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95(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95(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17 00:0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95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外文学史上都有所谓传奇小说及传奇叙事传统。传奇小说是一种传录奇闻的文体,传奇叙事常带有理想色彩和夸张的成分。
就中国小说叙事的发生而言,自唐以来所形成的传奇叙事模式,是中国小说发展达到成熟阶段的一个基本标志。传奇叙事基本要素就是情节的奇幻与人物的特异。从中国小说史发展的角度看,自唐传奇小说开始,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章回体小说,传奇叙事逐渐成为中国小说发展中最为流行、最易接受的叙事模式之一。因此说,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
西方小说的“诗的”“史诗的”或“神话的”传奇叙事作为一种叙事传统,以幻想的姿态填补着社会发展的个人实现感,孕育了个人与社会错落有致的风韵,但始终与中国古代的传奇叙事模式“异构同质”。所以,无论是最初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端,还是直至今日中国小说的发展,受西方传奇叙事的影响很少,始终都呈现着一种对中国“传奇叙事”经验与传统进行承袭、转型和创新发展的轨迹与样貌。
在以清末民初“新小说”为肇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型中,依据社会改良与思想启蒙的时代要求,中国小说在开始真正走出封建文学传统主题规范与形式束缚的同时,又因“传奇”的故事化叙事、大众化接受以及民间化发展的特殊价值,表现出一种对传奇叙事的特殊选择。其后在中国“五四”以来现代小说叙事理念及模式确立的过程中,尽管表现出一种向西方小说学习的、反传统的整体态势,但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学传统,传奇叙事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不断焕发出更为巨大的新生力和影响力。
整体梳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会发现中国的传奇叙事呈现出不同的样貌。鲁迅《故事新编》借传奇叙事之形,以悬置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情节和人物来叙事,以传达观照现实人生的良苦用意;张爱玲以普通人为原型的“新传奇小说”,则是以新都市文化景观与现代都市大众阅读背景下所生成的另类与特异的都市书写,以传奇叙事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之间、雅与俗之间的对立共构;以革命的历史与英雄的传奇契合而成的“现代革命传奇”和当代的“红色经典传奇”,采用多重视角的多元化叙事结构,让不同人物从各自角度对同一件事物进行讲述。实际上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与八十年代的小说,都呈现着典型的传奇叙事样貌;九十年代以后的小说更加以最具有流行品格的传奇叙事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获得大众阅读的最大可能性。
在当前的文学与文化环境当中,各种各样的西方话语常常都具有主导甚至霸权的意味。如果我们今天仍旧将“叙事”作为一种舶来品,依然看不到承袭中国文学传奇叙事传统之“中国经验”的内容,看不到中国整个二十世纪以来的小说叙事中富有的文学精神意味,那么,不仅是我们没有真正把握中国文学本土经验的内在精神与外在传承,同时也会使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走向世界、走进世界的追求与实践中,始终都缺少甚至是放弃了一种自我的、自主的精神依托和现实资源。
传统与发展、民族与世界始终是一种对立共构关系,全球化时代对中国文学自身及其与世界文学的建构的认识,既离不开对悠久的传奇叙事传统的确认和梳理,也离不开对其他中国经验的发现和发掘,尤其是在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上。
因此,要立足中国经验,在当下新时代意义上探寻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路径。
(摘编自张文东《传奇:中国文学对本土经验的探寻》)
材料二:
作为传奇叙事模式中极具代表性的英雄叙事,在今天对其重新审视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英雄叙事模式与英雄主义间存在裂隙。英雄叙事模式是一种个性化、戏剧化的想象性存在,而英雄主义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性的建构,指向的是崇高的理想追求与高贵的人格尊严。英雄叙事模式当然可以满足大众对英雄主义的想象性期待,并为作家预留了巨大的创造空间;但文学毕竟不能远离生活真实,艺术地还原现实生活始终是检验作品成色的重要尺度。和平年代,庸常且碎片化的生活如何把握?军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图景如何建构?英雄的价值意义怎样表达?这些瓶颈问题终究无法经由对传奇英雄的戏剧性虚构而绕过,而只能在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中寻求突破。
在采用英雄叙事模式写英雄小说时,有的作家虽然写的是现实题材,但缺乏穿透事象直达本质的锐利目光,导致作品所关注的并非当下现实生活中最震撼人心、最带有趋向性的景观,传达的思想和观念并非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有的作家缺少对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心灵世界的生动描摹,缺少对人性的深度探索与掘进,缺少对生命存在的体察和关照。今天,我们要讲好中国英雄故事,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表现内容,用新的英雄叙事模式体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摘编自傅强《讲好中国英雄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奇叙事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自唐传奇小说后逐渐流行并促进了中国小说的发展。
B.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型中,传奇叙事在脱离了封建传统文学的束缚后被中国现代小说接纳。
C.梳理中国传奇叙事的发展轨迹,会发现中国文学在今天有着自己可以探寻和借鉴的本土经验。
D.掌握新的英雄叙事模式,正确处理英雄叙事与英雄主义的关系,有利于英雄人物的精神构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奇叙事是中国小说最为流行的叙事模式,容易被大众接受,它一直得到小说家们的青睐。
B.鲁迅、张爱玲等中国小说家们致力于采用传奇叙事模式写作,从而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和转型。
C.“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体现了情节奇幻与人物特异的特点,是《水浒传》采用传奇叙事模式的典例。
D.只有做好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才能解决英雄叙事对英雄的戏剧性虚构问题。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鲁迅)
