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21.杨氏之子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杨氏之子》,为了更好地阐释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设计以及说板书设计这八个方面进行本课的说课。
说课的步骤如下:
一、说教材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作业设计
二、说学情
八、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杨氏之子》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十一课,本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本文讲述了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描述了杨氏子的聪慧,把杨氏子的稚气和巧妙地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教导我们要学会随机应变,考虑再三,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这是一篇文言文,又是本组的开篇课文,是五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要重点抓读和背诵。
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
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我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并且充分考虑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惠”“曰”“禽”等3个生字,会写“梁”“曰”“乃”等6个生字,学会在对比中把握汉字的特点,(如“曰”和“日”),从中体会汉字的智慧。
2、借助文中注释,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并注意停顿、节奏、感受诵读古文的乐趣,把握节奏,形成一定的语感并背诵。
3、通过对课文内容尤其是杨氏之子回答的妙处的理解,感受中华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学习杨氏之子的思维妙处。
4、 体味“应声”一词对于体现杨氏之子“甚聪慧”的效果,从中感受文言文言简意丰的魅力,由此更加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有:
1、教学重点: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杨氏之子》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对杨氏之子回答之妙的体会与运用。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为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本着教为学服务的原则,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采用如下教法学法:
1、教法:本堂课我采用的主要有朗读法、讨论法、游戏法、分角色、活动法等教学手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学法: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
在对教材进行仔细分析解读后,依据课文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五个教学任务:
任务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任务二:新颖朗读,熟读成诵
任务三:接龙默写,书写规范
任务四:深入理解,紧扣话题
任务五:总结归纳,升华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任务一:趣味导入,激发兴趣
(PPT展示图片)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请你们看看这张图片,然后告诉大家你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些什么?学生积极思考,自由发言,引出并顺势板书课题《杨氏之子》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导入,根据图片向学生提出疑问:从图片中看到了些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由此引出课题。
六、说教学过程:
任务二:新颖朗读,熟读成诵
活动1:师生比赛,学生借助拼音与注释,自行读通课文,PPT出示译文,学生自愿参与比赛,学生读完后,教师范读。
活动2: 与音频进行比赛,注意读出停顿与节奏,教师予以奖励。
活动3: PPT显示不完整原文,学生尝试完整读完,又快又准确者予以奖励。
活动4: PPT显示繁体古文,全班诵读,予以奖励表扬。
【设计意图】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多朗读课文,并予以奖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理解课文铺开道路。
六、说教学过程:
任务三:接龙默写,书写规范
活动1:学生五人一组,一人默写一句,小组接龙,又快又准且书写规范者予以奖励。
活动2:针对活动一中的重点错别字进行讨论,教师必要时指导书写要点,帮助学生利用汉字规律理解汉字。
①"曰"与"日"的区分日和曰一高一矮,一胖一瘦。而在从文字学上看,区别在于左上角是否封口。
日:“日”意思是太阳,太阳是没有缺口的,在李阳冰篆书的《城隍庙碑》中可以看到最上面是一横。汉朝隶书的《西狭颂》可以清楚地看到“日”字是完全封口的字。孙过庭草书的《书谱》中,日字更加象形,完全闭合,接近圆圈。
曰:“曰”字意思是口说话,在李阳冰篆书的《城隍庙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左上角是分开的,这样才能“出气”。
六、说教学过程:
任务三:接龙默写,书写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法,让学生以小组接龙的方式,并对又快又准确且书写规范者予以奖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训练学生短时间内识记、辨析字形的能力,能够利用汉字规律理解汉字。
汉朝隶书的《西狭颂》可以清楚地看到左上角的开口保留了篆书的字意。王羲之楷书的《圣教序》中更可以看出,“曰”字并不是扁胖,和“日”字的差别就在于左上角的缺口。在孙过庭草书的《书谱》中,“曰”的字型和“日”字有了根本的区别,缺口被明显放大。
②乃、惠、禽的笔顺
六、说教学过程:
任务四:深入理解,紧扣话题
活动1:讲故事。根据PPT原文译文一番讨论后,小组派人将课文用现代话讲出来,依据同学评价,以及"信、达、雅"的标准,评出最优者予以奖励。
活动2:演故事。表演文中人物,生动者予以奖励。要注意学生对杨氏之子回答之迅速的表现程度,必要时教师进行示范予以强调。
活动3:小组讨论文中如何用书面语言体现杨氏之子的机敏,感受文言文精准之美。①甚聪惠(正面)②应声答(侧面)
活动4:仿一个类似故事来运用杨氏之子的思维方式。
例:梁国马氏之子九岁,甚聪惠,李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请观牲畜,牲有骏马。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禽。"二应声答曰:"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妙处在于比直接反驳"没道理",更有利以牙还牙)。
六、说教学过程:
任务四:深入理解,紧扣话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在解决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思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文中人物,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愉快的氛围中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通过仿一个类似的故事来表达杨氏之子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能够把握杨氏之子思维之妙并熟练运用。
六、说教学过程:
任务五:总结归纳,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自行讨论交流,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及时总结文章主旨,使学生明白遇到问题要学会随机应变,考虑再三,用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美和文化美,最后通过配乐朗读巩固课文内容。
活动1:学生自行讨论交流今日收获,教师全面总结,必要时引导升华学生感受到的语言美与文化美。
活动2:配喜剧乐进行朗读,在情境中完整收尾。
七、说作业设计: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以及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为了更好的延伸课堂,巩固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将杨氏之子的故事,分别用精炼的原文和铺排的现代文讲给家人听。
(2)搜索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原文,理解并翻译,说明其与杨氏之子思维的共通之处。
八、说板书设计:
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图画式的板书,力求简洁明了的突出教学重点,同时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获得更加鲜明的印象。
应声答曰→精炼之美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语言之妙
21.《杨氏之子》
甚聪慧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文章内容。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