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被压扁的沙子》 课件(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6《被压扁的沙子》 课件(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6 18:1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之“被压扁的沙子”
欢迎大家进入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空间课堂
1.用摘取关键词并连词成句的方法筛选信息,明确主要问题。
2.用梳理思维导图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3.用朗读和情景再现的方法感受文章严谨准确、幽默亲切的语言风格。
4.用质疑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学习科学精神。
学习 目标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或《斯石英》,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文题研究
导入新知
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或《斯石英》不好吗?
请大家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这样写,意在说明恐龙灭绝是哪种原因呢?
整体把握
沙子
斯石英
高压形成
高温还原
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科学家在恐龙灭绝年代的岩层中检测到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撞击说”
阿西莫夫作品他始终注意营造一种跟读者的亲近感。读他的作品,你感觉到他仿佛是在跟你聊天,而不是对你说教。于是你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就“参与”进去,同作者一起进行分析和推理,感受发现的乐趣。
——阿西莫夫译者王鸣阳先生
语言幽默
“万一哪天某个星球要撞上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撞击。”(第5段)
这句话俏皮幽默,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球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可见作者思维活跃,语言幽默。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在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第10段)
科普类的文章讲究语言浅显易懂、生动形象,因为只有这样普通大众才能看懂,但于此同时,也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因为这样才能达到普及知识的目的。
本文的作者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语言准确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第1段)
“也许”表示推测,说明现在的结论只是大胆的推测,目前还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
语言品析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第2段)
“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完全肯定,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这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2)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第2段)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有“也许”跟没有“也许”,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第3段)能否把这句话中“所有”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删去后就不能强调只是一部分科学家持这种观点,就不能突出作者在下文的说明内容,不符合实际情况。
解释什么是二氧化硅,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即非常纯的沙子。(第7段)
(1)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第10段)
(2)如果在大约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左右,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像(2)一样,把表示温度和时间的词换成不确定的大约数字,行不行?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③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④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说明方法判断
(列数字、作比较)
(列数字)
(举例子)
(举例子)
(1)与短文《恐龙无处不有》相比,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
不同之处是,第一篇短文由一个问题悟出另一个问题;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
比较两文阅读
(2)两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相同之处?
都体现出多角度、跨学科地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特征。
《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板块理论、生物学——地质学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
(3)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同一个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只要科学家担负起交流的责任,把自己那一行的东西尽可能简练地多作解释,让不是科学家的读者也乐意洗耳恭听,那么,两者之间的鸿沟也许就会消除,会激起更多的人对科学充满热情。
——阿西莫夫
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其实还有多种相关的假说。课外搜集整理资料,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认识,并猜想是否还有其它原因导致恐龙的灭绝。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