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屠格涅夫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屠格涅夫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6 10:2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屠格涅夫小说
一、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歌手
屠格涅夫
①科洛托夫卡村建在一座光秃山丘的斜坡上,一道深不见底的冲沟把这个贫穷的小村庄分成两半。冲沟上端有一座小木屋酒店,人称“安乐窝”。
②七月里热得令人难受的一天,我想到“安乐窝”去喝一杯。在门口我就听说“土耳其人”雅什卡和小包工要赛歌——为了一杯啤酒。这时,“安乐窝”里面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中间站着雅什卡,他约莫二十三岁,瘦削而挺拔,嘴唇虽然很厚却又漂亮又富有表情。他身旁站着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肩膀宽阔,颧骨很高,长着一双鞑靼人的细眼睛。大家叫他“野老爷”。他对面坐着的是小包工:这是一个三十来岁的矮壮汉子,脸上有麻点,头发鬈曲,褐色的小眼睛不时机灵地看看周围的情景。此外,还有很多人都在这里热切地等待着,包括绰号叫“笨蛋”和“眨巴眼”的两个人。
③抓阄之后,小包工向前跨了一步,用极高亢的假嗓子唱了起来。他的嗓音相当甜润悦耳;歌声从高音转到低音,又不断地回到高音上,然后保持着高音,竭力延长着。他停了一下,忽然又热情奔放地接着唱起原先的曲调。那曲调的起承转合有时十分豪放,有时十分有趣。他唱的是一首欢快的舞曲。最后,在一个转折处,他唱得特别成功,“笨蛋”和“眨巴眼”开始轻轻地和起来。小包工为听众普遍感到满意所鼓舞,便把歌曲加上许多花腔,发狂般运用着喉咙,终于精疲力竭,发出最后一个渐弱的强音——听众异口同声地爆发出一片疯狂的欢呼声。
④“你唱得好,老兄,唱得好,”掌柜伊凡内奇亲切地说,“现在轮到你了,雅什卡。让我们看看,谁赢谁,小包工唱得很好,唱得很好。”
⑤雅什卡往四下里看了看,深深地透了一口气,唱了起来。他唱出的第一个音微弱而不平稳,似乎不是从胸中发出,而是从一个遥远的地方传来。第二个音比较坚定而悠长,但仍明显地颤动着,就像一根琴弦在有力的手指突然拨动下发出响声之后迅速转弱的余音。第三个音后,一首凄凉的歌便渐渐强烈起来,舒展开来,不绝如缕地流将出来。我们大家都感到亲切而又惊心动魄。说实话,我很少听到这样的声音:它有点沙哑,又有些发颤,开头甚至有些病态;但其中蕴含着一种并非做作的深沉的激情,有青春,有力量,有甜蜜的感觉,还有一种令人沉醉的业已麻木的哀愁。歌声里鸣响着、表现着一颗俄罗斯人真实而炽热的心灵,它紧紧地抓住您的心,直接扣动那属于俄罗斯人的心弦。歌声渐渐扩展开来,不再发抖,它颤动着,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所产生的微微的颤动,它像一支箭刺进听众的心窝,不断地加强、坚定和扩展。我觉得泪水在我心中沸腾,并且涌向眼眶;掌柜的垂着头,“眨巴眼”转过身来;在“野老爷”那铁板似的脸上,从紧蹙的眉头下正慢慢地滚下大滴大滴的泪珠。要不是雅什卡在一个非常尖细的高音上仿佛突然中断似的结束了歌曲,我真不知道众人的沉醉将如何化解。没有人喊一声,大家仿佛在等待,他是不是还要唱下去;但是他睁开眼睛,似乎为我们的沉默感到惊奇,接着用探询的目光把所有的人扫视了一遍,于是他明白,胜利是属于他的。
