在街市卖饼为业,租本县有钱人家的屋子居住。有钱人家中只有吴氏最富裕显贵,租住在吴氏家时,生了詹鼎。詹鼎六七岁时,不喜欢与街市儿童嬉戏游玩,唯独喜爱上学馆听人读书,回家后就能说出学生们所诵的内容。吴氏爱其聪敏,劝詹鼎的父亲让詹鼎读书,詹鼎非常高兴,但他的父亲不答应,骂道:“我们本来就是做小生意的人,生了儿子就能够从事这行职业,我的职业不会后继无人就足够了,为什么要跟着读书人呢?”但詹鼎常常独自学习,夜晚就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止。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改变,就送他去读书了。一年之后,尽通其师之学,老师辞去。那时吴家聘请老师教授自己的孩子,詹鼎就从学于吴家,吴家也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那样抚育。不到几年,吴氏子弟的学问无人能及詹鼎,老师辞归,詹鼎于是就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答案】【小题1】从,出名,回答,扔掉
【小题2】B
【小题3】略
【小题4】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从县令积功升到开府。自:从。
②句意:所到之处以贪污受贿而出名。闻:出名。
③句意:回答说在读《史记》。对:回答。
④句意:就丢下书。去:扔掉。
(2)本题考查虚词的使用。要根据语境分析选择。
根据“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可知这是老甲榜说的话,后面“昂然而出”描写的是老甲榜的动作。所以“昂然而出”前面省略的是指人的代词,“之”“其”都可是代词,但“之”一般不用于句首。所以要填写“其”。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句中重点词:汝,你们。知,知道,了解。句意为:你们哪里知道?钱这东西,越多越好啊!
②句中重点词:非,不是。今,现在。句意为:太史公是汉朝时候的太史,不是现在的进士啊。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疏通文意,根据文中的事件及人物的行为来分析判断。甲文,根据“自县令累官开府,所至以贿闻”可知罗森是一个贪官污吏;根据“汝曹何知,多多益善”,可知罗森是一个十分贪财的人。乙文文中的老甲榜自认为自己的学问高,却连《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都不知道,还乱加评价,说读此书无益,连小孩子都不如。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装腔作势,不懂装懂,迂腐可笑的人。
答案:
(1)从;②出名;③回答;④扔掉。
(2)B。
(3)①你们哪里知道?钱这东西,越多越好啊!
②太史公是汉朝时候的太史,不是现在的进士啊。
(4)甲文讽刺了视财如命、贪得无厌的从;②出名;③回答;④扔掉贪官;乙文讽刺了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装腔作势,不懂装懂,迂腐可笑的一类人。
译文:【甲】 罗森,北京大兴人。顺治四年,考中进士。舌头短,说话发音不正。从县令积功升到开府,所到之处以贪污受贿而出名。做四川巡抚期间,不断贪贿受贿。他的几个儿子相约进谏:“父亲大人,您官居巡抚,况且年事已高,家中资财基本够用,为什么您还要这般努力不懈的收取钱财呢?”罗森耐心听完儿子们的意见,沉思了许久才说:“你们哪里知道?钱这东西,越多越好啊!”
【乙】 宋荔裳在学堂里读书的时候,(某一天)有一个表情严肃的人走了进来,(一看)原来是一位老甲榜。老甲榜(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问他:“(你这个)小孩子在读什么书啊?”宋荔裳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在读《史记》。老甲榜(又)问他:“什么人所写的呢?”宋荔裳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是太史公写的。”老甲榜(奇怪地)问道:“太史公是哪一科(中的)进士?”宋荔裳说:“太史公是汉朝时候的太史,不是现在的进士啊。”老甲榜于是(装腔作势地)取过《史记》来看,看了没几行,就丢下书,说:“也不见得好,你读它又有什么好处呢?”(说完)就仰着头走出去了。
解释文言词语要注意: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
(2)在学习时应灵活掌握。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5.【答案】【小题1】坚定
【小题2】学习
【小题3】依旧
【小题4】终于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他们也算勤奋学习的人。笃:坚定;
②句意:他十分勤学,家中贫穷无钱。学:学习;
③句意: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犹:依旧;
④句意:他终于以研究《汉书》闻名。卒:终于。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荻,荻草;然,点燃。句意为:就买来荻草,所它的茎折成尺把长,点燃后照明夜读。
②中重点词语有:此,这;为,做。句意为: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是一个勤学的典型。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获尺寸折之,然明夜读”可见他们都勤奋好学。
(4)本题考查综合应用的能力。此题是开放性题,结合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从“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中,朱詹家境贫困,但是依旧没有放弃学习,这让人感动。
答案:
(1)①坚定;②学习;③依旧;④终于。
(2)①就买来荻草,所它的茎折成尺把长,点燃后照明夜读。
