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6 10: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夜》表现了诗人(也指“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萧红墓畔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C.《断章》一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写出世间人事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关系。
D.《风雨吟》中“大地风雨的海上”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二.语言运用(共2小题)
2.在诗歌中,诗人常常把情感、哲理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哲理具有可感性。《断章》中,诗人通过“桥上”“风景”“楼上”“明月”“窗子”“梦”这几个意象,表达出了刹那间的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借鉴上述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一首短小的诗歌,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3.下面各句中的破折号各属哪种用法?将选中的答案的字母填入各句后的括号内。
A.表示后面是解释说明部分
B.表示语意的转折或跃进
C.表示声音的延长
D.表示两个破折号之间是解释说明部分
E.表示强调
F.表示后面是引文
(1)……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2)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3)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   
(4)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   
(5)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6)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7)﹣﹣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4.【写法分析】《海燕》一文中,动词使用准确传神。例如:“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作者准确地连用“抱”“甩”“摔”等动词,再加上“恶狠狠”赋予狂风以人的性格和行为,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风猖狂的气焰。
【片段训练】请你也准确地连用几个动词,写一个片段。不少于100字。
情境预设:①一次游戏;②打篮球;③立定跳远。
四.解答题(共1小题)
5.说说对《月夜》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五.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6.阅读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沃田里的野草
[加拿大]诺尔曼 白求恩
①五月里的一个早晨,保定郊外的一块农田里,一位锄草的老汉把弯了半天的衰老酸痛的腰伸伸直,拄着锄头凝望远方。
②他的脸晒得黝黑,眼圈周围皱纹丛生,好几道深深的沟纹显现在腮帮上,越过他那干瘪的嘴角。他光着脊梁,下身穿一条打了补丁、褪了色的青布裤子。两只脚赤裸着,头上裹一块毛巾,白发从毛巾底下露出来,依然浓密厚实。
③“唉,”老汉叹口气,“日子可真不好过呵。”他煎熬着,饱尝困苦。起先,他犯了咳嗽毛病,好像压根儿就不会好转似的。接着,他的独生子又参加游击队打仗去了,撇下田园无人耕种,只好由他出来干活。随后,日本鬼子穷凶极恶,夺走了他的一半收成,一个子儿也不给。
④他一生所遇到的桩桩不称心的事,对他来说,都成了这种或那种野草。咳嗽毛病﹣﹣是一种野草;他不得不又到地里去干活﹣﹣是一种野草;儿子不在身边﹣﹣是一种野草;日本鬼子﹣﹣是一种野草,而且是一种个儿最大的野草。
⑤老汉脑子里想的尽是野草,但也浮现出一片广阔葱翠的田野景象。这就是中国。依他看来,他的整个国家就是一片广袤无边的农田。他见到这块辽阔的田野孳生着犹如敌人一般的杂草,正在肆无忌惮地窒息着嫩绿的玉米的生命。
⑥太阳越升越高。老汉又埋头锄草。锄到一垄尽头时,他突然愣住了。田边有个奇怪的大窟窿,当中竖起一个顶端削掉的大黑萝卜似的玩艺儿。
⑦他一时猜不出那是啥东西。后来,他想起来了。对,没错儿!是颗炮弹!那是日本鬼子用火车从北平运来的。
⑧他和他的街坊常常谈起那些大炮,多可怕的武器啊,敌人有多少尊大炮啊,而咱们的队伍却一尊也没有,真叫人遗憾。
⑨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确实有那么一尊,只有一尊。那是上个月袭击敌人时掳获过来的。他记得有一次他的儿子偷偷回家来跟他提起过它。想起这些,老脑筋里慢慢琢磨出一个主意。
