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 2.C 3.A 4.C 5.D 6..A 7.B 8.C 9.C 10.A
11.B 12.B 13.B 14.A 15.D 16.A 17.C 18.A 19.D 20.A 21.B 22.D 23.C 24.A 25.D
26.ACD 27.CD 28.CD 29.ABC 30.ABC 31.ABD 32.C33.BD 34.ABCD 35.BCD
36.(1) 大脑皮层 内流
(2) 降低 (负)反馈
37.(1) 96 偏大
(2)增长型 下降 <
(3)λ-1
(4) = 0 下降
(5)y=625x-600ax莒南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线上检测
(生物)2023.0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抑制性神经元可使其后的神经元更不容易产生神经冲动。下图中的Ⅰ、Ⅱ是两种常见的神经中枢抑制方式,图中①~⑤表示不同的神经元,1、2表示突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抑制性神经元b是所在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B.抑制性神经元b可抑制神经元④和⑤的活动
C.抑制性神经元a释放神经递质促进神经元③的Na+内流
D.突触1中神经递质的合成、分泌及向突触后膜转移都需消耗ATP
2.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B.静息状态下,将电位计的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可测得静息电位的大小
C.维持神经细胞内外Na+和K+分布不均衡的状态需要消耗能量
D.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3.人的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效应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
B.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
C.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
D.记忆是对新信息的储存和检出
4.人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下列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又称为细胞内液,主要由组织液、血液和淋巴液等构成
B.血红蛋白、唾液淀粉酶、乙酰胆碱和细胞因子,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D.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5.老年人早晨起床后饮一杯清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脑出血;而遇到海难的人即使周围有大量的海水也不能直接饮用,直接饮用后往往会危及生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晨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下丘脑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B.遇到海难的人血浆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C.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时,位于垂体的渗透压感受器可产生兴奋
D.人体中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保持平衡时即达到机体的水平衡状态
6.在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中,有时使用到糖皮质激素(GC)。GC是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正常机体调节GC分泌的途径如图所示(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下列关于GC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新冠肺炎患者使用GC后会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因子消灭病毒
B.长期大量使用GC,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减弱
C.GC的分泌受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的分级调节
D.免疫系统的作用受到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7.下列关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B.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是大脑皮层通过控制脊髓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完成的
C.切除动物的垂体后,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会减少,而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增多
D.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
8.下丘脑可以参与人体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会引起下丘脑产生渴觉
B.下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口服后不能起作用
C.下丘脑和垂体细胞中存在性激素的受体
D.下丘脑中有呼吸中枢、血糖调节中枢
9.TS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能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活性,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TS细胞可间接抑制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B.增强TS细胞的功能有利于移植器官的成活
C.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原理是降低TS细胞的功能
D.TS细胞的功能异常可导致免疫低下或自身免疫病
10.分布于突触后膜上的NMDA受体不仅能识别神经递质,还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静脉注射的氯胺酮可作用于NMDA受体,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产生运动和感觉阻滞,从而产生麻醉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突触后膜上的NMD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B.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后会导致Cl-大量内流
C.谷氨酸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静脉注射氯胺酮会使突触后膜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增大
11.用实验动物可以检测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具体方法是将健康的实验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多个实验组,每组若干只动物。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实验组接种含疫苗的接种物,然后再分别给每组动物接种等量的病毒。下列对该实验原理、结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原理是疫苗进入动物体内后可刺激B淋巴细胞,使之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同时产生部分记忆B细胞,当再次接种同种抗原后,可以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
B.接种病毒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免疫反应一样强烈
C.为确定疫苗的有效浓度,需要对实验组注射不同浓度的疫苗
D.本实验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2.油菜素内酯(BR)是植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激素,被称为第六大类植物激素。研究人员利用相应浓度的BR和IAA处理油菜萌发的种子,观察其对主根伸长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IAA处理对主根伸长的影响是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B.随着IAA浓度增加,BR先抑制主根伸长,后促进主根伸长