B.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鲁迅)
D.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胜利(爱默生)
4.材料一结尾说“要立足中国经验,在当下新时代意义上探寻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路径”,请简要说明得出这个结论的说理步骤。(4分)
5.学校拟开展“如何讲好新时代英雄故事”主题研讨活动,你作为学生代表作典型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非攻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啊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注】: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本段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中墨子的徒弟曹公子以及管黔敖,他们都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B. 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思想。
C. 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D. 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 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C. “饭碗敲碎”“募捐救国队”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D. 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
8. 有人评价“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生动而又细腻地,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非攻》中是如何塑造“墨子”形象的。(6分)
9. 文本二《墨子·公输》在教材中被删去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却做了保留,且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贫困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传统社会相对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乏、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的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所拥有的一种亚文化,当这种文化沁入到了这个民族成员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就具有很强的韧性。
当前,中国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虽说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种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巨大阻力,制约着整个后小康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
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主流,基督教将“贫困”作为一种“恶”的文化,希望用“慈善”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恶”。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伦理文化,而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并且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儒家思想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主张用“节欲”的方式来对付“贫困”,甚至将“贫穷”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歌颂。被统治者用来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将“贫穷”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并将其颂扬为一种美好境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浸淫在对贫困的这种认识和熏陶中。“贫困”即“美德”,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安贫乐道”的“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对待“贫困”的观念上,甚至比儒家的“贫困伦理”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早期道教承袭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观,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求人们守贫、苦行和守拙。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道释三者合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安贫乐道”的民族心理,“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的负面作用更加凸显,很快得到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认同,其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更加深入人心。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儒道释三家合流后塑造的“安贫乐道”的“贫困观念”和“贫困文化”,对于调适中华民族群体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使人们在面对贫穷落后的逆境和压力时,仍然保持一种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品性,并能够穷则思变,形成一种有效应对、适应与成长的心理机制。但是,这种“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仅契合农耕文明,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和生产资料有限的时代文化。在这种贫困文化的熏染下,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与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市场经济时代相抵牾的民族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贫困心理基因是有记忆、有遗传的。贫困文化基因中的这种韧性,无疑为消除了绝对贫困的后小康社会相对贫困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本。因此必须未雨绸缪,按照工业革命4.0时代、5G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准,根据相对贫困的特征,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摘编自唐任伍《贫困文化韧性下的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特征及其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带领人民从“短缺”迈向“丰裕”、从“贫困”跨入“小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扶贫使命的终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国扶贫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
