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6 18:45:10

文档简介

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唾弃 沉睡 千锤百炼 捶胸顿足
B.憔悴 粉碎 猝不及防 出类拔萃
C.悼念 泥淖 绰绰有余 掉以轻心
D.啜泣 拾掇 缀玉连珠 苦学不辍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了望 重叠 竭泽而鱼 名列前茅
B.陷井 沉湎 要言不繁 各行其是
C.诀窍 宣泄 越俎代庖 墨守成规
D.罗嗦 锤炼 事必躬亲 不计其数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第一次庭审时,原告律师向法庭所作的 ,揭露了三年来原告在这起家庭暴力案件中遭受虐待的真相。
②人应当讲信用,对已经作出的允诺就决不 。
③汪曾祺先生终生主要从事创作,即使偶尔也写些评论,甚至这些评论可以归入学术论文一类,
总的说来,他天生就是一个作家, 很难算是一个纯粹的学者。
A.申诉 食言 不过/也 B.申述 失言 不过/也
C.申诉 失言 但/而 D.申述 食言 但/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南京的首场古董挂表拍卖会结果差强人意,美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项明华收藏的23款古董挂表昨天仅仅拍出了一块——华生1906年产的银壳钻挂表以底价1300元拍出。
B.为提高公路建设质量,省交通厅去年11月专门出台《河南省公路建设从业单位业绩信誉动态管理暂行办法》,旨在用“阳光作业”遏制“暗箱操作”。
C.姚明本赛季不仅能内线强打得分,而且也能外线投篮命中,表现近乎完美。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并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与他过去几个赛季的努力分不开的。
D.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生前说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表里山河’,藏在水下的更多。”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我们的乒乓球运动三十年来长盛不衰,不论是男女项目、团体项目还是各个单项,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奥运村使用了可再生能源、先进的循环系统和朴素的建筑外观,一旦完全投入使用,奥运村每年的碳排放量可减少8000吨。
C.我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D.加拿大的一些矿井正在使用一个通过雷达进行勘测的裂纹识别系统,以检查矿井底下是否存在裂缝和危险区域。
6.下列成语中“备”的意义与“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备”同的一项是( )(3分)
A.德才兼备 B.有备无患
C.求全责备 D.攻其不备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3分)
“世界屋脊”上的 ,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①数不清的珍禽异兽 ②冰峰 ③晶莹的湖泊 ④雪岭
⑤奔腾的江河 ⑥大漠 ⑦草原
A.②④⑦⑥③①⑤ B.⑦⑤③①②④⑥
C.②④⑥⑦⑤①③ D.②④⑥⑦⑤③①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体现。加强中国典籍的对外传播,将优秀的中国文明介绍给世界,对于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②近年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具有不平衡性。以四大名著为例,海外传播影响力最大的是《西游记》,而《红楼梦》则相对影响较小。《西游记》之所以影响最为深远,是因为它所弘扬的英雄主义、冒险主义精神,更易于为西方世界所接受,从而使中国文化精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尽管如此,美版《西游记》宣扬的思想仍以西方思想为主线,人物刻画与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也较为接近。而对于《红楼梦》这样富含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来说,西方读者在接受上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中国文化典籍的海外传播依然任重道远。
③首先,提升思想高度,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的有效结合。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升华。文化有地域、国别特征,文明则可以超越国别与民族,具有普适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中西文化相互分立的特性,构成了两者互补的前提,使文化互鉴更有价值,从而得以升华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以此来助益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我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若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显然不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典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新的生长点,寻求文化的内在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
④其次,增强市场意识,挖掘完善传播渠道。目前我国文化典籍外译传播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精准评估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国内出版传播机构应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增加沿线国家的多语种教育,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中国文化典籍外译教育。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在对海外受众认知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出版和市场化战略,实现融合海外中国文化市场培育和海外文化出版产业的有效循环和良性互动。