⑥我们从沉醉中惊醒:大家忽然快乐地、乱哄哄地说起话来。我又看了雅什卡一眼,便走出去了。我不想留下来——我怕破坏自己的印象。我走到一个干草棚里,在一堆青草上躺下,久久不能入睡,雅什卡那扣人心弦的歌声还在我耳边萦绕不去。醒来的时候,天已完全黑了,但从不远处灯火通明的酒店里仍传来一阵阵隐约可闻的喧闹声。我走到窗口,看到一派并不令人愉快的虽然是五光十色的景象:所有的人都酩酊大醉——首先是雅什卡,他敞怀坐在长凳上,用嘶哑的声音轻轻唱着一支下流舞曲,懒洋洋地拨动着吉他的琴弦。汗湿的头发一绺绺挂在他那煞白的脸上。
⑦我转过身,快步走下科洛托夫卡村所在的山丘。山丘底下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它沉浸在一片苍茫的暮霭之中,显得更加无边无际,仿佛同正在暗下来的天空连成一片。
(选自《猎人笔记》,有删改)
1.关于这篇小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洛托夫卡村村民居住环境恶劣,生活贫穷。
B.科洛托夫卡村村民心灵真实而炽热,日常生活丰富多彩。
C.作者表达了对当时俄罗斯民族美好人性因生活艰难而被遮蔽的忧虑。
D.作者表达了对俄罗斯人真实、炽热、奔放的心灵回归的呼唤。
2.赛歌这一部分情节中,小说描写了小包工唱歌的场景,请联系全文简析其作用。
3.请分析第⑤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雅什卡的歌声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狼
【俄】屠格涅夫
傍晚我打完猎,独自驾着一辆马车回去。距家还有七八俄里路,狂风猛地在上空怒号起来,随之电光一闪,雷声响开了,下起了倾盆大雨,四下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我躲到一个树丛下,耐着性子等待雨停。突然,在电光中瞥见大路上有一个高高的人影。
“什么人?”一个响亮的声音问。
“你是什么人呀?”
“我是这里的护林人。”
我报了自己的姓名。
“哦,我知道的!您是回家去的吧?”
“是回家。可你瞧,多大的雷雨……”
一道白晃晃的电光把这个护林人从头到脚照得通亮,紧接着响起急促而爆裂的雷声。雨下得倍加起劲了。
“怎么办呢!”
“要不,我带您到我家去吧。”他说。
马车起动了。我们走了一大阵子,我的带路人终于停下脚步。“我们到家了,老爷。”他语调平和地说道,“嘎”地一声推开了篱笆门。
护林人住的只有一间屋子,熏得黑黑的,很低矮,屋里空荡荡的。我瞅了瞅他。我很少看到这样帅气的汉子:他身材魁梧,宽肩膀,体形健美,从那淋湿的麻布衬衫里突露出结实的肌肉。
我向他道了谢,并问了他的名字。
“我叫福马,”他回答说,“外号叫孤狼。”
“你就是孤狼呀?”