②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是一个勤学的典型。
(3)勤奋好学
(4)朱詹家境贫困,但是依旧没有放弃学习,这让人感动。
参考译文:
古代的勤字的人,有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瞌睡的苏秦;有投斧于高树、下决心到长安求学的文党;有映雪勤读的孙康;有用袋子收聚萤火虫用来照读的车武子;汉代的倪宽、常林耕种时也不忘带上经书;还有路温舒,在放羊时就摘蒲草截成小简,用来写字。他们也算勤奋学习的人。梁朝彭城的刘绮,是交州刺史刘勃的孙子,从小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无钱购买灯烛,就买来荻草,所它的茎折成尺把长,点燃后照明夜读。梁元帝在任会稽太守时,精心选拔官吏,刘绮以其才华当上了太子府中的国常侍兼记室,很受尊重,最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义阳的朱詹,祖居江陵,后来到了建业。他十分勤学家中贫穷无钱,有时连续几天都不能生火煮饭,就经常吞食废纸弃饥。天冷没有被盖,就抱着狗睡觉。狗也十分饥饿,就跑到外面去偷东西吃,朱詹大声呼唤也不见它回家,哀声惊动四邻里。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终于成为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元帝所尊重。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是一个勤学的典型。东莞人藏逢世,二十岁时,想读班固的《汉书》,但苦于借来的书不能长久阅读,就向姐夫刘缓要来名片、书札的边幅纸头,亲手抄得一本。军府中的人都佩服他的志气,后来他终于以研究《汉书》闻名。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6.【答案】【小题1】同“披”,覆盖
【小题2】只;罢了
【小题3】都
【小题4】B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故断为: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被:同“披”,覆盖;
②句意: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徒:只;耳:罢了。
③句意: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皆:都。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已经;
B.因为/用;
C.代词,他;
D.没有。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今,如今;未尝,没有。句意为: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
②中重点词语有:猎,打猎;踪,踪迹。句意为: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
(5)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结合“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可知他智慧、感恩图报。
答案:
(1)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2)①同“披”,覆盖;②只;罢了;③都。
(3)B
(4)①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
②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
(5)智慧、感恩图报
【译文】
汉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打猎。“高帝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曾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像猎狗。至于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7.【答案】【小题1】只
【小题2】派
【小题3】本来
【小题4】真正,确实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除此之外,只有几件葛布衣服和葛布被子。唯:只;
②句意:(宋高宗于是)就派遣使者立即赏赐张浚三百两黄金。遣:派;
③句意:我所犯下的罪行本来就应当被处死。固:本来;
④句意:朝廷如果真的想杀我。诚:真正,确实。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唯,只有;布衾,葛布被子。句意为:除此之外,只有几件葛布衣服和葛布被子,而且都是又破又脏的。
②中重点词语有:闻,听说;泣,哭泣。句意为:张浚的学生和随从得知这个消息后,哭泣着把这消息告诉张浚。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张魏公贬零陵,有书数复自随,谗者谓其中皆与蜀士往来谋据西蜀之书。高宗命遣人尽录以来。临轩发视,乃皆书册,虽有尺牍,率皆忧国爱君之语。此外唯葛裘布衾,类多垢敞。上侧然曰:‘张浚一贫如此哉!’乃遣使驰赐金三百两”,可知张浚被贬,一贫如洗,随身携带的除了书册和尺牍就只有破旧的粗布衣服,而且尺牍写的都是忧国爱君的言论,高宗感到哀怜,“乃遣使驰赐金三百两”。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张魏公贬零陵,有书数复自随,谗者谓其中皆与蜀士往来谋据西蜀之书。高宗命遣人尽录以来”“张浚一贫如此哉”可知张浚忠君爱国;为官清廉;结合“浚罪固当死,若果如所传,朝服拜命,就戮以谢国家可也,何以泣为”可知张浚胸怀坦荡;聪慧机智。
答案:
(1)①只;②派;③本来;④真正,确实。