⑩他小心翼翼地把炮弹抱起来,把它放进一边的驮筐里,另一边装些泥土保持平衡。接着,他用树叶盖住炮弹,把它藏得严严实实,就赶着毛驴走出庄稼地,踏上那条漫长而灰尘扑扑的道路去寻找他的儿子。
那一大块方格图案的绿油油的平原一直延伸到遥远昏暗的地平线。沿路草丛里长着风信子和粉红的竹桃花。交叉的水渠里,棕色的水几乎没有流动。白杨和垂柳矗立着,闪闪发光,伞状的青枝绿叶纹丝不动,高耸直入宁静的碧空。
他催赶毛驴一里又一里地朝前走。晌午了,天可真叫热。大汗淋漓,在腮帮上往下流成了一条条小溪流。他焦躁地用毛巾擦了又擦,又急匆匆地向前赶去。
傍晚时,他终于找到了游击队。游击队员们欢呼着迎接他。他从人群中一眼就瞥见了儿子。他对儿子说:“小子,我给你捎来一样东西。”他弯腰把炮弹捧在手里,和蔼地说,“我是在地里找到的。我把它给你们捎回来了,你们可以再用它一次。”
人群一阵沉默,接着阵阵笑声从他们嘻开的嘴巴里爆发出来。街头响彻他们爽朗的欢笑声。
老汉不吭声,困惑地瞧着他们,脸上闪现一丝摸不清头脑的神情,正如乌云划过天空一般。他瞧瞧这边,又瞧瞧那边。真是莫名其妙。
他忧郁不快地瞧瞧那些战士,瞧瞧自己的儿子。但是他们谁也说不出话来,个个笑得前俯后仰。他们相互捶捶后背,或者乐不可支,瘫在对方的怀里。老汉拣起缰绳,开始把毛驴牵出那个团团围住他的哄笑的人群。
儿子感到气氛不大对头,首先止住笑。他用手揪住老汉的袖子。转身对大家说道:“同志们,我们都应该感激我爹。他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对,对,”大伙儿喊道,终于领悟到老汉的误解,全都明白应该不让他伤心。“对,您是个好的战士。我们都很感激您。”
老汉又高兴起来。这一天,他根除了一棵硕大的野草。他为了把中国的大地扫得干干净净而尽了点力。
(选自《世界文学》1979年第5期 梅绍武译,有删改)
(1)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并简述其表达作用。
(2)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方法,在第②⑩两段中任选一段加以赏析。
(3)结合内容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
(4)紧密联系文章内容,再结合下面的资料,说说作者白求恩是怎样的一个人。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他在中国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呕心沥血。同时,他还是一位充满温情的革命者。1939年,他在我国晋察冀边区忘我工作的间隙写下《沃田里的野草》这篇小说。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了老汉锄草、发现炮弹,最终将炮弹送到游击队的故事。
B.老汉因为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而突然紧张起来,第 段的景物衬托了这种惶恐的心情。
C.游击队员因老汉送来一颗无法使用的哑弹而哄笑,老汉为此而闷闷不乐。
D.“野草”是承载着主人公强烈情感的主线。同时还起着贯串情节的作用。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首句强调“走六小时”“长途”表明了什么?
(2)谈谈你对“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含意的理解。
(3)赏析结尾句中“却”字的表达效果。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燕  子
席慕蓉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歌,常常爱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有一天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了起来: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这么多年竟然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小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一个部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的一个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解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马上可以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唯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的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1)通观全文,本文写了哪些“美丽的错误”?为什么说这些错误是“美丽的”?
