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准“嚼、腌、络、系、胤”等几个字的读音。
2、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
3、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激起对故乡的热爱,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我们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很多,我想考一考大家: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是为了纪念谁?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爱国、爱家乡,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一千多年来一直感召着我们无数的中华儿女。而端午节有了屈原显得更有意义。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的一篇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课题是《端午的鸭蛋》。(板书)
(二)简要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是谁写的?你能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吗?
教师补充:汪曾祺的散文平淡但意韵深长。
(三)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四)品读课文
1、点名学生朗读2、3两段。(点拨读音)
2、先思考,后讨论问题:为什么作者说“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呢?
3、读一读,品一品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短句的运用像平常说话,说一句停一句。学生齐读,注意读断。)
②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这句话用怎么样的语气读好呢?当时作者听到这句话会有怎样的感觉?)
③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大白话信口而出,朴实自然,让人倍感亲切。)
④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品读“冒”、“吱”)
4、齐读4—6段
讨论问题:作者家乡的鸭蛋除了吃,还可以用来干什么?
(挂“鸭蛋络子”、用鸭蛋壳装萤火虫,体味童趣。)
5、用“这不仅仅是个鸭蛋,而是 。”的句式说句话。
6、作者家乡的端午还有哪些风俗?
(五)拓展延伸
1、我们沙地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呢?(讨论)
2、端午节给你什么感受?请以“我喜欢|不喜欢端午节的 (食品|玩具),因为 。”的句式写写自己的感受。
3、对于像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我们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呢?
(六)教师总结
汪曾祺先生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不管一个人走多远,它都将是引导一个人的方向。童年岁月中蕴涵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品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七)作业
1、读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间草木》,并做好读书笔记。
2、联系自身,写一篇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