(2)①除此之外,只有几件葛布衣服和葛布被子,而且都是又破又脏的。②张浚的学生和随从得知这个消息后,哭泣着把这消息告诉张浚。
(3)张浚被贬,一贫如洗,随身携带的除了书册和尺牍就只有破旧的粗布衣服,而且尺牍写的都是忧国爱君的言论,高宗感到哀怜,“乃遣使驰赐金三百两”。
(4)忠君爱国;为官清廉;胸怀坦荡;聪慧机智。
【参考译文】
张魏公被贬到零陵,随身带着好几箱书籍,有人诬陷张浚说,那些都是张浚和蜀地人士往来以密谋占据西蜀的书信。宋高宗派人把张魏公的箱子全部带回京城。宋高宗坐在前殿打开查看,发现里面大多是书本典籍,虽然有一些书信,但都是忧国忠君的内容。除此之外,只有几件葛布衣服和葛布被子,而且都是又破又脏的。宋高宗脸上露出哀怜的神色,说道:“张浚竟然如此清贫!”(宋高宗于是)就派遣使者立即赏赐张浚三百两黄金。秦桧却对外假传圣旨,说是赐张浚死罪。张浚的学生和随从得知这个消息后,哭泣着把这消息告诉张浚。张浚说:“我所犯下的罪行本来就应当被处死,但如果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我就应该穿上朝服拜谢皇上的恩典,然后自杀以谢国家就是了,你们为什么要哭泣呢?”张浚问学生、随从,使者是谁,学生、随从回答说:“使者是殿帅杨存中的儿子。”张魏公说:“我没有事了。存中是我的老部下,朝廷如果真的想杀我,就不会派他的儿子过来。”不久,使者到来,下马拜见张浚,(说)是得到赏赐(张浚)黄金的圣旨(才来这里的)。张魏公在陕西的时候,建立府衙,延请贤能之辈,用黄铜铸造官印,这些举动作为有点像专权,故而被人诬陷诽谤。然而,反过来又因为这些事情得以证明自身清白廉洁,还倚靠皇上赏赐的黄金得以继续生活下去。上天难道真的不保佑忠诚贤能的臣子吗?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8.【答案】【小题1】赞许,赞美
【小题2】修建,修筑
【小题3】记载
【小题4】决断,决定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唐太宗赞许他的耿直。嘉:赞许,赞美。
②句意为:智襄子(智伯)修建的房屋极为华美。为:修建,修筑。
③句意为:(古书上)记载说。志:记载。
④句意为:等事情决定后才退下。决:决断,决定。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则,是;抑,但是。句意为:华美是华美,但是属下也有些担心。
②重点词:辄,就;引,拉;复,又,再。句意为:寇准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
(3)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唐太宗外出打猎,遇到下雨,当唐太宗问他:“油布衣要如何做才能不漏雨呢?”谷那律故意说:“以瓦为之,当不漏”。意思是:要是用瓦片来做,一定不会漏雨。也就是说在家里的屋子里呆着,就不会漏雨。以此来警醒唐太宗不要过多狩猎,应该勤于政事。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从文本中“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中可知,寇准为人耿直,不惧皇帝的威严,敢于直谏。
答案:
(1)①赞许,赞美;②修建,修筑;③记载;④决断,决定。
(2)①华美是华美,但是属下也有些担心。
②寇准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
(3)当唐太宗问他:“油布衣要如何做才能不漏雨呢?”谷那律故意说:“要是用瓦片来做,一定不会漏雨”,以此来警醒唐太宗不要过多狩猎,应该勤于政事。
(4)为人耿直,敢于向皇帝进谏。
参考译文:
谷那律博览群书,褚遂良称他为“九经库”。一次随唐太宗外出打猎,遇到下雨,于是(唐太宗)问:“油布衣要如何做才能不漏雨呢?”谷那律说:“要是用瓦片来做,一定不会漏雨。”唐太宗赞许他的耿直。
智襄子(智伯)修建的房屋极为华美,家臣士茁傍晚进见。智伯说:“看我的房子多华美呀!”士茁回答道:“华美是华美,(但是)属下也有些担心。”智伯问:“担心什么呢?”士茁回答道:“我凭借主管记事来侍奉您。(古书上)记载说:‘高山高原上,不生长草木;长着松柏的地方,它的土壤不肥沃。’现在您这里土地肥沃,林木茂盛,我担心不利于人啊。”房子盖好后,过了三年智氏就灭亡了。
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情,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决定后才退下。因此皇帝赞许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9.【答案】【小题1】做,坚定,满,严重,厉害
【小题2】略
【小题3】对比,求学
【小题4】略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①句意为:已经立志做君子。为:做。
②句意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的缘故。笃:坚定。
③句意为:假若有人以虚作满。盈:满。
④句意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特别优异。甚:严重,厉害。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重要词语有:忌,嫉妒;善,长处,优点;自矜,自夸;自是,自以为是。整句的意思是:忌妒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
②重要词语有:果,果然;遂,就;以,认为;彼,指对方;为,是;无能,没有能力?整句的意思是:别人果真就认为他没有能力?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作者对求学的态度。
(4)本题考查对内容和主旨的把握。本文作者运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作者对求学的态度,寄予了对晚辈的殷切期望。
答案:
(1)①做;②坚定;③满;④严重,厉害。
(2)①忌妒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
②别人果真就认为他没有能力?
