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
学习目标:
1.初读,明对象、知顺序;
2.研读,晓内容、学写法;
3.品读,品语言,激兴趣。
教学过程:
导课
时间会有脚印吗?
今天,我们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
这节课,我们有三个学习任务:
1.初读,明对象、知顺序
2.研读,晓内容、学写法
3.品读,品语言,激兴趣
自学一
1、快速浏览全文,结合文章内容给课文换一个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师:通过改换标题,我们知道了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岩石记录时间。
同学们能这么快就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改换出一个标题,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看文中的独句成段的段落)
研讨
文中有大量的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同学们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并且理清文章说明顺序。(小组讨论)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知道了《时间的脚印》是一篇逻辑顺序的事理说明文。
自学二
1、文章5到29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我们一起来研读这部分内容。
自由读课文第5—29自然段(详细讲解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从以下四个话题中选一个进行说话训练。
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
概述人类怎样根据岩石判断时间的;
概述岩石怎么保存历史痕迹;
概述人类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现在再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课文原文要更为精彩。因为课文运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
2、研讨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请问课文片段中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自学三
品味语言
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笨重的石块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向很远的地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改句:“根据计算,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请同学们读这两个句子,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视频拓展
大自然是神奇的,她一直在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品。观看贵州龙的视频。
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岩石记录时间
比喻 去词法
生动形象 准确严密
拟人 换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