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含教材目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含教材目录)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7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1-17 20:2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
1.运动和位置
2.各种各样的运动
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7.我们的 “过山车”
8.测试 “过山车”
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
1.运动和位置
1.运动和位置
【教材简析】
《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为落实“物体
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
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
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
还是运动。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
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
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
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
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
置没变,是静止。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其实质也是在应
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
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
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
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
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
是运动。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
和方向。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
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学生通过活动能意
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
1.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科学态度目标
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能说出物体运动的依据。 2.能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说出物体运动与静止的依据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小组: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引入:出示一张小女孩池塘喂鱼照片,提问: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时,怎么
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揭示课题【板书:运动和位置】
二、探索——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
探索活动一:
(提示:引导学生说出判断时,需要与另一个物体比较位置。教师可以用
“和....相比”的句式,代替“参考物”概念的表述)
(1)出示图片(在运动会上),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
止的? 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2)出示图片(在公交汽车站),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
静止的?你的判断的证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3)出示图片(在大草原上),先出示第一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说
说你的判断证据。学生交流讨论
再出示第二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再说说判断的证据。
各小组交流反馈汇报
小结: 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相比,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
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板书:物体位置:改变——运动 不改
变——静止】
三、探索——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材料准备:方向盘、软尺若干个]
1.探究活动二: 当两人都静止不动时,学生同时获得方向和距离信息后确
定自己的位置
(提示: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对教室的 8个具体方位有认识基础)
(1)教师介绍方向盘、软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活动的要求。
(2)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尝试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2.探究活动三: 站中心同学静止不动时,自己运动起来,多次改变位置,
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
(1)教师说明活动要求以及注意事项
(2)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
己的位置。
3.探究活动四
方案一:[材料准备:校园平面图、可移动的透明方向盘、测量尺]
(提示:此活动对学生认识水平有一定的挑战,如果学生有困难,选择方案
二)
提供每组校园设计图纸,借助透明方向盘及测量尺让学生将方向盘的中心点
覆盖在自己选择的校园平面图“参照物”上(告知学生每小段表示几米),然后
描述自己在学校的位置。
方案二:[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出示校园设计图课件,多次更改“参考物”,让学生描述自己在学校的位置。
活动结束后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板书:描述位置:方向、距离】
四、研讨
(提示:这两个问题与聚焦部分的问题相呼应,可以有机融合到探索活动中,
问题 1与探究活动 1融合,问题 2与探究活动 2-4 融合。也可以在探索活动后进
行总结提升。)
提问“通过学习,你们知道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可以怎样
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五、拓展
(提示:先让学生阅读任务要求和简单坐标图,询问不明白之处再让学生独
立完成任务)
出示坐标图,学生根据已知方向和距离标出物体所在的位置。
【板书设计】
1.运动和位置
物体位置:改变——运动
不改变——静止
描述位置:方向、距离
2.各种各样的运动
【教材简介】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 2课。在
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科学的范畴。通过观察、比较和记录身边常见物体的运动形
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为第 3课做好认知铺垫。
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能够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且能够利用表示物
体之间的相对位置。运动着的物体有各自不同的运动形式,但是运动的形式多种
多样,分类方法也不同。本课安排学生通过研究了解各种各样物体的运动形式,
并将这些运动形式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物体的机械运动,通常按照物
体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在这两种运动方式中有以下
的运动形式: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
到运动方式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
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聚焦部分,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初步认识运
动形式的不同。探索部分,通过研究,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的运动路线。研讨
部分,指导学生识别不同的物体的运动,分析多种运动方式的结合。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提供学生常见的物品(玩具),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让物
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描述,发现它们的运动形式虽然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可以分
成几个类别。
教材提示学生在物体上“画点做标记”。这其实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
“质点”的过程,既方便了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也体现了本单元想
渗透的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物体的运动,可以将具体的物体进行抽象。其实,
学生在物体上“画点做标记”,就是将该物体抽象为一个质点了。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课之前,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概念并不具
体化,知道一些基本的运动形式,如建立在具体物体上的滚动、移动、转动等。
因此本课的重点并不是给运动形式起名字,而是探究物体运动形式的特点,找出
运动形式的异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能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
在同伴合作探究中,认真观察运动情况、及时记录、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设计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学难点
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根据物体轨迹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为学生准备:各种物体(指尖陀螺、钢尺、玩具车、铁皮青蛙、单摆等)、
圆点、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材料准备:物体运动的视频一个] (预设 5 分钟)
1.视频导入
(1)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看一段视频,在这个
视频里面,你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运动?
