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1.仰望天空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3.影子的秘密
4.月相变化的规律
5.月球——地球的卫星
6.地球的形状
7.地球——水的星球
8.太阳、 月球和地球
1.仰望天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了解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2.了解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
3.理解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阳和月球的信息。
2.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去探索一个问题。
3.能利用韦恩图整理知识,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
1.激发对天空的好奇心,乐于探索星空。
2.乐于陈述自己已有的认知,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3.能利用模拟实验收集的证据论述自己对探究问题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家利用不同的技术探索宇宙。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太阳和月球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学生能利用韦恩图、图片比较、模拟实验等方式通过分享、交流、完
善来整理知识,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组准备:一个圆形纸筒,一个大圆卡片(代表太阳),一个小圆卡片(代
表月球)。
【教学过程】
一、聚焦:关于太阳和月球我们都知道什么?
1.同学们,我们来猜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
一个球,圆溜溜,
东边升起西边落。
夜里人人看不见,
白天有它亮堂堂。
一个球,圆溜溜,
阴晴圆缺时时变,
时像圆盘时像眉,
夜里有它影相随。
2.讲解“没错,就是太阳和月亮!”(出示图片)白天,太阳普照大地,带
来阳光和温暖;夜晚月亮升上天空,洒下皎洁的月光。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仰望
天空,探索宇宙的奥秘。
3.关于太阳和月球,我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我们先从这谜
语里去找找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把它们填在韦恩图中。这韦恩图我们都认
识,中间部分是写相同点,两边记录不同点,我们要学会用关键词来记录。
二、探索:
1.分享是学习的一种方式,现在你可以在小组内分享一下你所了解的关于地
球和月亮的知识,同时也要善于倾听别人分享的知识,及时记录补充韦恩图。
2.下面请小组代表来分享你们知道的,下面的同学认真倾听,有补充的积极
举手。
3.刚才同学们通过分享又了解了很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相同和不同之处,现在
请看老师带来的视频和图片,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出示图 1)图中太阳和月亮都有光?太阳的光和月球的光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 2)这一组照片展示的是太阳和月球的表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4.把我们的新发现填到韦恩图里
5.我们大家都知道太阳大,月球小,为什么我们平常抬头看它们,觉得差不
多大小呢 ?说说你们的想法?
6.怎么来证明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呢?老师可以提供三样材料,你们觉得这
三者分别模拟的是什么?(纸筒模拟地球上的观察者,大圆片模拟太阳,小圆片
模拟月球。)可以怎么来模拟实验,找到太阳月球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原因。请
小组讨论一下并给予材料让学生进行尝试。
7.哪个小组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其它组看看他们的实验方法是否可行,如何
完善,需要注意什么?
8.全班讨论交流并完善方案,提出模拟实验注意点:
(1)三者在一条直线上,保持纸筒和小圆片不动,移动大圆片。
(2)当大圆片看上去和小圆片大小一样时,请一位同学“跨步”测量一下
大小圆片与纸筒间的距离。
(3)实验之前分好工,合作完成。
9.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并得出结论。出示太阳和月球实际距离和大小,更新韦
恩图,记录最新获得的知识。
三、研讨:
1.研讨:你知道了什么?
今天我们通过分享、图片比较、模拟实验,你知道了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
点和不同点?
2.拓展:你还想知道什么?
【板书设计】
1.仰望天空
太阳 月球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了解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3.知道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
1.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2.能够根据观察记录纸,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3.愿意参与小组活动,主动承担小组任务,学会与他人合作。
科学态度目标:
1.在实验观察中,感受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能够对科学观察活动保持较高的兴趣,积极投入到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古时候人们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规律,设计计量时间仪器,从而
方便生活的过程。
2.体会技术发展对认知自然规律的推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纸、笔、橡皮泥、记录笔和记录单。
教师准备:观察纸、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聚焦课堂
阳光明媚的一天,细心的小明同学在课间玩耍的时候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上午九点和下午两点时,大树的影子不同,你能看出有哪些不同吗?生活中,你
有没有过类似的发现?