我好奇地打量着他。我常常听到其他人谈论孤狼的事,附近的庄稼人都像怕火似的怕他。
“原来你就是孤狼呀,”我重复了一句,“伙计,人家说你是什么人都不放过的。”
“我是尽自己的职责,”他阴郁地回答说,“总不能白吃主人家的饭呀。”
“怎么,你没有内当家的吗?”我问他。
“跟一个过路的城里人私奔了。”他带着苦笑说。
他走出去,“砰”一声带上门。我再次打量了四周,我感到这屋里比原先更显凄凉了。
护林人进来了,坐在板凳上。“雷雨快过去了,”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他说,“要是您想回去,我送您出林子。”
我站起身来。孤狼取过枪,我们一起走出来。雨已经停了。他突然说:“瞧,就趁这样的夜晚来偷。”可除了树叶的喧哗声外,我什么也听不出来。
我们下到山沟里,斧子均匀的响声清晰地传入了我的耳朵。
这时候天空越来越明净了,林子里也有点亮了。我们终于走出了山沟。他弯下腰,举起枪,消失在丛林中。透过喧闹不已的风声,我隐约听到从不远处传来的轻微声响。“往哪儿跑?站住!”骤然响起孤狼钢铁一般的喊声,还响起兔子般的哀叫声……
我朝那吵闹的方向奔去。我看到的是一个庄稼人:他浑身都湿透了,衣服破破烂烂的,长长的大胡子乱蓬蓬的。那里站着一匹瘦弱的马,马的旁边还停有一辆货车。
“放了他吧,”我对着孤狼的耳朵轻声地说,“这棵树我来赔。”
孤狼不声不响地用左手抓住马鬃,用右手抓住偷树贼的腰带。我们便往回走,好不容易才回到那座小屋。
“我本来想把他关到贮藏室里去,”他指了指庄稼人继续说,“可是那门闩……”
“让他待在这儿吧,别折腾他了。”我打断孤狼的话说。
我在心里发誓,无论怎么得想法子放走这个可怜的人。在灯光下我可以看清他那干枯的皱巴巴的脸,倒挂的黄眉毛,惶惶不安的眼睛,瘦骨嶙嶙的肢体……
“福马,”庄稼人猝然用低沉而衰弱的声音说,“哎,福马。”
你要干什么?”
“放了我吧……是饿得没法……放我走吧。”
“我可知道你们这种人,”护林人沉着脸说,“你们整个村子就是贼窝。”
“放了我吧,”他又沮丧又绝望地一再哀求,“实在是饿得没法……孩子们哭着要吃的,真的没法子。”
“我说了,不行。我也是做不了主的,东家会追究我的。”
这个可怜的人垂下了头……孤狼打了一个呵欠,把头靠在桌子上。雨仍然下个不停。
庄稼人猛然挺起身子,他那双眼睛冒出怒火,脸都涨红了。“那你就吃了我吧,你就掐死我吧。”他说。
护林人转过身去。
“你这家伙……我要治治你!”
“我有什么好怕的?饿死,打死,反正是死。……可你呢,等着吧,会有受报应的时候!”
“闭嘴!”护林人大喊一声,跨前两步。
“我偏不闭嘴,”这个不幸的人继续说,“你这凶手,野兽……你作威作福长久不了,等着吧!”
孤狼抓住他的肩膀,我扑过去救助那庄稼人。
然而令我极为惊诧的是,孤狼一下子把绑着庄稼人胳膊肘的腰带扯掉了,打开门,把他推了出去。
“带着你的马滚吧!”他朝庄稼人的背后喊道。
院子里响起那庄稼人的马车轱辘的响声。
“听,他走了!”他咕哝说,“下回我就不饶他!”
(节选自《猎人笔记》,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善于把握人物的特点,“孤狼”这个外号非常形象贴切,与福马的体貌神情、生活境遇、工作环境、行事风格极为吻合。
B.小说中多次正面描写偷树的庄稼人的外貌和神态,主要是为了表达“我”对他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孤狼种种不近人情行为的批判。
C.文中的“我”既是故事的见证者,也是故事的讲述者。文章通过“我”的视角,将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更具真实感。
D.小说反映了农奴制下俄罗斯农村的现状,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偷树的庄稼人一家的贫穷与痛苦,可以说是当时俄国下层民众命运的真实写照。
5.文章开头划线句子有何作用?
6.“孤狼”福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地主
屠格涅夫
我常在两位地主那边行猎,与他们相识,他们都是极可敬、极善良的人,在附近几个县里深受普遍的尊敬。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其中的一位、马尔达里·阿波洛内奇·斯捷古诺夫吧。在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和他在凉台上闲聊。他朝下边瞧了瞧,顿时陷于极度的不安。
“这是谁家的鸡?这是谁家的鸡?”他大喊起来,“是谁家的鸡在花园里乱窜?……尤什卡!尤什卡!快点跑去看看,是谁家的鸡跑到花园里乱窜?……这是哪一家的鸡呀?我禁止过多少遍啦,说过多少回啦!”