(2)学生观看视频交流。
二、探索
1.探索 1:简单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
(1)(出示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它们可以
怎样运动?我们一起试试,让它们运动起来。
(2)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让学生试着用手势比划一下上述物体的运用
形式。)
(3)小结并揭题。这些物体的运动一样吗?这些不同的玩具有着不同的运
动形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运动。(板书课题)
2.探索 2:记录运动的形式(预设 20 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小圆点
5张、记录纸条每组 5张、学生活动手册]
(1)指导记录。(出示单摆)这个叫摆。教师拨动摆,小朋友仔细观察摆
是怎样运动的?有办法把它们的运动记录下来吗?怎么记录呢?老师有一个小
窍门教大家,我给摆贴上一个红点,然后用慢镜头来观察一下红点位置的变化过
程,再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PPT)你们学会了吗?板 书:
(2)提出记录任务。让我们来试着在它们身上贴上红点,选择其中两种物
体,让它慢慢地运动起来,记录一下红点的位置变化。
(学生活动、记录,巡回指导)
(3)学生汇报,将轨迹图贴上板书。
(4)分类。根据各种物体的运动轨迹试着给它们分类。说说分类的理由。
三、研讨:尺子的不同运动形式(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贴了小圆点小钢尺 1把、PPT]
1.看(出示钢尺),请大家想想,可以怎么玩?根据我们刚才讲的,小组讨
论钢尺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运动形式。
2.学生分组实验
3.出示图片讨论:生活中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4.小结:不同的物体它们的运动形式可能是不同的。
四、拓展:讨论悠悠球和旋转木马的运动形式(预设 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贴了小圆点小钢尺 1把、悠悠球和旋转木马视频各一个、
学生活动手册]
播放旋转木马视频,试着记录人的运动形式。
课外玩一玩悠悠球,试着分析它运动形式。
【板书设计】
2.各种各样的运动
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在上
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了观察和体验,有了
初步的认识,发现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但又是可以归纳成
几个类别的。而本课聚焦到物体的运动路线(运动轨迹),研究直线运动和曲线
运动。
聚焦板块通过立交桥上车来车往的画面,引出探索板块中对于运动物体运动
路线的观察和描述。
探索板块中,活动 1通过描述五张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路线,初步感知它们的
运动路线可分为直线和曲线。活动 2利用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上击球的趣味性
活动,明确物体的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活动 3是对活动 2的提升和
综合,即许多物体的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学生通过预测、交流、
观察和画出小球在桌面滚动时和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引发他们对物体运动路
线的深层次思考。
研讨板块中,学生结合探索板块中对直线、曲线的初步感知,直线和曲线的
模型认识以及画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的运动路线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
活动,明确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拓展板块中,通过介绍和例举更多的生活事例,引导孩子认识到物体运动更
多的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学情分析】
按照物体运动轨迹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运动方式。在这两种运动方
式中有以下的运动形式: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在第 2课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会判断这几种运动形式,但是会混淆对运动形式和运动方式的描述,往
往采用的是生活词汇,如直的、转弯的、扭来扭去的,还不会用直线、曲线、直
线运动、曲线运动这样的词汇来描述。另外,学生还不擅长运用从具象到抽象、
单一到综合的思维模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他们往往只关注物体的个体特征,
不习惯将之抽象为一个质点来考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
2.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
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材料,制作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直线轨道、曲线轨道、蓝色小球、红色小球、桶或筐、直尺、
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3分钟)
1.出示立交桥图片,提问:马路上有许多车子在行驶,这些车的运动路线有
什么不同?
