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高三语文组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
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 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路遥早年生活在乡村,对乡村有着很深的感情,他的创作源泉来源于乡土,因而在
他的作品中表现了对乡村的深深热爱,而乡村的贫困生活又给路遥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路遥的作品都是以平民的身份来描述强权对人们造成的巨大伤害,底层的民众只能是被
欺负、被愚弄的弱势群体。
多舛的命运与困苦的生活让路遥对苦难有很深刻的体验,而土地作为乡村人们生存
与生活的根本,让路遥还认识到人们深深依赖土地,无法脱离土地。那种只有扎根乡土才
能活人的观念,让他在许多作品中都表达了强烈的乡土情结,更多地描绘了乡土的那种自
然美与人情美。路遥在作品中除了表现源于农村的乡土情结外,也写出了乡村的苦难,
这种苦难时刻表现在作品的主人公身上,他们急于挣脱贫困而不得不在土地上拼死拼活。
虽然生活的苦难在于命运的安排,但是路遥一直用艰苦的个人奋斗之路来超越生存的苦
难。精神的苦难则是他自愿选择的,他在用道德理想主义来对抗精神求索中盘结在心中
的痛苦。在他的作品中,他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有尊严地活着,怎样才能在苦难的磨砺中
主动建构起高尚的人格,追求理想的人生,路遥成功地达到了对苦难的精神超越。
(摘编自江晓玲《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与苦难意识》)
材料二:
第 1 页 共 10 页
路遥一直追求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平凡的世界》更是他一生小说创作的总结与
升华。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常年苦行僧似的创作生活,
使得他本人显得既崇高又悲怆。对《平凡的世界》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路遥对于社会发
展变化的关注,以及对于道德理想的追求。
路遥力图在小说中构建一个道德的理想国。《平凡的世界》汇聚了路遥对于道德的
所有的热情和理想,在小说中体现出以道德完善为宗旨的叙事特征,小说的主要人物是
道德的化身,他们的人格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并在一次一次道德磨砺和苦难考验面前,
不断地趋于完美,接近于宗教经文中的人物。孙少安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但家里的白
面馍馍却从来都给瘫在炕上的奶奶吃,就连秀莲给他盛饭时多盛了些都被他痛斥。孙少
平在荒原揽工时赚的钱真可算作是血汗钱,当看到年纪尚小的小翠被工头骚扰,他拿出
一个多月的收入让小翠回乡生活。田晓霞更是一个理想般的人物,她有一个良好的身世,
行为举止落落大方,欣赏孙少平因为苦难磨砺出的坚毅,在抗洪抢险现场冲在前面,付
出生命。路遥不仅把自己对于道德的理解附加在了人物身上,还时常凌驾于人物之上发
表慷慨激昂的演说。然而路遥的道德叙事存在的弊端也十分明显,正如周成华在《现代
理性和传统情感之间》中所说,“他不去着意开掘平凡世界中深藏在平凡人身上的民族
劣根性,而是更多地关注他们身上潜在的传统美德,特别是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克服自身
弱点走向自我觉醒的痛苦历程”。
(摘编自王余红《从<平凡的世界>看路遥的创作个性》)
材料三:
当历史的车轮带着现代文明轰隆而过时,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就不可避免地在现实
生活中发生交接、碰撞。作为一个有着积极入世观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路遥
在接受这种洗礼的同时,也意识到传统本身存在着许多落后的、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
东西。因此,他讴歌传统美德和人性,绝不是要全盘不动地照搬传统,他希望传统在现
代能够得到更新,以适应现代的要求。从路遥作品中的表现来看,他认为传统应接受现
代的洗礼,换言之,即传统要接受现代的新观念,以实现自身的更新。例如,在爱情上,
既要忠于爱情又要有自由意志和独立意识,孙少平没有割弃传统文化的滋养,但更多地
接受了外面世界的现代意识和文化观念,他充满梦想并冒险走向现代文明。在他身上处
处洋溢着新的时代精神!