C.该实验不能证明BR对主根生长的作用是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D.高浓度IAA抑制主根生长可能与其促进乙烯的产生有关
13.2020年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下列关于抑郁症患者成因推测及防治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繁重的学习、生活、工作负担可能是发生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B.内环境总是变化不定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C.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地控制抑郁症的发生
D.适度锻炼、合理作息、正规治疗等措施有利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
14.科学家研究发现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硫细菌通过氧化硫化物利用CO2,制造有机物。管蠕虫吞入硫细菌形成细菌囊,并不断将从海水中吸收的硫化氢等物质输送给囊中硫细菌,同时也从硫细菌获取能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硫细菌与管蠕虫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B.研究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助于了解生命的起源
C.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主要是硫化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
D.硫细菌属于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15.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分为图中a、b、c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实施的三孩政策,有利于应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a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害虫的年龄结构为c所示类型
D.年龄结构为b所示类型的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16.有一食物网如图所示。如果能量传递效率为10%,各条食物链传递到庚的能量相等,则庚同化1 kJ的能量,丙最少需同化的能量为( )
A.550 kJ B.500 kJ C.400 kJ D.100 kJ
17.图甲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图乙是在调査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得到的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若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5×106 kJ,那么鹰所获得的能量为5c/a×106 kJ
B.图乙中第8年调査鼠的年龄结构,最可能表现为衰退型
C.由图乙分析,第8年鼠的种群密度最低
D.第16~20年鼠的种群数量将呈“J”形曲线增长
18.科学家对生活在某生态系统的一个蜘蛛种群的能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经这种肉食动物的有关数据如图(能量以种群的质量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图中的数据不能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B.蜘蛛的最低营养级是第二营养级
C.图中X代表从猎物种群流入到蜘蛛体内的能量
D.如果蜘蛛全部死亡,对该生态系统其他物种不会有影响
19.海洋牧场作为一种生态养殖模式,采用多营养层次的综合水产养殖法(IMTA),建设大型设施化、立体化养殖基地和海上风电场网箱养殖区,提升了生态海洋牧场建设的产业化水平。下列正确的是( )
A.流经海洋牧场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海洋牧场是人工建立的良性生态系统,IMTA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网箱养鱼的种群密度远大于野生种群,是由于网箱区域的生产者数量更多
D.IMTA模式提高了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
20.为预防某水库蓝细菌大量繁殖形成水华,管理人员每年在休渔期投放适量的喜食蓝细菌的滤食性鱼苗,而在捕鱼期适量捕捞所投放的鱼类成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改为投放肉食性鱼类,能获得更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B.控制投放量和捕捞量,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人为投放和捕捞鱼类调整了水库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D.投放滤食性鱼类控制蓝细菌数量属于利用种间关系进行的生物防治
2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利用植物秸秆养殖牲畜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B.化石燃料的燃烧加快了物质循环,对生物圈稳态的维持是完全有利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会因季节更替而改变
D.光周期的变化诱导植物开花结果体现了物理信息对种群繁衍的重要性
22.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般都会分为两部分流向分解者
B.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都不能被其他生物所同化
C.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应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D.每种肉食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都来自于不同营养级
23.中国绿色基金会等公益机构发动社会力量在荒漠化地区植树造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树造林是缓解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B.荒漠地区造林应多采用本地乡土树种
C.荒漠地区造林能促进能量的循环流动
D.植树造林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24.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
C.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
D.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
25.新型“零废弃生态农业”利用酶催化剂,将鸡粪、猪粪及农田废弃物变为无臭无味溶于水的粉末,随水施撒在土壤里,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让农田秸秆和卖不出去的废弃农产品代替化肥改造盐碱地。从生态学角度对“零废弃生态农业”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零废弃”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酶催化剂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
C.废弃物再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
D.促进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并减少环境污染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共10小题,每题3分,正确选择得3分,少选得1分,多选或错选得0分,共30分)
26.下列关于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B.某人因吃的食物过咸,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会加强
C.多种激素参与体温调节过程,但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只有抗利尿激素一种激素参与调节