⑤最后,把握心理需求,打造中国典籍海外传播新平台。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传统,调查他们的心理需求,设计适合其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接受方式的故事,在对话交流中让中国文化典籍走向世界。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使故事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把中国典籍讲述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更有助于他国听众的理解,更能打动年轻人群体。
⑥当今世界,全球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更体现在全人类和谐共生的共同精神价值需求。文化互鉴正是顺应时代需求,为国际社会和谐共处提供了价值基础,使东西方交流得以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停留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更重要的是让西方受众从本质上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
(摘编自季璇《以文化典籍传播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文化典籍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文化,加强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帮助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B.因为《红楼梦》中富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西方读者造成接受上的困难,所以其海外传播影响力相对较小。
C.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地域和国别特征,二者交流互鉴形成互补,可使其得以升华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
D.充分利用新媒体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国典籍,讲好中国故事,主要是为了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的不平衡性作为驳论前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
B.文章从思想高度、市场意识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层层递进地论述了如何加强中国典籍对外传播的问题。
C.第二段论及《西游记》的海外传播时,既论述了其成功之处,也指出了其局限性,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D.文章最后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是让西方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收束有力。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典籍传播过程中,我们不断去挖掘典籍中的生长点与文化内在普遍性,就能够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
B.我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毫无保留地迎合西方话语体系,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的有效结合。
C.深入了解海外目标受众的文化传统和认知需求,确定相应的出版和市场化战略,将有助于发展海外文化出版产业。
D.东西方顺应时代需求,加强文化互鉴,可为双方打下和谐共处的价值基础,进而使双方能在物质层面进行交流。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钢琴小梁
刘心武
那家人住着好大一幢别墅,女主人为了某种考虑,要把女儿的钢琴从一楼挪到三楼去。搬家公司都有挪钢琴的业务,但是女主人早就知道,有“要想平安换琴房,必得请来钢琴梁”一说,钢琴梁并非艺名梁粱或梁云迪的钢琴演奏家,他是个搬运工,起先受雇于一家搬家公司,他五短身材,膀大腰圆,络腮胡子,超厚嘴唇,堪称大力士,总是负责搬运体积最大、分量最沉的东西,遇到钢琴,总是以他为主,带着另外三四位师傅一起搬运,从未有过闪失,后来音乐学院大搬迁,需要把几百架钢琴从旧琴房挪到新琴房,他带队把任务完成得极为出色,名声大噪,就脱离那家搬运公司,自己注册了一家专门挪移钢琴的小公司,如今城里跨入小康的家庭,多有为独生子女置备钢琴的,富豪家庭更在别墅中摆设三角大钢琴,因此,钢琴梁的生意相当不错,当然,如果不是钢琴,凡特殊的重物,他那个小公司都承揽手工搬运。
那富家太太打通了钢琴梁电话,说当年钢琴进家,就是请他搬运的,第二天调琴师来调琴,说凡钢琴梁搬运的钢琴,不仅没有纹丝磕碰痕迹,而且调起来一定不会遇到异常情况,说明梁师傅不是仅仅靠力气,更多是用脑子,因地制宜地进行挪移,是把钢琴也当作一个生命来呵护的……钢琴梁还能回忆起那次搬运的情况,问明别墅楼梯的结构尺寸,同意接这个活儿,却提出一个附加条件,就是他儿子这几天放假,媳妇在超市上班,怕他也走了,孩子在租借房那边乱跑,因此,他带三个师傅来的同时,还想捎上他的儿子梁勇,希望能给他儿子提供一个做作业的地方,富家太太问他儿子多大,原来,跟她宝贝女儿一样大,都上小学五年级,就爽快地同意了:“就带他来吧,他们俩还能一起学习,挺好的。”
那天钢琴梁带着三位师傅来了,富家太太忘了那孩子的名字,就笑称他钢琴小梁,又唤过女儿薇薇,安排钢琴小梁和薇薇在一楼大客厅落地窗旁的麻将桌那里写作业。
那边富太太给钢琴梁提要求,钢琴梁拿出卷尺,量楼梯的尺寸,拐弯的地方,量了好几次,精确到微米,量完直嘬牙花子,甚至提出:“您干嘛非挪楼上去呢?” 富太太也不解释,只表示她会多给劳务费。
这边钢琴小梁和薇薇坐在麻将桌边,各自摊开自己的课本作业本,钢琴小梁认真地做算术题,薇薇却尖着耳朵听那边的动静,生怕她妈妈改主意,冲那边大声嚷;“就搬楼上!就要搬嘛!”她想的是,这一搬,还得请调琴师再调音,也还要再调整从音乐学院特聘的钢琴老师来家教的时间,她可以轻松愉快好几天了,啊呀,夜里做梦该不再有那些钢琴谱上的“料料”乱蹦乱跳变成癞蛤蟆的怕人情景了!