路遥正是在高加林们、孙少平们身上曲折地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巨变,朦胧地展现着
一代青年崭新而艰难的寻找。路遥本人的乡土观念很重,他非常不情愿地看到“在这一
第 2 页 共 10 页
巨大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也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其中就包含着我们将不得不抛弃许多我
们曾珍视的东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路遥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清晰完整地把它表
达出来,唯有通过农村青年奋斗者来隐约地传达。
从高加林到孙少平,路遥展现给读者的,不仅是个人自我实现方式的差异,也是两
种文化认同和价值判断的不同。路遥正是通过对这种“城乡交叉地带”的人物描写,表
达了自己对于中国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看法。在现代文明中,个人奋斗和彼此竞争是
个人无法回避的生存法则,但是这种奋斗和竞争如果仅仅以个人的功利和欲念为目的,
就会变得像高加林那样不择手段,并且将自己不断扭曲、分裂,直到面目全非;而孙少
平的成功恰恰在于他始终保持了中国乡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实践证明,这种美德并没
有因为城乡的差别而过时,或者说,它是普适的。作为一个理想性人物,孙少平身上无
疑寄托了作者自身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期待。
(摘编自王欢《论路遥小说的文化价值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路遥习惯以平民视角来进行创作,意在借助弱势群体遭受的极大苦难和伤害表现对强权的批
判。
B.路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道德的化身,路遥时常把自己对于道德的理解附加在这些人物身
上。
C.路遥作品中农村青年奋斗者的不同人生,让读者能够看到个人自我实现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
异。
D.路遥意识到传统本身存在许多落后的东西,他讴歌传统美德和人性,是希望现代文明包容传
统。
2.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着眼于通过路遥的生平经历来探究他的写作风格,多舛的命运与困苦的生活让他的小
说充满苦难意识。
B. 孙少平没有以个人的功利和欲念为目的,而是保持了传统的美德,在形象的塑造上孙少平比
高家林更加成功。
C.路遥对苦难有深刻的体验,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对变革中的社会
进行积极的引导。
D.由材料三可知,路遥正是通过描写“城乡交叉地带”的人物,表达出了他对中国现代文明和
传统文明的思考。
第 3 页 共 10 页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中观点表述一致的一项是(3分)
A.路遥的小说大量描述故乡的黄土地,以及黄土地上人们的生存与奋斗,这不仅体现了路遥强
烈的“恋土情结”,也体现了他对人生与命运的关注。
B.路遥是文学上的道德主义者,他的小说不是追求建造美学的大厦,而是“以道德完善为目的”
的关爱人、教诲人、鼓励人、重塑人的布道式文学。
C.路遥既肯定城市所代表的“进步”,又认为农村并不是“落后”的代名词,农民身上所具有
的美好的品德和人性,不应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湮灭。
D.路遥的创作过分满足于自我的情感补偿。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路遥在青少年时期形成了难
以割舍的英雄主义情结,这是他创作的重要心理动因。
4.议论文中论证事例多有鲜明的层次性,试以材料二所举《平凡的世界》中三个主要人物的道
德事例进行说明。(4 分)
5.从以上三则材料看,路遥小说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简要概括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虎雏再遇记(节选)
沈从文
四年前我在上海时,曾经做过一次荒唐的打算,想把一个年龄只十四岁,生长在边陲僻壤,小
豹子一般的乡下人,用最文明的方法试来造就他。我把那小子放在身边,勒迫他读书,打量改造他
的身体,改造他的心,希望他在我的教育下将来成为一个知识界伟人。谁知不到一个月,就出了意
外事情。那理想中的伟人,在上海滩生事打坏了一个人,从此便失踪了。一切水得归到海里,小豹
子也只宜于深山大泽方能发展他的生命。我明白闹出了乱子以后,他必有他的生路。但每当我想
及自己所做的那件傻事时,总不免为自己的傻处发笑。这次湘行到达辰州地方后,我第一个见到
的就是那只小豹子。除了手脚身个子长大了一些,眉眼还是那么有精神,有野性。见到他时,我真
是又惊又喜。当他把我从一间放满了兰草与茉莉的花房里引过,走进我哥哥住的一间大房里去,
安置我在火盆边大柚木椅上坐下时,我一开口就说:“祖送,祖送,你还活在这儿,我以为你在上
海早被人打死了!”他有点害羞似的微笑了,一面为我倒茶一面却轻轻地说:“打不死的,日晒雨
第 4 页 共 10 页
淋吃小米苞谷长大的人,哪会轻易给人打死!”我看看他那双大手以及右手腕上那个夹金表,就
明白我如今正是同一个大兵说话,并不是同四年前那个“虎雏”说话了。于是我且学做军官们的
气魄向他说:“我问你,你为什么打死人 怎么又逃了回来 不许瞒我一字,全为我好好说出来!”