尤什卡跑去了。
“简直乱了套!”马尔达里·阿波洛内奇说,“太不像话!”
我现在仍记得,那几只不走运的母鸡,两只花斑鸡和一只白凤头鸡还在苹果树下悠然信步,有时用持续的咯咯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怀,骤然间,不戴帽子、手持棍子的尤什卡和另外三个成年仆人协同一致地向它们急奔过来。这一下真热闹开了。三只母鸡叫喊着,拍着翅膀,跳蹦着,咕达咕达地吵翻天;仆人们跑着,磕磕碰碰,摔倒在地;主人发狂了似的从凉台上大喊:“抓住,抓住!抓住,抓住!抓住,抓住,抓住!……这是谁家的鸡,这是谁家的鸡?”一个仆人终于抓住了那只凤头鸡,把它按住在地。正在这时候,一个十一二岁的、蓬头散发的小丫头拿着一根长棍,越过篱笆从外边跳进花园里。
“啊,原来是她家的鸡呀!”地主高兴地喊了起来,“是马车夫叶尔米尔家的鸡!他让他的娜塔尔卡来赶鸡了……怎么不叫帕拉莎来呢。”地主低声地加了一句,一面意味深长地一笑。“喂,尤什卡!别去抓鸡了;把娜塔尔卡给我抓来。”
在气喘吁吁的尤什卡还没有跑近那个吓破胆的小丫头身边之前,不知从哪儿冒出了女管家,她抓住小丫头的胳膊,在她背上啪啪地揍了好几下……
“就得这样,就得这样,”地主接着说,“揍揍揍!揍揍揍!……把鸡扣下来,阿夫多季娅,”他又大声地添了一句,并喜形于色地朝着我说,“老弟,这回打猎打得怎么样呀?您瞧,我都出汗了。”
马尔达里·阿波洛内奇哈哈大笑起来。
仆人给我们上了茶。
“请问,”我开口说,“马尔达里·阿波洛内奇,迁到山谷那边大路旁的那几家是您的佃户吗?”
“是我的……怎么?”
“您这是怎么啦,马尔达里·阿波洛内奇?这可不应当呀。拨给那些庄稼人的房子太差,太小了;周围连棵树也见不到;甚至连个小鱼塘也没有;井只有一口,而且还是不顶用的。难道您就不能找个别的地方吗?”
“地界是这么划的,拿它有什么办法呢?”马尔达里·阿波洛内奇回答我说,“这样划地界我也觉得有些不合适。我看不出这种划法有什么好处。至于我没有在他们那边挖养鱼塘什么的——关于这些事嘛,自有我的道理。我是个老实人,按老规矩行事。依我看,老爷终究是老爷,庄稼人终究是庄稼人……就是这么回事。”
对于这样明白的不容置疑的理由,自然是没法与他再说了。
“而且,”他接着说,“那些庄稼人不是东西着呢,很令人头痛。尤其是那边的两家;先父——祝他升天堂——在世时就讨厌他们,挺讨厌他们。对您说吧,我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老子是贼,儿子必定也是贼;有什么法子呢……唉,遗传呀遗传,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坦白地对您说吧,我把那两户中没有轮到的人都送去当兵了,把他们东一个西一个地拆散开来;可也根除不了,有什么办法?他们能繁殖着呢,这些可恶的家伙。”
此时周围全然寂静下来了。只是有时吹来一阵阵晚风,每当一阵风停息在房子近处时,从马厩那边频频响起的有节奏的鞭打声传到了我们的耳朵。马尔达里·阿波洛内奇刚刚把斟满茶的碟子端到嘴边,可是停住没喝,侧耳倾听,点了点头,然后才吧了一口,就把碟子放到桌子上,露出最慈祥的微笑,似乎不由自主地应和起那些鞭打声,喊着:“啪啪啪!啪啪!啪啪!”
