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戏》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社戏》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6 08:5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1.社戏
学习目标
1. 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其中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 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 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著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呐喊》,写于1922年10月,。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地战斗着。
《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
识辨字音字形
惮(dàn) ? 踱(duó) 棹(zhào) 归省(xǐnɡ)
行辈(hánɡ) 凫水(fú) 橹(lǔ) 旺相(xiànɡ)
撮(cuō) 桕树(jiù) 怠慢(dài) 篙(ɡāo)
磕(kē) 潺潺(chán) 弥散(mí) 蕴藻(yùn)
家眷(juàn) 蹿(cuān) 撺掇(cuān duo)
重点字词
乐土:安乐的地方。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宛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
弥散:弥漫消散。
漂渺:现在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课前知识补充
小说
社戏




定义: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广泛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
人物:正面描写(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侧面描写。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围绕看社戏这一中心情节,全文先后写了哪些具体情节?
随母亲归省平桥村——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夜航去看戏——赵庄看社戏——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线索:看社戏。?
(1)看戏前(1~3):平桥乐土,盼望社戏。?
(2)看戏中(4~30):月下行船,船头看戏。?
(3)看戏后(31~40):月夜归航,偷豆余波。
再读课文 文本探究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平桥村:“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村民以“种田”“打鱼”为业,整个村庄只有一个杂货店。(偏僻、落后的小村庄)
作者说“在我是乐土”,主要原因有:
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②可以免读《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生活。
作者说“在我是乐土”,既表明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深厚的情感。
再读课文 文本探究
2.看社戏出发前遇到了哪些波折?又是怎样解决的?为什么要详写这些波折??
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
“困难”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小伙伴们和“我”一起去,双喜写了“包票”。
叙事非常翔实,这样写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质,文笔曲折,文意跌宕,使内容更丰富、生动。
再读课文 文本探究
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
“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
“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意义,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人物描写生动形象,细读课文,选择喜欢的人物,结合文中对该人物的语言、行动等的描写,分析其性格品质。
结合双喜的言行分析其形象特点。
①当“我”因为没船不能去看社戏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聪明
②当外祖母担心一同去的都是孩子时,双喜大声打包票。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
③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聪明细心
④a.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
b.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
c.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
考虑事情周到
⑤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做事有始有终
⑥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反应灵敏
阿发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阿发摸豆的行为和主张偷自家豆的答话,表现了他的淳朴、无私和敦厚。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六一公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知道孩子们偷豆却不苛责,重在责备他们踏坏了豆。
善良、宽厚、
爱惜劳动果实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淳朴好客
③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淳朴、好客、热诚
作者着力刻画这些乡民的良好品格,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刻画平桥村老老少少一群人的优良品格,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乡村淳朴的民风人情和孩子们快乐、自由生活的热爱,突出了中心。
赏析描写方法
课文的景物描写极为成功,仔细研读夏夜行船、月夜归航片段,自由赏析。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从感官角度)
从嗅觉、触觉、视觉的角度描写两岸景象和月色,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月夜美景图,充满诗情画意。一个“扑”字,暗示了船行之快。
嗅觉
触觉
视觉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从修辞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连山”比作“兽脊”,从视觉角度写出了儿童眼里月色朦胧时连山的形态。
本句写“我”的陶醉之感。
“沉静”表明“那声音”使“我”急切的心情平静下来,“自失”和“弥散”生动地表现了“我”的沉醉之态。
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从词语运用角度)
把灯火光中的戏台比作被红霞罩着的仙山楼阁,从视觉角度突出月光下、灯火光中的戏台的朦胧美,同来时看到的“仙境”相照应。“回望”一词,表现出“我”的不舍之情。
“又是横笛,很悠扬”从听觉角度暗写“我”的不舍。“疑心”和“不好意思”既表现了“我”对社戏的留恋之情,又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
4.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从感官角度)
比喻,将航船比作在浪花里蹿的大白鱼,形象地写出了小伙伴们划船本领之高、船行速度之快。
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从描写和修辞角度)
从侧面表现了小伙伴们划船本领的高超。
这些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作者采用写意手法,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描绘了夏夜行船、月夜归航等画面,充满了水乡特色,很好地烘托了“我”欢畅愉悦的心情,情景交融,令人难忘。
把握文章主旨
社戏好看吗?为什么??
社戏不好看。
理由:①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但那老生却不翻;
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③最怕看到的“老旦”唱个没完没了。
另外,大家“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这些表现,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明明戏不好看,作者却在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怎样理解?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其实是“人好”“景美”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写作特点
1.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文中的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六一公公虽然着墨很少,但几笔勾勒极其准确,写出他的宽厚、淳朴、好客、热忱。“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的戏好、豆好,原因就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
写作特点
2.景物描写细腻逼真。
景物描写是这篇文章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之一,作者采用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角度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等几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情景交融,充满了水乡特色。
写作特点
3.叙事详略得当。
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的经过,包括看戏前的曲折、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看戏的枯燥过程和归航偷豆,令人读来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极为有效地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