(3)对比;求学。
(4)寄予了作者对晚辈学子的殷切期望。
参考译文:
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把聪慧机警敏捷为上选,而是把勤奋踏实、谦逊低调作为首要条件。
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人以虚作满,以无装有,忌讳自己所没有的能力,忌妒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讲大话骗人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特别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人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人吗?他固然可以用这些欺骗人,别人果真就会被他欺骗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人吗?假若有人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坚定意志努力行动,勤学好问;称赞别人的长处而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乐观和蔼,平易近人,表里如一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非常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人吗?他固然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并且不求超过他人,别人果真就认为他没有能力?有不尊敬崇尚他的人吗?
各位同学看看这两种人,就知道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求学了。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10.【答案】【小题1】筷子
【小题2】扩大
【小题3】在朝廷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放下筷子站立起来。箸:筷子。
②句意为: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增:扩大。
③句意为: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入:在朝廷。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直,简直;须,必须;凭,扶着;快,痛快。句意为: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
②重点词:如此,像这样;诚,的确;慨,感慨。句意为:以后朝廷像这样用人,的确不能让人在心中没有感慨吧。
(3)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作者登上岳阳楼后,联想到滕子京的遭遇,根据文中“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意思是“一下子就是四十多年,没有得到国家任何任用”“近来又遭遇兄弟病故,我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飘零天涯”,这比当年的藤子京更为“忧惧悲伤”,所以联系到藤子京所说的“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感觉自己更应该痛哭。
(4)本题考查阅读比较。古仁人开阔的胸襟,有豁达的思想境界,他们不以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而本文一开始“风日清和,湖平于熨”,作者看到“千帆结阵而来”感受到“亦甚雄快”;到傍晚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可见他是以外物的好坏来或喜或悲,同时他“真可哭也”的原因是“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玄鬓己皤,壮心日灰”等,因自己的得失而悲伤,所以他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不同。
答案:
(1)①筷子;②扩大;③在朝廷。
(2)①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
②以后朝廷像这样用人,的确不能让人在心中没有感慨吧。
(3)登上岳阳楼,想起当年藤子京所说的“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联想到自己四十年来没有为国效力;又遭知己骨肉之变;深感孤独飘零。
(4)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局限于个人的政治命运,思想狭隘了一点;而古仁人的思想感情不受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表现出豁达的思想境界。
参考译文:
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滕子京说:“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作为而发的感慨。定州一役,滕子京增高城墙招摹士卒,告慰死者犒劳生者,边疆得以安宁。但后来执掌法律的官员却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上书弹劾,以后朝廷如此用人,(把滕子京贬官到岳州),的确不能让人在心中没有感慨吧。但是,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有什么值得哭的呢?而我,被诗文写作束缚,一下子就是四十多年,没有得到国家任何任用,黑色的鬓发已经白了,往日的壮志已经心灰意冷,近来又遭遇兄弟病故,我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飘零天涯,这才真的值得哭啊,值得大哭一场啊!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11.【答案】【小题1】出使
【小题2】比得上
【小题3】时常,经常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皇上想派人出使朔方。使,出使;
