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经华国锋批准)
——实质是“文革”中“左”倾错误的延续
1977年秋,南京大学胡福明应约为《光明日报》撰写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文章经过反复修改,并在标题加入“唯一”二字,最终定稿。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第二天新华社向全国转发。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
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1978.12.1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
……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邓小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 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文革”结束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2. 内容
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路线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___的方针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组织路线:形成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邓小平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3. 意义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平反冤假错案;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落实民族政策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拨乱反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
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贯彻了实事求是的路线
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平反冤假错案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平反昭雪。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组织部联合开展的对刘少奇冤案的复查工作,历时一年,根据事实,完全推翻了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决定撤销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枉加于刘少奇的“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和把他“永远开除出党
,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错误决议,撤销原审查报告,恢复了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刘少奇冤案的平反,使受到这一冤假错案牵连的近三万人得以昭雪。这一“文革”中最大冤案的平反,推动了平反冤假错案的进程。
我们悼念刘少奇同志,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他的遗愿,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全面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使我们党真正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邓小平在刘少奇追悼会上致悼词
敬爱的少奇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林彪、江青一伙制造伪证,隐瞒真象,罗织罪名,企图把他的名字从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抹掉。但是,正如少奇同志在处境最艰险时所说:“好在历史是由人民写的”,历史宣告了林彪、“四人帮”一伙阴谋的彻底破产。历史对新中国的每个创建者和领导者都是公正的,不会忘记任何人的功绩。和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朱德同志一样,刘少奇同志将永远活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心中。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追悼大会
1982年宪法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主要内容:①确立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国家根本任务;②在结构上做了重大调整;③进一步完善国家机构体系
表明国家对保障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高度重视。同时,
也是吸取“文革”的教训,完善了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保障
二、改革开放进程
(一)探索阶段(1978~1992)
改革 开放
农村:推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年5月,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城市:逐步扩大国有企业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______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营自主权
政企分开
1980
1984
探究
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为何改革从农村开始?
1978年率先实行“大包干”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部分带头人合影
时间 总人口 农业人口 农业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例
1949 54167万 48402万 89.4%
1952 57482万 50139万 87.2%
1958 65994万 54704万 82.8%
1978 96259万 79014万 80.08%
——《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前景》
原因:①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②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缺乏自主权,挫伤生产积极性;③安徽已经出现农村成功改革的试验
对内改革之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手印的“大包干”契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鉴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牢刹头也干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由安徽、四川开始,之后推广到全国
经营管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产品分配:交够国家,留足集体,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不变: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依然是公有制★
(1)内容
对内改革之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行包产到户后,粮食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到1984年时粮食产量就超过了4亿吨,而1977年时还只有3亿吨。1981年以后,粮食供应的增长导致政府鼓励农户改种蔬菜、水果和经济作物。据官方估计,1977年到1984年的人均粮食消费从195公斤增加到了250公斤,猪肉、牛肉和禽蛋的消费增长得更快。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80年,湖南省华容县万庾公社兔湖大队社员正在交“秋粮”
(2)作用
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②农村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对内改革之城市:扩大国企自主权,政企分开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从而造成企业缺乏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所有制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逃港风潮
据广东省委边防口岸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记载的“逃港”事件就有56.5万多人次。
——人民网
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改革开放”四个字,你们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
—— 一位宝安农民的话
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选择在广东、福建率先开放的原因:
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③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侨资
——“特”: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办法★
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80年 打破“铁饭碗”
81年 开创中国内地工程招投标先河
82年 率先终结近四十年的票证制度
83年 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发行
84年 “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载入史册
85年 率先实行暂住证制度
86年 个别企业发行股票
87年 率先放开土地市场
深圳的不断创新与突破
经济特区的作用
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多事之秋的时代交替之际
198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元旦贺词》中非同寻常地写道:“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经济生活中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党政机关和社会上某些消极腐败现象也使人触目惊心。
1990年,东欧开始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局势也陷入动荡,到年底也解体了。美国一些“战略家”认为中国也挺不了多久。一时间,“中国崩溃论”甚嚣尘上
——《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
(1989年)在整个年度里,经济发展的速度降到了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下半年,全国个体户注册数减少300万户,私营经济从20万家下降到9.06万家,减少一半多。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国内:改革遇到阻力,认识上存在误区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探究
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时代的见证:各种票证
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在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事先进行计划
传统观念: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价格、竞争和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资源流动与分配
本质区别在于“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前者运用行政手段,后者依据市场需求
破除迷雾的南行:1992年南方谈话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个有利于(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二、改革开放进程
(二)深化阶段(1992~20世纪末)
改革 开放
1992年,中共十四大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_________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提出“引进来”和__________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全方位
“走出去”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海南
浦东
第一步
经济特区
第二步
沿海开放城市
第三步
沿海经济开放区
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第四步
内地
二、改革开放进程
(三)稳步推进阶段(21世纪)
改革 开放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________________ 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
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
——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于1947年,中国是创始国之一,但创始国地位长期被国民党当局占据。1986年7月10日,中国政府向关贸总协定正式提出“复关”申请。1995年1月1日,关贸总协定转为世界贸易组织。
江泽民曾说:“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大大推动了我国‘复关’谈判的进程。”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二)含义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①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
②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
③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99年)
1887年,葡萄牙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获得“永居管理”澳门特权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在美国的庇护下继续维持政权,造成两岸分离
港澳问题:国家主权问题
台湾问题:内政
蒋介石与台湾
1946年10月26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台湾尚未被共党分子所渗透,可视为一片干净土,今后应积极加以建设,使之成为一模范省,则俄、共虽狡诈百出,必欲亡我国家而甘心者,其将无如我何乎!”
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宣布准备下野的前夕,部署了台湾的退路。蒋介石说:“在俄帝集团侵略之下,宁可失了整个大陆,而台湾是不能不保的。”“只要有了台湾,共产党就无奈我何,就算是整个大陆被共产党拿去了,只要保着台湾,我就可以
用来恢复大陆。” ——叶永烈《毛泽东与蒋介石》
蒋介石在台湾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三)实践
1997年7月1日
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
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
《告台湾同胞书》
1992年
“九二共识”
1993年
汪辜会谈
2005年
《反分裂国家法》
2015年
习近平、马英九会面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时任国防部长徐向前在报告发布的同时宣布,停止从1958年开始的对大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的炮击。
1992年“九二共识”
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探究
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据来自参考消息的报道,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对台当局的军售动作,也越来越猖狂,仅2022年一年,拜登政府就6次对台售武。最新动作是,美方不仅对台出售1.8亿美元的M136“火山”布雷系统,还同意台当局增购“毒刺”导弹和“海马斯”多管火箭炮。
对此,岛内《中国时报》认为,美国出售的武器项目与武器战力显示,一旦台海情势出现重大变化,美方已将战场“设定在台湾本岛”。
【小结】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
有利因素
历史依据: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根本保证: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正确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切实可行
榜样借鉴:港澳的顺利回归与繁荣稳定
现实需求: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群众基础: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不利
因素
台独势力猖獗、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
对待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