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三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三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6 10:3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三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对《定风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2.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
B.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往昔岁月中沉湎于午桥宴饮,流连于洛城繁华,昼夜游乐,豪情不再。
C.下片中“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喟:经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
D.“古今多少事,渔唱起更”一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面边声连角起 (边塞特有的声音)
B.酒酣胸胆尚开张 (还)
C.了却君王天下事 (了结,完成)
D.身不得,男儿列 (排列)
二.综合读写(共1小题)
4.下面这段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解答题(共1小题)
5.《渔家傲》和《破阵子》的结尾有相似之处,你更欣赏哪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四.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6.阅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①》一词,完成问题。
三月七日,沙湖②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③,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④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⑤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此时苏轼被贬黄州。②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十五公里处。③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④吟啸:吟咏、长啸。表示意态闲适。⑤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1)下列哪一项表达的情感态度与苏轼相似   
A.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唐 白居易《醉歌》)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 晏殊《浣溪沙》)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2)赏析上片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
(3)词的末尾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独特感悟和性格?
7.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战斗情绪的是哪两句?
(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    的人物形象。
(3)本首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结合作品内容、风格,说说豪放词的特点。
(4)这词表达了作者    (用原文填空)的雄心壮志,根据你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这种雄心壮志指的是    。
(5)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矛盾的。这首词中,作者在理想与现实中各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分别加以概括。
(6)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吹角、分炙、   、   、   等。
(7)表现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是    。
(8)这首词的上片描述了看宝剑、   、   等军营生活;下片描写了    场面。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文言文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惠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万事莫贵于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不若手足之贵也   
④予子冠履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 必不为。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4)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⑤2017年7月6日,来自哈尔滨的侯爽在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站出来,在高空中同闹事乘客搏斗,维护了飞机上全体人员的安全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②⑤
(5)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   ”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   ”的观点。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三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对《定风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解答】本题考查诗词的赏析。
ACD.正确。
B.有误,“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错误,作者并没有归隐田园的决心。
故选:B。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
B.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往昔岁月中沉湎于午桥宴饮,流连于洛城繁华,昼夜游乐,豪情不再。
C.下片中“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喟:经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
D.“古今多少事,渔唱起更”一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解答】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此诗作者在最后表达的是消极和无奈,没有旷达和解脱。
故选:D。
【点评】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面边声连角起 (边塞特有的声音)
B.酒酣胸胆尚开张 (还)
C.了却君王天下事 (了结,完成)
D.身不得,男儿列 (排列)
【解答】ABC.正确。
D.有误,D项中的“列”释义应为“属类,范围”。
故选:D。
【点评】解释文言词语要注意: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
(2)在学习时应灵活掌握。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二.综合读写(共1小题)
4.下面这段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解答】答案:
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排比与反复兼用,今昔对比,批判了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并运用“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反问使论证富有气势,显得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点评】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三.解答题(共1小题)
5.《渔家傲》和《破阵子》的结尾有相似之处,你更欣赏哪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渔家傲》和《破阵子》的结尾有相似之处,《渔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意思是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词人在结尾处先描写了夜寒霜浓,羌笛悠悠的环境,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无论是将军还是征夫,在这样一个夜晚都辗转反侧,白头流泪,婉转中有悲壮之感,表达了戍边的辛酸和对朝廷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破阵子》这首词前面九句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令人感慨不已。
答案:
示例一:我更欣赏《渔家傲》,词人在结尾处先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将军、征夫,白头流泪,婉转中有悲壮之感,表达了戍边的辛酸和对朝廷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
示例二:我更欣赏《破阵子》,除最后一句外,全词写的都是词人当年征战沙场时的壮烈场面,而前面的场面越是激昂热烈,最后一句的转折就显得越加悲壮凄凉,一句话道尽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抑郁,令人感慨不已。
译文:
渔家傲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点评】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四.古诗词赏析(共2小题)
6.阅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①》一词,完成问题。
三月七日,沙湖②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③,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④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⑤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此时苏轼被贬黄州。②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十五公里处。③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④吟啸:吟咏、长啸。表示意态闲适。⑤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1)下列哪一项表达的情感态度与苏轼相似 D 
A.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唐 白居易《醉歌》)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 晏殊《浣溪沙》)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2)赏析上片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
(3)词的末尾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独特感悟和性格?