其实,一天中,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我们的祖先就利用影子的变化规律
发明了“日晷”,它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那么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奥秘呢,我
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二、动手动脑,实验探究
师:首先,我们需要模仿古人,制作一个简易的日晷。
1.制作简易日晷
介绍实验用具(多媒体出示观察纸,笔,橡皮泥)
师:动脑筋思考一下,怎样组装呢?
汇报,意见统一后学生动手组装。
2.找方向
师:我们注意观察,日晷上有方向的标识,我们怎样找准方向呢?怎么做?
小组讨论后汇报:对准太阳找方向,或者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分发指南针,学生动手操作确定方向并摆正纸盘。
3.指导观察记录方法。
师:我们需要观察和记录什么呢?
生:时间,笔杆影子长短和方向,太阳的大致方向。
利用多媒体指导记录方法
师:你觉得要有哪些细节需要提醒大家的?
生汇报交流。
4.实验要求:
(1)利用明天一天的时间完成这项实验。
(2)分别选取一天中的五个时间点测量。
(3)保证测量的地点不变,实验器材不变。
(4)每名同学都要在自己的记录单上认真记录。
(5)小组内可以讨论交流,把你们的发现写在记录单上。
师总结: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在实验中发现很多有趣的知识,我们
下节课见!
【板书设计】
3.2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组装 ——标识方向——试验记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成果,汇报总结
师:同学们,老师十分期待你们的实验发现,现在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
实验收获吗?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多媒体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汇报要求:
小组汇报时,发言人要做到声音洪亮,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达清楚,有遗漏的
地方组员可以进行补充,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最后说一说他们哪些地方做得
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二、深入研讨,构建新知
师:孩子们,你们居然可以发现这么多有趣的知识,真有小科学家的模样呢!
那么谁可以来说一说,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生汇报回答
师:影子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有有什么关系呢
生汇报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三、拓展知识,多知一二
师:我们模仿古人的方法,制作了简易的日晷,但是它和真正的日晷还是有
一定的区别,我们仔细对比一下,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汇报后教师总结:日晷是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日晷的发明大大方便了人
们的生活。自然规律能够为我们所用,但需要我们耐心地观察、不断发现与创新
运用。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探索其他有关影子的问题,咱们下节课再见!
【板书设计】
3.2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影子——规律
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3.影子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了解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遮挡物的阴影。
2.掌握光源、遮挡物和屏(接收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3.知道光源和遮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的变化
4.知道影子的变化包括方向和大小长短的变化。
科学探究
1.能用实验研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秘密。
2.能够根据实验发现,实事求是地分析光源、遮挡物和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
3.掌握模仿和创作不同手影的方法。
科学态度
1.分工合作,乐于参与,具有探索“影子的秘密”的兴趣。
2.积极寻找改变影子的方法,体会手影带来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影子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2.知道我们生活在充满光影的世界里,人们对光影的规律有各种各样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影子的产生条件及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能在实验中得出改变光源和遮挡物的位置可以改变影子的长短大
小和方向。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手电筒、木圆柱、学生实验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课堂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察了一天中,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
呢?老师也可以用手在阳光下做出各种形状的图案,神奇吗?那么怎样产生影子
以及怎样使影子发生变化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关于影子的秘密。
二、实验探究,揭示秘密
师:我们要在教室里研究影子的秘密,就要做(实验),思考一下,我们需
要什么工具呢?(学生回答,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师:这些工具都来模拟什么的呢?他们在影子产生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小组讨论,陈述自己观点。
任务一: 利用手中的手电筒和木圆柱,产生影子。
思考要想产生影子,需要什么条件?
