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会变的小手套
一、教学目标:
1、对手套简单的添加创作出某种新形象。
2、树立自己动手、美化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解适形造物的方法,从而创作出较生动的形象。
难点:培养得心应手的变形能力,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形象。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旧手套、剪刀、色卡纸、卫生纸、胶棒、
教师:旧手套、示范手套、橡皮筋、报纸、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准备材料的习惯。
2、课前导入:视频导入
教师:上课之前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段视频,你们想看吗?(学生可以跟着视频一起跟着学)
学生:想看,认真跟着视频学
教师:手的影子有趣吗?我们可以用手变出很多种小动物,但是我们今天不用手来变,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它呢?
(出示板书:小手套)
学生:手套代替
老师:老师发现小朋友的手套长的不一样,用你的小手套在桌子上摆一摆、看一看,还可以用两只手套来摆一摆,组合在一起!原来我们的手套也可以变魔术,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会变的小手套
(出示板书:会变的)
学生:学生摆、看
老师:老师觉得它软绵绵的、没有精神、怎样让它站起来呢?
学生:塞纸
老师:这个办法真好。
播放制作过程:这时候老师要教小朋友一个方法,从手指开始塞,我们把需要用到的手指塞纸就可以了,不用的可以把它藏起来。是不是很容易呀!老师想让它变的更牢固,再给它加点东西,用我们的橡皮筋把下面扎住,这样纸是不是就不会掉下来了呀!现在我们的手套站起来了,但是老师觉得它有点丑,老师还想把它变得更精致,你们觉得还缺什么呢?可以用什么来做呢?怎样可以剪两个眼睛?(对称、鼻子、眼睛、嘴巴可以夸张一些、大小位置变化)五官有了,我们还可以怎样让更有趣呢?
学生:装饰花纹,打一个领结、蝴蝶结、做一个盾牌、保护自己,冬天来了给他带上一个帽子,穿上好看的衣服。
老师:请你拿出你的小手套和你的小伙伴说说你的想法?待会儿老师请大家来说一说你觉得谁变的最有趣?
学生:分小组讨论
老师:请代表来说一说,老师相信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很厉害,老师相信你们,你们相信自己吗?
3、作品展示:请学生到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4、结束语:你们都太厉害了,以后我们在生活中还可以收集更多的废旧材料来创作出意想不到的艺术呢,好吗?
四、板书:
16.会变的小手套
想象
变形
五、课后反思:
在教学《会变的小手套》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课前,我了解到学生对小兔、熊猫等小动物特别喜爱,便用手影的视频吸引学生,当看到用手影制作的小动物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大家边看边学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接着,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提问,回答,引出了本课的正题:会变的小手套。立竿见影,一下子浓厚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在美术课上,注重强化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训练和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先让学生无意识的脱、戴手套,在感受联想的基础上,体会手套的神奇变化。引导学生以概括的形象为发散点,联想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如兔子、茶壶、蝴蝶等),这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形象的必要基础。在发散思维中,人们必须设想不同的答案。我提供了五指系了丝带的手套,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让学生联想到了不同的事物(金鱼,,人,章鱼)让学生从共性中寻找个性。很好的发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认识与设计思路后,放手让学生制作。从而培养学生把想法付诸实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