预设:有的运动路线是直直的,有的运动路线是弯弯的。
我们把直直的运动路线叫直线,弯弯的运动路线叫曲线。
2.揭示课题: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板书)
二、探索: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预设 30 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一条直线轨道、一条曲线轨道、蓝色球、红色球、桶、学
生活动手册]
(一)探索 1
1.出示教材上的图片,提问:“图中的过山车、老鹰、台球、直电梯和自动
扶梯、掉落的苹果的运动路线怎样描述?”
2.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预设:过山车是曲线运动,老鹰是曲线运动,台球是直线运动,
垂直电梯是直线运动,自动扶梯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曲线运动,掉落的苹果是直线
运动
(二)探索 2
1.击球。
我们来玩击球,操作员将红蓝球和红球分别放在桌子上,距离约 40 厘米,
用蓝球击红球。
学生相互合作进行活动。
2.讨论:说说击不中的原因。预设:因为球的运动路线不确定。
3.在轨道上击球。
要求:操作员将蓝球和红球分别放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的两端,用蓝色球
击红色球。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蓝色球的运动路线。
4.小结:小球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叫直线运动。在曲线轨道上的运动,叫
曲线运动。
(三)探索 3
1.我们将小球放在桌子上,用手推它,小球先在桌面滚动,再冲出桌面,直
到停下,在整个过程中,它的运动路线是怎么样的?。
2.小组讨论,在活动手册上画出自己的猜测。
3.展示想法。
4.讲解实验规则:
(1)操作员将小红球放在桌面上相应的位置,用手推向桌子边缘。(每次
推的力度尽量保持一致)。
(2)组长带领其余组员蹲下来认真看,讨论好后再画出运动路线。
学生实验。画路线图。
5.展示运动路线图,思考它是属于什么运动?对于复杂的运动,我们应该
采取分段描述的方式。
6.慢动作微课展示小球的运动情况。
三、研讨(预设 2 分钟)
提问: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哪两种方式?
四、拓展(预设 5 分钟)
判断生活中更多物体的运动方式。
【板书设计】
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第四课的内容,通过
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体会出现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意识到运动状态
是相对的,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本节课我们将聚焦到滑动、滚动、静止等
运动情况。由于本单元不涉及力对运动的影响,但本课又必须让物体运动起来才
能研究滑动、滚动等运动情况,所以借助斜面来驱动物体运动是最好的选择。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生活在斜面上的物体运动,引出斜面概念,再引导学生
进入“物体在斜面上会怎样运动”这个问题的思考,知道物体在斜面上会有不动、
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探索板块,通过操作、观察“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发现不
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而且和形状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学生在
探究中也会产生新的探究欲望。
研讨板块,学生实验中看到的“不同形状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后,思
考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总结发现物体的运动方式与物体形状、
摆放方式的关系。
拓展板块,通过将斜面坡度增大,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的变化,发
现斜面越高,物体运动速度越快,进而对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更深刻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运动有了一些的认识,包括什么是运动、怎么观察运动、运动的
方式等。本课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为促进学
生进一步理解运动是物体的基本特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2.知道物体的形状和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科学探究目标
能搭建斜面进行实验,观察、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关注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探
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会利用材料,搭建坡度不同、稳定牢固的斜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不同,有静止、滑动和滚动。
难点: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小组材料:支架、塑料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十二面体、圆柱形、球形、
正方体、六面体、长方体)、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ppt]
1.出示图片滑滑梯
提问:同学们玩过滑滑梯吗?你是怎么玩的?
(预设:玩过,从高的地方滑下来)
提问:我们周围有许多斜坡(出示图片),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斜坡是一端高,一端低)
2.引出课题
过渡:其实,像滑滑梯,山坡这样的一端高,一端低的斜坡在科学上被称为
斜面。当你坐在斜面上你会滑下来,如果在这个斜面上放一个物体,它会怎么运
动呢?
(预设:①静止不动②滑下来(滑动)③滚下来(滚动))
小结:物体在斜面上会有不动、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板书课题:物体在斜面上
运动。
二、探索:物体的运动情况(滑动和滚动)(预设 15 分钟)
[材料准备:支架、塑料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十二面体、圆柱体、小
球、立方体、六棱柱)、活动记录表]
1.搭建一个较低的斜面。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搭斜面?如果我用这本书,你能搭一个斜面吗?
今天,我们准备了塑料板和支架,谁愿意来搭搭看?