注意,不要玩手电筒,更不要把手电筒对准眼睛。
学生实验,并分组汇报,教师适时引导总结并板书:产生影子的三个条件:
光源、遮挡物、屏。
任务二:让影子发生变化
师:想办法让影子变化起来,把你们的方法记录在实验手册上。
实验要求:1.试着改变手电筒或木圆柱的位置,观察影子有什么变化
2.及时做好记录
3.注意小组间实验纪律,不要把手电筒对准眼睛
4. 完成实验后,请自觉坐好。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总结,教师适时板书:改变光源和遮挡物,就能改变影子的大小、长短
和方向。
任务三:手影游戏
用手电筒的光做光源,桌子做屏,用手做遮挡物,做出卡片上的手影图案,
要求和图片上的形状大小都要一致。
学生动手操作,选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三、研讨问题,明确道理
师:同学们,你们这节课表现的相当优秀,(结合板书)我们知道了改变光
源和遮挡物的位置就能改变影子,同样,太阳也是光源,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变
化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
四、拓展知识,多知一二
我们在户外的时候,有时候阳光普照,有时候阳光被云朵挡住,就会在地面
上形成一大片阴影,你能说一说这样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吗?云变化多端,有薄
有厚、有高有低、有黑有白,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地面上人们的生活。
【板书设计】
3.3 影子的秘密
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影子:大小、方向、长短
改变光源和遮挡物的位置可以改变影子的大小、方向和长短。
4.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月相、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等多种多样的方
式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
2.能对图片信息进行正确处理。
3.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
科学态度
1.能够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2.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3.乐于征求小组组员意见,尝试多种方法尝试多种方法调整月相图片排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月相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教学难点:能够科学的将月相图片排序,并能从中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月相图片,书夹。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关于月相的知识吗?说说看,你对月相
哪些认识?
师适时总结:我们看到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叫做月相。月球有月相,但是太
阳并没有。
月相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一个月内,
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实验排序,探究真相
师:由于观察条件有限,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月相的图片(发放
图片)。
探究一:认识月相
师:小组内讨论一下,哪些月相师你们见过的,哪些师没见过的?
小组内交流学习。
探究二:给月相图片排序
1、师:我们现在尝试着给月相图片排一排顺序
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的进行排序呢?
学生汇报交流,分享方法。
实验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有不同意见时,要商量后再做决定。
把月相排列好,摆放在桌面上。
操作完毕后,自觉坐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同学交流:
要求:相邻两个小组之间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并交流经验。如有合理建议,
可以修改自己的排列顺序。同学们也可以去自己感兴趣的小组参观学习。
选两组具有代表性的上台展示,并说明排序理由,教师适时讲解正确的排序
方法,学生可以修正自己的排序。
探究三:制作”月相动画片“
师:我们现在来做一本月相的动画画册,教师演示:把月相图片按顺序收集
起来,用夹子夹好,快速翻动,感受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研讨共识,构建新知
师:通过我们的学习,谁来说一说,你观察到的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回答:由弧形到圆形再到弧形或者由缺到圆再到缺
四、拓展知识,多知一二
其实我们在观察月相时候,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月球旁边会有一些很明亮
的星星,叫做亮星,我国古人十分智慧地用亮星来观察和描述月球在天空中的运
动变化。我们也可以试一试,在不同的时间,观察月球和它周边的亮星位置有何
不同。
【板书设计】
3.5 月相变化的规律
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5.月球——地球的卫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2.知道月球的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科学探究:
1.掌握观察对比图片学习天文知识的方法。
2.会用多种查找资料的方法,搜集整理月球有关知识。
3.能通过模拟环形山实验方法理解和推理天文现象。
科学态度:
1.保持探索月球秘密的好奇心和兴趣。
2.积极搜索资料,乐于与同学分享。接纳别人的观点,善于分享和敢于修正
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感受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不懈探索,我们对月球的认识会不断丰
富、完善。
2.通过对月球的特征的学习,认识到月球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进而更加珍
惜爱护地球环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
难点:通过多种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并进行月球信息的整理汇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月球的图片文字资料,课件。关于环形山成因的视频。
小组准备:制作环形山的材料(水槽、沙子、各种大小的石子)。
学生准备:课前调查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关于月球的哪些知识?
2.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几十亿年来一直
陪伴着地球。你对月球还有哪些了解?(前概念调查,随机板书。)
3.月球究竟是怎样一个星球?它和大家了解的一样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
近月球,继续来探索关于月球的秘密。(板书:月球-地球的卫星)
二、探索:月球的特征
(一)观察月球
每天晚上我们都会看到月亮,在你的印象里月亮的表面是怎样的?
(预设:有的会认为很光滑,有的注意到表面有高低起伏。)(出示月球正
面的图片)让我们观察一下月球的表面,你有什么发现?(月球表面有明有暗)
古时候,人们就观察到月亮的表面有很多阴影,人们发挥想象把它想成是亭
台楼阁,美丽的嫦娥抱着玉兔就住在里面,正在看吴刚砍月桂树呢。实际上那些
阴影真的是月亮上的楼阁吗?