“这是怎么回事?”我惊讶地问。
“这是按我的吩咐,在那边惩罚一个调皮鬼……就是那个在餐室里干活的瓦夏,您知道吗?”
“哪个瓦夏?”
“就是头些时候侍候我们用餐的那个,长一脸大胡子的。”
无论怎么惯慨,也抵抗不住马尔达里·阿波洛内奇那明亮而柔和的目光。
“您怎么啦,年轻人,您怎么啦?”他摇着头说,“您干吗这样盯着我看,难道我是个坏蛋吗?惩罚是出于爱护嘛,您是懂得的。”
过了一刻钟,我便向马尔达里·阿波洛内奇告辞了。我乘车经过村子时,瞧见了那个餐室听差瓦夏。他在马路上走着,一边咬着核桃。我让车夫勒住马,唤他过来。
“喂,伙计,你今天挨打了?”我问他。
“您怎么知道?”瓦夏反问说。
“是你家老爷对我说的。
“是老爷亲口说的?”
“他为什么让人打你呢?”
“我是该挨打的,先生,该挨打的。我们这儿不会平白无故惩罚人的;我们这儿不会这样做的——确实不会。我们的老爷不是那号人;我们的老爷……全省都找不出他这样的好老爷。”
“走吧!”我对车夫说。“这就是旧俄罗斯呀!”在回家的路上我这样琢磨着。
注:此文创作于19世纪50年代初,当时俄国实行的是腐朽没落的农奴制度。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尔达里·阿波洛内奇见自家花园里有别人家的鸡乱窜便“陷于极度的不安”,这体现出了他的真实性情与心态。
B.“我”指出马尔达里·阿波洛内奇对庄稼人的做法“不应当”,这引发了对方的自我辩解,将故事情节引向深入。
C.小说语言比较独特,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作者用人物对话替代了事件和场景,用来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
D.小说开篇写两位地主“都是极可敬、极善良的人”,这一交代与后文人物的言行形成反差,蕴含揭露和批判之意。
8.“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义。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玛莎
【俄】屠格涅夫
许多年以前,我住在彼得堡时,每次雇街头马车,总要和马车夫聊聊天。
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他们都是近郊的贫苦的农人,赶着拉着上过赭色油漆的小雪橇的羸弱的瘦马,来到城里,希望挣些糊口的费用,凑些钱还地主们的代役租。
那一天,我就雇了一个这样的马车夫……他是个20岁光景的小伙子,身材高大,体格匀称,仪表堂堂。他有一对蓝色的眼睛,红润的面颊,他那一直戴到眼眉边的带补丁的帽子下边,露出卷成一个个小圈圈的淡黄色头发。穿着一件褴褛的厚呢上衣。马车夫那漂亮的、没有胡须的脸上,露出悲伤和郁闷的神情。
我和他攀谈起来。从他的话语里,也听得出他的悲伤。
“怎么啦,兄弟?”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愉快?难道有什么不幸吗?”
小伙子没有马上回答我。
“是的,老爷,是的,”他终于说道,“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了。我死了妻子。”
“你爱她……爱自己的妻子吗?”
小伙子没有回过头来看我,他只是低下头。
“我爱她,老爷。已经过去7个多月了……但我还不能忘掉。我心里很难过!她年轻!健壮!仅仅一天功夫,她就给霍乱病夺走了。”
“她待你好吗?”
