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为什么每年国庆节,天安门广场都要悬挂孙中山先生画像?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毛泽东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呼唤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呼唤共和: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壹
列强瓜分中国
《时局图》
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
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更加严重
一、呼唤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清政府自救运动
清末新政前期(1901—1905)
军事
编练新军
教育
废科举、办学堂
经济
倡导、奖励
政治
改革官制
材料1:及到庚子年闹出了弥天的大祸,才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实何曾行过,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欢喜罢了;不但没有放了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
——陈天华 《警世钟》
一、呼唤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清政府自救运动
宣布预备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立宪派发起请愿运动
“皇族内阁”
1906年9月
1908年8月
1911年5月
清皇族内阁合影(1911年)
材料2: 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皇族)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满)
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汉)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
民政大臣善耆(皇族)
度支大臣载泽(皇族)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
陆军大臣荫昌(满)
海军大臣载洵(皇族)
司法大臣绍昌(满)
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
理藩大臣寿耆(宗室)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
资产阶级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清末新政后期:预备立宪
(1906—1911)
1910年1月
一、呼唤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会上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中国同盟会合影
(二)民变不断,革命共识
一、呼唤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民权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材料3: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民报》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民族主义 :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二)民变不断,革命共识
一、呼唤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孙中山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7年安庆起义
1907年广西起义
1911年黄花岗起义
(二)民变不断,革命共识
一、呼唤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思考: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样的品质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秋瑾《绝笔书》
余既从事革命,个人生死,早置度外,请速余死。
彭楚藩
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与妻书》
一、呼唤共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
黄兴《绝命书》
忧国忧民、视死如归、不屈不挠、勇于为理想献身
一、呼唤共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
“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的。”
——孙中山
——中国地图出版社
湖北新军入川镇压
武汉
二、浴血共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浴血共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贰
二、浴血共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武昌起义
(1)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2)概况:武昌起义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黎元洪
辛亥革命博物馆
(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名称:
时间:
地点:
临时大总统:
国旗:
意义:
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
南京
孙中山
五色旗
新的共和政体产生
名词卡片
五色旗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合影
国家统一:北方尚未收复
政治制度:皇帝尚未退位,封建制度还未完全铲除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浴血共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1)原因
英国等列强支持
袁世凯的威逼利诱
孙中山的妥协退让
(2)结果:南北议和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 1912年2月13日 1912年3月10日 1912年3月11日
袁世凯通电拥护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浴血共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宣统帝退位前留影
(1)时间:1912年3月11日颁布
(2)制定机构:临时参议院
(3)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
维护共和制度 (根本)
(4)内容
《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一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
v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四)巩固政权: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浴血共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4)内容
《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三、四、六章: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第五章: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v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法治
(5)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
(6)意义:标志着法治取代了人治,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是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二、浴血共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共和之思:辛亥革命得失
共和之思:
辛亥革命得失
叁
性质: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材料4: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
——1912年3月5日发表于《时报》的《新陈代谢》
三、共和之思:辛亥革命得失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材料5:
——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
青岛市工商局史料组编《中国民族火柴工业》
材料6: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万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尾82750马力,约增加一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什么变化?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三、共和之思:辛亥革命得失
1910-1914年机制面粉和火柴工业新设厂数统计表
材料7: 1915年,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下台,去世。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废帝溥仪复辟帝制,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就草草收场。
——《中国近现代史》
1916年,袁世凯称帝,历时仅83天
1917年,张勋拥护溥仪复辟称帝,历时仅12天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三、共和之思:辛亥革命得失
三、共和之思:辛亥革命得失
行握手鞠躬礼
易服
新式婚礼
剪辫
放足
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什么变化?
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材料8:民国二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范小方等《戴季陶传》
材料9: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三、共和之思:辛亥革命得失
局限:辛亥革命影响范围有限
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三、共和之思:辛亥革命得失
封建纵然摧朽木,共和仍要赖强梁。
海天共计兴中业,孙子遗言岂敢忘?
七律 辛亥革命感赋(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