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重点中学 2022—2023 学年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 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赋予人的自由、独立、平等品格以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契约的 普遍建立和契约精神在全社会的被尊崇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也悄然发生了 变化。人们不再固守传统的乡村生活和熟人圈子, 而是走进城市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探寻新的生活世 界。在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中,人与人之间也由封闭的熟人关系转向了开放的陌生人关系。
在“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自由受到越来越充分的重视和强调。“陌生人社 会”是一个以陌生人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彼此陌生, 每个人都有属 于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位置, 而“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位置, 这就是自由”。因每个人都是自由者, 所以就注定了人与人之间必然选择无差别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
但陌生人之间因自由而生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 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彼此信任。信任通常建 立在人与人之间确定性关系的基础之上。确定性意味着可预期性, 而信任则是可预期性的“自然而然” 的结果, 这在环境相对稳定和流动性较弱的“熟人社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熟人社会”中, 失 信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将“信”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亦不为过。而在“陌生人社会”中, 这种 信任得以确立的确定性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或者说根本不复存在。陌生人的自由是以牺 牲其完整人格为代价的, 而“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正是建立在对彼此完整人格较为熟 悉的基础之上的。自由增加了人的流动性,“从社会学上解释,流动性造成了人的存在的碎片化,使 每一个人与不同的人交往时所展现的都只是自己的某一个或某一些方面, 从而使他们根本不具有相互 熟悉的基础”,因此,要在陌生人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无疑面临诸多挑战,其首要挑战来自人作 为自由的存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的增加。然而,“不确定性增加了信任的难度, 并未消除信任的意愿”。 没有人愿意因自身的自由导致人与人之间相互否定、相互异化。
(摘编自冯庆旭《自由与信任:“陌生人社会”的伦理视点》)
材料二: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正是对中国传统熟人社会的完美诠释。在陌生人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置身于更开放的现代社会 中。
“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对疫情期间的公众心理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法律在熟人社会中 多是作为一种潜在威慑而存在, 个体的行为更多地受道德约束。然而, 在向陌生人社会转型时, 道德、 价值观、伦理等结构要素逐渐衰落, 陌生人社会背景下疫情控制更多依靠法律。熟人社会中, 人们获 取的信息多是源于自身所处的熟人圈内, 信息有限且容易验证。如今, 互联网成为陌生人社会主要的 沟通渠道, 公众接触的信息繁杂且真假难辨, 加剧了公众的心理负担。疫情发生后,熟人社会的情感
信任能够给成员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减少负性情绪的产生和传播。陌生人社会则完全不同,排斥、 猜疑、缺乏信任会让身处疫情中的公众情绪变得更加焦躁。