学生上台演示搭建方法
2. 探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滑动和滚动
出示材料:立方体,六棱柱和小球
温馨提示:
①将物体轻轻地放在斜面的上端,不能推物体。
②实验在同一个斜面上完成,反复实验。
③人人动手,及时记录,轻声交流
3.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提问:你看到物体是怎么运动?
小结:立方体静止在斜面上,像六面体在斜面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滑动;
像小球在斜面上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为滚动。(板书)
4.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预设 10 分钟)
出示材料:长方体,十二面体,圆柱体
提问:它们在斜面上是怎么运动的?跟你想的一样吗?
(预设:逐一说滚动或滑动)
提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它既能滑动又能滚动? 物体的在斜面上的运动
方式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预设:物体形状、放置方式)
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同一个物体,滚动比滑动的速度更快)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 8分钟)
[材料准备:支架、塑料板、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十二面体、圆柱形、球
形、立方体、六棱柱、长方体)、活动记录表]
1.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预设:正方体静止不动,六棱柱滑动,球形滚动,十二面体不动,圆柱形
滚动……)
2.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系吗?
(预设:有关系……)
四、拓展:斜面变高(预设 12 分钟)
提问:如果将斜面的一端变高,这些物体在斜面上又会怎样运动呢?
(预设:变快)
操作:是不是这样呢?请同学们将斜面高度上调,按刚才的实验操作再去观
察一下物体的运动情况。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原来静止的物体变成滑动,滚动。2.原来滑动的物体变成滚动。
3.斜面越高、物体运动越快。)
总结:物体的运动速度还有很多规律和秘密,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中我们将继
续探索!
【板书设计】
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教材简析】
前一课观察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活动,学生发现了物体在斜面上会静止、
滑动或滚动,也会留意到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本课和下一课就引导学生
研究运动快慢的问题。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课指向的是比较
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探索板块的设计思路为:首先,告知不同动物运动完相
同距离所需的具体时间,比较快慢;接着,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比较物体运动
快慢;最后,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三个探索活动都指向“运动
相同距离,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快”,但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是层层
深入的:激活经验---限定长度、同时运动---限定长度、秒表计时。
【学情分析】
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速度的
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基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面对限定相同
距离或者相同时间条件下的具体情境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谁快谁慢。本
课需要我们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指导学生思考更全面、表述更严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
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科学探究目标
1.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
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用秒表计时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利用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小组:直线跑道(长于两米为宜)、小球(运动速度不同)、秒表、学生活
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2分钟)
1.出示汽车、自行车、行人在一座大桥上行进的图片
提出问题:不同的物体运动有快有慢,怎么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呢?
(预设 1:相同距离内比较运动的快慢;预设 2: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的快慢)
二、探索:判断运动的快慢(预设 30分钟)
1.探索活动 1:
(1)出示动物王国的 100 米跑步竞赛成绩的图片。
(2)学生根据图表,将动物按照快慢排列名次。
(3)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提醒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填写动物的编号和奔
跑 100 米所需的时间)。
(4)全班交流排序结果和排序方法。
(5)小结:六种动物都奔跑 100 米(相同距离),所需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所需时间长的运动的慢。
2.探索活动 2:
(1)出示两个不同的小球、两条相同的轨道(具有一定的坡度)的实物或
图片。
(2)提问: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怎样比较这两个小球的运动快慢?
(3)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4)完善比较方法:以轨道的最高处为起点,以轨道的最低处为终点,拿
着两个小球摆放在起点处同时轻轻松手,让它们自由滚落,观察哪个小球运动到
终点。
(5)小组合作探究,比较小球运动的结果。
(6)小结:运动相同的距离,同时开始运动,先到终点的,运动所需的时
间短,运动的快;后到终点的,运动所需的时间长,运动的慢。
3.探索活动 3:
(1)出示两个不同的小球、一条轨道(具有一定的坡度)的实物或图片。
(2)提问:在一条轨道上,怎么比较不同小球的运动快慢?
(3)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4)全班不断补充完善:借助秒表,小组同学分工合作,重复测量两个小
球分别自由滚完这条轨道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数据,再进行比较。
(5)学生分组实验
(6)学生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三、研讨:总结归纳(预设 2分钟)
1.提问:通过今天学习,你能回答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吗?