“唉,老爷!”贫苦的农人沉重地叹了口气,“我和她在一块儿生活得多么和睦啊!她死时我不在家。所以,我突然在这儿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快崩溃了。在回家的路上我不停的用鞭子抽打我的马,可到家时,已经是半夜了,人们已经把她埋掉了。我跨进自己的小木屋,站在屋子中间,就这样小声地说:“玛莎!玛莎呀!”只有蟪蛄的吱吱叫。我不觉哭起来,坐在小木屋的地板上用手掌拍着地板说:“你这贪得无厌的东西……你吞噬了她……也把我吞噬掉吧!唉,玛莎!我的玛莎……”
“玛莎!”他突然压低嗓子又叫了一声。他没有放松手里的缰绳,用手套揩了揩眼泪,抖了抖它,放到一边,耸了耸肩膀,就再也没有说一句话了。
我跳下雪橇时,多给了他剩下的15戈比。他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双手抓着帽子,踏着街上空荡荡的雪地,在一月严寒的灰白色的雾里,小步慢慢地挣扎着走去。
10.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形象刻画上别具一格,玛莎这个主人公始终未正面出场,作者将笔墨全部用在玛莎的丈夫——马车夫身上,借助丈夫的介绍具体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特点。
B.“贫苦的农人”“羸弱的瘦马”“凑些钱还地主们的代役租”“霍乱病”等,反映了俄国19世纪农村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了作品中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
C.马车夫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还地主们的代役租”,一再称“我”为“老爷”,自甘被奴役的处境,表明他尚未觉醒。作家对此虽未作出批评,但实质上持否定态度。
D.英俊的马车夫的悲伤的神情、沉重的叹息和声声深情的呼唤,反映了他对妻子刻骨铭心的挚爱,并促使读者在无限的遐想中创造玛莎动人的形象。
11.小说第二段开头写道:“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试根据上下文及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分析概括“夜间马车夫”的两个特点。
12.小说着重写出了“夜间的马车夫”因死了妻子而产生的悲伤情绪,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点?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幽会
【俄】屠格涅夫
秋天,九月中光景,我在一个小白桦林里歇息。从一早便下起濛濛细雨,不时地交替出现暖烘烘的阳光;这是一种变幻莫测的天气。有时天空布满一层散淡的白云,有时几处豁然清朗,从散开的云层后面呈现出一片蓝空,明亮而亲切,宛如一只迷人的眼睛。我坐着,观赏着周围,倾听着。树叶在我头上低声喧闹;从它们的喧闹声里便可知道眼前属于什么季节。这不是春天欢快、战颤的笑语,不是夏天轻柔的沙沙声和绵绵絮语声,也不是深秋羞涩而冷峻的嘟哝声,这是一种难得听清的、催人欲睡的闲聊声……我在欣赏一番周围的景色之后,便安稳地、舒坦地睡了一觉,这样的觉只有猎人才会领略得到。
我说不清自己睡了多大一会儿,当我睁开眼睛时,树林里到处洒满阳光,透过那欢腾喧闹的树叶,看得见浅蓝色的天空,它仿佛在闪闪发亮;云被风儿驱散了,消失了;天气格外清朗,你可感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特殊的干爽的新鲜气息,令你心旷神怡,精神焕发,它在向人们预告,在这整天的阴雨之后,将是一个平静清明的夜晚。我已准备起身,想再去碰碰运气,忽然我的眼睛看到一个呆然不动的人体。我细细一瞧,那是一个年轻轻的农家少女。她坐在离我二十步远的地方,正在埋头沉思,两只手搁在膝上;在一只半伸开的手掌上放着一束密匝匝的野花,随着她的一呼一吸,这束野花轻轻地滑落在方格裙上,那扣着领口和袖口的洁白衬衫,形成短短的柔和的皱褶,围在她的身躯上;大粒的黄色珠串盘成两行,从脖上挂到胸前。她颇有姿色。带点漂亮浅灰色的浓密金发在鲜红的发带下精心地梳成两个半圆形,那发带几乎移到白如象牙的脑门上;她的脸庞的其他部分几乎被晒成古铜色,只有细嫩的肌肤才会有这样的颜色。我看不清她的眼睛,因为她没有抬起眼睛来;可是我清楚地看见她那副高高细细的眉毛和长长的睫毛,那睫毛是湿润的;在她的一边脸颊上还有干了的泪痕,它落在略微苍白的嘴唇上,在阳光下闪着亮。