就绝对贫困而言,贫困主要表现为“短缺经济”“物质匮乏”“仅维持生存安全基本需要”“食物消耗货币化”等。身处绝对贫困中的人无暇顾及生存以上的发展性问题,生存问题的迫切性使得贫困的相对属性被短缺经济所遮蔽。
相对贫困则是在一定的对比中显现的。相对贫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呈现出来的主客观状态,它不仅是满足低起点的基本生存需要,更是社会比较的动态综合性结果。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依赖个人或家庭的现有资源即便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但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准或其他群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生活境况或状态,这就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表现为经济维度(收入与消费)、社会发展维度(就业、教育、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维度等多维度的匮乏。虽然平均生活水准是通过特定贫困测量所得,但它仍是动态演变的,会因时空和人的感知差异而不同。因此,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前者是社会针对个体所作的客观式评价,后者是贫困主体自身对生活境况的主观式评价。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阶层间基于主观认定的生存水准差别而形成的贫困。相对贫困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参照系,其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突出。
(摘编自王国敏《后小康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甚至作为一种美德进行歌颂,并通过统治者正统的教化渠道,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B.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贫困文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同时存在,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
C.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贫困文化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并成为文化基因根植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让贫困治理工作难度加大。
D.相对贫困表现为低起点的基本生活要求,是社会多维度比较的综合性结果,呈现出动态特点,具有地域性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道释”主张“安贫乐道”,使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深入人心,从而消解了这些主流思想的积极影响。
B.由于贫困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明显大于扶贫初期绝对贫困的治理难度。
C.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伦理文化对贫困的认识不同,应对的方式也不同。
D.将时间因素、地方因素、区域因素结合起来,从社会客体进行客观评价,就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属于相对贫困的一项是( )(3分)
A.王某是地道的农民,妻子又卧病在床、生活难以自理,家里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要抚养,他只能困守几亩薄田度日。
B.陈某某夫妇文化素质低、缺少经济来源,外出打工又因无一技之长而无法立足,回村后全靠打短工艰难维持生计。
C.刘某某家在偏远的乡镇,妻子因家庭贫困而离家出走,自己在外做泥瓦匠又出事故而伤残,靠年老体弱的父母帮衬度日。
D.李某某夫妇因城郊规划拆迁而迁入城市打工,收入低且不稳定,夫妇俩常为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而自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阐述贫困时角度上的不同点,并结合两则材料给中国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三条合理化建议。(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生意
杨海林
老城改造,地下挖出许多古代残瓷碎片。残瓷碎片虽然不完整,但它们大多数是古代的真品,一般的古玩爱好者都比较青睐,他们在把玩的同时能揣度它完整时的模样,揣度出缺损的图案。如同面对断臂维纳斯。
老杜和姜本松是此中高手,他们只要瞄一眼,还能断出产生的年代、烧制的窑口,根据稀缺程度给出一个合理的价格。后来,更多的古玩爱好者加入这个淘宝大军,但此时老城改造接近尾声,珍稀的瓷片越来越少。
老杜和姜本松没有固定工作,老城地下出现残瓷碎片的时候,他们一直在工地上拣拾,靠出售它们为生,现在,珍稀瓷片的稀少让他们成了冤家对头,他们在工地上抢拾时免不了要争吵,在文庙摆摊售卖时又会相互诋毁。
这天,姜本松的地摊上来了一个大胡子,他看中了姜本松的一个小小的青花瓷片。
姜本松不急着出价,先夸大胡子好眼力,说这个瓷片的胎比较松,淘洗得也不太干净,应当是麻仓土做的;青花料上有铁锈斑——这可是典型的苏麻离青料;纹饰上的莲花瓣是尖角的,这是元代的绘画风格。所以,综合起来看,这一定是块元青花,没有一百块是不出手的。——古玩界的行话,一百就是一千。
大胡子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欣赏,不还价也不放下。
这时,姜本松的熟客潘老师来了,大胡子手中的片子一下入了他的眼,他弯下腰,拍拍大胡子的肩:“你买不买啊,人家姜本松是做生意的!”话里的潜台词是你不买我可要下手了。
大胡子抬头看看潘老师:“想买,就是贵了点儿,要一百块呢。”
潘老师已经退休了,一个月好几千退休金,老年人用项少,“一百”块钱对他来说是毛毛雨。潘老师抖抖索索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卷钱,开始点数,姜本松眼睛活套,连忙对大胡子说:“按行规,东西拿在您手上,我们的交易就不算结束。潘老师插上来是不能作数的,但是他那么大的岁数,还是照顾一下——改天我再寻个更好的给您。”
这话让大胡子生了气,他瞪大眼睛:“买东西跟年纪有关?”