2.引导学生归纳: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
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四、拓展(预设 6 分钟)
1.测量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应该选择哪一个数据呢?
2.实验数据的选择有取众数(选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取中位数(选按大小
排位居中的数)、取平均数(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个数)等三种方法。
3.在三年级阶段,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是取中位数,即先让学生将 3个数据按
大小排列,选择排位中间的数
【板书设计】
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用时短 运动快
用时长 运动慢
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教材简析】
第 5课和第 6课,都是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第 5课是在运动相同距离的条
件下比较运动的时间,本课是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距离。本课探
索板块的设计思路与第 5课相同。
聚焦板块,复习回顾“在相同距离内,可以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
它们的快慢”,再通过图片,聚焦问题:不同物体在相同运动时间内,该怎样比
较它们的快慢?
探索板块,通过探索相同运动时间里不同交通工具通过的具体距离,比较快
慢。再通过探索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比较运动的快慢(即运动时间
相同,距离不同)。最后,探索不同地点,不同时出发,比较运动的快慢(同样
是运动时间相同,距离不同)。三个探索活动都指向“运动相同时间,通过的距
离长,运动得快”,但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是层层深入的:激活经验
——同一起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软尺测距离——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
秒表计时、软尺测距离。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
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拓展板块,通过玩“追及跑”游戏,应用本课的研究结果。“比较生活中常
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旨在让学生知道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
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
【学情分析】
人们通常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习过速度的
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基于体育活动的参与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面对限定相同
距离或者相同时间条件下的具体情境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判断谁快谁慢。本
单元第 5课和第 6课,都是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第 5课是在运动相同距离的条
件下比较运动的时间,本课是在运动相同时间的条件下比较运动的距离。学生在
第 5课中还学习了如何使用秒表、如何分工合作等,对于本课重点活动的开展有
一定帮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运动相同的时间,可以用比较运动距离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距离长,
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2.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科学探究目标
1.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利用软尺测量距离、利用秒表测量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乐趣。
2.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
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用秒表计时、软尺测量距离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难点:利用常见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
大小。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软尺、秒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分钟)
1.复习回顾:根据上节课测量相同距离内运动的时间,并进行比较,我们有
什么发现?
2.出示猎豹追击羚羊的图片,提出问题: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
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
(预设:比较物体运动的距离)
3.揭示课题: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板书)
二、探索:判断运动的快慢(预设 28分钟)
1.探索活动 1:
(1)出示“一小时内 6种交通工具通过的距离”的图表。
(2)学生根据图表,将 6种交通工具按照快慢排列名次。
(3)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提醒按从快到慢的顺序填写 6种交通工具的
编号和一小时通过的距离的数值)。
(4)全班交流排序结果和排序方法。(按照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长,
运动快的方法进行比较。)
(5)小结:6种交通工具都都运动 1 小时(相同时间),运动距离长,运
动的快;运动距离短,运动的慢。
2.探索活动 2:
(1)两位同学听口令,从不同地点沿直线同时出发,听到第 2次口令同时
停止。保证运动的时间相同。
(2)为减少移动距离,采用脚跟接脚尖的方法来行走。
(3)用软尺分别量出运动的距离,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小组合作探究,比较运动快慢的结果。
(5)小结: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运动距离长,运动的快;运
动距离短,运动的慢。
3.探索活动 3:
(1)出示两位同学从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的图片。
(2)提问:两位同学从不同起点,不同时出发,能比较运动的快慢吗?怎
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
(3)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预设 1:能;保证两位同学运动的时间都是
10 秒。预设 2:不能;因为时间会不一样。)
(4)全班不断补充完善:借助秒表,小组同学分工合作,重复测量两位同
学相同时间内,沿着软尺直线行走的距离,记录下数据,再进行比较。
(5)学生分组实验。
(6)学生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三、研讨:总结归纳(预设 2分钟)
1.提问:通过今天学习,你能回答怎样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吗?