她的整个头部都显得挺可爱;虽然鼻子稍稍胖圆了一点,也无伤大雅。我特别喜欢她的脸部表情:它是那样的单纯而温柔,那样的忧伤,对于自己的忧伤又是那样充满稚气的疑惑。她显然是在等候一个人;林子里出现某种轻微的响动,她立即四下张望;在明净的阴影里,她那双像扁角鹿一样畏怯的明亮的大眼睛在我面前迅速地一闪。她倾听了片刻,睁大眼睛盯着发出轻微声响的地方,叹了口气,轻轻地扭过头,她的身子弯得更低了,开始慢慢地采摘花朵。她的眼睑红红的,嘴唇痛苦地颤动着,从那浓密的睫毛里又滚出了泪珠,沾在脸颊上,一闪一闪。就这样过了好一阵子;这可怜的姑娘木然不动,只是偶尔愁闷地动一动手,她在倾听,—直在倾听林子里又有什么响了,她战颤了一下。响声没有停息下来,反而变得更清晰了,越来越近了,终于变成了坚定而急促的脚步声。她挺直了身子,似乎胆怯起来。她那凝视的目光颤抖起来,由于期待而闪亮。透过密密的树木,迅速地闪现出一个男子的身影。她细细一瞧,顿时满脸绯红,欢喜而幸福地微笑了,她本想站起身来,又立刻埋下头去,脸色泛白,有些腼腆,直到那个前来的人在她身旁停下步来,她才抬起颤抖的、几近祈求的目光望着他。
我从自己的隐蔽处好奇地观望他。说实话,他没有带给我愉快的印象。从他的种种神情举止来看,他是一个富有的年轻地主所惯坏了的侍仆。从他那身打扮可看出他很讲时尚,炫示漂亮洒脱:他穿着一件古铜色短大衣,可能是主人穿旧了给他的,扣子直扣到领口,系着一条两端雪青色的粉红领带,头戴镶金边的黑丝绒便帽,直压到眉毛。他那白衬衫的圆领过分地撑着他的耳朵,硬顶着他的脸颊,浆硬的袖口遮住了他的整只手,直遮到红润而弯曲的手指,手指上戴着金银戒指,戒指上镶有毋忘我花形的绿宝石。他脸色红润、鲜嫩,又有点无赖相,据我所知,这类脸孔几乎总是让男人们气恼,遗憾的是,女人们见了往往挺喜欢。他时而用手整一整鬈曲得挺帅气的棕黄色鬓发,时而揪一揪竖起在肥厚上唇上的黄色小胡子——总之,他装腔作势得令人受不了。他一看见那位正在等候他的年轻的农家姑娘后,就开始装腔作势;他慢悠悠地、大摇大摆地走到她的跟前,站了一会,耸耸肩膀,把两手插在大衣口袋里,稍稍向这位可怜的姑娘投去匆匆而淡然的一瞥,便坐下来了。
突如其来的撕心裂肺的号哭没有让她把话说完——她扑倒在草地上,悲悲切切地大哭起来……她全身抽搐地起伏着,后脑勺忽高忽低……长期压抑着的悲伤终于像洪流似地奔涌出来。他在她旁边站了一会儿,耸耸肩膀,转过身,大步地扬长而去……
她平静下来,抬起头,跳起身来,向四周瞧了瞧,惊异地拍了拍手;她本想前去追他,可是她两腿发软,跪倒在地上……
我站了一会儿,捡起那一小束矢车菊,走出林子,来到田野。太阳低悬在亮白的天空,它的光线似乎也变淡了,变冷了:它们没有辉耀,只是洒下平静的、几近无色的光。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细致地描写了少女等待情郎的情景,她精心准备,采摘各种鲜花,准备献给恋人,表现了她的单纯和痴情。
B.文章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了两人见面后的情形,细致生动地写出了他们“幽会”的过程,展现了灵魂的美与丑。
C.选段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塑造出了呼之欲出的鲜明的人物形象。
D.这篇小说读来缠绵悱恻、余音袅袅,得益于作家把这个具有悲彩的爱情故事置于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之中。
14.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最大的特点就是环境描写细腻、生动,请结合本文的环境描写语句,分析这样着力描摹的作用是什么。
15.这篇文章在叙述视角上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内视角,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答案】
B“日常生活丰富多彩”错,由原文可知,因为有人要赛歌,“安乐窝”里面就聚集了很多人,说明村民日常生活单调。
