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七年级上册1-3单元文言文知识梳理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1.作家作品
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又名《世说》。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篇,主要记录汉末至东晋间120多位人物的言谈、逸事。共记载了1130个故——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开创了小说先河的《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模仿它的著作不断出现。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称其为“名士底(的)教科书”(《中国小说史略》)。
2.文体知识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
谢安 谢安出身于名门世族,年轻时常隐居会稽东山,屡次拒绝朝廷征召,不肯为官。后应征西大将军桓温所邀走入仕途。成语东山再起说的就是他的故事。在淝水之战中,谢安指挥八万晋军击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终于力挽狂澜,稳定了东晋国家危局。
谢道韫 谢道韫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才女,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三字经》里说:谢道韫,能吟咏,说得就是她把雪花比作柳絮的事。因此后世就用“咏絮之才”来指代有才华的女子。有个成语叫“檀郎谢女”,檀郎就是古代的美男子潘安,谢女即指谢道韫,后用来指代才貌双全的夫妻或情侣。
3.课文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字音字形
太傅(fù) 讲论(lùn) 俄而(é) 雪骤(zhòu) 撒盐(sǎ)
柳絮(xù) 差(chà)可拟(nǐ) 柳絮(xù) 无奕(yì)
王凝之(níng) 谢道韫(yùn)
5. 词语汇释
㈠重点词语
1.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即把家里人聚焦到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讲论文义:谈论诗文。义,道理,意义,文义,文章的义理,即文章表达的意思。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欣然:高兴的样子。
7.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像什么。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8.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9.未若:比不上。
10. 因风:乘风。因,趁、乘。
11.即:是。
12.无奕:谢奕,字无奕,谢安长兄。
13.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聪慧有才辩。
㈡ 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文义 (古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今义,儿子和女儿。)
2.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文章的义理;今义,文章。)
3.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凭借,趁,乘;今义:因为)
㈢一词多义
俄而雪骤(与“俄”“既”等构成副词性词组,表示时间短,不久)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
古汉语语法中“……,……也”是常见的判断句式,还有如“……者,……也” “……,……者也”“……者,……”等形式。
2.省略句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省主语,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倒装句
(1)白雪纷纷何所似。
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
7.课文翻译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8.重点提示
1.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甲:我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乙:我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还可以用“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来比喻雪。
2. “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谢太傅对以上两个答案的优劣未作评定,而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
从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
3.“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1)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2)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4.有人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描写雪景比“柳絮”一句更贴切,请为他谈谈理由?
认为“撒盐”一喻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9.课文主题
这篇《咏雪》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
1.作家作品
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又名《世说》。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篇,主要记录汉末至东晋间120多位人物的言谈、逸事。共记载了1130个故——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开创了小说先河的《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模仿它的著作不断出现。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称其为“名士底(的)教科书”(《中国小说史略》)。
2.文体知识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
3.课文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4.词语汇释
㈠重点词语
1.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2.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4.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5.戏:玩耍。
6.尊君在不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7.非人哉:简直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8.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9.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0.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11.顾:回头看。
㈡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
“通假”就是“通用、假借”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㈢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3.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引用)
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5.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今义:委任。
古今异义是指古汉语中有一些字词随着词汇发展,词义发生了变化转移。
如:“去”“委”“引”。
㈣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名词作动词,约定。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 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㈤一词多义
相委而去(连词,表示顺承)
㈥敬辞与谦辞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5.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省略介词“于”)
(2)太丘舍去 “舍”后省略宾语“友人”
(3)(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省略主语)
6.课文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7.方法点拨
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意译:即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官职、称谓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元方 陈太丘 (照录不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
例:①(陈太丘)去后(友)乃至 。
②(家君)待君久(君)不至,(他)已去。
3.换:用现代汉语的单音了词替换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
例: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4.调:调整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
例:白雪纷纷何所似? 所似何(像什么)
5.删:删去没有实际意义的词。
6.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使句子更通顺更连贯。