2.引导学生归纳:物体运动相同时间时,比较运动的距离,距离长的运动快,
距离短的运动慢。
四、拓展(预设 5 分钟)
1.“追及跑”游戏,说一说听口令,同时起跑和停止,游戏结果会出现几种
情况?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比较,判断运动快慢?
2.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比较行走、骑自行
车、乘汽车、乘火车、乘飞机,哪种方式运动的快,再提升难度,比较蜗牛的爬
行的快慢。
【板书设计】
5.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距离长 运动快
相同时间
距离短 运动慢
7.我们的 “过山车”
7.我们的“过山车”
【教材简析】
“过山车”又称为云霄飞车,是游乐园中一种富有刺激性的游乐工具,本课
内容为:我们的“过山车”。通过前面 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物质运动有
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在斜面上运动的方式,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学生通过先观察
真正“过山车”的运动,聚焦分析“过山车”的运动方式,再结合自己所学知识
提出设计制作自己的“过山车”。设计制作“过山车”过程和让自己的“过山车”
初步完成测试,并对自己的“过山车”进行评价和优化改进,为下一节的真正测
试作准备,这是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是典型的工程设计的课程,学生在
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工程设计要求,可以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初步设计,但
在实际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工程成本核算,让孩子们树立起工程设计的初步概念。
聚焦板块通过设计制作“过山车”,初步体验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乐趣,
同时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的运用,设计符合要求的“过山
车”模型,同时考虑“过山车”的制作成本,体验工程设计的乐趣。
探索板块,本活动主要分两个块内容,探索活动一:让学生观察“过山车”
后,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组装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通过活动为设计自己小组的
“过山车”作铺垫,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碰到困难,教师要及时介入进行指导,本
活动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直观感受“过山车”制作的方法和熟悉材料的特性。
探索活动二:小组讨论设计自己的“过山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过
山车”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同时要求自己的“过山车”有一定的坡度,即
教材中要做到的设计要求。
小实践活动,本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探索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要目的是
规范的图纸设计和制作,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小实
践通过设计、制作、评价三部分进行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制作时起到参考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三年级学生在实物拼搭前难以在大脑中形成完善的设计模型,要求
学生完全根据设计图进行拼搭有一定难度。所以,拼搭前需要强调:尽量根据先
前的设计进行拼搭,如果设计和拼搭有一定的出入,可以适当调整设计。同时建
议学生从低到高拼搭,即从位于“过山车”最低处的终点开始,沿着设计的轨道
路线,搭建到“过山车”的起点,这样既能有效避免因为材料不足而导致不能完
成“过山车”的情况,又能省时高效。
拓展板块,本节课设计和制作的“过山车”主要为下一课测试作准备,但为
了下一节能顺利进行测试,教材要求根据设计和制作要求进行简单评价:小球能
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整座“过山车”要稳固,并对自己的“过山车”进行
综合评价优化修正。
【学情分析】
对于“过山车”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项目,很多孩子都曾经坐过“过山车”,
也熟悉“过山车”的整体结构。刺激、有一定的坡度、有弯道等特点,因此,简
单的画图设计“过山车”对学生来说可能并不难,在设计时需要按教材的设计要
求,这是学生必须要遵循的原则。本课设计中,要求学生设计的“过山车”做到:
轨道总长应在 2米以上、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并有坡度变化、小球滚动中不
能脱轨和稳固等特点,但在实际制作中由于三年级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可能会
出现设计与制作出现偏差情况,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加以注意,要及时调整设计
与制作间偏差,相信通过孩子们的努力会顺利通过初试并优化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
成指定的任务。
2.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
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
就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合理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一座过山车。
难点:制作过程中轨道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塑料积木套件(或铁架台和 2 米长的保温塑料管、防撞条)、
小球、设计图纸(带小方格)、直尺、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分钟)
[材料准备:ppt 播放实际运行的“过山车”的图片]
1.播放“过山车”的实物图片。
提问:你们认为这些“过山车”有什么特点吗?(预设:“过山车”为什么
会运行?“过山车”运行的动力呢?)