【解答】(1)本题考查对古典诗句的赏析能力。苏轼被贬后,心情反而轻松洒脱,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A.不相似,选项表达的是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B.不相似,选项表达的是一种无奈。
C.不相似,选项表达的是一种惆怅。
D.相似,与选文相比,都有旷达之意。
故选:D。
(2)本题考查赏析词句。“竹杖芒鞋轻胜马”意思是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从手法上说,运用了外貌描写或夸张或对比。答手法的作用时一定要答出诗人的情感。这句词传达出一种面对人生的挫折那种的轻松、喜悦。
(3)本题考查诗词主题的理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作者无论面对下雨还是晴天,都能不为天气好坏所动,同时作者也不为宦海沉浮,人生起伏所困扰。此句可谓是作者心胸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皆忘的高风亮节的写照。
答案:
(1)D
(2)手法:外貌描写或夸张或对比;情景: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情感:传达出一种面对人生的挫折那种的轻松、喜悦。
(3)这两句表达出诗人独特感悟是: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程何尝不是如此!一切政治风雨都会过去,经过了阵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及其超脱的人生观。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创作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7.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战斗情绪的是哪两句?
(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  忠勇、爱国、失意的将军 的人物形象。
(3)本首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结合作品内容、风格,说说豪放词的特点。
(4)这词表达了作者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用原文填空)的雄心壮志,根据你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这种雄心壮志指的是  收复失地,统一中原,并使自己名垂青史 。
(5)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矛盾的。这首词中,作者在理想与现实中各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分别加以概括。
(6)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吹角、分炙、 奏乐 、 点兵 、 杀敌 等。
(7)表现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是  可怜白发生 。
(8)这首词的上片描述了看宝剑、 听号角 、 分麾下炙 等军营生活;下片描写了  战斗 场面。
【解答】(1)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3)本题考查诗歌的风格。《破阵子》中,词人醉酒后挑亮灯芯,看着宝剑,想回到吹着号角的军营,在战场建功立业,还写到想象中他在战场上骑着快马,拉着强弓,所向披靡,形象勇武,充满豪情壮志,风格雄浑、豪放。
(4)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意思是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抒发了词人雄心壮志。由此可知,这种雄心壮志指的是收复失地,统一中原,并使自己名垂青史。
(5)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6)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结合诗词内容,根据“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知,军中生活情景还有奏乐、点兵、杀敌。
(7)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所以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是“可怜白发生”。
(8)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结合诗词内容,根据“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可知,上片描述了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根据“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知下片描写了战斗的场面。
答案: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2)忠勇、爱国、失意的将军
(3)本词写的是军中的生活情景,骑马狂奔,沙场点兵都是豪壮之举,风格雄浑、豪放。
(4)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收复失地,统一中原,并使自己名垂青史。
(5)理想中(或梦境中):雄姿英发,驰骋沙场,忠恿无比,气概豪迈的将军形象。现实中:忧虑国事,为报国无门而苦闷,为壮志难酬而悲愤的诗人形象。
(6)奏乐 点兵 杀敌
(7)可怜白发生
(8)听号角 分麾下炙 战斗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五.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
8.文言文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惠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万事莫贵于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同“避”,躲避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假使 
③不若手足之贵也 不如,比不上 
④予子冠履 给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 必不为。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4)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C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⑤2017年7月6日,来自哈尔滨的侯爽在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站出来,在高空中同闹事乘客搏斗,维护了飞机上全体人员的安全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②⑤
(5)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 舍生取义 ”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 万事莫贵于义 ”的观点。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辟:“辟”同“避”,躲避。
②句意为: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如使:假如,假使。
③句意为:比不上手足可贵。不若:不如,比不上。
④句意为:给你帽子和鞋子。予:给。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是:此,这/这种;
B.于:比/比;
C.故:所以缘故,原因;
D.与:通“欤”,语气助词/给与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非独,不仅。是,这。句意: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②重点词语:莫:不;于:比。句意为: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②争:争辩。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于:比。句子翻译为:为一句话而争斗,以至互相残杀,这是由于义比他们的身体贵重啊!
(4)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理解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了解“义”的内涵,可结合第五题,所谓“义”就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①是写人看到景物的反映,与“义”无关,②表现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是“义”;③写花的孤芳自赏,与“义”无关;④写鲁智深的侠义,与“义”有关;⑤写阿福舍命助人的义举,与“义”有关,故选:C。
(5)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认真阅读文章,找出答案很容易。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或”天下不若身之贵也”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
答案:
(1)①“辟”同“避”,躲避;②假如,假使;③不如,比不上;④给。
(2)B。
(3)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思想(本性),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3)C。
(4)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万事莫贵于义。
【点评】词义积累:

称其气之小大( 相当,配合)chèn
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