大胡子从怀里掏出一把钱,数也不数,扔在姜本松的摊子上。
文庙好几天没有卖出好瓷片了,很快,姜本松卖出元青花瓷片的消息在淘宝人中传递开来。元青花在老城改造中只出现过三五片,但是前几片,买家都只是藏起来秘玩,从不与外人交流,所以,大家纷纷去大胡子那里瞧稀罕。人一多,眼就杂(当然,这些人中也有眼睛毒怪的),有人家就提醒大胡子:这枚元青花瓷片,呵呵……
假的?
呵呵。
大胡子凝了一下神,重新拿在手里掂了掂。
好像比同样大小的瓷片重。
大胡子拿来60倍放大镜看看瓷胎。
胎质好像密了点儿。
——过去没有机械,窑工们制瓷都是用手揉的胎,不可能这么细密。
当然不会这么密。
奶奶的,姜本松,他敢骗我!
大胡子也算是玩瓷片的高手了,高手们买瓷,价格的高低可以不讲究,但若是买到了假的,他的学问就可能被人怀疑——他还怎么在瓷片界混啊?
大胡子是有姜本松电话的,他拨通了问道:“下周你来摆摊吧?”
老城就这么大点儿地方,姜本松当然知道了瓷友们的议论,他在电话里一迭声地说:“你要是认为是假的,我就把钱退给你。”
大胡子气得直跳:“我的名誉怎么办——你下周来了再说。”
三天后,大胡子来到了文庙,可是,姜本松连个影儿也看不见。以挖瓷片为生的姜本松,再也不敢露面了。大胡子气得直跺脚:“你小子倒躲起来了——只要你在文庙里露面,哼!”
每次来文庙,大胡子都带着那枚“元青花”。
“大胡子,你的元青花,能给我看上一眼吗?”有一天,老杜问。
“你要,送你吧。”大胡子掏出那枚“元青花”,扔给老杜。
老杜淡淡地瞟一眼:“让给我,你确定?”
“哪里是让,送你了——我看着心烦。”
“你是一百买的,我不白拿——我出一百五。”老杜把那枚瓷片收进口袋里。
“你居然要一枚假瓷片?”大胡子睁大眼睛,“莫非它是真的?”
“既然卖了,就不要问那么多。”老杜拿出一千五百块钱,在阳光下抖一抖,“看好了,可别再说是假钱。”
这枚元青花,很快成了淮安古玩界的一个谜,有人说可能是真的,要不然,老杜怎么可能下手买。有人说老杜已经卖给一个北京人了——“五百”呢。
有一天晚上,姜本松来到老杜家,“扑通”跪在了老杜面前:“谢谢你帮了我,我再也不卖假货了。”
老杜正在家喝酒:“咱把卖瓷片当个生意,既然是个生意,那就要当个生意来做。”
老杜拉姜本松入席,一抬手,“噗”,把一样东西扔到窗后的市河里。
(选自《安徽文学》2020年第10期,有改动)
6.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7.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文中老杜的形象。
8.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跌宕起伏?