(2)本文标题是“燕子”,但一开始却写了一件有关歌曲《送别》的往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3)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朦胧的欢喜:   
朦胧的悲伤: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作者认为我们有时候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但有时候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简要谈谈。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小题)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夜》表现了诗人(也指“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B.《萧红墓畔口占》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C.《断章》一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写出世间人事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关系。
D.《风雨吟》中“大地风雨的海上”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解答】ABD.正确。
C.有误,“《断章》一诗明白如话”错误,这首诗所表现的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地陈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
故选:C。
【点评】做此类题目,首先应熟知诗歌内容,平时多识记背诵。
二.语言运用(共2小题)
2.在诗歌中,诗人常常把情感、哲理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哲理具有可感性。《断章》中,诗人通过“桥上”“风景”“楼上”“明月”“窗子”“梦”这几个意象,表达出了刹那间的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借鉴上述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一首短小的诗歌,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解答】答案示例:
你说你有淡淡的清愁
你说你有浓浓的思念
你说你总是在宁静的夜晚
想起故乡的村庄
想起自己四岁的时候
离开妈妈的目光……
你说你有自己的归宿
你说你认识回家的路
你说你回家的那条小路
紧贴着一条弯弯的小河
而小河的两岸
开满了无数你童稚希望的野花……
【点评】学写现代诗歌,必须有一定的主题思想,然后运用合理的修辞方法,结合相关联的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3.下面各句中的破折号各属哪种用法?将选中的答案的字母填入各句后的括号内。
A.表示后面是解释说明部分
B.表示语意的转折或跃进
C.表示声音的延长
D.表示两个破折号之间是解释说明部分
E.表示强调
F.表示后面是引文
(1)……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B 
(2)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B 
(3)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 C 
(4)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 A 
(5)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 D 
(6)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BE 
(7)﹣﹣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F 。
【解答】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破折号的各种用法,再对句子含义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对照。
(1)根据句意,后面句子发生了语意的跃进。故选:B
(2)根据句意,后面句子发生了语意的转折。故选:B
(3)声音的延长。故选:C
(4)“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是对“海鸭也在呻吟着”的解释说明。故选:A
(5)“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对前面“精灵”的解释说明。故选:D
(6)第一个破折号:表解释说明;第二个破折号:表语意递进
(7)破折号相当于引号。故选:F
答案:
(1)B
(2)B
(3)C
(4)A
(5)D
(6)B E
(7)F
【点评】要正确区分破折号的用法,就要平时多注意分析思考。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4.【写法分析】《海燕》一文中,动词使用准确传神。例如:“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作者准确地连用“抱”“甩”“摔”等动词,再加上“恶狠狠”赋予狂风以人的性格和行为,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风猖狂的气焰。
【片段训练】请你也准确地连用几个动词,写一个片段。不少于100字。
情境预设:①一次游戏;②打篮球;③立定跳远。
【解答】答案:
示例: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板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手臂往前方轻轻一送,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解答题(共1小题)
5.说说对《月夜》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象征意义和主旨的理解。象征意象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与写作意图。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五.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6.阅读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沃田里的野草
[加拿大]诺尔曼 白求恩
①五月里的一个早晨,保定郊外的一块农田里,一位锄草的老汉把弯了半天的衰老酸痛的腰伸伸直,拄着锄头凝望远方。
②他的脸晒得黝黑,眼圈周围皱纹丛生,好几道深深的沟纹显现在腮帮上,越过他那干瘪的嘴角。他光着脊梁,下身穿一条打了补丁、褪了色的青布裤子。两只脚赤裸着,头上裹一块毛巾,白发从毛巾底下露出来,依然浓密厚实。