薇薇问钢琴小梁上的哪个学校,小梁道出那借读学校的名字,薇薇撇嘴:“连区重点都不是呢!”就告诉小梁自己上的是什么名牌学校,虽然在市中心很远,但每天有雇的司机接送,那车可是宾利啊,听说过吗?小梁不懂什么是宾利,但是也很自豪,他指指窗外:“我爸新买的!”那是一辆国产小面包,薇薇笑了:“那也算是车?”做完三道题,小梁说:“我要玩玩了。”薇薇说:“好呀!我们地下室有游泳池,你想游吗?”小梁说:“爸爸定的规矩,我做完三道题,可以轻松三分钟。”就从衣兜里掏出个木头削的手捻陀螺,在那麻将桌上玩了起来,薇薇也玩,总不能让陀螺久转,就愤愤地问:“你会弹钢琴吗?”小梁摇头,薇薇用手指划脸皮:“还钢琴小梁呢!叫你琴盲小梁还差不离!”这时候就听楼梯那边有钢琴梁号令另外三位师傅的声音,小梁就说:“你家这台琴是奥地利生产的蓓森朵夫吧?比德国产的斯坦威还贵还重。”薇薇双手一拍:“哇噻,你懂钢琴啊!”
那天那时候,薇薇的爷爷先坐在客厅沙发上打瞌睡,后来醒了,招呼薇薇:“宝贝儿,小天使,我的报纸呢?”薇薇很不耐烦:“不就在茶几上吗?”小梁就过去,从茶几上拿起报纸,双手递过去;“爷爷,您看报。”薇薇爷爷接过去,惊讶地望着他,问:“你是哪家的孩子?”薇薇就大声说:“他是钢琴小梁!”又问小梁:“你看他像不像老了的喜羊羊?”小梁不言语,心想,我爸教我的,对长辈要尊敬。薇薇又告诉他:“爷爷平时不住在这儿。他自己也有大单元。他要过生日了,多少岁呀?不告诉你,你自己猜。”小梁问:“爷爷过生日,你送他什么礼物呀?”薇薇说:“我画张画儿送他,他准特别高兴。”小梁说:“我爸下月过生日。我要买个钥匙链送他。现在保密呢。”薇薇说:“买什么呀!我有好多钥匙链,外国的,我去拿一堆来,你随便挑。”小梁说:“我自己买。”薇薇问:“你哪儿来的钱?”小梁说:“我捡饮料瓶卖废品,攒十来块了。我要买个他最喜欢的。我知道他最喜欢什么样的。”后来他们又写作业,又玩陀螺。
钢琴挪窝成功了。富太太付了钱,一边往外送钢琴梁一边就给调琴师打电话。那辆小面包车开走了,富太太发现薇薇手里捏着个东西,忙问:“那是什么脏东西?扔了洗手去!”那是钢琴小梁送给她的,钢琴梁亲手雕出来的陀螺。薇薇把紧握陀螺的手藏到身后,宣布:“我要跟钢琴小梁做朋友。我会邀请他再来跟我一起做作业!”富太太两条眉毛快飞出脑门,张开嘴巴半天合不拢。
(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刻画钢琴梁的外貌,突出他的“膀大腰圆”,一个能搬运体积最大、分量最沉东西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B.钢琴梁提出带儿子来做作业,富太太问明钢琴梁儿子年龄等情况后才答应,将富太太的势利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C.钢琴小梁是富太太给钢琴梁的儿子临时取的一个称呼,因为她忘记了他的名字,这反映出富太太的随机应变。
D.钢琴小梁把陀螺送给了薇薇,薇薇的妈妈让薇薇扔掉,薇薇却把陀螺藏到身后并说会邀请钢琴小梁来一起做作业。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钢琴梁带队出色完成音乐学院几百架钢琴挪移任务,与前文引用的“要想平安换琴房,必得请来钢琴梁”相呼应。
B.钢琴调琴师称赞钢琴梁挪琴靠的不仅仅是力气,还有智慧以及对钢琴生命般的呵护,侧面表现了钢琴梁挪琴技艺的高超。
C.钢琴梁接受富太太家挪钢琴的任务时提出带儿子来写作业,既与上文的内容相照应,同时也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D.钢琴小梁与薇薇在一起写作业,当她问清钢琴小梁借读的学校后,就炫耀自己的名校与家庭财富,与结尾的表现形成对比。
13.小说在叙述钢琴小梁与薇薇做作业时,叙写薇薇的爷爷要薇薇找报纸的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四、文言文阅读(共25分)
阅读《过秦论》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
B.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委:交给
C.非及乡时之士也 乡:家乡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池:护城河
15.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委命下吏
16.选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斥秦的过失。《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B.古时天下分为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青州、兖州、冀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
C.七庙指宗庙,古代礼制规定诸侯可设立七座宗庙,“七庙隳”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这里指秦王朝灭亡。
D.“百家之言”指诸子百家的著作,秦朝称百姓为“黔首”,“亿丈之城”指华山,“不测之渊”指黄河。
1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写陈涉,处处对陈涉寓贬于褒,这就更加体现出秦之灭亡实有自取其祸之道了。
B.第二段写秦始皇死后,其余威尚在,秦国最终却被弱小的陈涉领导的起义军一击而溃,为下文中心论点的提出做铺垫。
C.第一段先极言秦的强大,再极力铺叙秦始皇以愚民、弱民等措施巩固政权,把秦始皇的实力与野心描绘得淋漓尽致。
D.贾谊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关键原因在统治者不施行仁政,失掉民心,导致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19.把节选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5分)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5分)