8.重点提示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辞严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观点一: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观点二: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5.人物形象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看重承诺,守时。
太丘的朋友:
⑴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不讲信用,迟到了不知检查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责骂他的父亲且言语粗野,不讲礼貌。
⑵友人惭,下车引之。”——知错能改。
元方:
⑴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为人的不足,表现了元方明白为人要讲诚信,要讲礼貌的处世原则;
⑵也反映了他的机智和思维的敏捷。
⑶入门不顾”——对不讲诚信,不讲礼貌的鄙视;也反映了他得正直率真的性格特点。
总结:是非分明、懂礼明事理、机智敏捷(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正直率真。
9.课文主题
文中的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聪颖机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
《论语》十二章
1.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与儒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孟子被尊称为“亚圣”),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又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即“四书五经”。
2.文体知识
语录体 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如:《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3.创作背景
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
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4.文中人物
1.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
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弟子之一,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2.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
字子渊,鲁国人,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3.卜子夏(前507年—前420)
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讲学。授徒三百 ,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
5.课文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6.字音字形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乎 愠(yùn) 三省(xǐng)
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 罔(wǎng ) 殆(dài)
哉(zāi) 箪(dān) 陋巷(xiàng) 堪(kān)
肱(gōng) 笃(dǔ)志 陬邑(zōu yì)
7.词语汇释
㈠重点词语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愠:生气,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罔:迷惑。
殆:疑惑。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川上:河边。川,河流。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仁:仁德。
㈡ 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㈢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不亦君子乎 (古义:指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3.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4.温故而知新 (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5.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5.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6.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㈣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 当、 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2.志: 志于学 立志
博学笃志/不可夺志 志向
3.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承接)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三十而立 表修饰
4.乐: 不亦乐乎 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为快乐
乐亦在其中矣 乐趣
回也不改其乐 乐趣
5.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㈤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㈥文言虚词
1.之
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它,它们。他,他们。(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
2.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于我如浮云(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
3.其
人不堪其忧(他的),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4.而
①表转接:表转折(可是,但是,却)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表转折,可是,但是,却)
②表顺接:表承接或顺承(然后,就)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承接,然后)
③表并列:并且 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并列)
④表修饰:如:面山而居。(表修饰)
8.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贤哉,回也!
2.省略句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即“可以之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固定句式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9.全文翻译
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9.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0.重点提示
1.第一章一共有三个问句,每个问句分别讲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说明。
明确:①句:学习方法:学后要及时复习。②句:学习交流的乐趣:和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学问是快乐的。③句:为人态度,也是学习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无怨言。
2.用自己的话概括达到“仁”的方法有哪些?
明确:博学(广泛地学习)、笃志(坚守自己的志向)、切问(恳切地提问)、近思(多考虑当前的事情)。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在阐明什么?
明确:意在阐明加强个人修养,做一个道德高尚,胸襟豁达之人。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示了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何指导意义呢?
明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追求学问时刻苦钻研,孜孜以求。
5.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意思,并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
明确:(1)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不会为谁停留,必须只争朝夕。
6.有人说,若身为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你心中的孔子是怎样的人呢?学完《论语》,请谈谈孔子在你心中的形象。
明确: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立志于学、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安贫乐道、以学为乐、淡泊名利、谦虚好学、珍惜时间、坚守志向、追求仁德的人。
7. 课文所选十二章,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1)一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包括第一、二、四、五章。学习方法有:复习法、反省法、学思结合法。2)二是关于学习态度的,包括第七、九、十章。学习态度包括:要以学为乐、诚实谦虚、善于取长补短、珍惜时间。3)三是关于修身做人的,包括第一、二、三、六、八、九、十一、十二章。在这几章里,孔子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方法,那就是要宽以待人、忠实守信、顺心而为、安贫乐道、择善而从、坚守志向、博学仁德。
11.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贞操的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