②句意:其他的人比不上。及,比得上;
③句意:魏征常在朝堂上当众宫面而侮辱我。每,时常,经常。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既而,不久。卒,终于。句意:不久终于还是任用了蒙正推荐的人,(这个人)果然称职。
②重点词有:后,皇后。具,穿戴。于,在。句意:皇后退下,穿上朝服站在庭院内。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说明吕蒙正三次推荐同一人出使北方,表现出忠贞为国的精神。皇上问原因,回答是“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令同朝官员惊恐不已,说明他刚正不阿,据理力争。所以太宗说他有“气量”。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后退,具朝服立于庭”说明皇后没有直接说明,而是换上朝服,显示非常隆重正式,然后讲述“主明臣直”迎合太宗心理,“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点明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皇上圣明,既保护了魏征,又恭维了皇上,劝谏巧妙,打消了唐太宗的怒气。
答案:
(1)①出使;②比得上;③时常,经常。
(2)①不久终于还是任用了蒙正推荐的人,(这个人)果然称职。
②皇后退下,穿上朝服站在庭院内。
(3)因为吕蒙正唯才是举,三次推荐同一人出使北方,表现出忠贞为国的精神和据理力争的气魄、胆量。
(4)皇后穿上朝服,先用“主明臣直”的道理迎合唐太宗的心理,然后点明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皇上圣明,劝谏巧妙,打消了唐太宗的怒气。(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甲】皇上想派人出使朔方,命令中书省选择有才能而可以担负这一重任的人,吕蒙正退朝后,上奏人选名字,皇上不批准。后来,(皇上)三次问到此事,吕蒙正三次以此人作答。皇上说:“你为什么这么固执呢?”吕蒙正说:“臣不是固执,而是陛下不能体察谅解(我)啊。”坚持说:“这个人可以任用,其他的人比不上(他)。臣不愿用阿谀献媚的态度盲目听从皇上的意见,以致耽误国事。”同僚们因惊惶而屏息不敢言。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人说:“吕蒙正的气量是我不如的啊。”不久终于还是任用了蒙正推荐的人,(这个人)果然称职。
【乙】皇上曾罢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应该(以后找机会)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问是谁(惹怒陛下),皇上说:“魏征常在朝堂上当众官面而侮辱我。”皇后退下,穿上朝服站在庭院内,皇上惊奇地问这样做的缘故。皇后说:“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皇上才转怒为喜。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12.【答案】【小题1】即使
【小题2】穷尽
【小题3】认为……辛苦
【小题4】都,全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虽:即使。
②句意为:越是深入进去就越是不知它的尽头。穷:穷尽。
③句意为: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得辛苦。苦:认为……辛苦。
④句意为: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悉:全,都。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孰,谁。如,比得上。句意为:自古以来看一遍就能背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
②中重点词语有:且,况且。辄,就。句意为:况且看一遍就能背诵,又有什么都背诵的坏处。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见解阐述。根据“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可知,读书不要走马观花,要反复吟咏,仔细品味,深入钻研,才得真味。
(4)本题考查主旨把握。根据“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可知,在文章开头,作者就提出“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的观点,直接点明读书仅以过目成诵为能是最不中用的,表明了鲜明的态度,据此,可以推断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告诫弟弟读书不能过目成诵。
答案:
(1)①即使;②穷尽;③认为……辛苦;④都,全。
(2)①自古以来看一遍就能背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
②况且看一遍就能背诵,又有什么都背诵的坏处。
(3)读书必须反复深入钻研。
(4)告诫弟弟读书不能过目成诵。
参考译文:
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才能,(其实)是最不中用的。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进去就越是不知它的尽头。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功夫。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何况过目就能成诵,又有什么都能记诵的弊端。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要数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几个片断)写得最好。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内容),只在这几个片断罢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家的作品,各种品味低俗的戏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厨柜,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3.【答案】【小题1】通晓