他仍然很害羞似的微笑着,告给我那件事情的一切经过。到我生长的那个石头城苗乡里去,我的
路程尚应当有四个日子,两天坐原来那只小船,两天还坐了小而简陋的山轿,走一段长长的山路。
路上过关越卡,且得经过几处出过杀人流血案子的地方,若没有熟人,可真有点儿麻烦了。于是第
二天这小豹子就同我一起上了路,在船上我得了同他对面谈话的方便,方知道他原来八岁里就用
石头从高处砸坏了一个比他大过五岁的敌人。上海那件事发生时,在他面前倒下的,算算已是第
三个了。近四年来因为跟随我那上校哥哥驻防溆浦,派归特务连服务,于是在正当决斗情形中,
倒在他面前的敌人数目比从前又增加了一倍。他年纪到如今只十八岁,就亲手放翻了六个敌人,
而且照他说来,敌人全超过了他一大把年龄。好一个漂亮战士!船上他一切在行,篙桨皆能使用,
做事时灵便敏捷,似乎比那个小水手还得力。船搁了浅,弄船人无法可想,各跳入急水中去扛船时,
他也就把上下衣服脱得光光的,跳到水中去帮忙。(我得提一句,这是十二月!)当他跳下水去扛船
时,我记起四年前他在上海与我同住的情形。当时我曾假想他过四年后能入大学一年级。现在呢,
这个人却正同船上水手一样,为了帮水手忙扛船不动,又湿淋淋地攀着船舷爬上了船,捏定篙子
向急水中乱打,且笑嘻嘻地大声喊嚷。我在船舱里静静地望着他,我心想:幸好我那荒唐打算有了
岔儿,既不曾把他的身体用学校锢定,也不曾把他的性灵用书本锢定。这人一定要这样发展才像
个人!他目前一切,比起住在城里大学校的大学生,开运动会时在场子中呐喊吆喝两声,饭后打打
球,开学日集合好事同学通力合作折磨折磨新学生,派头可来得大多了。等到船已挪动,水手皆上
了船时,我喊他:“祖送,祖送,唉唉,你不冷吗 快穿起你的衣来!”他一面舞动手中那支篙子,一
面却说:“冷呀,我们在辰州前些日子还邀人泅过大河!”到应吃午饭时,水手无空闲,船上烧水
煮饭的事完全由他做。
(节选自沈从文《湘行散记》)
文本二:
我生长于凤凰县,十四岁后在沅水流域上下千里各个地方大约住过七年,我的“青年人生教
育”恰如在这条水上毕的业。我对于湘西的认识,自然较偏于人事方面。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幼
贵贱,生死哀乐种种状况,我因性之所近,注意较多。去乡约十五年,去年回到沅陵看了看,新陈代
谢、人事今昔情形不同已很多。然而另外又似乎有些情形还是一成不变。我心想:这些人被历史
习惯所范围、所形成的一切,若写它出来,当不是一种徒劳。因为在湘西我大约见过两百左右年
青同乡,谈起国家大事、文坛掌故、海上繁华时,他们竟像比我还知道的很多。至于谈起桑梓过
第 5 页 共 10 页
去当前情形,却茫然发呆。人人都知道说地方人不长进,老年多保守顽固,青年多虚浮繁华,地方
政治不良,苛捐杂税太多,特别是外来人带着一贯偏见,在各县以征服者自居的骄横霸蛮态度,在
兵役制度上的种种苛扰。可是都近于人云亦云,不知所谓。大家对于地方坏处缺少真正认识,对
于地方好处更不会有何热烈爱好。即从青年知识分子一方面观察,不特知识理性难抬头,情感勇
气也日见薄弱。所以当我拿笔写到这个地方种种时,心情实在很激动,很痛苦。觉得故乡山川风
物如此美好,一般人民如此勤俭耐劳,并富于热忱与艺术爱美心,地下所蕴聚又如此丰富,实寄无
限希望于未来。因此这本书的最好读者,也许应当是生于斯,长于斯,将来与这个地方荣枯永远不
可分的同乡。
(节选自沈从文《湘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回忆“我”强迫虎雏读书失败的教育经历,表明了“小豹子也只宜于深山大泽方能发展
他的生命”的观点。
B.虎雏在寒冬里主动去帮助水手扛船的这一细节,突出了他勇敢热情的性格特征,也饱含着作者
对他的赞赏之情。
C.“我”与虎雏再次相遇,他与学校里的某些大学生迥然不同,我感受到了他身上保留的性灵美,
心中不免庆幸。
D.沈从文创作大量关于湘西的作品,是出于热爱故乡、讴歌美好人性以及批判青年知识分子情感
勇气薄弱的目的。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虎雏”“小豹子”都是对主人公祖送的特定称谓,运用比喻突出了他浓厚的野性气息。
B.“打不死的,日晒雨淋吃小米苞谷长大的人”的语言描写,表现了虎雏旺盛的生命力。
C.“最文明的方法”“知识界伟人”均是反语,调侃了“我”曾试图改造虎雏的荒唐想法。
D.文章在叙述与虎雏再次相遇的过程中引入地方民风的介绍,使内容丰富,有地域特色。
8.文本一两次写虎雏“害羞似的微笑”有何深意 请简要分析。(4分)
9.沈从文说在他关于湘西的作品中,有“隐伏的悲痛”,请结合两则文本,概括并分析其“悲
痛”的原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第 6 页 共 10 页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
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
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
子使尹铎为晋阳,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口:“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
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
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
曰:“不.然.。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
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主不如
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与之万家之邑
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