展示小包工演唱技巧的高超;为下文描写雅什卡演唱震撼人心蓄势;突出了从心灵流淌出来的声音才有强大的感染力。
3.正面描写唱歌的过程,多用比喻,使得歌声形象可感;侧面通过“我”和其他听众的反应,衬托歌声的美妙而令人震撼的特点。
4.B“对孤狼种种不近人情行为的批判”错误,孤狼并非不近人情,而是忠于职守,所以里面没对他的批判。
5.①渲染了凄冷、阴暗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②推动情节发展, 正因为雨大,“我” 躲雨,才遇到了“孤狼”,去了“孤狼”家里。③具有象征意味,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黑暗。
6.①坚强。福马生活困窘,妻子也离他而去,但他没有自暴自弃。②心存良善。福马主动带“我”到他家避雨,后来又放走可怜的偷树人。③忠于职守。受雇成为守林人,在大雨夜抓捕偷树贼,按东家的要求守护林场。
7.C“作者用人物对话替代了事件和场景,用来推动情节发展”错误,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只是必要的语言描写,并没有替代事件和场景,推动情节的发展。
8.①情节上,“我”作为线索人物,讲述并见证了地主马尔达里·阿波洛内奇欺压佃户农奴的事件,使情节紧凑、集中、真实可信。②通过“我”的所见及与地主马尔达里·阿波洛内奇的对话,揭示出他以强凌弱、残暴吝啬的形象。③借我的奇怪、愤慨、感慨,深化了主题,寄托了作者对佃户农奴等底层人民的同情及对农奴制的批判、对地主残暴本性的揭露之意。
9.①我觉得餐室听差瓦夏遭受了不公的责打,而瓦夏自己却逆来顺受,甚至赞颂他的老爷马尔达里·阿波洛内奇是全省难找的好老爷。②“我”因此感慨,瓦夏的表现代表了旧俄罗斯的普遍现象,在农奴制下人民饱受欺凌而不自知,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表达了对旧俄罗斯的落后、愚昧现状的批判。
10、D
A.“具体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特点”错误。小说只通过马车夫的语言概括的给了读者一个笼统的印象。
B.“反映了俄国19世纪农村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错误。没有自然环境的描写。
C.“……表明他尚未觉醒。作家对此虽未作出批评,但实质上持否定态度”错误。作者通过对马车夫的描写,反映了俄国19世纪农民痛苦而不幸的生活,体现了他对底层农民的关心与同情,并没有批评与否定。
11.①都是近郊的贫苦的农人;
②车破马瘦,生活贫苦。
12.(1)玛莎年轻健壮,有着善良、贤惠的美德。
(2)突出表现马车夫因妻子之死精神接近崩溃的状态,给读者留下抹不去的印象。
13.C“选段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错误。“语言”描写在选文中体现并不充分,不是“主要运用”。
14.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营造了扑朔迷离、令人遐想的爱情氛围。
②首尾环境描写的对比变化,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
③诗意盎然的环境,描绘的是一场分道扬镳的爱情故事,这样写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又渲染了文章主题的悲剧意蕴。
15.①我”作为猎人,是少女爱情的见证者。“我”来到树林中,因为下着毛毛细雨,因而躲到白桦林中休息,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后亲眼看见了这林中“幽会”的一幕。
②这种第一人称的内视角叙述方式,既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另一方面也通过叙述者倾向分明地表达了对可怜又可爱的姑娘的同情,以及对自私、冷漠、做作的男子的愤怒。
③在结构和主题方面,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述方式,使文章结构丰富而完整,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