为了解开月球神秘的面纱,人们一直在进行着探月的研究。你知道人类在探
月之路上有哪些重大事件吗?
相关小资料:“1610 年,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首次
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1959-1976 年,美国和前苏
联先后向月球发射了 80 个月球探测器,其中有 45 个取得成功。1969 年 7 月 20
日,美国“阿波罗 11 号”宇宙飞船着陆月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印下了人类
的第一个脚印。2007 年 10 月 24 日,中国自主研发并发射了首个月球探测器“嫦
娥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杨利伟叔叔是中国首位登
上月球的宇航员。”
随着科技的进步,航天技术的发展,宇航员们登上月球,并发回来拍摄到的
真实的月球的照片。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我国嫦娥二号卫星在月球上空近距离拍
摄到的月球表面的照片,这是月球的正面。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仪器,又发回来
了一些月球背面照片。比一比月球的正面和背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月球的正面和背面都有明有暗,正面暗色部分较多,背面亮色部分较多)
这些亮色的地方是什么?暗色的地方又是什么呢?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
老师还搜集到一些航天器近距离拍摄的月球照片,你们看到了什么?
月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高低起伏,月球表面比较暗的阴影叫“月海”,说
是“海”其实没有半滴水,而是月球表面上比较干燥的低地和平原,月球表面比
较亮的地方是高原和山脉。绝大多数月海分布在面向地球的月球的正面,月球背
面只有 3个面积很小月海。
(二)查找月球资料
1.为了更好地了解月球,课前老师让你们查找了相关资料。
老师给你们一分钟时间,用勾画的方法提取出文字里你最感兴趣的信息,一
会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共同建立一个“月球小档案”。
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速度最快,内容最全面。
2.小组内交流研讨,填写“月球小档案”记录单。活动时间 3分钟。
3.集体交流:谁来介绍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谁有补充?
4.总结:同学们整理的月球小档案很详细,包含了月球的年龄、大小、与地
球距离等基本信息。还有的同学介绍了月球上的月海和环形山。老师也来介绍几
个典型的环形山。
(三)模拟制造环形山
1.地球上有很多山脉,月球上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环形山,人们为什么把月球
上的山称作环形山?这些山有什么特点?(环中环,环相连)你们觉得这些环形
山是怎么来的呢?(自由讨论)
2.科学家有一个有趣的推测,叫做“陨石撞击说”。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3.陨石撞击真的能形成这样的环形山吗?你们想不想做个模拟实验验证一
下?出示实验材料:水槽、沙子、各种大小的石子,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哪些物
体?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呢?(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4.集体交流。
哪个小组说说实验方法?有没有补充?集体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
(1)把细沙平铺在托盘里;
(2)用大小不同的球撞击沙盘;
(3)试着撞击出大小不同的环形山。
想一想实验中有什么注意事项?
(用石头撞击沙面时要控制好力度,不要随处乱丢;观察时要与沙面保持距
离,防止沙迷眼睛。实验时要注意观察实验后的现象。实验中要控制好音量。)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造山的活动绝不仅仅是一个游戏,而是一个科学探究的模
拟实验。我们要借助这个实验寻找科学的证据来验证环形山形成的原因。实验的
过程要科学,严谨,要注意观察在造山活动中出现的现象,与真实的环形山进行
对照。老师会在巡视时寻找最认真的小组拍照展示。
5.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中拍摄视频或照片。
6.集体交流:老师出示拍摄的照片,请这些小组进行汇报。对实验的照片和
真实的环形山进行对照,观察共同的特点,进一步解释形成原因。
(四)探索月球的新秘密
1.通过刚才的探索,你对月球还有新的问题吗?
2.学生讨论交流。 。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通过前面的探索,我们知道了月球的哪些特征?