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
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
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
小人,不若得愚人。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
难/谁敢兴之/
B.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
难谁/敢兴之
C.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
难/谁敢兴之
D.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
难谁/敢兴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史,官名。史官之长。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汉代为太常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
第 7 页 共 10 页
B.“不然”与“若火之始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
C.邑,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比如《六国论》中“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苟不得圣人”与“虑而后能得”(《大学之道》)两句中的“得”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果很有远见,他劝谏智宣子没有成功,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改为辅氏,结
果智氏被灭族,只有他的一族得以保全。
B.赵简子颇具智慧,他将立继承人,不知道立哪一个好,就通过两个儿子对写有日常训
诫之言的两块竹简的态度确定了继承人。
C.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他向韩康子索要领地,韩康子送了一处城邑给他,于是
智瑶又向魏桓子和赵襄子各索要两处土地。
D.赵襄子不肯割地给智瑶,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进政赵襄子,赵襄子秘密
联合韩、魏两家,最终打败智瑶的军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2)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
14. 文末司马光认为应该怎样“取人”?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次韵昌叔咏尘①
王安石
尘土轻扬不自持,纷纷生物更相吹。
翻成地上万烟雾,散在人间要路岐。
一世竞驰甘眯目,几家清坐得轩眉②。
超然只有江湖上,还见波涛恐我时。
注:①昌叔:王安石妹夫朱明之的字。②轩眉:扬眉,得意的样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巧用《逍遥游》中的典故,以“生物更相吹”来揭示尘土难以自我掌控的原因。
B.面对漫天尘土,安闲静坐在屋内的人扬眉自喜,嘲笑那些仍眯着眼睛在路上行走的人。
第 8 页 共 10 页
C.作者在第二联进一步展现“翻扬”尘土不仅多如烟雾,更是散布在各种重要的地方。
D.全诗以尘土起笔,并逐渐深入到对世人、人生及现实社会的思考,言语之中不乏理趣。
16. 请简要分析诗歌最后两句所表达思想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父母是我们的港湾,《屈原列传》中写人在悲痛中会呼唤父母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 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
耸入云霄;而“___________”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3)江水、河水的流逝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思绪,这在古代名篇中也屡见不鲜,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春天的故事已在俏丽中走过,夏季的风景正在繁盛中淡去,还来不及裹紧衣衫,风
儿就不知不觉变了温度,试探着一点点刺痛肌肤,不管你接受与否,季节的步伐总是坚
定而有力量。等到缓过神来,但见昔日景致骤然远去,被秋风漂染过的色彩,同样在深
沉中努力张扬,慢慢沉淀出一种成熟的热烈。这是独属于秋的明丽,如果能够收获满满,
便足以有勇气面对隆冬,用饱尝生活味道的笔触,绘一幅①________的素白,铺满大地。
靠近,捡拾。我推开还未卸下的纱窗,把那枚叶子②________地呵护在掌心。那叶
脉犹如滚热的血管,与我掌心的纹路微妙重叠,沿着脉搏轻盈跳跃,令我③________。
叶子啊叶子,脱离了树根原动力的你,不要害怕!我愿意做你的守护者,你将以一枚书
签的优雅姿态,咀嚼余生的滋味……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文中画波浪线处用第二人称“你”写叶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说到运动,不是运动量越大越好,我们并不主张过度的、疲劳的运动。因为过度的、