③“唉,”老汉叹口气,“日子可真不好过呵。”他煎熬着,饱尝困苦。起先,他犯了咳嗽毛病,好像压根儿就不会好转似的。接着,他的独生子又参加游击队打仗去了,撇下田园无人耕种,只好由他出来干活。随后,日本鬼子穷凶极恶,夺走了他的一半收成,一个子儿也不给。
④他一生所遇到的桩桩不称心的事,对他来说,都成了这种或那种野草。咳嗽毛病﹣﹣是一种野草;他不得不又到地里去干活﹣﹣是一种野草;儿子不在身边﹣﹣是一种野草;日本鬼子﹣﹣是一种野草,而且是一种个儿最大的野草。
⑤老汉脑子里想的尽是野草,但也浮现出一片广阔葱翠的田野景象。这就是中国。依他看来,他的整个国家就是一片广袤无边的农田。他见到这块辽阔的田野孳生着犹如敌人一般的杂草,正在肆无忌惮地窒息着嫩绿的玉米的生命。
⑥太阳越升越高。老汉又埋头锄草。锄到一垄尽头时,他突然愣住了。田边有个奇怪的大窟窿,当中竖起一个顶端削掉的大黑萝卜似的玩艺儿。
⑦他一时猜不出那是啥东西。后来,他想起来了。对,没错儿!是颗炮弹!那是日本鬼子用火车从北平运来的。
⑧他和他的街坊常常谈起那些大炮,多可怕的武器啊,敌人有多少尊大炮啊,而咱们的队伍却一尊也没有,真叫人遗憾。
⑨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确实有那么一尊,只有一尊。那是上个月袭击敌人时掳获过来的。他记得有一次他的儿子偷偷回家来跟他提起过它。想起这些,老脑筋里慢慢琢磨出一个主意。
⑩他小心翼翼地把炮弹抱起来,把它放进一边的驮筐里,另一边装些泥土保持平衡。接着,他用树叶盖住炮弹,把它藏得严严实实,就赶着毛驴走出庄稼地,踏上那条漫长而灰尘扑扑的道路去寻找他的儿子。
那一大块方格图案的绿油油的平原一直延伸到遥远昏暗的地平线。沿路草丛里长着风信子和粉红的竹桃花。交叉的水渠里,棕色的水几乎没有流动。白杨和垂柳矗立着,闪闪发光,伞状的青枝绿叶纹丝不动,高耸直入宁静的碧空。
他催赶毛驴一里又一里地朝前走。晌午了,天可真叫热。大汗淋漓,在腮帮上往下流成了一条条小溪流。他焦躁地用毛巾擦了又擦,又急匆匆地向前赶去。
傍晚时,他终于找到了游击队。游击队员们欢呼着迎接他。他从人群中一眼就瞥见了儿子。他对儿子说:“小子,我给你捎来一样东西。”他弯腰把炮弹捧在手里,和蔼地说,“我是在地里找到的。我把它给你们捎回来了,你们可以再用它一次。”
人群一阵沉默,接着阵阵笑声从他们嘻开的嘴巴里爆发出来。街头响彻他们爽朗的欢笑声。
老汉不吭声,困惑地瞧着他们,脸上闪现一丝摸不清头脑的神情,正如乌云划过天空一般。他瞧瞧这边,又瞧瞧那边。真是莫名其妙。
他忧郁不快地瞧瞧那些战士,瞧瞧自己的儿子。但是他们谁也说不出话来,个个笑得前俯后仰。他们相互捶捶后背,或者乐不可支,瘫在对方的怀里。老汉拣起缰绳,开始把毛驴牵出那个团团围住他的哄笑的人群。
儿子感到气氛不大对头,首先止住笑。他用手揪住老汉的袖子。转身对大家说道:“同志们,我们都应该感激我爹。他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对,对,”大伙儿喊道,终于领悟到老汉的误解,全都明白应该不让他伤心。“对,您是个好的战士。我们都很感激您。”
老汉又高兴起来。这一天,他根除了一棵硕大的野草。他为了把中国的大地扫得干干净净而尽了点力。
(选自《世界文学》1979年第5期 梅绍武译,有删改)
(1)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并简述其表达作用。
(2)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方法,在第②⑩两段中任选一段加以赏析。
(3)结合内容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
(4)紧密联系文章内容,再结合下面的资料,说说作者白求恩是怎样的一个人。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他在中国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呕心沥血。同时,他还是一位充满温情的革命者。1939年,他在我国晋察冀边区忘我工作的间隙写下《沃田里的野草》这篇小说。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本文叙述了老汉锄草、发现炮弹,最终将炮弹送到游击队的故事。
B.老汉因为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而突然紧张起来,第 段的景物衬托了这种惶恐的心情。
C.游击队员因老汉送来一颗无法使用的哑弹而哄笑,老汉为此而闷闷不乐。
D.“野草”是承载着主人公强烈情感的主线。同时还起着贯串情节的作用。
【解答】(1)本题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依他看来,他的整个国家就是一片广袤无边的农田。他见到这块辽阔的田野孽生着犹如敌人一般的杂草,正在肆无忌惮地窒息着嫩绿的玉米的生命,”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还要答出对下文的铺垫意义。
(2)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的赏析。在分析语句作用时,一要结合上下文的情节,二要结合文章的中心。这样答案才能把握准确。“他的脸晒得黝黑,眼圈周围皱纹丛生,好几道深深的沟纹显现在腮帮上,越过他那干瘪的嘴角”“下身穿一条打了补丁、退了色的青布裤子。两只脚赤裸着”,从“脸晒得黝黑”“皱纹丛生”“干瘪的嘴角”“青布裤子”“脚赤裸着”,可以看出运用了典型的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勤劳、贫穷的老农的形象。“他小心翼翼地把炮弹抱起来,把它放进一边的驮筐里,另一边装些泥土保持平衡。接着,他用树叶盖住炮弹,把它藏得严严实实,就赶着毛驴走出庄稼地,踏上那条漫长而灰尘扑扑的道路去寻找他的儿子”,从“抱起来”“放进”“盖住炮弹”“藏”“赶”“踏”等词语,可以看出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老汉小心谨慎的性格和朴素的爱国情怀。
(3)本题考查小说标题含义的理解。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理解内容,还要答出标题对突出主题的意义作答。从内容上说,“沃田里的野草”的字面意思:老汉耕作的沃田以及沃田里的野草。深层意思:老汉心中的桩桩不称心的事,也指代中国土地上的敌人。可结合文中”他见到这块辽阔的田野孽生着犹如敌人一般的杂草”一句来分析。从结构上看,“沃田里的野草”是主人公强烈情感的主线,起着贯串情节的作用。
(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归纳。首先要读懂原文,然后要理解好所给材料。原文是一篇记叙文,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他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仇恨。而所给材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直截了当地歌颂了白求恩对革命对人民的满腔热忱,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体裁不同,表达方式各异,但都表达了白求恩爱憎分明的一面。
(5)本题考查了情节、人物、主旨的理解。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每个选项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并比较原文和选项的差异。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细心辨析各选项。