五、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示儿子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21.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六、名句默写(共8分)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者,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列传》)
(2)____________________,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3)追亡逐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
(4)____________________,孤城落日斗兵稀。(《燕歌行》并序)
(5)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_________。(《李凭箜篌引》)
(6)_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7)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
七、名著阅读(共6分)
23.对《红楼梦》中的情节概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晴雯撕扇 B.黛玉葬花
C.宝钗扑蝶 D.元春远嫁
24.下列语句不出自《红楼梦》的是( )(3分)
A.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B.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C.话说天下大势,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D.世人都晓神仙好, 惟有功名忘不了
八、作文(共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一只蚂蚁爬墙,六次失败了,可是它还是沿原路向上爬,一人说:"多可敬的小蚂蚁。"第二人说:"多么愚蠢的蚂蚁。"第三人说:"多么可悲的小蚂蚁。"你怎么认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1分)
1.C
【解析】A.分别为“tuò,shuì,chuí,chuí”
B.分别为“cuì,suì,cù,cuì”
C.分别为“dào,nào,chuò,diào”
D.分别为“chuò,duo,zhuì,chuò”
2.C
【解析】“了”“鱼”“井”“繁”“罗”分别应为“瞭”“渔”“阱”“烦”“啰”
3.D
【解析】(1)申述,详细说明;申诉,试纸当事人向法院提出重新审理的要求;由语境看出,这里是说律师向法庭详细说明案件真相,因此,选“申述”。
(2)食言,指不履行诺言;失言,是指说错了话。这里是说讲信用,对做出的许诺要履行,因此,选“食言”。
(3)“但”“不过”都表示转折,“不过”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而这里如果用“不过”却起不到这样的作用,所以应选“但是/而”。
4.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词语特别是成语的能力。“暗箱操作”指利用职权暗地里办事,多指不公正、不合法的。
A.差强人意:指大体上使人满意,与句意不符。
C.一挥而就:多形容文思敏捷,笔法娴熟。此处应为“一蹴而就”。
D.表里山河:形容进可攻,退可守的险要地势。此处应为“冰山一角”,即指事物暴露出来的部分。
5.D
【解析】A.几个项目互相交叉,属逻辑混乱。
B.“使用……朴素的建筑外观”搭配不当。
C.主语暗换兼表意不明。“活动”不能“筹集善款”,“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有歧义。
6.A
【解析】例句中的“备”是具备的意思。
B.准备;C.完备;D.防备。
7.A
【解析】划线词语两两相对,音节少的大前,音节多的在后,描写对象由高到底,由远及近,读起来很顺畅。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8.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帮助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将优秀的中国文明介绍给世界,对于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是有助于构建,而不是已经构建完成。故选A。
9.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文章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的不平衡性作为驳论前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本文是立论,而不是驳论;
B.文章从思想高度、市场意识和心理需求等方面论述如何加强中国典籍对外传播的问题,这三个段落间形成的是并列式结构而非层进式结构。
D.“最重要”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更重要的是让西方受众从本质上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表述程度错误。
故选C。
10.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观点的能力。