疲劳的运动会降低人的免疫力。这就要说到两个概念,即①________。有氧运动这种
第 9 页 共 10 页
运动方式的目的是提高人体耐力,增强心肺功能,有氧运动以有氧代谢提供运动所需能
量;而无氧运动是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方式。依据有关研究表明,有
氧运动能够提高肌肉的强度和耐力,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具有良好的作用预防。
从根本上说,竞技运动崇尚更高、更快、更强,但强度过大的运动②________,而
一些相对舒缓的增加人体耐久力、对人体没有伤害、不产生疲劳的运动却能提高免疫力。
既往身体素质比较差的人,或者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甚至是
肿瘤患者,对他们而言,③________那么就不要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而是要鼓励他
们进行适当的、不疲劳的有氧运动,让更多的氧气进入身体。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21.请根据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给“有氧运动”下定义。要求表达简明,语句通顺,不
遗漏重要信息。(4 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3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学习知识,认识事理;我们习惯于笃信权威,听信长辈和大
多数人的意见。
汉代王符在《潜夫论·明暗》中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尊重权威、学会倾听是应该的,但不等于偏听偏信、迷失自我而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第 1 0 页 共 10 页答案
1.(3分)C(A“意在借助弱势群体遭受的极大苦难和伤害表现对强权的批判”错。B路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非都是道德的化身。D “现代文明包容传统”错。)
2.(3分)B(“在形象的塑造上孙少平比高家林更加成功”错。)
3.(3分)C(A支持材料一;B支持材料二;D与材料无关。)
4. (4分)孙少安身上,体现了为家庭无私付出的责任意识;(1分)孙少平身上,体现了同情弱者、乐于助人的悲悯情怀;(1分)田晓霞身上,体现了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1分)三个事例,都从道德层面进行阐述,但又各有侧重,视野逐渐扩大,境界逐步提升,层层推进。(1分)
5.(6分)①具有浓郁的乡土情结,作品注重描绘乡土的自然美与人情美,表达出对土地和乡村的深深依赖和难以割舍之情。②充满强烈的苦难意识,作品写出了乡村的种种苦难,注重用艰苦的个人奋斗来超越生存的苦难,用道德理想主义对抗精神求索中的痛苦。③体现出以道德完善为宗旨的叙事特征,小说中的主人公多拥有传统美德,在道德磨砺和苦难考验面前趋于完美。④展现了鲜明的文化价值观,作品讴歌传统美德和人性,体现出对传统文明的情有独钟,表达了对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洗礼中得到更新的强烈渴望。(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D 解析 批判青年知识分子不是目的。
7.C 解析 都不是反语。
8.(4分)①“害羞”表现虎雏面对长者、尊者的提问时依然有着乡下孩子的腼腆质朴;②“微笑”表现虎雏虽野蛮粗鲁,但有基本的道德修养;③与虎雏勇敢野性的一面形成反差,丰富了人物形象,突显了他的人性美。
9.(6分)①为质朴野性的人性美的消失而担忧,从文本一中“我”庆幸虎雏野性的质朴的人性美没有被改造可知。②为湘西的古老文明受到城市文明的冲击破坏而悲伤,如从文本二中作者说“外来人带着一贯偏见,在各县以征服者自居的骄横霸蛮态度”可知。③为青年对故乡缺乏认识,漠视遗忘自己的故乡而痛心,如文本二中作者说大家“对于地方好处更不会有何热烈爱好”“这本书的最好读者,也许应当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同乡”等可知。
10.C
11. D 解析:B “不然”中的“然”,这样。句意:不是这样的。“若火之始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然”,通“燃”,燃烧。句意:就像火刚开始燃烧。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相同。D “苟不得圣人”中的“得”,找到,得到。句意:如果找不到圣人。“虑而后能得”(《大学之道》)中的“得”,收获。句意: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两句中的“得”字含义不相同。
12. C “于是智瑶又向魏桓子和赵襄子各索要两处土地”说法错误。从文中“又求地于魏桓子,……与之万家之邑一”可知,智瑶向魏桓子索要的是一处土地。由原文“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可知,向赵襄子索要的是两处土地。
13. (8分)(1)晋国(如果)有危难,你不要认为(或嫌)尹铎的地位不高,不要认为(或嫌)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把他那里作为归属。
(“无”,不要;“以……为”,认为……;“少”,地位低;“归”,归属。)
(2)现在主公在一次宴会上就羞辱了人家的国君和国相,又不加戒备,说“(别人)不敢兴起灾难”,恐怕不可以吧!