A、C、D正确;
B.有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第一,原文没有写到老人的紧张;第二,也没有用景物描写烘托他的紧张。可分析第11段的景物描写,即“那一大块方格图案的绿油油的平原一直延伸到遥远昏暗的地平线。沿路草丛里长着风信子和粉红的竹桃花。交叉的水渠里,棕色的水几乎没有流动。白杨和垂柳矗立着,闪闪发光,伞状的青枝绿叶纹丝不动,高耸直入宁静的碧空。”这些描写是烘托老人去找游击队时轻松愉悦的心情的。
故选:B。
答案: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整个国家比作农田,把农田里的杂草比作敌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敌人对我们国家的侵略和危害;表现了老汉对敌人的仇恨,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为下文写老汉运送“炮弹”的情节作铺垫。
(2)第②段运用了外貌描写,描写了老汉的脸色、皱纹和穿着,细腻地刻画出一个贫穷、勤劳的老农的形象。第⑩段运用了动作描写,一系列的动词准确地再现了老汉运送“炮弹”的过程,写出老汉对“炮弹”的重视,小心谨慎,从而表现了他的朴素的爱国情怀。
(3)文章的标题有多重含义:既指老汉耕作的“沃田”以及沃田里的野草;也喻指老汉心中的桩桩不称心的事;还指代中国土地上的敌人。以此作为文章的标题,形象生动,意蕴丰富;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承载着主人公强烈情感的主线,同时还起着贯串情节的作用;又暗含着除去“野草”的决心,表现了老汉的爱国情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意思对即可)
(4)示例:白求恩大夫是一个国际主义战士,对中国革命满腔热忱;他创作的这篇小说取材于我国晋察冀边区,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军民;把中国比作“沃田”,表现了对中国的热爱,把敌人比作“沃田里的野草”,表现了他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仇恨。
(5)B
【点评】分析标题的作用
(1)以人物为题的作用:突出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2)以形象特征为题的作用:铺陈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3)以物象为题的作用:表层含义,深层含义;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寄托某种情感,突出文章主题。
(4)以事件为题的作用: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5)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的作用: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具有隐喻象征意义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首句强调“走六小时”“长途”表明了什么?
(2)谈谈你对“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含意的理解。
(3)赏析结尾句中“却”字的表达效果。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这首诗,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首句,“走六小时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寂寞”写出自己生活在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
(2)本题考查诗句含意的理解。本首诗的次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放一束红山茶”,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
(3)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字词的表达效果。诗中第三句“我等待着”,进一步抒写自己等待曙光涌观、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这里有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有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造更多更出色的作品,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可据此作答。
答案:
(1)强调“走六小时”“长途”既是写实,更隐含着诗人对已故者友情的深厚与诚挚。
(2)此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含着对萧红早逝的痛惜。“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放一束红山茶”,以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传达了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欣赏。
(3)一个“却”字表示天人永隔,表达了诗人的伤悼之情,也表明诗人体悟到了逝者自有其看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点评】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燕  子
席慕蓉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歌,常常爱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有一天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了起来: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这么多年竟然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小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一个部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的一个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解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马上可以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唯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的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1)通观全文,本文写了哪些“美丽的错误”?为什么说这些错误是“美丽的”?