诸多研究表明, 焦虑、恐惧、疑病等负性情绪在陌生人社会的疫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焦虑是个 体因对未来事件潜在的负性结果过度担心而伴随的生理上的过度唤醒和躯体的紧张状态。恐惧情绪主 要源于对实存危机的本能反应, 以及对群体性的盲从。在疫情的高传染性以及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 的共同作用下,疑病心理也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现代化进程中, 陌生人社会已经建立了基本的生活秩序,来满足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确定性需求。 然而, 疫情爆发后, 其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等扰乱了公众“例行化”的日常生活模式, 原本有序的 生活陷入混乱, 使个体产生严重的挫败感。疫情居家使得生活、学习、工作融为一体, 生活的无序使 人丧失控制力,从而产生负性情绪。
负性情绪感染是重大疫情中负性情绪传播的主要途径, 包括个体感染和群体感染。个体间感染通 常在个体或小群体直接接触的过程中将负性情绪感染给其他人,熟人社会情绪传播正是以此模式进 行。随着陌生人社会的到来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以辐射面广、速度快捷的“虚拟群体”为中介进行 负性情绪传播变得更为广泛,个体受到他人情绪感染后,形成循环反应,进一步强化他人情绪。
(摘编自向利君、杨秋玲、甘俊伟《“陌生人社会”背景下重大疫情中负性情绪应对:基于公众心态
的角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离开乡村走进城市,乡村原有的熟人圈被打破,传统的乡村生活关系逐渐 被新的人与人关系所取代。
B. 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向中,自由这一伦理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强调,意味着人与人关系 中不确定性增加,信任难以建立。
C. 熟人社会受到地方性限制,信息可验证程度高,社交范围有限, 情绪影响范围小,与陌生人社会 相比,更不容易传播负性情绪。
D. 疫情冲击了“例行化”的有序生活,公众日常生活模式被扰乱,无序状态中的人们容易因此产生 严重的挫败感、丧失控制力。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陌生人社会是一个封闭的熟人关系和开放的陌生人关系都存在的现代社会。
B. 人们在社会上的位置决定了他们是否自由,自由者之间享有无差别的平等。
C. 逐渐衰落的道德、伦理等要素对疫情期间的公众行为也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D. 即使没有直接接触,疫情期间过度关注体温的疑病心理也会发生群体感染。
3.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过去在农村,人们会帮做农活,帮忙照看别家幼小的孩子、生病的老人,体现了熟人社会中道德 约束胜于法律约束。
B. 电影《十字街头》中,赵丹和白杨有交往, 却不知彼此是一墙之隔的邻居, 说明在陌生人社会中, 人有可能隐匿自我。
C. 幼儿园教育孩子“不要吃陌生人给的糖果”,家人叮嘱老人“不要接陌生号码”,这是一种负性情
2
绪的社会化群体感染。
D. 小王做饭时急用葱姜蒜,在社区微信群中一呼唤,就有热心邻居送上门,说明互联网让陌生人社 会中的个体互相信任。
4. “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在现代城市中成为了一个问题。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 分)
5. 如何应对突发重大疫情背景下陌生人社会中的公众负性情绪?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 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惊马
陈士英
1 这天, 五岁的金豆和小伙伴们在街上追来赶去, 玩得起劲。只听见前方传来一阵“踏踏”的马 蹄声,一匹黑色的高头大马仰着脖子双眼翻瞪,倒竖的鬃毛伴着雄浑的嘶鸣声向这边狂奔过来!
2 当孩子们意识到危险来临时, 竟一个个惊恐得像木棍似的立在那儿不知所措。眼看着一场悲剧 即将发生。
3“不好,是马惊了!”有人惊讶地喊着。 “孩子们,靠边站,快点贴着墙跟站!”
4 尖叫声、哭喊声瞬间编织成了这惊心动魄的场面, 反应过来的孩子赶紧贴到了墙跟, 金豆年龄 小不及小伙伴们跑得快,竟一个趔趄摔趴在地上!
5 闻讯跑来的金老汉被眼前的一幕吓得腿下一软, 几近晕厥:惊马四蹄高抬从金豆身上飞踏而过!
6 金家三代单传。直到有了小孙子,金老汉才挺直了腰板,给孙子取名“金豆”。这金豆长得虎 头虎脑又聪明伶俐。 三个孙女都说,爷爷每叫一声“金豆”,眼睛里都闪闪发光,好像真的捡了颗金 豆子一样。
7 金老汉醒来时看到屋子里挤满了庄乡邻居,大家都在议论着惊马的事。有人说:“这匹马是东 胡同北柱家的, 北柱追了大半个村子才追得上这匹惊马。”还有人说:“这金豆真是命大, 一只马蹄落 在脑袋边, 另一只刚好落在劈开的双腿间, 土路上被硬生生踩踏出了铁掌坑!”金老汉顾不得听这些, 他急切地大声唤着金豆, 金豆笑嘻嘻地跑过来喊了声“爷爷……”金老汉看着毫发未损的孙子, 喜极 而泣!