9.这篇小说为什么要以“生意”做题目?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95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B(张冠李戴)
2.C(A项,范围扩大;B项,强加因果;D项,曲解文意)
3. A
4. ①首先提出“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的观点。(1分)
②接着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为例,论述中国文学始终都传承发扬着传奇叙事经验与传统。(1分)3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在新时代正确认识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作为本土经验的重要性。(2分)
5. ①借鉴古代及现当代传奇叙事的优秀经验,利用传统叙事的影响力,获得听众认可。②注意运用新的英雄叙事模式,适当加入想象,更要注重生活真实,不避碎片化生活细节,以深入英雄的心灵世界。3要选择英雄最震撼人心的事迹,传达时代主流思想,体察和关照生命存在。(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A
【解析】A项“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错误。仅管黔敖继承了墨子的精神。结合文中墨子评价曹公子的话“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可知,曹公子他们只是空谈,而非勤恳实干,不能体现墨子的精神。
7.C
【解析】C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错误。插入现实生活中的描写,不破坏作品的艺术效果,反而能增强作品幽默、调侃的情趣,主题的严肃性却并不削弱。
8.①肖像描写。通过描摹墨子的草鞋、旧衣破衫、旧包袱等装扮,及脚上起茧起泡,像老牌乞丐等情态,写出墨子艰苦朴素、不辞劳苦、为民请命的形象;
②侧面描写(或反面衬托)。以公输盘狡诈、心怀不义以及各种借口,侧面衬托出墨子执着于仁义的形象。
③细节描写。以墨子鞋底磨成大窟窿,脚上起茧等细节描写写出他为宋不辞劳苦的形象。
9.①结构上,结尾写为宋国奔波的墨子归来时,却在宋遭遇搜身、被募捐、避雨不得以致鼻塞的尴尬经历,使小说内容丰富,结构完整;
②人物形象塑造上,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
③主题表现上,深化了小说主旨,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无奈,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这一主旨。
④艺术效果上,在诙谐幽默的语言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写出其中三点即可)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A 解析:贫困文化并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
2.C 解析:A“消解”说法有误,B文中没有比较两者的难度,D原文说:“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因此仅从社会客体评价不能准确识别识别相对贫困。
3.D 解析:ABC三项都属于生存安全方面的贫困问题,属于绝对贫困;D项属于发展性需求,符合相对贫困的特征。
4.材料一先明确贫困的特点并引出贫困文化这一话题,接着提出后小康时代由于贫困文化的影响相对贫困治理难度大这一观点,然后阐述贫困文化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具备韧性的原因,最后指出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要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每点1分,共4分)
5.第一问:材料一从贫困产生的文化视角展开,而材料二则从新时期的贫困特点切入,区分了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2分)
第二问:①克服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注意把扶智和扶志结合起来,激发相对贫困家庭的主观能动性。
②关注不同群体,不同地区间相对贫困差异,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
③动态测评相对贫困的状态,及时调整,精准施策,防止返贫复贫。
(答一点1分,答两点2分,答三点4分。结合两则材料,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现代文阅读II
6.①语言简洁,意蕴丰富。如“呵呵”“凝了一下神”等,写活了旁人的讥讽和大胡子的犹疑。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以短句为主,使语言更为灵动,表现了大胡子由松入紧的心理。③穿插使用口语,如“掂了掂”“密了点儿”“奶奶的”,语言生动而富有表现力。④语调由轻快而渐趋沉重,从“呵呵”“好像”“当然”到“敢”,使小说节奏更鲜明。
7.①古玩高手,对瓷片有较高鉴赏力;②无固定工作,谋生不易,有时注重私利,“锱铢”必较,如与姜本松的争吵与诋毁;③机智深沉,如智买假瓷片;④讲诚信重大义,不计小嫌,如买瓷片丢瓷片。
8.①注重铺垫与伏笔,如文章一开头介绍古瓷稀少,古玩爱好者对古瓷的青睐,为后文姜本松售假埋下了伏笔;②小说“摇摆”运行,一波三折。如大胡子购买时潘老师横插一杠,大胡子寻仇与姜本松的“躲”,大胡子的“送”与老杜的“买”、众人的“疑”等,让人一次次接近真相又远离真相,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③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把故事推向了高潮,达到意蕴深刻而又回味无穷的效果。
9.①以一桩“生意”为结构的容器,串连故事情节;捡瓷片、卖瓷片、收瓷片、丢瓷片,一桩关于瓷片的生意串连了整个故事情节;②以“生意”考验人性,凸显人物性格。姜本松重利轻义、知错就改,老杜的轻小节重大义、讲诚信,都在这桩生意里得到了鲜明的体现。③借“生意”揭示小说深层次的意蕴,深化主题。小说借生意表现了不同人物各自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揭示了做生意固然需要逐利,但更应该将诚信与大义放在第一位的主题,升华了主旨。