(“耻”,羞辱;“备”,戒备;“兴”,兴起,挑起;“无乃”,恐怕……吧。)
14.(3分) ①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来委任,与其选择小人,不如选择愚人。②要审慎地考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
15. B “嘲笑那些仍眯着眼睛在路上行走的人”错。在这尘世间,世人都竞相奔驰并甘之如饴,又有几家能够清清静静的坐着高高兴兴?这两句从世人在尘世奔波,写出了现实的无奈,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没有嘲笑之意。
16.(6分) ①对现实社会无奈之情:现实社会尘土满天、难得清明,自己却无力改变的无奈;②对超然生活的向往之情:对社会环境不满又无奈,认为只有处于“江湖”才能解脱;③对进退两难的迷茫之情:社会现实是“尘土漫天”,江湖可能有“大风大浪”,发现无论处于何处都难以真正的超然。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最后两句“超然只有江湖上,还见波涛恐我时”意思是,要超然尘外只有远离庙堂,身处江湖,但是真到了江湖,却见江湖波涛汹涌,令我时时恐惧。这里得到“江湖”“波涛”具有隐喻和象征义,“江湖”象征了远离尘世的清明之境,“波涛”即风浪,隐喻仕途的阻碍与不顺。这两句既写出对尘世的无奈,对江湖超然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江湖也不太平,江湖波涛汹涌时时刻刻令世人恐惧的进退两难的迷茫。
17.(6分)(1)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2)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3)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给分)
18.(3分)①漫山遍野 ②小心翼翼 ③心潮澎湃(每处1分,如有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漫山遍野:布满山上和田野上,形容到处都是。②小心翼翼:形容恭敬小心,一点不敢疏忽懈怠。③心潮澎湃: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
19.(4分)①用第二人称“你”写叶子,作者与叶子进行心灵的对话,亲切动人,便于抒情。②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将落叶做成书签的想法,表达了对叶子的喜爱和守护之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第二人称作用的能力。首先要理解使用第二人称的作用,更加亲切,便于交流,便于抒情;然后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用;最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
20.(6分)①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②并不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③如果希望通过运动提高免疫力(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
21.(4分)有氧运动是一种为了提高人体耐力、增强心肺功能的以有氧代谢提供运动所需能量的运动方式。(符合下定义的格式“有氧运动是……的运动方式”2分,内容完整、语句通顺2分)
【解析】本题考查掌握句式变换和下定义的能力。首先要明确下定义的方式,即"被定义概念+特征十种属";然后根据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找到种属,分析特征;最后进行句式变换,整合答案。
22.(3分)示例:有关研究表明,有氧运动能够提高肌肉的强度和耐力,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每处错误点修改正确得1分,两处修改都正确得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①句式杂糅,将“依据有关研究表明”改为“依据有关研究”或“有关研究表明”;②语序不当,将“作用预防”改为“预防作用”。
23.【写作提示】(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
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第一段阐述我们习惯于笃信权威,听信长辈和大多数人的意见。材料第二段引用汉代王符《潜夫论·明暗》中的名句,阐述尊重权威、学会倾听是应该的,但不等于偏听偏信、迷失自我而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材料引导我们尊重权威,学会倾听,不偏听偏信,不迷失自我,要有独立思考能力。
写作任务是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参考立意:①学会倾听但不偏听偏信;②尊重权威,学会倾听但不迷失自我;③将学会倾听与独立思考结合起来;④要有独立思考能力;⑤尊重权威,学会倾听。(④⑤不是最佳立意,不能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
(二)写作任务和要求分解
任务一:立意
作文必须紧扣材料,立意准确,写出思考和感悟。立意不准确的,不能评为一类文和二类文。
任务二:结合材料
材料的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所体现,有概述或分析。
任务三:明确文体。文体不限,自定文体,但要有文体意识,选择使用什么文体,就要符合相应的文体规范。
(三)题意评分解说
(四)补充说明:
1.错别字等扣分,缺标题扣2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2.字数等扣分
①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②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③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④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⑤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的内容可以打0分。⑥完全空白的,评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