8 天刚擦黑, 有拖拖踏踏的脚步声走进院里。借着门灯看清楚了, 是一个十来岁体型消瘦的孩子, 金老汉认得,这孩子正是北柱家的大儿子。
9“爷爷,今天这匹惊马是我家的……我爹说,这两只鸡是给爷爷和金豆弟弟补身体的……” 10 没等金老汉开口,这孩子把手里拎着的尼龙袋往前一放,一溜烟似的跑了出去。 11“这鸡怎么办,送回去吧?” 老伴小声询问。
12“先不送了。”金老汉心想,这事虽说是有惊无险,但北柱也不会只打发一个孩子来说事,他 总会亲自登门致歉的,到时再让他把鸡拎走也不迟。
13 从这天以后,消息像春天的花朵一样开满了整个村庄。见到金老汉的人无一例外地表达着对 祖孙俩的关心,也有人故意压低了声音询问北柱家有没有亲自登门看望。金老汉咧嘴一笑:“都来过 了,来过了。只要我小孙子没啥事,以后这事就过去不提啦。”
3
14 金老汉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他心里却不是这么想的。自己在村子里也算得上是清家明理的主 儿, 村里的红白大事都能独当一面。日子虽说紧巴点, 但这两只鸡压根我就没打算留下, 逢外人还得 给你说着瞎话充着情面。已经两天了, 你北柱别说登门看望了, 却连照面都不打一下。金老汉越想越 恼怒。
15 晚饭时他喝了一茶碗白酒, 撂下碗筷, 卷起一撮老烟丝狠劲儿抽了两口, 出门向北柱家走去。 他要亲自去看看,不,是亲自去质问北柱,你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老叔?
16 金老汉摸黑拐过两条街,在一堵颓倾的石墙外停了下来。透过石墙的缺口,他看见小院里里 外外只亮着一盏门灯, 冲着门口的摆设简陋又寒碜, 两个小点的孩子一人拿一个煮红薯倚坐在门前栅 栏上吃得正香。
17 金老汉刚想抬步进院,却看见北柱正被妻子儿子扶着,佝偻着腰身向屋外走来。他本能地向 暗处躲了躲。
18 一会儿西边马圈里的灯亮了,北柱三口进了马圈。北柱向马槽里加了几瓢水,伸手理了理马 鬃毛,叹了口气说:“老伙计,都是我错了。我要是不偷偷卖了小马驹,你也不会急得脱缰跑出去, 小马驹我给你要回来了,以后别人给多少钱我也不卖它了。”原来这是一匹母马。母马纹丝不动,瞪 着深泉般的大眼睛看着北柱,金老汉这才看清楚,母马身边站着一匹同样黑色的小马驹。 “那天你跑 出去可吓坏了那些孩子们, 差点要了金老叔家孩子的命。幸亏金老叔是个体面人, 人家没找上门来打 闹, 咱已经很知足了。明早你们扶我去金老叔家看看, 记得带上刚赊来的两斤挂面……”北柱继续对 着马叙说着:“我这腰被你踢得没法干活了,这几天就让我儿子北山替我出车拉沙土,你可别难为孩 子, 他才十三岁呢。老伙计啊, 这个家就指着你出力了……”北柱边说边后退一步弯下腰向着马鞠了 一躬!
19 站在黑暗里的金老汉不由得惊了一下。马儿通人性似的,眼睛泪汪汪的,鼻子哼哼地打着颤 音。金老汉听到了北柱媳妇轻轻地吸泣声……
20 金老汉觉得有风吹过,后背冷飕飕的。他的心里隐隐泛起酸涩,却又有一股热流在汹涌澎湃 着。
21 他一路小跑着回到家。
22 老屋摇曳的灯光下,一对老夫妻悉数着手里的东西:两只鸡、一条腊肉、十几只鸡蛋、两斤 挂面。金老汉怀里还揣上了一瓶泡了草参药材的白酒,他说这酒专治腰腿疼。
23 金老汉说一不二的犟脾子上来了, 两头耕牛都拉不回来。老伴笑着打趣他:“送鸡还搭上这些, 咱过年的东西你当真都送人呀?”