【小题2】听从
【小题3】B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于是通晓《五经》。通:通晓;
②句意:徐勉听从了(陆便的)建议。从:跟从。
(2)本题考查“之”字的含义。例句句意:必须根据《周官》确立观点。以:根据。
A.句意: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以:因为;
B.句意: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以:根据;
C.句意: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以:以致;
D.句意: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以:来。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谓,认为;宜,应当;即,立即、马上。句意为:我认为应当马上启用这样的人,命他专攻一门学问,使圣人的正宗典籍在废弃后重新兴盛,多年失传的学问,能传授给学者。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第一段“其笃志如此”中的“此”为代词,指代的内容在前文,根据“昼夜自课,时或睡寐,辄以杖自击”可知沈峻“笃志”的具体表现是:昼夜给自己规定任务,读书有时打瞌睡就用木杖捶打自己。
(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文章第二段主要写了陆倕推荐的沈峻原因;根据“《五经》博士须换”可知,《五经》博士需要调换;根据“凡圣贤可讲之书,必以《周官》立义,则《周官》一书,实为群经源本。然此学不传多历年世,惟助教沈峻,特精此书”可知,《周官》这部书是各种经书的源头和基础,但是这本书已经多代不在传授,只有沈峻精通此书;根据“比日时开讲肆,群儒执经下坐,北面受业,莫不叹服,人无间言”可知,群儒叹服沈峻的才学。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1)①通晓;②跟从。
(2)B
(3)我认为应当马上启用这样的人,命他专攻一门学问,使圣人的正宗典籍在废弃后重新兴盛,多年失传的学问,能传授给学者。
(4)昼夜给自己规定任务,读书有时打瞌睡就用木杖捶打自己。
(5)《五经》博士需要调换;《周官》是各种经书的源头和基础,只有沈峻精通;群儒非常佩服沈峻。
参考译文:
沈峻,字士嵩,吴兴武康人。家中世代是农夫,到沈峻时,他爱好学习,以同宗人沈麟士为师。昼夜都给自已规定任务读书,有时打瞌睡,就用木杖击打自己,他专心一意到了这样的地步。沈麟士死后,(沈峻)才离开京城,遍游各处讲堂,于是通晓《五经》,尤其精通《三礼》。(沈峻)最初任王国中尉,逐渐升迁为侍郎,并兼国子助教。
当时吏部郎陆便给仆射徐勉写信推荐沈峻说:“《五经》博士庾季达必须调换,考虑到朝廷一定想要仔细挑选适当的人才替代。只要是可以研读的圣贤之书,必须依据《周官》确立观点,那么《周官》这部书,实在是各种经书的源头和基础。(但)这部书的学问,已有很多代不相传授。只有助教沈峻,特别精通《周官》这部书。近来时常开馆讲学,许多儒生都带着经书坐在他的讲坛下,拜他为师,听他讲授,(这些人)没有一个不叹服,人人都没有异议。我认为应当马上起用这样的人,命他专攻这一门学问,使圣人的正宗典籍,在被废弃之后重新被重视;多年失传的学问,能传授给学者。”徐勉听从了陆倕的建议,上奏章举荐沈峻兼任五经》博士。(沈峻)在学馆中讲授,听讲的学生常常达到数百人。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4.【答案】【小题1】方法
【小题2】应该
【小题3】离开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但是爱孩子一定得有规矩方法。道,方法;
②句意:应该平均发放。宜,应该;
③句意:只得叫孩子离开。去,离开。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余,我。始,才。岂,怎么。句意:我五十二岁才有儿子,哪有不疼爱他的道理?
②重点词有:此,这。明理,明白事理。句意:读书后而中举人、中进士、做官,这是小事,第一要明白事理做个好人。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根据“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可知作者希望儿子忠厚善良,有爱心和平等之心。还讲述要让孩子爱护动物,不能残害动物,要和其他孩子评分食物。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爱而有度。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务令忠厚,毋为刻急也”“上帝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乎?”可知作者希望儿子忠厚善良,有爱心和平等之心。
答案:
(1)①方法;②应该;③离开。
(2)①我五十二岁才有儿子,哪有不疼爱他的道理?
②读书后而中举人、中进士、做官,这是小事,第一要明白事理做个好人。
(3)爱而有度。
(4)忠厚善良,有爱心和平等之心。
[参考译文]
我五十二岁才有儿子,哪有不疼爱他的道理?但是爱孩子一定得有规矩方法,即使是孩子们在一块游戏玩耍,也必须让他忠诚厚道,不要苛刻严峻。
我这辈子最不喜欢在笼子中养鸟,我贪图快乐,它在笼中,有什么情理,一定要让它的性情屈服来适应我的性情。至于用头发系住蜻蜓,用线捆住螃蟹,作为小孩的玩具,不到一会儿拉扯就死了。上天也有爱恋之心,我们竟然不能体谅上天的用心,把它当作对待万物的心吗?……我不在家,儿子就由你管教。要紧的是必须培养他的忠诚厚道的感情,消除残酷冷漠的性情,不能认为他是我的儿子就纵容他。家中仆人的子女,是天地之间一样的人,应该同样爱护,不能让我的儿子欺负虐待他。凡是给孩子们鱼肉果点等,应该平均发放,使孩子们欢喜蹦跳。假如让我的儿子坐着独吞好吃的,而叫仆人的子女远远地站着观望,(想吃而)不能够吃上一丁点,他们的父母看见了爱怜他们,没有办法,只得叫孩子离开,这样做难道不是像割心挖肉一样难受吗?
读书后而中举人、中进士、做官,这是小事,第一要明白事理做个好人。可以将这封信读给郭嫂、饶嫂听,让她们明白,爱子之道在于后者,而非前者。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