学生对本课学习进行总结回顾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月球的特征:没有空气和液态水,有大量环形山
四、延伸与拓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月球特征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近几年由于大气污染,环境破坏和资源减少,人类开始“地球移民”计划,
希望寻找到到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作为第二家园,减轻地球的负担,而距离
地球最近的天体就是月球,你认为月球适合人类居住吗?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就是潮汐。月球对
地球的引力可以引起地球海平面的升高和下降,形成有规律的涨潮和退潮。
【板书设计】
5.月球-地球的卫星
月球的特征: 1.没有水、空气
2.有大量环形山
3.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
6.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科学探究:
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
发展的。
2.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
1.能在分工协作中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
和力量。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
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
源于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图书资料、纸船、瑜伽球、桌面、大纸板、小立方体、小球、手
电筒等。
教师准备:关于海报设计的教学课件、海报示范、图书资料或电脑、网络等。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 -说,这是什么。(地球)
2.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
地球究竟有多大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3.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
的一部分。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那么人类是怎
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
2.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
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
的认识。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
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
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想,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不过,
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
3.课件出示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
教师:可是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这是
什么原因呢
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
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人们不相信他们两人的说法。后来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到地球
是球形的呢
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下面的文字,并观察课本图片与课件展示的帆船在球面
上及平面上移动的景象。
教师引导:是的,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帆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
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
隐没在海平面下。发生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据此,人
们做出了另一种猜测。关于这一点,大家想不想来验证一下呢
5.模拟船的出港以及月食。
(1)教师下发实验器材,教师强调实验的注重点:此实验两人合作,一人观
察,一人开船。观察的人眼睛要平视。而开船的同学要掌握好船的速度,不要太
快,也不要太慢,更不要忽快忽慢。在做模拟月食的实验时,要注意实验地点选
在光线较暗的地方。实验中要准确把握手电筒、小立方体或小球、纸板的位置。
做完实验之后,完成好实验记录,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 从这次实
验中,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 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做一点
指导。提醒学生填好实验记录,并且认真思考刚刚提出的问题。
(3)全班分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教师相机指导。
(4)教师小结:正如刚才大家实验看到的那样,在瑜伽球上移动帆船模型,我
们会发现帆船进港的时候,总是先看到桅杆,接着才会看到船身,而出港的时候
正好相反,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可是在桌面上模拟航行的时候,自始至终
都会看到船身和桅杆同时出现。这个现象进一步 说明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二个
实验也能佐证第一个实验的结论,模拟地球的小球无论怎么运动,它在纸板上的
影子都是圆形的,这也进一步说明地球就是球体。
6.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麦哲伦航海的文字,并观察课本图片与课件展示的环球
航行图了解这段历史。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模拟实验你们观察到哪些信息可以说明地球是球形的
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
2.学生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
3.总结:我们通过模拟帆船出港,观察到帆船进港时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而出港时则相反。同时在模拟月食的实验中,观察到只有小球在纸板上的影子始
终是圆形,与实际观察到的月食景象相同。所以我们能判断地球是球形的。人类
认识地球的历程漫长而又曲折,经历我国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张衡的“浑天
说”、亚里士多德宇宙观、麦哲伦环球航行以及近现代的天文观测活动后才最终
确认地球是球形的。
4.完成随堂学,巩固知识。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1.教师组织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交流发现的新问题并观察地球仪。
【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帆船进出港→月食投影→环球航行→进入太空观察
7.地球——水的星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地球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水的星球。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通过观察地图,认识陆地和海洋。
2.能从不同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并用不同方式表达。
科学态度:
1.从实例中感受到水的珍贵,形成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地球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水的星球。。