A.“……就……”的表述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典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新的生长点,寻求文化的内在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可知,并非不断去挖掘典籍中的生长点与文化内在普遍性,就能够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该选项表述的条件关系与原文不相符。
B.“应该毫无保留地迎合西方话语体系”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若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显然不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不能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应该保持中华文化独立性,不能为了传播而传播。
D.“物质层面”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使东西方交流得以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应该是双方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进行交流。
故选C。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势利嘴脸"理解错误,只是富太太处事谨慎,看是否方便、合适。
12.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与上文的内容相照应”分析错误,没有这一作用。
13.小说在叙述钢琴小梁与薇薇做作业时,叙写薇薇的爷爷要薇薇找报纸的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叙写薇薇的爷爷要薇薇找报纸的事﹐充实了小说内容;
②细致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展示钢琴小梁和薇薇等人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立体化;
③写薇薇的爷爷要薇薇找报纸的事,对比了钢琴小梁和薇薇两人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为薇薇的转变埋下了伏笔。(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可以从内容、结构、人物、主题等方面分析,还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不能泛泛而谈。
四、文言文阅读(共25分)
阅读《过秦论》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14.C
【解析】C.“乡”,同“向”,先前,从前。
15.B
【解析】例句“为”表被动。B.“不拘于时”也是被动。
16.C
17.C
【解析】C.“诸侯可设立七座宗庙”错误,天子才可以设七座宗庙。
18.A
【解析】A.“寓贬于褒”错误,应为“寓褒于贬”。
19.把节选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5分)
【答案】优秀的将领(拿着)强劲的弓弩守卫着重要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诘查问(过往行人)。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5分)
【答案】一个戍卒起事而宗庙就被毁掉,(秦王子婴)自身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
五、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20.C
【解析】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故选C。
21.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答案】诗人借助这两句对子孙提出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态和态度的能力。
从题干来看,考生要理解“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的用意。
首先分析诗歌的标题。诗歌标题是“示儿子”,可见这是一首教导儿子的诗歌。
然后理解题干中两句诗的意思,进一步分析诗人这样的用意。
“道在六经宁有尽”意思是“天下大道,都在《六经》等书里,学贯古今,取法先圣,学习知识,哪里有尽头”,诗人在此指出《六经》的意义,包含天下大道,这是要求儿孙能够熟读《六经》,发奋阅读,“宁有尽”是说没有尽头,这是让儿孙不能停止不前,这是让儿孙不要自满,要谦虚以待。
“熟读周公七月诗”意思是“切记一定要熟记背诵周公的七月诗啊”,周公为国为家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诗人要求儿孙好好学习周公的七月诗,勤俭耕种,发奋读书,报效家国,这是让儿孙学习先圣,心怀国家。
六、名句默写(共8分)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犹离忧也
(2)信而见疑
(3)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
(4)大漠穷秋塞草腓
(5)老鱼跳波瘦蛟舞
(6)沧海月明珠有泪
(7)楼船夜雪瓜洲渡
七、名著阅读(共6分)
23.D
24.C
【解析】《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八、作文(共60分)
25.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