(2)本文标题是“燕子”,但一开始却写了一件有关歌曲《送别》的往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3)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朦胧的欢喜: 儿时外婆给自己唱歌,唱到了燕子,此时注视着南国的“燕子”,回想起和故乡亲人在一起的快乐日子,时间虽然久远,但值得回味。 
朦胧的悲伤: 注视着南国的“燕子”,燕子寄托了作者浓浓的乡情,心中觉得孤寂和伤感,无法排解 
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作者认为我们有时候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但有时候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简要谈谈。
【解答】(1)本题考查对事件的概括和对文章大意的把握。在文章中父亲把歌词记错,“我”把“燕子”认错,因此产生了“美丽的错误”。这些错误之所以“美丽”是 因为“长城”和“燕子”寄托 了父亲和“我”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2)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语境以及文章标题分析即可。
内容上,文章一开始记叙父亲把“长亭外”听成“长城外”,体现父亲对家乡的思念,而标题中的燕子,又是“我”对乌秋的误认,两件事情性质相同,都表达深邃的乡愁;结构上,作者用有关《送别》的事情很自然地就过渡到了燕子的事情,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3)①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题干要求和文章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朦胧”指的是因为时间久远,所以感觉有一些不真切,某些情绪只是轻柔地萦绕在心间。黑色的小鸟给作者带来了许多情感和思绪。作者从没有见过燕子,只是外婆的歌谣常常唱到它,在南国偶遇这种与之形似的小鸟,就勾起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团聚的快乐回忆,但这种快乐回忆是温馨而遥远的,这就是作者所谓的“朦胧的欢喜”;作者想到故乡和亲人团聚的情景,但自己却又无法回到故乡,孤寂和伤感便涌上心头,且无处排解,只能寄托在燕子身上,但这种乡愁并不是痛彻心扉的,这就是所谓的“朦胧的悲伤”。
②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先明确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加以分析即可。
反诘:是反问句中的一种,这种反问句包含着答案,即反问之中已经带有答案了,不用再说答案了。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反诘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反问句将“乌秋”认作故乡的“燕子”,不仅突出强调了作者突然在南国发现“燕子”的惊喜之情,也表明自己惊喜异常以及错认燕子的原因,即“我”从来没有见过燕子,只在书里看过、在外婆的歌里听到过燕子。从而体现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而连用三个反问句,亦使语气更加强烈,让读者印象深刻。
(4)本题考查对文本主旨思想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先理解文本的具体内容,再结合全文加以分析即可。
文中写“我”错将“乌秋”认作“燕子”,在心理上借燕子弥补了没法回到故乡的遗憾,但在知道自己的错误后,却感到非常失望,所以作者认为生活当中我们应该去面对真相,但有时候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以此来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渴望。
答案:
(1)本文写了以下“美丽的错误”:①“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②“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
这些错误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们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排解我们远在他乡 的孤寂,缓解我们的思乡之苦。
(2)内容上:“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与“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两件事性质相同,都属于“美丽的错误”,寄托了深邃的乡愁;结构上:作者由有关《送别》的往事自然地引出了 和“燕子”有关的第二件事。
(3)①(朦胧的欢喜:)儿时外婆给自己唱歌,唱到了燕子,此时注视着南国的“燕子”,回想起和故乡亲人在一起的快乐日子,时间虽然久远,但值得回味。
(朦胧的悲伤:)注视着南国的“燕子”,“燕子”寄托 了作者浓浓的乡情,心中觉得孤寂和伤感,无法排解。
②连用了三个反问句,作者将“乌秋”认作了故乡的“燕子”,增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作者突然在南国发现“燕子”的惊喜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心中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4)(示例):生活当中我们应该去面对真相,但“美丽的错误”于人无害,与世无争,这些“错误”是人们无法得到自己所憧憬的事物时,那种强烈的渴望所造成的,用它可以慰藉心灵的遗憾。因此,作者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是借燕子来弥补没法回到故乡的遗憾。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和对文章关键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其中第(1)题是典型题目,学生解答时,需要理解全文内容,并理清文章结构,能够总结出各部分内容后,再根据题干要求解答。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