2.师生分析原因
“过山车”由直线轨道、曲线轨道、坡度等组成,还有一个底座。(预设:
让学生知道我们自己设计的“过山车”也要有直线轨道、曲线轨道、坡度,同时
底座要稳固)
3.揭示课题:我们的“过山车”(板书)
二、探索:过山车的探索活动及图纸设计(预设 7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设计图纸一张、学生活动手册、简单的积木]
1.探索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拼接。
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让小组内学生建造一条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教师要巡
视指导,让学生熟悉材料,熟练掌握拼接技巧。
提问:“过山车”的轨道主要由哪几种?我们在制作时要注意些什么?
2.小组设计自己的“过山车”。
(1)观察教材中小实践中的设计图,仔细观察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设计的:
提问:如果让我们自己去设计一辆“过山车”,你们准备怎么来设计?(预
设: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注意:为小组内准备设计什么样的“过山车”,
自己小组内的“过山车”有什么特点作铺垫?)
(2)小组内进行设计前的讨论并推荐一名工程设计师。
根据小组内的意见,由工程设计师来设计小组内的“过山车”,要考虑“过
山车”的实用性和制作材料的成本。提问:设计时要注意选择什么材料后进行?
(预设:根据材料进行设计)
3.出示活动手册,明确设计要求,画设计图。
三、小实践:设计和制作自己的“过山车”(预设 22 分钟)
[材料准备:设计图一张、每小组所选择的材料、铁架台、软尺或细线等]
1.学生反馈交流:对自己小组设计的“过山车”图纸进行了说明?
由工程设计师介绍设计情况,其他成员补充说明。
这一环节要求:小组间可以相互进行提问或设计情况解释,并针对其他组提
出修正建议。
2.提问:制作“过山车”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吗?有什么制作顺序呢?
(预设:让学生知道“过山车”的制作从低到高拼搭,即从位于“过山车”最
低处的终点开始,沿着设计的轨道路线,搭建到“过山车”的起点,这样的搭建操
作会更规范、更科学。)
3.学生搭建制作自己的“过山车”,小组内设计师指导制作,其他成员协同
具体制作,对制作中出现问题进行及时告知设计师调整设计?
4.初步评价:制作完成“过山车”后,小组内先进行初步测试,检验“过山
车”整体的稳固性,并尝试用小球进行检测。
(预设:要按照教材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要求进行,测量长度、检查轨
道情况、坡度等。)
四、拓展:展示评价“过山车”及调整修正(预设 6 分钟)
[材料准备:制作完成“过山车”、秒表、小球、细线、软尺]
1.由几个小组上来进行展示,先测量“过山车”的长度,并进行测试比赛。
2.其他小组同学提问。
3.对运行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正建议。
4.小结:通过初步测试结果和其他同学的建议,小组内设计工程师进行优化
调整,为下一课准备真正测试做准备。
(预设:评比活动中要考虑各个小组制作“过山车”的实用性和成本核算。)
【板书设计】
7.我们的“过山车”
实验设计的要求
1.轨道的总长应在 2米以上。
2.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设计图纸
3.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
4.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 制 作
5.整座过山车要稳固。
8.测试 “过山车”
【教材简析】
本单元以物体的运动为研究主题,在第 1-6 课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位置、
运动形式及运动的快慢等,在第 7课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了一个“过山车”并且
完成了评价。《测试“过山车”》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第 8
课。本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引导学生利用自制的“过山车”,从物体的位
置、运动的路线、运动的快慢这三方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同时,本
课也要求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作品优化改
进。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为主线开
展探索活动——借助方位盘和软尺描述小球的位置、观察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
利用秒表和软尺等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在活动和研讨中总结、应用、内化本单
元的学习内容。
【学情分析】
上一节课,学生已将自己小组设计的过山车制作完成。对于运用本单元所学
知识设计制作的作品,学生们一定是信心满满。上课时,学生往往会比较兴奋,
急切地盼望展示和实践时刻的到来,除了急着想测试自己小组的作品,学生们对
其他小组的作品的结构也会非常感兴趣,他们会去比较各个过山车的不同之处。
对学生而言,本课的学习,是复习回顾也是迎接挑战,是运用知识也是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利用自制的“过山车”和小球,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路线,能
正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能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继续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小球的位置、运动路线,测量小球的运动快慢
难点:测量和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改进过山车。
【教学准备】
教师:定好各组的测验场地、多媒体课件、黑板大表格。
小组:各组制作好的“过山车”、秒表、软尺、细绳、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课前任务:测试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情况。(预设 3~5分钟)
[材料准备:各组自制的过山车、小球]
明确任务要求:用一个小球从过山车的起点出发,观察小球能否顺利到达终
点,同时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
<每组发一个小球>
提问:你们组的过山车能否让小球顺利到达终点?如果不能 该怎么改进?