24“当真送!”他边弯腰往袋子里装东西边说。“把家里的麦糠也带上。”“带麦糠干啥?” 老伴一 脸懵相。
25 金老汉敞开大嗓门说道:“喂马! ” (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叙写一个贫穷的农民宽容、帮助另一个穷困农民的故事, 委婉讽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 漠自私,发人深省。
B.“金老汉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他心里却不是这么想的”,金老汉觉得自尊心受到莫大伤害,真实展
4
现了他的阳奉阴违。
C.“金老汉觉得有风吹过, 后背冷飕飕的”写出了金老汉为北柱的处境感到难过, 为自己的误解感到 惭愧的复杂心理。
D.村民故意压低了声音问北柱有没有亲自来看望, 反映了村民对金老汉的关心, 也反映了中国人总爱 看别人热闹的品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开头“惊马险伤金豆”的场面描写, 扣题而作, 笔力老到, 用词生动传神, 点面、正侧相结合, 层 次分明,画面感强。
B.小说结尾写金老汉出门前特意带上麦糠喂马, 出人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 因为他为母马爱子所感动, 产生了共情心理。
C.小说善用伏笔,含蓄而结构严密,如描写提鸡上门致歉的北山“体型消瘦”,为后文北山出车拉沙 埋下伏笔。
D.小说情节的高潮部分以“发现真相”“消除误解”这两个富于戏剧性的情节来呈现,有张有弛,引 人入胜。
8.“惊马”是这篇小说的重要“道具”,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谈谈它的作用。(6 分) 9.评论家南志刚说,《惊马》有巧思,巧妙运用了 “反转”的手法。请简要赏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 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 约伐韩。” 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 “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 功。”向寿归以告王, 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 王问其故。对曰:“宜阳, 大县也, 上党、南阳积之
(
..
)久矣, 名为县, 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 行千里而攻之, 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 樗里疾、公孙衍二
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 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 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 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 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 而三人疑之, 则慈 母不能信也。 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
.
)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 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 争之王, 王将听之, 召甘茂而告之。甘茂 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 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 秦死伤者众, 甘茂欲息兵。
(
.
)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
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 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 今攻宜阳而不拔, 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注】 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 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 ·秦策二》)
【注】公中:即韩相公仲倗,“中”通“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
B.“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C.“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
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东
割膏腴之地”相互印证。
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
攻占宜阳实属不易。
C.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
准备停止进攻。
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
法,避免陷入困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2)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14.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秋日三首
秦观
其一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其二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首前两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需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
B.第二首前两句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自有闲适情趣。
C.两诗都写秋日,时间都在秋夜,而地点有别:一为舟中,一在家里。
D.两诗写的都是琐细的生活题材,但观察都细致入微,语言清新动人。
16.两首诗都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这样分析燕国灭亡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到,
爱人所赠之物本身未必美,是爱情让人爱屋及乌。
(3)秦观的《鹊桥仙》中赞叹牛郎织女虽一年方可一聚,但其美好却胜过诸多长相厮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一日三餐,中国人每天都离不开筷子。我们的祖先一开始是用小木棍儿拨食食物中的野菜、树叶,
慢慢地, ① ,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 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把杠杆原理运用得 ② 。在烹调过程里,筷子可以用来检查、搅拌、品尝食物, 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筷子不怕高热,不怕冰冻,手指不便做的事,它也能做。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
筷子一头方、一头圆。筷尾方,便于持执;筷头圆,便于使用。从寓意上讲,有方有圆,也象征
了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方,就是方方正正,面对原则问题,做到“肃若秋霜”, ③ 。圆,就是 圆润周全,处理问题能注意方法,灵活机动,不拘泥呆板。“持方行圆”,方圆得宜,就容易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如若相反,就好比倒拿筷子吃饭了,不仅方形的筷尾会让口舌难受,也很有可能握不住筷子而“落地惊神”!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现如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手机几乎是如影随形。手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相伴而来的,① 。
“手机病”的门诊病例中,问诊最多的是骨科。手机拿久了,手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臂韧带、
肌腱等软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在问诊中是最多的。相对于骨科, ② ,且是“重灾区”。
手机屏幕发出的是蓝光,经过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发生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造成眼底视
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眼底黄斑病又称“眼睛癌症”,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
“手机病”中,心理层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用手机上网,大脑对网络世界产生的大量即时愉悦
反馈会不断把使用者带回网络世界,久而久之,使用者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并最终成瘾。而一些手机
应用软件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让一部分人深陷“信息茧房”,无法自拔。如今,“放不下”手机 的人越来越多。 ③ ,简单来说,这把“剑”一面是便利,另一面是各种“病”。对于我们来说,学会了上网,也要学会“下”网,不能做“低头族”,要有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 最后一段加点的“下”字为什么要加引号?请简要分析。(4 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韩寒《后会无期》)这句话在“知乎”平台上
引起了许多探讨,有共鸣也有争鸣。有人说,还是个人对道理的认知水平不够吧;有人说,纸上得来
终觉浅,行动起来才真难啊;还有人说,大道至简,多则生乱嘛;也有人说,莫非是我们对“过好”
有什么误会?