D.夏季炎热环境,正常机体会大量排汗,此时其体内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27.下图表示某抗原侵入人体后引发的部分免疫过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图中包含了所有的免疫细胞,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该过程会加快
B.a细胞不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b、c、d细胞都能增殖分化
C.e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D.c与b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
28.心脏的搏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控制,其中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受体,使心肌细胞的收缩受到抑制,心率减慢;交感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和心肌细胞膜上的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心率加快。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强度不是等同的,利用心得安和阿托品进行如下实验(心得安是β-肾上腺素受体的阻断剂,阿托品是M型受体的阻断剂)。对两组健康青年分别注射等量的阿托品和心得安各4次,给药次序和测得的平均心率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一组的每位健康青年共进行了8次心率的测定
B.注射阿托品后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副交感神经作用加强
C.乙酰胆碱与M型受体结合,使得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D.副交感神经对心跳的抑制作用远超过交感神经对心跳的促进作用
29.下图是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反应机制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体内感受光的物质不仅有光敏色素,也有感受蓝光的受体
B.光敏色素被激活,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也是信息
C.细胞核接受了相应的信号,影响了特定基因的表达
D.翻译生成的生长素可以引起植物的向光弯曲
30.动、植物体内都能够产生激素,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二者都属于小分子有机物,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B.一般都是由动、植物特定的器官产生,然后运输到作用部位起作用
C.在动植物体内,只能在作用部位检测到激素的存在,其他部位检测不到
D.一般情况下,二者与相应的靶细胞结合并起作用后即被灭活
31.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山区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其优势物种经历了从一年生草本到多年生草本再到灌木的变化过程,其典型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封山育林后,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过程就是该群落初生演替的过程
B.a点所对应的物种①的种群密度即为其K值
C.bc段物种①和物种②的种群密度变化与它们对光能的利用有关
D.在此过程中,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下降,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32.群居动物中有一种警报系统,只要有一个动物发现捕猎者,它一发出警报,就可引起全群反应。有人将一只饥饿的苍鹰放出使之向鸽群袭击,观测鸽子的种群数量与报警距离(鸽群发现苍鹰时其与苍鹰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食物链中鸽子和苍鹰一定属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
B.鸽子发现苍鹰时大声鸣叫、群飞骚扰均属于传递物理信息
C.鸽子种群密度越大,全群反应越早
D.鸽子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33.为治理蝗灾,我国古代人民总结出很多方法,如五代时期的“……等县蝗……寻为鸲鹆食之皆尽,赦禁罗弋鸲鹆”,意思是引入鸲鹆能防治蝗虫,应禁止捕捉鸲鹆;明代时期的“然蝗虫之所至……独不食榆桑与水中菱芡,宜广种此”,意思是蝗虫经过的地方,唯独不啃食榆、桑和水中的菱、芡,因此可以大量种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并保护鸲鹆的目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数量
B.广种榆、桑与菱、芡不能有效减少蝗虫食物来源
C.上述防治措施都能有效降低蝗虫的K值
D.生物因素是决定蝗虫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34.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其对应的原理,正确的是( )
选项 有关实例 相关的生态 工程原理
A 无废弃物农业 遵循循环原理
B 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的层次 遵循自生原理
C 外来入侵物种“水葫芦”在某湖中疯长 违反协调原理
D 前面造林,后面砍林 违反整体原理
35.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地区,人们为了保护鹿而大量捕杀鹿的天敌——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狼从鹿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鹿和狼之间的信息传递对鹿不利,使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
C.若消灭了狼,可使鹿的种群数量按照“J”形曲线持续增长
D.大量捕杀狼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发生改变
三、非选择题:(共2题,共20分)
36.(每空2分,共8分)吗啡是一种常见的镇痛剂,其作用机制见图1。长期使用吗啡很容易使机体产生耐受性,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研究。
(1)如图1所示,伤害性刺激引起痛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沿神经纤维传至脊髓M区,再上行传至_________形成痛觉。吗啡可与M区突触前神经元膜上的受体μ结合,抑制突触前膜释放递质P,阻止突触后膜Na+_________,阻断痛觉形成的上行传导通路而发挥镇痛作用。
(2)长期使用吗啡,机体会通过一系列调节使受体μ的敏感度和数量_______,从而产生对吗啡的耐受性,这是一种_______调节机制。
37.(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共12分)“植物A→动物B→动物C”是某草原的一条食物链,生态学家对该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动物B的种群密度:在5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大约是_____只/hm2若被捕捉并标记的动物不容易被再次捕捉,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_____(偏大或偏小)。
(2)研究人员调查并绘制动物 C 种群的年龄结构如下图甲。2011年6月种群C的年龄结构是_____型。可以预测,在2012年6月后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最可能是_____(升高或下降),直接原因是种群的出生率_____死亡率(=或>或<)。
(3)为控制C种群的数量,研究人员引入了以C为食的种群D,并监测了D种群引入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发现D种群这段时间的数量每年都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即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这段时间D种群数量每年的增长率为_____。
(4)引入D种群后,科研人员监测并绘制出C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图乙。C 种群在C点时种群的出生率_____死亡率(=或>或<),此时C种群的增长速率为_____只/年,D种群引入草原后导致C种群的K值_____(上升或下降)。
(5)若a表示海鸟食物中甲壳类食物所占的比例,若要使海鸟的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生产者的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3分,英文状态下输入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