谈话:请还存在问题的组再花几分钟时间调整一下,成功的小组再多尝试几
次。
二、聚焦
谈话:经过测试和调整,大家的过山车都能顺利的通过小球,那么小球的在
过山车上是怎样运动的呢?下面让我们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分别从小球的位置、
运动路线和快慢三个方面来描述?
三、探索我们的过山车(预设 20 分钟)
任务一、描述小球的位置
[材料准备:方位盘、小软尺、细绳、小标签纸、小组记录表]
提问:小球的位置要从那几个方面来描述?
(预设:方向、距离)
明确任务要求:将方位盘平铺在“过山车”的下面,并将过山车的起点与方
位盘中心对齐,然后用标签纸在过山车上取几个位置。请每位小组成员向其他同
学描述自己选的小球位置。
建议:1.描述小球的方向借助方位盘;2.测量小球的距离用细绳沿过山车轨
道量取,并软尺测量。
<请 1 组同学向其他组同学描述小球在自己组过山车的位置,教师用希沃教
学助手展示>
任务二、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
讨论: 怎样描述的运动路线?
(预设:先画运动路线,然后分段描述)
建议:1.在记录表上画出小球运动的路线;2.分段标注直线运动(A)和曲线
运动(B)
画出运动路线
(直线运动用“A”表示,曲线运动用“B”表示)
第 1次 第 2次 第 3次 取值(中位数)
运动的时间
汇报交流:将各组的画出的运动路线通过希沃教学助手收集起来,并向全班
同学展示,并选取存在问题的几组进行分析和讨论。
任务三、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上的运动快慢
[材料准备:软尺、细绳、小标签纸、秒表、小组记录表、全班汇总表]
讨论:怎样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上的运动快慢?
(预设:运动相同距离比运动时间的方法,或者采用运动相同时间比运动距
离)
建议:1.用软尺轨道量出距离起点 2米的位置,并用标签纸做好记号,作为
终点;2.用秒表测出小球从起点到达终点的时间,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小球运动快慢小组记录表
小球运动快慢全班汇总表
组号 时间 快慢排序
汇报交流:那一组的过山车小球运动的最快?为什么?
把最快小组的过山车展示出来,让其他组同学进行观察,并和自己组的过山
车进行比较分析原因。
(预设原因:过山车的坡度大小、运动路线、轨道表面的光滑程度等等)
四、拓展延伸(预设 15 分钟)
(一)改进我们的过山车
讨论: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可以怎样改进过山车?为什么?
(预设改进方法:①增加起点的高度或降低终点的高度
②用更加光滑的轨道
③运动路线曲线运动部分减少,直线运动部分增加
……)
(二)改进后二次测试
[材料准备:学生自带材料、木块等]
测试操作小提示:
1.改进时可用自己带来的材料,也可以到材料超市领取。
2.同样需要及时测量和记录下小球运动 2米所需要的时间。
3.边改进边完善你们的设计图,并及时补充加快速度的方法。
4. 时间有限,改进加测试的时间一共 10 分钟。
(三)展示改进后的过山车
[材料准备:各组改进后的过山车和设计图,以照片的形式通过希沃教学助
手上传电脑供小组展示时投放。]
交流:根据再次测试的运动时间对比介绍过山车改进前、后的设计及改进的
效果。
(四)欣赏各种各样的过山车,寻找更多改进策略
展示各种各样的真实过山车
提问:在保证安全通过的前提下,怎样让我们的过山车运动速度更快,更加
刺激?请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课后继续改进完善设计。
【板书设计】
8. 测试“过山车”
位置:方向和距离 加快方法:1.增高起点或降低终点
路线:直线、曲线 2. 改进轨道表面
快慢:相同距离比时间 3. 调整运动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