教学难点:知道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大小有什么特点。
【教学准备】
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地球仪)
师:这是什么当你面对地球仪,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颜色是什么
课件出示地球照片:
师:当你面对地球照片,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颜色是什么 地图上的蓝色代
表什么
2.师:是呀,地球上四分之三的面积都被水所覆盖。水不仅是生命之源,而
且也是美的使者。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段水在自然界
中构成的美景吧!(多媒体播放)
3.师:你在自然界中还见过哪些由水构成的美景 谁能来和大家说说
教师小结:大多数风景名胜都以水为主,水把大自然打扮得多姿多彩,水给
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同时水又是大自然给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那么你对
地球了解吗 (板书课题: 地球)。
二、认识水在地球上的分布
1. 我们来看看地球仪,通过它,你观察到了什么
各小组观察地球仪,交流汇报。
2.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仪上的水域有哪些 地球上的水主要
分布在哪里呢
看一看,说一说。
3.猜一猜
师:同学们,既然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水,那么在地球上究竟是水占的面积大,
还是陆地占的面积大呢 (课 件出示观察地图)
4.涂一涂
同学们,课前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张空白的地图,组长发一下,请同学
们在空白地图的地方涂上蓝色,表示海洋。涂好后比一比,看看陆地和海洋谁占
的面积大 你有什么感受
5.数一数
示活动手册,学生数出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所占的格子图。再次感受陆地面
积和海洋面积的大小。
6.教师小结:地球表面 70%被水覆盖,只有 30%是陆地。在陆地上面还有河流、
湖泊、小溪等。地底下还有水,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水球。(补
充课题: 地球一水的星球)从太空看地球,整个地球是蓝色的。
三、进一步认识地球讨论
1.示太阳和月球的维恩图
同学们,我们在前几课中认识了太阳和月球这两个星球,对比一下,你觉得
地球和它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学生各抒已见。
2.同学们想一想:同学们都想到了地球.上有水,有生命的存在,那地球上这
些丰富的液态水会带来哪些好处呢
四、拓展应用,延伸提高
师说明:科学家在探索大空时,星球上有没有水的存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
究,因为有水就有生命存在的可能。
同学们,你知道除了地球还有什么星球发现生命的存在呢
师:当你面对地球照片,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颜色是什么 地图上的蓝色代
表什么
2.师:是呀,地球上四分之三的面积都被水所覆盖。水不仅是生命之源,而
且也是美的使者。水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段水在自然界
中构成的美景吧!(多媒体播放)
8.太阳、 月球和地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
2.了解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
科学探究:
1.能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有关的太阳、月球和地球的资料。
2.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3.掌握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方法,用图画的形式描述太阳、月球和地球。
科学态度:
1.能在分工协作中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
和力量。
2.乐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
3.具有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在判断与确定资料信息的过程中求证资料的正
确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验到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适合人类的居住。
2.意识到与其他星球相比,地球是十分美妙的,地球是我们非常珍贵的、共
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搜集有关的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方法并制作主题海报。
教学难点:在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方法与过程,获得关于地球的新知识并增
强珍爱地球家园的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图书资料、彩色笔、卡纸、胶水和剪刀等。
教师准备:关于海报设计的教学课件、海报示范、图书资料或电脑、网络等。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布置任务学习制作方法,进行资料搜集和海报设计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一些知识,同学们想一想,
它们都是什么颜色呢?
二、学单导学(需要在教学设计后给出“学单”设计表),自主探索。
1.给太阳和月球图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
(1)教师出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画出它们并涂上颜色。
(2)学生观察图片,自主画出它们的图画。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图画,分享上色的原因。
2.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教师:你们制作过主题海报吗?想不想制作一幅自己的主题海报呢?
(1)课件出示完成的地球主题海报,指导学生观察。
与太阳、月球相比,十分特别,地球上有很丰富的资源,比如空气、水、土
壤、岩石和形态多样的动植物,那么地球应该是什么颜色呢
比如蓝色,可以代表选择水资源,棕色代表土壤等等。
(2)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主题海报,
明确步骤:
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确定资料来源、判断资料的科学
性、比较材料、选用材料);
(3)学生小组进行制作海报的设计和搜集资料活动
小组拿出或是领取工具和材料,开始制作海报,教师指导学生小组资料的查
找和合理的分工。
第二课时,完善海报内容,进行汇报和研讨
三、完善海报,小组汇报
(1)学生继续丰富海报内容,修改调整,准备简短的汇报稿和汇报形式。
(2)教师对小组写出讲稿进行修改。
(3)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海报进行讲解。汇报的过程教师组织学生间互相
借鉴学习,要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四、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不同特点。
(1)教师: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知识,让我
们一起来比较一下它们不同的特点。
(2)学生根据所学汇报,教师汇总后补充。
2.教师总结。
(1)相同点:都是球体、都有寿命、都会运动、都处在银河系……
(2)不同点:颜色、表面地形、大小、质量、温度、运动方式、有无生命……
五、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教师组织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交流发现的新问题。
【板书设计】
太阳、月球和地球
主体海报的制作:
选择主题颜色→收集和选用资料→制作海报→展示和补充
颜色→收集和选用资料→制作海报→展示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