那么这句话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和思考呢?请以“道理与人生”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
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不少于 800 字。2022一2023学年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答案及解析
【容案】1.A
2.B3.B
4.①现代城市已进入陌生人社会,而陌生人社会中,人们难以建立信任关系,会产生“扶老人可能会被讹诈"”
的担忧。②人们讨论“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说明现代社会并不是完全丢弃了道德,人们并没有互相否定和异化。
5.①依法防控,为痰情防控提供法制保障。②與论引导,媒体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③专家从专业角
度科普疫情防控知识。④稳妥推进复工复产,使生活逐步进入正轨。⑤加强心理咨询和千预工作的展开。⑥加强网
络管理,规范疫情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传潘: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传统的乡村生活关系逐渐被新的人与人关系
所取代”错误,由原文“人们不再固守传统的乡村生活和熟人爵子,而是走进城市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探寻新的生
活世界。在大规摸的人员流动中,人与人之间也由封闭的熟人关系转向了开放的陌生人关系”可知,原文说的是“人
与人之间也由封闭的熟人关系转向了开放的陌生人关系”,并非是“传统的乡衬生活光系逐渐被新的人与人关系所
取代”:“市场经济冲击下”错误,原文并未认为市场经济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变是冲击作用,感彩错误。故
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活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人们在社会上的位置决定了他们是否
自由”错误,由原文“在这样的社会申,人与人之间彼此陌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位置,而
‘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位置,这就是自曲'”可知,原文说的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位”
“所有人部有一个共同的位置,这就是自由”,并非位置决定了自由。“自由誉之间享有元差别的平等”错误,自
由者之间是无差别的平等相待,并非享有无差别平等。故选B。·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说明熟人社会的道德伦理强,具人情味,
不可说明优于法律约束;C说明陌生人社会的不信任感:D.互联网沟通说明陌生人社会的人与人交往是与时俱
进,信任感来自对彼此完整人格的熟悉,网络的交往并不能建立确定的信任感。敌选B。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市场经济的发晨赋予人的自由、独立、平等品格以越来起突出的地位,契约的普遍建立和契约蕱神在
全社会的校尊崇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固守传统的乡村生
活和熟人圈子,而是走进城市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探寻新的生活世界。在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中,人与人之间也由
封闭的熟人关系转向了开放的陌生人关系”可知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陌生人社会:结合“但陌生人之间因自由而生
的相互重和平等相待,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彼此信任。信任通常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确定性关系的基础之上”
“而在‘陌生人社会’中,这种信任得以确立的确定性客观环境己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者说根本不复存在”
可知,陌生人社会中,人们难以建立信任关系,会产生“扶老人可能会被讹诈”的担忧。
结合“因此,要在陌生人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无疑面临诸多挑战,其首宴挑战来自人作为自由的存在所
产生的不确定性的增加。然而,不确定性增加了信任的难度,并未消除信任的意愿'。没有人愿意因自身的自由
导致人与人之间相互否定、相互异化”可知,不确定性增加了信任的难度,并未消除信任的意愿,没有人愿意因
自身的自由导致人与人之间相互否定、相互异化。人们讨论“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说明现代社会并不是完全丢
弃了道德,人们并没有互相否定和异化。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先合“触而,在向陌生人社会转型时,逆德、价值观、伦理等结杓要素远浴治,陌生人社会背景下波情控
制更多依靠法律”可知,依法防控,为疫情防控提供法制保障。
结合“如今,互联网成为陌生人社会主要的沟通渠道,公众接触的信息繁杂且真假难辨,加剧了公众的心理
负担”可知,舆论引导,媒体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
结合“诸多研究表明,焦虑、恐惧、疑病等负性情绪在陌生人社会的疫情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焦忠是个体因
对未来事件潜在的负性结果过度担心而伴随的生理上的过度唤醒和躯体的紧张状态。恐惧情绪主要源于对实存危
机的本能反应,以及对群体性的盲从。在疫情的高传染性以及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的共同作用下,疑病心理也
我现得尤为突出”可知,专家从专业角度科普疫情防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